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色沉得像浸透了墨,李震指尖还搭在那枚青铜令牌的边沿,目光落在地图上邺城的位置。窗外风声掠过屋檐,吹动烛火微微一晃。他没有抬头,只将令牌轻轻放回匣中,低声问:“东西送到了?”
门外传来极轻的脚步声,李毅的声音压得很低:“送到了王晏府上暗桩,三刻内会有回音。”
“嗯。”李震点头,手指在桌角轻叩两下,“医馆那边,有动静了吗?”
“半个时辰前,苏大夫换了一味药。老者脉象缓了些,但舌苔更黑了。她采了样,正让人往化验房送。”
李震眉头微蹙,没再说话。他知道,苏婉不会无故改方。若真是伤寒,甘草加量只会助湿生热,反而加重病情——她这是在试毒。
---
惠民医馆的后堂燃着一盏油灯,灯芯噼啪跳了一下。苏婉坐在病榻旁,手里捏着一根银针,针尖沾了点唾液,在灯火下泛出微黄的光。她盯着那点反光看了片刻,又凑近闻了闻,眉心缓缓收拢。
学徒端着空药碗进来,小声说:“师傅,这老头是从流民营转来的,说是发寒发热好几天了,可按《伤寒论》的方子吃了三剂,一点起色没有。”
苏婉把银针收进筒里,盖紧。“《伤寒论》治的是外感风寒,不是人为下的东西。”
学徒一愣:“您是说……有人给他下药?”
“我不是说,我是查。”苏婉起身,走到柜前拉开抽屉,取出一个瓷瓶,倒出半勺褐色粉末混进新煎的药汁里。她把原方的附子减了三分,又添了半钱防风。
“你去告诉厨房,今晚所有病人的药,都按这个比例熬。”
学徒迟疑:“可这和医案不符……”
“医案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”她递过药碗,“送去吧,别让任何人碰这碗药,尤其是守夜的老周。”
学徒接过碗,匆匆出门。
苏婉站在窗边,望着院中那一排低矮的病房。最西头那间,窗纸破了个洞,风吹进来,灯影晃得厉害。她记得那个老者被抬进来时,手腕上有道旧疤,像是刀刃划过的,位置正好在动脉上方。
不是自残,是练武之人握刀太紧,常年磨出来的茧裂。
---
三更天,雨还没落下来,空气闷得发沉。
李毅蹲在医馆后墙的屋脊上,披着一件灰布斗篷,整个人贴在瓦片之间,连呼吸都放得极轻。他已经在这儿盯了两个时辰。苏婉换药之后,有两个陌生面孔在巷口来回走了三趟,穿着粗布衣裳,脚上却蹬着软底官靴。
他认得那种靴子——禁军巡夜用的。
忽然,西厢那间屋子的窗户“吱呀”一声开了条缝。一道黑影从房顶跃下,动作极快,落地时几乎没有声音。那人手里拎着个油皮袋子,绕到窗边,把袋子塞进窗缝,又迅速退开,隐入墙角。
李毅没动。
不到半盏茶工夫,那扇窗又开了。这次是屋里的人自己推开的。一股淡淡的焦味顺着风飘了出来。
接着,火光从窗缝里窜了出来。
火势起得极快,像是早就在屋里泼了松油。浓烟瞬间灌满了房间,守夜的老周拍着门喊救人,可其他护院竟迟迟未动。李毅翻身下地,撞开侧门冲进去。
热浪扑面而来,他用袖子捂住口鼻,一脚踢开西厢房门。床已经烧塌了大半,老者躺在地上,人事不知。他一把将人扛起,刚退到门口,屋顶一根横梁轰然砸下,火星四溅。
他背着人冲出火场,放在院中空地上。火光映着他冷峻的脸,他低头检查老者口鼻,还有气。正要查看有没有外伤,眼角忽然扫到枕头底下有块硬物。
他伸手一摸,抽出半块青铜虎符。
残缺的那一面边缘不齐,像是被人用铁钳生生掰断的。他翻过来一看,背面刻着一道细纹,纹路呈波浪形,中间嵌着一个“曹”字的偏旁。
这不是朝廷制式虎符。
他立刻把虎符裹进油纸,塞进怀里。转身对赶来的两名亲信下令:“把人送到城西药庐,找苏大夫亲自看。另派两人,守住巷口,凡是穿官靴的,记下脸。”
他自己则沿着火场外围走了一圈,在烧塌的窗框边捡起一小块油皮碎片。上面还残留着一点蜡痕,显然是用来封口的。
他捏着那块碎片,眼神沉了下来。
---
李震正在密室翻看一份户部报来的粮册,听见敲门声,抬眼见是李毅。
他立刻合上册子:“人怎么样?”
