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坊医馆前的喧闹早已散去,晨雾被日头驱尽,街巷恢复了往常的节奏。李瑶站在主宅议事厅门前,手中捧着一叠卷宗,指尖在最上一份边缘轻轻摩挲。她没有立刻推门,而是低头看了一眼搁在案角的三枚铜铃——那是昨日最后三只信鸽归巢时所带脚环上的编号,代表着西域、楚南与洛阳周边最后一波密报的抵达。
厅内烛火未熄,映着墙上悬挂的旧舆图。李震坐在案后,目光仍停留在昨夜批阅过的《防疫六策》上,笔尖悬在纸面,墨迹将滴未滴。
“父亲。”李瑶步入,声音不高,却让整个房间的气流都沉了一分,“情报网,已经铺满了。”
李震抬眼。
她将卷宗放下,取出一枚玉简,插入乾坤万象匣底座凹槽。蓝光自匣中升起,如水纹般扩散,在半空凝成一幅缓缓旋转的地图。山川河流依势勾勒,城池关隘逐一浮现,而最引人注目的,是遍布其上的光点——北境铁浮屠残部营地已无红影,龟兹方向一行绿字滚动:“俘虏押解途中,安全无虞”;南方三处水师据点亮起稳定红点,航迹清晰可辨;洛阳八坊之内,数百蓝色微光静静闪烁,每一盏都对应一所医馆、学堂或粮站。
“这是……实时?”李震问。
“每刻钟更新一次。”李瑶答,“从边境烽燧到乡里亭长,所有节点皆由我们的人执掌记录。他们不是探子,是耳目。”
李震起身,走近投影。他的手指划过南方水域,一处红点微微跳动。“楚南水师昨夜有异动?”
“寅时三刻,一支轻舟离港,未报任务。但两刻钟后,其返程轨迹显示载重增加,推测为接应我方暗线输送的机关零件。”李瑶调出一条时间轴,“您看这里——他们并未遮掩行踪,反而刻意保持例行巡弋节奏。这和过去三年任何一次调动都不一样。”
李震沉默片刻。“他们是真要联手。”
“不止是联手。”她轻触玉简,画面切换至一张因果链图谱,“我刚完成推演模块与情报系统的首次融合。以阿史那口供为起点,结合镇北王军情、曹瑾残党联络频率、以及楚南使者沿途驿站停留记录,生成了一份《七日内潜在危机分布》。”
投影中浮现出三条路径。第一条:平西王旧部试图联络北境游骑,但在中途被截,因粮草不足溃散;第二条:朝中两名给事中再度勾结商人囤积米粮,但百姓已有准备,抢购未成,反遭反制;第三条最为复杂——一名士族私通西域残部,欲借道西南运兵,却被边关守将识破,引发连锁清查。
“这些都不是确定会发生的事。”李瑶说,“但系统能标出触发条件。比如这条路径,只要我们在三天内向西南增派两名巡查使,就能提前打断它的形成。”
李震盯着那张图看了很久。他忽然想起三年前那一场饥荒,那时消息闭塞,等他知道某县断粮时,灾民已在啃树皮。而现在,一个孩子接种后高热不退的消息,半日内就能传入中枢,并调动五坊联动应对。
“以前我们是在黑夜里赶路。”他终于开口,声音低缓,“靠火把照几步算几步。现在……是天亮了。”
他说完,转身走向书架,取下一块刻有“枢密”二字的木牌,放在案首。“设参议司,专理情报整合与政策建议。你总领,直通家主。”
李瑶点头,未多言。她知道这意味着什么——情报不再是战时辅助,而是治国的核心支柱。
当夜,书房灯火未熄。
乾坤万象匣自动激活,蓝光铺展,将《防疫六策》推行进度同步标注于地图之上。洛阳八坊全部绿灯通行,唯独西郊两处偏远里坊呈黄色警示,备注写着:“种痘率不足四成,主因百姓疑虑未消”。
李震提笔,在黄点旁批注:“令监察使明日起程。”
话音落下的瞬间,匣中光影忽有波动。一道新的信息条自西北方向弹出:“龟兹押解队遇沙暴,延误一日。”紧接着,南方水师据点传来加密信号,经解码后显示:“零件接收完毕,试装进度加快。”
李瑶站在侧案前,迅速将两条新情录入系统。她注意到,在最新一轮数据刷新后,地图边缘隐隐浮现出几处尚未命名的灰色区域——那是仍未接入网络的边陲小镇与深山村落。
“还差一点。”她低声说。
李震没回应。他望着那幅缓缓旋转的大晟全图,眼神落在北方一处空白地带。那里曾是铁木真的驻地,如今寂静无声,但谁都知道,平静之下总有暗流。
“你说,等这张图再亮一些,能不能看到人心?”他忽然问。
李瑶停顿了一下。“我们现在看到的,本就是人心。每一次上报,都是选择;每一个光点,都是信任。”
李震轻轻点头。他伸手抚过投影边缘,指尖划过一片尚显模糊的西南山区。那里还没有标记,也没有信号,但很快就会有。
他记得苏婉说过一句话:治病要治根,不能只看表象。
治国也是如此。
外面传来更鼓声,已是三更。风从窗缝钻入,吹得烛火微微晃动。蓝光映在他脸上,明暗交错,像是一盘尚未落定的棋局。
李瑶退出侧室,回到自己房中。桌上摊开着一份新拟草案,《边疆互市条例》,墨迹未干。她坐下,继续修订条款,笔尖稳定,眼神清明。
而在书房深处,李震仍立于窗前。匣中光影流转,全国图景缓缓转动。忽然,东南一角闪出一个新信号——非红非蓝,而是极淡的紫色,一闪即逝。
他皱眉。
再看时,那点紫光已消失不见。
他伸出手,想调取记录,却发现刚才那一瞬的数据竟未留存。
窗外,夜色正浓。
        厅内烛火未熄,映着墙上悬挂的旧舆图。李震坐在案后,目光仍停留在昨夜批阅过的《防疫六策》上,笔尖悬在纸面,墨迹将滴未滴。
“父亲。”李瑶步入,声音不高,却让整个房间的气流都沉了一分,“情报网,已经铺满了。”
李震抬眼。
她将卷宗放下,取出一枚玉简,插入乾坤万象匣底座凹槽。蓝光自匣中升起,如水纹般扩散,在半空凝成一幅缓缓旋转的地图。山川河流依势勾勒,城池关隘逐一浮现,而最引人注目的,是遍布其上的光点——北境铁浮屠残部营地已无红影,龟兹方向一行绿字滚动:“俘虏押解途中,安全无虞”;南方三处水师据点亮起稳定红点,航迹清晰可辨;洛阳八坊之内,数百蓝色微光静静闪烁,每一盏都对应一所医馆、学堂或粮站。
“这是……实时?”李震问。
“每刻钟更新一次。”李瑶答,“从边境烽燧到乡里亭长,所有节点皆由我们的人执掌记录。他们不是探子,是耳目。”
李震起身,走近投影。他的手指划过南方水域,一处红点微微跳动。“楚南水师昨夜有异动?”
