李震站在宫门前,指尖还残留着昨夜那支笔杆的触感。他没有多看它一眼,只将袖中乾坤万象匣轻轻一按,确认封印未动。流民营的事已了,死士虽死,线索却未断。他知道,真正的局,此刻才刚刚拉开帷幕。
大殿钟响三声,内侍高唱“镇北侯入觐”。
他抬步而入,靴底踏在青石阶上,无声无息。殿内群臣分列两侧,目光或明或暗地扫来。雍灵帝端坐龙椅,面色泛白,眼神飘忽,话音刚落便垂下眼帘,仿佛只是照本宣读。曹瑾立于御阶左侧,蟒袍加身,嘴角微扬,似笑非笑。
“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:镇北侯李震,功勋卓着,忠勤可嘉,今特授巡察使职,持节巡视河北诸道,察吏治、清军备、肃奸佞,以安社稷。”
圣旨念罢,一方金印由礼官捧出,递至李震面前。
他上前一步,双手接过。印信入手沉实,表面雕云纹绕龙,金光熠熠。他不动声色,右手拇指悄然滑向底部——那一瞬,指腹触到一道细如发丝的刻痕,凹陷极浅,若非刻意探查,绝难察觉。
正是李瑶前日密报中所提:“私铸兵器者,皆于器底刻‘曲刃’标记,形如折弓。”
他心头一凛,面上却无波澜,躬身谢恩:“臣,领旨。”
曹瑾在旁轻咳一声,声音不大,却满含讥意:“巡察使权柄甚重,非亲信不能授。李侯此去,当为朝廷清弊,莫负圣望。”
李震抬头,直视其目:“职责所在,自当竭尽全力。”
话音落下,殿内一时寂静。几道目光在两人之间游移,无人敢言。
片刻后,礼官请诸臣退席,唯李震需留殿复命。他缓步退出大殿,行至偏殿净房外,低声对随从道:“更衣片刻,勿扰。”
木门合拢,锁扣轻响。
他迅速从袖中取出金印,贴于乾坤万象匣表面,默念指令:“扫描溯源,静默模式。”
蓝光自匣面泛起,无声流转,映在墙上竟不显形,唯有掌心微温。数息之后,空中浮现出一幅虚影——洛阳周边山川地形清晰可见,邺城方位一点红光闪烁,下方浮现小字:“地下库,兵甲三千,连通旧渠。”
李震瞳孔微缩。
这哪是巡察之任?分明是引他入瓮。曹瑾欲借他之手打开邺城军械库,再以“擅自调兵”“私藏兵器”罪名反咬一口。届时,他便是“清君侧”的靶子,而真正藏兵者,反倒成了揭发忠臣的功臣。
他收回印信,收入袖中,深吸一口气,推门而出。
朝会已散,宫道空旷。他步行回驿馆,沿途不动声色地观察四周。两名宦官尾随其后,距离不远不近。他并未点破,只在路过一处廊柱时,故意将一枚铜钱掉落于地。那二人果然停下脚步,一人弯腰拾取。
他唇角微动,继续前行。
回到驿馆,他即刻取出密语竹牌,以火漆封缄,写下一行短令:“骁儿,盯紧出城粮队,凡背负长物者,记其编号。”随即唤来亲卫,“速交城外校场,亲手交予太子。”
半个时辰后,李骁策马巡至北校场。
一支车队正待出城,打着“户部漕运”旗号,车上麻袋堆叠,盖着油布。押运官见太子亲临,慌忙下跪行礼。
李骁翻身下马,走近查看,目光扫过车旁二十名脚夫。这些人身材高大,肩扛麻袋却步伐稳健,脚底落地无声,显然常年负重。更异于常人的是,每人背后皆有一道长条状凸起,藏于粗布衣下,随动作微颤。
他不动声色,招来副将低语几句。
副将领命而去,片刻后带人拦下队伍,声称例行查验。一名脚夫神色微变,手已摸向腰间。
李骁冷笑,挥手:“掀开油布。”
士兵上前,一刀划开麻袋,倒出的并非粟米,而是成捆的箭杆与铁簇。再搜其余,每袋皆同。而那些脚夫解去外衣,露出绑在背后的长弓组件——竟是北境制式劲弩,专用于骑兵突袭。
“谁准你们运这些?”李骁沉声问。
押运官伏地颤抖:“小人……小人只知运粮,不知车内何物!”