“活着,但昏迷不醒。”李毅从怀中取出油纸包,“这是从他枕下找到的。”
李震打开油纸,看见那半块虎符,脸色顿时一沉。他拿起来对着灯仔细看,指腹摩挲过那道波浪纹,又翻到正面,观察铜质的光泽。
“这不是兵部造的。”
“我知道。”李震低声说,“这是曹瑾私铸的调兵凭证,只有他亲信的暗卫营才用。”
他把虎符放在桌上,取出乾坤万象匣,掀开盖子,将虎符平放在匣面中央。默念一句口令,匣中泛起一层淡蓝光晕,缓缓笼罩住虎符。
片刻后,虚影浮现。
一幅地形图在空中展开,标注出几处矿脉位置。其中一处闪烁红光,写着:“邺城西山,铜矿丙三号坑。”
李震盯着那行字,眼神渐冷。
“这铜料,和前日金印底部的‘曲刃’标记出自同一个模具。”
李毅点头:“他们想用这个老者做局。先让他发病,再纵火烧死,最后留下虎符,嫁祸我们私调禁军、图谋不轨。”
“不止。”李震缓缓站起身,“他们要的是混乱。只要医馆起火,流民暴动,我这个巡察使就得立刻出面弹压。到时候,我在明,他们在暗,随便安个‘镇压过甚’或‘勾结乱民’的罪名,就能把我拖进泥潭。”
他走到墙边,拿起笔,在地图上画了一条线,从邺城一直延伸到洛阳南巷。
“这老者是从南巷进的流民营,身上带着虎符,却被当成普通病人送来医馆。说明南巷有个中转点,专门安置他们的人,等时机一动,就点燃火药。”
“我去查。”李毅说。
“不急。”李震摇头,“你现在去放个消息——就说巡察使已掌握南巷走私铁器的账本,三日内就要查封旧渠码头。”
李毅一怔:“您是要引他们动?”
“对。”李震把虎符收回匣中,“他们既然敢用军符,就一定怕人查。只要怕,就会动。一动,破绽就出来了。”
李毅不再多言,转身出门。
密室里只剩李震一人。他坐回案前,手指轻轻敲着桌面,节奏缓慢而清晰。窗外,第一滴雨落了下来,打在屋檐上,发出轻微的一响。
他忽然伸手,从匣底取出一枚铜钱,放在虎符旁边。
那是昨夜他故意掉落的那枚,上面还沾着宫道的尘土。
他盯着那枚铜钱,良久,低声说:“你们想让我乱,可我现在,比任何时候都清醒。”
就在这时,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。
紧接着,李毅的声音隔着门响起:“父亲,化验房来报——那老者的唾液里,检出了‘青鳞散’的成分。”
李震猛地抬头。
“还有,”李毅顿了顿,“苏大夫说,这种毒,只有长期服用一种叫‘归元膏’的补药才会积累成症。而这种膏药,目前全洛阳,只有一家铺子在卖。”
“哪家?”
“东市,济仁堂。”
        门外传来极轻的脚步声,李毅的声音压得很低:“送到了王晏府上暗桩,三刻内会有回音。”
“嗯。”李震点头,手指在桌角轻叩两下,“医馆那边,有动静了吗?”
“半个时辰前,苏大夫换了一味药。老者脉象缓了些,但舌苔更黑了。她采了样,正让人往化验房送。”
李震眉头微蹙,没再说话。他知道,苏婉不会无故改方。若真是伤寒,甘草加量只会助湿生热,反而加重病情——她这是在试毒。
---
惠民医馆的后堂燃着一盏油灯,灯芯噼啪跳了一下。苏婉坐在病榻旁,手里捏着一根银针,针尖沾了点唾液,在灯火下泛出微黄的光。她盯着那点反光看了片刻,又凑近闻了闻,眉心缓缓收拢。
学徒端着空药碗进来,小声说:“师傅,这老头是从流民营转来的,说是发寒发热好几天了,可按《伤寒论》的方子吃了三剂,一点起色没有。”
苏婉把银针收进筒里,盖紧。“《伤寒论》治的是外感风寒,不是人为下的东西。”
学徒一愣:“您是说……有人给他下药?”
