车轴轻响的瞬间,李瑶指尖在沙盘边缘一顿。
她没有抬头,只是将手中竹尺轻轻横摆在帝都东华门的位置。地下密室里一片静,只有铜铃偶尔轻颤,送来远方传信的微响。十门火炮已离营南下,震字军团的旗帜消失在晨雾尽头——前线交给了李骁,后方必须由她握紧。
“三枚竹符,送出去。”她说。
话音落时,李毅正从侧廊走出,黑衣未解,脸上带着连夜潜行留下的风尘。他接过侍从递来的竹筒,抽出其中符令看了一眼,眉心微拧:“今夜子时?时间太紧,他们若被巡查拦下,一句对不上口令,前功尽弃。”
“所以才要今晚。”李瑶终于抬眼,“越急,越像真命令。兵部调令本不该由校尉亲赴核验,但正因为不合常理,才显得是紧急军务。他们越是疑虑,越不敢声张。”
她站起身,走到沙盘旁,手指划过九座城门的标记:“曹瑾以为一道讨伐诏书就能逼死我们,却不知道,禁军里早不是铁板一块。这三人,一个管粮草押运,一个掌城门轮值册,最后一个手里攥着东城巡防图——缺哪一个,我们都进不了城。”
李毅沉默片刻,点头:“我派人盯住接头点,不出手,只看。”
“不,你亲自去。”她转向他,“我要你亲眼确认他们的神情。是不是真的决心倒戈,一眼就能看出来。”
李毅没再说话,收起竹符转身离去。脚步踏进暗道前,他顿了一下:“如果有人退缩?”
“那就换人。”她的声音很轻,却没半分迟疑,“网破了一角,补上就是。只要线还在,就不怕断。”
密室重归寂静。李瑶坐回案前,面前摊开一卷《京畿驿路纪要》,纸页边角已被摩得发毛。她翻开夹层,取出一张薄如蝉翼的油纸,上面密布着只有她能识读的符号——那是她独创的密码信系统,以每月初七、十四、廿一、廿八四日的市井叫卖声为基底,结合星象更替生成当日通行口令。
她提笔蘸墨,在新收的一封残信旁开始推演。信是昨夜从西直门茶肆传回的,写着“米价涨三文”,看似寻常,但她知道,这是联络中断前最后一句暗语。三文,对应第三条线路;米,代指粮道上的校尉张远。
半个时辰后,她停笔,将破解出的内容写成短笺:“张远身边有伪商,左耳缺耳垂,持青布包袱,每三日申时入肆买茶,非客。”
她将笺纸卷好,塞进一支空心铜簪,递给候在一旁的情报吏:“交给李毅,让他查这人背后通向谁。”
那吏员领命而去。铜铃又响了两声,分别来自南苑和德胜门。她一一记录,标注颜色:红点为可疑,蓝点为可靠,黑点则代表失联。
突然,东南角一枚铜铃急促连震三下。
她立刻起身,走向东南方位的木架。那里挂着一面小旗,此刻已被拉至底部——这是最高级别警讯,意味着帝都内应遭遇突发变故。
情报很快送达:原定参与换防的校尉赵承,临时被调往兵部仓曹核查账目,恐无法按时抵达东华门。
李瑶盯着沙盘,目光落在仓曹与东华门之间的街道上。这条道必经玄武门,而玄武门的巡防副统领,正是她三个月前安插进去的一名记账吏。
她提笔写下一道指令,用火漆封入竹管,命人速送户部暗线。内容只有两句:“即刻造账异常,科目错置,需主官当面对质。”
然后她坐下,等。
不到一个时辰,新的消息传来:赵承已出发前往仓曹,途中将路过东华门。
她松了口气,但没有笑。这种时候,差一步就是万丈深渊。
子时将近。
密室内灯火未熄。她坐在案前,面前摆着三枚空竹筒,每一枚都对应一名校尉的身份印鉴。只要他们顺利完成交接,印鉴就会被放入筒中,铜铃随之三响。
她数着更漏。
一更,无音。
二更,仍静。
就在她几乎要怀疑计划失败时,第一声铃响了。
她眼皮跳了一下。
紧接着,第二声,第三声,接连响起。
三声清脆,连贯有序。
她闭上眼,缓缓吐出一口气。再睁眼时,眼中已无波澜。
“三鸟归巢。”她提笔在《密网总册》上写下这句话,字迹平稳,“东华、西直、玄武三门可启,待令而动。”
她将册子合上,放入乾坤万象匣的专属格层。匣体微光一闪,自动锁闭。
随即,她另取一页纸,简要摘要策反成果,加盖家族暗印,命快马送往李震行辕。送信人刚走,李毅便回来了。
他站在门口,黑衣沾了些夜露,脸上看不出情绪。
“都看了?”她问。
“看了。”他说,“张远眼神没躲,赵承主动递了腰牌,第三个还说了句‘等这一天很久了’。”
“可信?”