“那你可知,私运军械,斩立决?”
那人叩首如捣蒜,再不敢言。
李骁冷眼环视一圈,下令:“全部扣押,人车带回校场。另派两队暗哨,沿原路追踪起点,不得惊动任何人。”
他翻身上马,望着车队被押走的方向,眉头未展。
这些弩弓,形制与北境边军所用一致,若非朝廷流出,便是仿造。而能调动如此数量,绝非寻常官吏所为。他想起父亲昨日入城时的叮嘱:“步步为营,勿露锋芒。”如今看来,敌势早已渗入骨髓。
他调转马头,疾驰回城。
meanwhile,李震已在驿馆密室摊开洛阳地图。他以朱砂笔圈出邺城位置,又在三条主要运道上标注可疑节点。正凝神之际,门外传来轻叩三声。
“父亲。”李瑶的声音压得极低。
他开门让她进来。她手中握着一份新抄录的兵部调令副本,纸页边缘焦黑,显是刚从火中抢出。
“这是今晨从东市暗桩传来的。”她将纸递上,“禁军第三营昨夜再次换防,名义上轮休,实则有两百人秘密调往邺城方向。调令上有兵部签押,但印章色泽偏淡,印泥未干透,应是伪造。”
李震接过细看,点头:“他们急了。”
“还有。”李瑶从怀中取出一块碎布,“这是今早在南巷一间废弃药铺门口捡到的,沾着些泥土和草屑。我让化验房比对过,土质与邺城西山一带相符。”
李震盯着那块布,忽然问:“你可记得,当年我们在青牛县初起时,赵德曾说过一句话?”
“什么话?”
“他说,‘贪官最怕巡查,但更怕有人真去查’。”
李瑶明白了,眼中寒光一闪:“他们设这个局,不是为了让我爹栽跟头,是为了逼您不得不查——一旦动手,就是撕破脸。”
“不错。”李震缓缓收起地图,“所以,我们不能按他们的节奏走。”
他转身从柜中取出一枚青铜令牌,正面刻“监国”二字,背面隐有家族密纹。这是他在观星台封存系统干预权后,唯一保留的象征性信物。
“明日早朝,我会当众请旨,加派刑部协同巡察。”他说,“你要在今晚之前,把所有关于南巷药铺、禁军调令、私铸标记的证据,整合成册,送交王晏府上。”
李瑶一怔:“王晏?他可是士族领袖,一向反对我们。”
“正因如此。”李震目光沉定,“他若接下这份东西,要么沉默,要么反扑。无论哪种,都会替我们牵住曹瑾的注意力。”
李瑶思索片刻,点头:“我明白。借旧势力之手,打乱新阴谋的布局。”
“还有一件事。”李震从匣中取出那枚金印,递给她,“拿去化验室,剥离表层镀金,查底部刻痕材质。我要知道,这批印信,是不是早就做好了陷害我的准备。”
李瑶接过,郑重收好。
她起身欲走,却被父亲叫住。
“瑶儿。”他站在灯影下,声音低而稳,“接下来的每一步,都会有人看着。我们不能错,也不敢错。”
她回头,看见父亲眼中没有怒意,也没有惧色,只有一种近乎冷酷的清醒。
她轻轻应了一声,推门离去。
夜风穿堂而过,吹动案上地图一角。李震独自立于室内,手指轻敲桌面,节奏缓慢而坚定。
远处,皇宫深处,曹瑾正坐在偏殿烛火下,听着下属汇报。
“李震接印了,没多问。”
“他去了净房,停留不到半盏茶。”
“回来后一切如常。”
曹瑾捻着胡须,轻笑:“蠢货,拿了烫手的东西还当是赏赐。等他进了邺城库,我看他怎么洗清自己。”
他站起身,走向窗边,望着宫墙外的夜色。
忽然,一只飞鸟掠过檐角,翅膀拍打声惊起一片鸦鸣。
他皱眉,挥手:“关窗。”
        大殿钟响三声,内侍高唱“镇北侯入觐”。