“我不是说,我是查。”苏婉起身,走到柜前拉开抽屉,取出一个瓷瓶,倒出半勺褐色粉末混进新煎的药汁里。她把原方的附子减了三分,又添了半钱防风。
“你去告诉厨房,今晚所有病人的药,都按这个比例熬。”
学徒迟疑:“可这和医案不符……”
“医案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”她递过药碗,“送去吧,别让任何人碰这碗药,尤其是守夜的老周。”
学徒接过碗,匆匆出门。
苏婉站在窗边,望着院中那一排低矮的病房。最西头那间,窗纸破了个洞,风吹进来,灯影晃得厉害。她记得那个老者被抬进来时,手腕上有道旧疤,像是刀刃划过的,位置正好在动脉上方。
不是自残,是练武之人握刀太紧,常年磨出来的茧裂。
---
三更天,雨还没落下来,空气闷得发沉。
李毅蹲在医馆后墙的屋脊上,披着一件灰布斗篷,整个人贴在瓦片之间,连呼吸都放得极轻。他已经在这儿盯了两个时辰。苏婉换药之后,有两个陌生面孔在巷口来回走了三趟,穿着粗布衣裳,脚上却蹬着软底官靴。
他认得那种靴子——禁军巡夜用的。
忽然,西厢那间屋子的窗户“吱呀”一声开了条缝。一道黑影从房顶跃下,动作极快,落地时几乎没有声音。那人手里拎着个油皮袋子,绕到窗边,把袋子塞进窗缝,又迅速退开,隐入墙角。
李毅没动。
不到半盏茶工夫,那扇窗又开了。这次是屋里的人自己推开的。一股淡淡的焦味顺着风飘了出来。
接着,火光从窗缝里窜了出来。
火势起得极快,像是早就在屋里泼了松油。浓烟瞬间灌满了房间,守夜的老周拍着门喊救人,可其他护院竟迟迟未动。李毅翻身下地,撞开侧门冲进去。
热浪扑面而来,他用袖子捂住口鼻,一脚踢开西厢房门。床已经烧塌了大半,老者躺在地上,人事不知。他一把将人扛起,刚退到门口,屋顶一根横梁轰然砸下,火星四溅。
他背着人冲出火场,放在院中空地上。火光映着他冷峻的脸,他低头检查老者口鼻,还有气。正要查看有没有外伤,眼角忽然扫到枕头底下有块硬物。
他伸手一摸,抽出半块青铜虎符。
残缺的那一面边缘不齐,像是被人用铁钳生生掰断的。他翻过来一看,背面刻着一道细纹,纹路呈波浪形,中间嵌着一个“曹”字的偏旁。
这不是朝廷制式虎符。
他立刻把虎符裹进油纸,塞进怀里。转身对赶来的两名亲信下令:“把人送到城西药庐,找苏大夫亲自看。另派两人,守住巷口,凡是穿官靴的,记下脸。”
他自己则沿着火场外围走了一圈,在烧塌的窗框边捡起一小块油皮碎片。上面还残留着一点蜡痕,显然是用来封口的。
他捏着那块碎片,眼神沉了下来。
---
李震正在密室翻看一份户部报来的粮册,听见敲门声,抬眼见是李毅。
他立刻合上册子:“人怎么样?”
“活着,但昏迷不醒。”李毅从怀中取出油纸包,“这是从他枕下找到的。”
李震打开油纸,看见那半块虎符,脸色顿时一沉。他拿起来对着灯仔细看,指腹摩挲过那道波浪纹,又翻到正面,观察铜质的光泽。
“这不是兵部造的。”
“我知道。”李震低声说,“这是曹瑾私铸的调兵凭证,只有他亲信的暗卫营才用。”
他把虎符放在桌上,取出乾坤万象匣,掀开盖子,将虎符平放在匣面中央。默念一句口令,匣中泛起一层淡蓝光晕,缓缓笼罩住虎符。
片刻后,虚影浮现。
一幅地形图在空中展开,标注出几处矿脉位置。其中一处闪烁红光,写着:“邺城西山,铜矿丙三号坑。”
李震盯着那行字,眼神渐冷。
“这铜料,和前日金印底部的‘曲刃’标记出自同一个模具。”
李毅点头:“他们想用这个老者做局。先让他发病,再纵火烧死,最后留下虎符,嫁祸我们私调禁军、图谋不轨。”
“不止。”李震缓缓站起身,“他们要的是混乱。只要医馆起火,流民暴动,我这个巡察使就得立刻出面弹压。到时候,我在明,他们在暗,随便安个‘镇压过甚’或‘勾结乱民’的罪名,就能把我拖进泥潭。”
他走到墙边,拿起笔,在地图上画了一条线,从邺城一直延伸到洛阳南巷。
“这老者是从南巷进的流民营,身上带着虎符,却被当成普通病人送来医馆。说明南巷有个中转点,专门安置他们的人,等时机一动,就点燃火药。”
“我去查。”李毅说。
“不急。”李震摇头,“你现在去放个消息——就说巡察使已掌握南巷走私铁器的账本,三日内就要查封旧渠码头。”
李毅一怔:“您是要引他们动?”
“对。”李震把虎符收回匣中,“他们既然敢用军符,就一定怕人查。只要怕,就会动。一动,破绽就出来了。”
李毅不再多言,转身出门。
密室里只剩李震一人。他坐回案前,手指轻轻敲着桌面,节奏缓慢而清晰。窗外,第一滴雨落了下来,打在屋檐上,发出轻微的一响。
他忽然伸手,从匣底取出一枚铜钱,放在虎符旁边。
那是昨夜他故意掉落的那枚,上面还沾着宫道的尘土。
他盯着那枚铜钱,良久,低声说:“你们想让我乱,可我现在,比任何时候都清醒。”
就在这时,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。
紧接着,李毅的声音隔着门响起:“父亲,化验房来报——那老者的唾液里,检出了‘青鳞散’的成分。”
李震猛地抬头。
“还有,”李毅顿了顿,“苏大夫说,这种毒,只有长期服用一种叫‘归元膏’的补药才会积累成症。而这种膏药,目前全洛阳,只有一家铺子在卖。”
“哪家?”
“东市,济仁堂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