“可信。”
她点点头,从案下取出另一份名单:“接下来,盯住剩下五门。尤其是宣武门,那边有个副将,最近频繁出入东厂旧宅。”
李毅接过名单,扫了一眼:“你要把整个禁军都翻过来?”
“不是我要翻。”她低头整理桌上的信纸,“是他们自己站错了队。曹瑾以为一封假信就能定人生死,却不知道,真正的刀,从来不在明处。”
李毅没再问,转身准备离开。
“等等。”她忽然叫住他,“那个伪商,查到了吗?”
“查到了。”他回头,“他前日去过东厂废弃的柴房,出来时手里多了个布包。我已经让人跟着,但他中途甩掉了跟踪的人。”
“布包是什么颜色?”
“深灰。”
她眼神微动。深灰布包,是东厂残党传递紧急情报的标准配置。说明对方也察觉到了什么,正在试图重组联络网。
“别抓他。”她说,“让他继续传信。我们要知道,他背后还有谁活着。”
李毅应了一声,身影再次没入暗道。
密室只剩她一人。
她重新打开沙盘,将三枚竹尺并排插在三座城门之上。远处,战鼓尚未响起,大军仍在路上,但她的指尖已经划过城墙,仿佛看见夜色中悄然开启的门缝,听见铁靴踏过石板的轻响。
她提起笔,准备拟定下一阶段指令。
就在这时,门外传来一阵极轻的脚步声。
她笔尖一顿,没有抬头。
门开,一名年轻女吏捧着一封信走进来,脸色有些发白:“小姐,刚从宫外传来的……说是,太后身边的贴身嬷嬷亲手交给我们的线人。”
她接过信,拆开。
一行小字映入眼帘:“药方已递,明日复诊可入。”
她看完,将信投入火盆。火焰猛地窜起,映得她半边脸明亮。
她重新执笔,在纸上写下新的命令:
“使者准备出发,带檄文副本,走北巷,避开巡街卫。”
笔尖落下最后一划,她抬起眼,望向墙上悬挂的帝都全图。
图上,九座城门静静排列,如同沉睡的巨兽之口。
而现在,已有三口微微张开。
        她没有抬头,只是将手中竹尺轻轻横摆在帝都东华门的位置。地下密室里一片静,只有铜铃偶尔轻颤,送来远方传信的微响。十门火炮已离营南下,震字军团的旗帜消失在晨雾尽头——前线交给了李骁,后方必须由她握紧。
“三枚竹符,送出去。”她说。
话音落时,李毅正从侧廊走出,黑衣未解,脸上带着连夜潜行留下的风尘。他接过侍从递来的竹筒,抽出其中符令看了一眼,眉心微拧:“今夜子时?时间太紧,他们若被巡查拦下,一句对不上口令,前功尽弃。”
“所以才要今晚。”李瑶终于抬眼,“越急,越像真命令。兵部调令本不该由校尉亲赴核验,但正因为不合常理,才显得是紧急军务。他们越是疑虑,越不敢声张。”
她站起身,走到沙盘旁,手指划过九座城门的标记:“曹瑾以为一道讨伐诏书就能逼死我们,却不知道,禁军里早不是铁板一块。这三人,一个管粮草押运,一个掌城门轮值册,最后一个手里攥着东城巡防图——缺哪一个,我们都进不了城。”
李毅沉默片刻,点头:“我派人盯住接头点,不出手,只看。”
“不,你亲自去。”她转向他,“我要你亲眼确认他们的神情。是不是真的决心倒戈,一眼就能看出来。”
李毅没再说话,收起竹符转身离去。脚步踏进暗道前,他顿了一下:“如果有人退缩?”