他抬步而入,靴底踏在青石阶上,无声无息。殿内群臣分列两侧,目光或明或暗地扫来。雍灵帝端坐龙椅,面色泛白,眼神飘忽,话音刚落便垂下眼帘,仿佛只是照本宣读。曹瑾立于御阶左侧,蟒袍加身,嘴角微扬,似笑非笑。
“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:镇北侯李震,功勋卓着,忠勤可嘉,今特授巡察使职,持节巡视河北诸道,察吏治、清军备、肃奸佞,以安社稷。”
圣旨念罢,一方金印由礼官捧出,递至李震面前。
他上前一步,双手接过。印信入手沉实,表面雕云纹绕龙,金光熠熠。他不动声色,右手拇指悄然滑向底部——那一瞬,指腹触到一道细如发丝的刻痕,凹陷极浅,若非刻意探查,绝难察觉。
正是李瑶前日密报中所提:“私铸兵器者,皆于器底刻‘曲刃’标记,形如折弓。”
他心头一凛,面上却无波澜,躬身谢恩:“臣,领旨。”
曹瑾在旁轻咳一声,声音不大,却满含讥意:“巡察使权柄甚重,非亲信不能授。李侯此去,当为朝廷清弊,莫负圣望。”
李震抬头,直视其目:“职责所在,自当竭尽全力。”
话音落下,殿内一时寂静。几道目光在两人之间游移,无人敢言。
片刻后,礼官请诸臣退席,唯李震需留殿复命。他缓步退出大殿,行至偏殿净房外,低声对随从道:“更衣片刻,勿扰。”
木门合拢,锁扣轻响。
他迅速从袖中取出金印,贴于乾坤万象匣表面,默念指令:“扫描溯源,静默模式。”
蓝光自匣面泛起,无声流转,映在墙上竟不显形,唯有掌心微温。数息之后,空中浮现出一幅虚影——洛阳周边山川地形清晰可见,邺城方位一点红光闪烁,下方浮现小字:“地下库,兵甲三千,连通旧渠。”
李震瞳孔微缩。
这哪是巡察之任?分明是引他入瓮。曹瑾欲借他之手打开邺城军械库,再以“擅自调兵”“私藏兵器”罪名反咬一口。届时,他便是“清君侧”的靶子,而真正藏兵者,反倒成了揭发忠臣的功臣。
他收回印信,收入袖中,深吸一口气,推门而出。
朝会已散,宫道空旷。他步行回驿馆,沿途不动声色地观察四周。两名宦官尾随其后,距离不远不近。他并未点破,只在路过一处廊柱时,故意将一枚铜钱掉落于地。那二人果然停下脚步,一人弯腰拾取。
他唇角微动,继续前行。
回到驿馆,他即刻取出密语竹牌,以火漆封缄,写下一行短令:“骁儿,盯紧出城粮队,凡背负长物者,记其编号。”随即唤来亲卫,“速交城外校场,亲手交予太子。”
半个时辰后,李骁策马巡至北校场。
一支车队正待出城,打着“户部漕运”旗号,车上麻袋堆叠,盖着油布。押运官见太子亲临,慌忙下跪行礼。
李骁翻身下马,走近查看,目光扫过车旁二十名脚夫。这些人身材高大,肩扛麻袋却步伐稳健,脚底落地无声,显然常年负重。更异于常人的是,每人背后皆有一道长条状凸起,藏于粗布衣下,随动作微颤。
他不动声色,招来副将低语几句。
副将领命而去,片刻后带人拦下队伍,声称例行查验。一名脚夫神色微变,手已摸向腰间。
李骁冷笑,挥手:“掀开油布。”
士兵上前,一刀划开麻袋,倒出的并非粟米,而是成捆的箭杆与铁簇。再搜其余,每袋皆同。而那些脚夫解去外衣,露出绑在背后的长弓组件——竟是北境制式劲弩,专用于骑兵突袭。
“谁准你们运这些?”李骁沉声问。
押运官伏地颤抖:“小人……小人只知运粮,不知车内何物!”