“寅时三刻,一支轻舟离港,未报任务。但两刻钟后,其返程轨迹显示载重增加,推测为接应我方暗线输送的机关零件。”李瑶调出一条时间轴,“您看这里——他们并未遮掩行踪,反而刻意保持例行巡弋节奏。这和过去三年任何一次调动都不一样。”
李震沉默片刻。“他们是真要联手。”
“不止是联手。”她轻触玉简,画面切换至一张因果链图谱,“我刚完成推演模块与情报系统的首次融合。以阿史那口供为起点,结合镇北王军情、曹瑾残党联络频率、以及楚南使者沿途驿站停留记录,生成了一份《七日内潜在危机分布》。”
投影中浮现出三条路径。第一条:平西王旧部试图联络北境游骑,但在中途被截,因粮草不足溃散;第二条:朝中两名给事中再度勾结商人囤积米粮,但百姓已有准备,抢购未成,反遭反制;第三条最为复杂——一名士族私通西域残部,欲借道西南运兵,却被边关守将识破,引发连锁清查。
“这些都不是确定会发生的事。”李瑶说,“但系统能标出触发条件。比如这条路径,只要我们在三天内向西南增派两名巡查使,就能提前打断它的形成。”
李震盯着那张图看了很久。他忽然想起三年前那一场饥荒,那时消息闭塞,等他知道某县断粮时,灾民已在啃树皮。而现在,一个孩子接种后高热不退的消息,半日内就能传入中枢,并调动五坊联动应对。
“以前我们是在黑夜里赶路。”他终于开口,声音低缓,“靠火把照几步算几步。现在……是天亮了。”
他说完,转身走向书架,取下一块刻有“枢密”二字的木牌,放在案首。“设参议司,专理情报整合与政策建议。你总领,直通家主。”
李瑶点头,未多言。她知道这意味着什么——情报不再是战时辅助,而是治国的核心支柱。
当夜,书房灯火未熄。
乾坤万象匣自动激活,蓝光铺展,将《防疫六策》推行进度同步标注于地图之上。洛阳八坊全部绿灯通行,唯独西郊两处偏远里坊呈黄色警示,备注写着:“种痘率不足四成,主因百姓疑虑未消”。
李震提笔,在黄点旁批注:“令监察使明日起程。”
话音落下的瞬间,匣中光影忽有波动。一道新的信息条自西北方向弹出:“龟兹押解队遇沙暴,延误一日。”紧接着,南方水师据点传来加密信号,经解码后显示:“零件接收完毕,试装进度加快。”
李瑶站在侧案前,迅速将两条新情录入系统。她注意到,在最新一轮数据刷新后,地图边缘隐隐浮现出几处尚未命名的灰色区域——那是仍未接入网络的边陲小镇与深山村落。
“还差一点。”她低声说。
李震没回应。他望着那幅缓缓旋转的大晟全图,眼神落在北方一处空白地带。那里曾是铁木真的驻地,如今寂静无声,但谁都知道,平静之下总有暗流。
“你说,等这张图再亮一些,能不能看到人心?”他忽然问。
李瑶停顿了一下。“我们现在看到的,本就是人心。每一次上报,都是选择;每一个光点,都是信任。”
李震轻轻点头。他伸手抚过投影边缘,指尖划过一片尚显模糊的西南山区。那里还没有标记,也没有信号,但很快就会有。
他记得苏婉说过一句话:治病要治根,不能只看表象。
治国也是如此。
外面传来更鼓声,已是三更。风从窗缝钻入,吹得烛火微微晃动。蓝光映在他脸上,明暗交错,像是一盘尚未落定的棋局。
李瑶退出侧室,回到自己房中。桌上摊开着一份新拟草案,《边疆互市条例》,墨迹未干。她坐下,继续修订条款,笔尖稳定,眼神清明。
而在书房深处,李震仍立于窗前。匣中光影流转,全国图景缓缓转动。忽然,东南一角闪出一个新信号——非红非蓝,而是极淡的紫色,一闪即逝。
他皱眉。
再看时,那点紫光已消失不见。
他伸出手,想调取记录,却发现刚才那一瞬的数据竟未留存。
窗外,夜色正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