“那就换人。”她的声音很轻,却没半分迟疑,“网破了一角,补上就是。只要线还在,就不怕断。”
密室重归寂静。李瑶坐回案前,面前摊开一卷《京畿驿路纪要》,纸页边角已被摩得发毛。她翻开夹层,取出一张薄如蝉翼的油纸,上面密布着只有她能识读的符号——那是她独创的密码信系统,以每月初七、十四、廿一、廿八四日的市井叫卖声为基底,结合星象更替生成当日通行口令。
她提笔蘸墨,在新收的一封残信旁开始推演。信是昨夜从西直门茶肆传回的,写着“米价涨三文”,看似寻常,但她知道,这是联络中断前最后一句暗语。三文,对应第三条线路;米,代指粮道上的校尉张远。
半个时辰后,她停笔,将破解出的内容写成短笺:“张远身边有伪商,左耳缺耳垂,持青布包袱,每三日申时入肆买茶,非客。”
她将笺纸卷好,塞进一支空心铜簪,递给候在一旁的情报吏:“交给李毅,让他查这人背后通向谁。”
那吏员领命而去。铜铃又响了两声,分别来自南苑和德胜门。她一一记录,标注颜色:红点为可疑,蓝点为可靠,黑点则代表失联。
突然,东南角一枚铜铃急促连震三下。
她立刻起身,走向东南方位的木架。那里挂着一面小旗,此刻已被拉至底部——这是最高级别警讯,意味着帝都内应遭遇突发变故。
情报很快送达:原定参与换防的校尉赵承,临时被调往兵部仓曹核查账目,恐无法按时抵达东华门。
李瑶盯着沙盘,目光落在仓曹与东华门之间的街道上。这条道必经玄武门,而玄武门的巡防副统领,正是她三个月前安插进去的一名记账吏。
她提笔写下一道指令,用火漆封入竹管,命人速送户部暗线。内容只有两句:“即刻造账异常,科目错置,需主官当面对质。”
然后她坐下,等。
不到一个时辰,新的消息传来:赵承已出发前往仓曹,途中将路过东华门。
她松了口气,但没有笑。这种时候,差一步就是万丈深渊。
子时将近。
密室内灯火未熄。她坐在案前,面前摆着三枚空竹筒,每一枚都对应一名校尉的身份印鉴。只要他们顺利完成交接,印鉴就会被放入筒中,铜铃随之三响。
她数着更漏。
一更,无音。
二更,仍静。
就在她几乎要怀疑计划失败时,第一声铃响了。
她眼皮跳了一下。
紧接着,第二声,第三声,接连响起。
三声清脆,连贯有序。
她闭上眼,缓缓吐出一口气。再睁眼时,眼中已无波澜。
“三鸟归巢。”她提笔在《密网总册》上写下这句话,字迹平稳,“东华、西直、玄武三门可启,待令而动。”
她将册子合上,放入乾坤万象匣的专属格层。匣体微光一闪,自动锁闭。
随即,她另取一页纸,简要摘要策反成果,加盖家族暗印,命快马送往李震行辕。送信人刚走,李毅便回来了。
他站在门口,黑衣沾了些夜露,脸上看不出情绪。
“都看了?”她问。
“看了。”他说,“张远眼神没躲,赵承主动递了腰牌,第三个还说了句‘等这一天很久了’。”
“可信?”
“可信。”
她点点头,从案下取出另一份名单:“接下来,盯住剩下五门。尤其是宣武门,那边有个副将,最近频繁出入东厂旧宅。”
李毅接过名单,扫了一眼:“你要把整个禁军都翻过来?”
“不是我要翻。”她低头整理桌上的信纸,“是他们自己站错了队。曹瑾以为一封假信就能定人生死,却不知道,真正的刀,从来不在明处。”
李毅没再问,转身准备离开。
“等等。”她忽然叫住他,“那个伪商,查到了吗?”
“查到了。”他回头,“他前日去过东厂废弃的柴房,出来时手里多了个布包。我已经让人跟着,但他中途甩掉了跟踪的人。”
“布包是什么颜色?”
“深灰。”
她眼神微动。深灰布包,是东厂残党传递紧急情报的标准配置。说明对方也察觉到了什么,正在试图重组联络网。
“别抓他。”她说,“让他继续传信。我们要知道,他背后还有谁活着。”
李毅应了一声,身影再次没入暗道。
密室只剩她一人。
她重新打开沙盘,将三枚竹尺并排插在三座城门之上。远处,战鼓尚未响起,大军仍在路上,但她的指尖已经划过城墙,仿佛看见夜色中悄然开启的门缝,听见铁靴踏过石板的轻响。
她提起笔,准备拟定下一阶段指令。
就在这时,门外传来一阵极轻的脚步声。
她笔尖一顿,没有抬头。
门开,一名年轻女吏捧着一封信走进来,脸色有些发白:“小姐,刚从宫外传来的……说是,太后身边的贴身嬷嬷亲手交给我们的线人。”
她接过信,拆开。
一行小字映入眼帘:“药方已递,明日复诊可入。”
她看完,将信投入火盆。火焰猛地窜起,映得她半边脸明亮。
她重新执笔,在纸上写下新的命令:
“使者准备出发,带檄文副本,走北巷,避开巡街卫。”
笔尖落下最后一划,她抬起眼,望向墙上悬挂的帝都全图。
图上,九座城门静静排列,如同沉睡的巨兽之口。
而现在,已有三口微微张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