“那你可知,私运军械,斩立决?”
那人叩首如捣蒜,再不敢言。
李骁冷眼环视一圈,下令:“全部扣押,人车带回校场。另派两队暗哨,沿原路追踪起点,不得惊动任何人。”
他翻身上马,望着车队被押走的方向,眉头未展。
这些弩弓,形制与北境边军所用一致,若非朝廷流出,便是仿造。而能调动如此数量,绝非寻常官吏所为。他想起父亲昨日入城时的叮嘱:“步步为营,勿露锋芒。”如今看来,敌势早已渗入骨髓。
他调转马头,疾驰回城。
meanwhile,李震已在驿馆密室摊开洛阳地图。他以朱砂笔圈出邺城位置,又在三条主要运道上标注可疑节点。正凝神之际,门外传来轻叩三声。
“父亲。”李瑶的声音压得极低。
他开门让她进来。她手中握着一份新抄录的兵部调令副本,纸页边缘焦黑,显是刚从火中抢出。
“这是今晨从东市暗桩传来的。”她将纸递上,“禁军第三营昨夜再次换防,名义上轮休,实则有两百人秘密调往邺城方向。调令上有兵部签押,但印章色泽偏淡,印泥未干透,应是伪造。”
李震接过细看,点头:“他们急了。”
“还有。”李瑶从怀中取出一块碎布,“这是今早在南巷一间废弃药铺门口捡到的,沾着些泥土和草屑。我让化验房比对过,土质与邺城西山一带相符。”
李震盯着那块布,忽然问:“你可记得,当年我们在青牛县初起时,赵德曾说过一句话?”
“什么话?”
“他说,‘贪官最怕巡查,但更怕有人真去查’。”
李瑶明白了,眼中寒光一闪:“他们设这个局,不是为了让我爹栽跟头,是为了逼您不得不查——一旦动手,就是撕破脸。”
“不错。”李震缓缓收起地图,“所以,我们不能按他们的节奏走。”
他转身从柜中取出一枚青铜令牌,正面刻“监国”二字,背面隐有家族密纹。这是他在观星台封存系统干预权后,唯一保留的象征性信物。
“明日早朝,我会当众请旨,加派刑部协同巡察。”他说,“你要在今晚之前,把所有关于南巷药铺、禁军调令、私铸标记的证据,整合成册,送交王晏府上。”
李瑶一怔:“王晏?他可是士族领袖,一向反对我们。”
“正因如此。”李震目光沉定,“他若接下这份东西,要么沉默,要么反扑。无论哪种,都会替我们牵住曹瑾的注意力。”
李瑶思索片刻,点头:“我明白。借旧势力之手,打乱新阴谋的布局。”
“还有一件事。”李震从匣中取出那枚金印,递给她,“拿去化验室,剥离表层镀金,查底部刻痕材质。我要知道,这批印信,是不是早就做好了陷害我的准备。”
李瑶接过,郑重收好。
她起身欲走,却被父亲叫住。
“瑶儿。”他站在灯影下,声音低而稳,“接下来的每一步,都会有人看着。我们不能错,也不敢错。”
她回头,看见父亲眼中没有怒意,也没有惧色,只有一种近乎冷酷的清醒。
她轻轻应了一声,推门离去。
夜风穿堂而过,吹动案上地图一角。李震独自立于室内,手指轻敲桌面,节奏缓慢而坚定。
远处,皇宫深处,曹瑾正坐在偏殿烛火下,听着下属汇报。
“李震接印了,没多问。”
“他去了净房,停留不到半盏茶。”
“回来后一切如常。”
曹瑾捻着胡须,轻笑:“蠢货,拿了烫手的东西还当是赏赐。等他进了邺城库,我看他怎么洗清自己。”
他站起身,走向窗边,望着宫墙外的夜色。
忽然,一只飞鸟掠过檐角,翅膀拍打声惊起一片鸦鸣。
他皱眉,挥手:“关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