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瑶将最后一道指令发出去时,天边已泛起灰白。她搁下笔,指尖在案上轻叩两下,像是确认什么。片刻后,门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,不重,却极稳。
门开,李毅走了进来,黑衣未换,袖口沾着一点泥灰。他站在灯影边缘,声音压得低:“三个使者,都出了北巷。”
“没被拦?”
“有一队巡街番子在岔口盘查商贩,但使者走的是药行常走的暗渠路线,从废弃的排水道穿过去,没露面。”
李瑶点头,目光落在桌角一封尚未封口的信上。那是她昨夜誊写的檄文终稿,纸面干净,字迹清晰,没有一句虚言。她伸手将信推到中间:“你看过这版吗?”
李毅走近一步,扫了一眼:“‘为民请命,清君侧’——写得明白,不提废立,只说铲奸。”
“对。”她指尖点在“曹瑾”二字上,“百姓不怕打仗,怕的是打着忠君旗号行篡权之实。我们若说得含糊,他们只会当又一场藩镇争权。可若把账算清楚,让他们知道这些年饿肚子、交重税,是谁在背后抽血,那就不一样了。”
李毅没接话,只是将信纸折好,收入怀中。
“你亲自去送?”她问。
“不是我去。”他说,“是李震要见它。”
***
北方行辕,晨雾未散。
李震站在沙盘前,手中拿着一份刚送到的情报。他看完,抬眼看向跪坐在侧的传令兵:“三门已通?”
“回大人,昨夜子时三响铃音,东华、西直、玄武三门内应皆已就位,联络线畅通。”
他将情报放下,转头望向窗外。远处营帐连绵,炊烟升起,士兵正列队取饭。一切如常,可他知道,有些东西已经变了。
李毅踏入大帐时,李震正在磨墨。
“瑶儿让你送来的?”他头也没抬。
“是。”
李震接过信,展开细读。一字一句,看得极慢。读到“朝廷岁征二十税,而曹瑾私库金玉盈梁”时,他停了一下,嘴角微动,似笑非笑。
“她说,要让不识字的人也听得懂。”
“所以加了童谣底本。”李毅答,“已经在城南几家茶肆铺开了。”
李震把信看完,吹干墨迹,亲手卷起,放入一个青布小匣。“那就发吧。”
“三条路,三个使者,都扮作药材商。北巷走暗渠,水道用货船夹层,驿站那边有个老驿丞欠我们人情,会替他们遮掩行程记录。”
“很好。”李震起身,走到沙盘边,手指轻轻划过帝都九门,“现在不是比谁兵多,是比谁先拿到‘道理’。只要百姓觉得我们说得对,哪怕朝廷骂我们是反贼,也堵不住这张嘴。”
他顿了顿,声音沉下来:“告诉那些人,进了城,不必藏身太久。该贴的贴,该念的念。我不求一夜之间满城皆知,只求有人听见,记住,传下去。”
李毅拱手:“明白。”
“还有。”李震望着他,“别让他们死。”
***
第一张檄文出现在崇文坊的米店墙上。
清晨开铺的老掌柜擦着眼睛出来,一眼就看见那张黄纸,上面墨字赫然:“曹瑾专权,盗国库,害忠良,致万民困苦!”底下还画了个简图:一边是瘦骨嶙峋的百姓跪地求粮,一边是胖太监搂着金银箱大笑。
他吓了一跳,正要撕,旁边卖菜的小贩却一把拦住:“等等!让我看看!”
两人凑近读完,小贩低声问:“这真是李侯发的?”
“印鉴是真的。”老掌柜指着角落一处暗纹,“我认得,去年北境赈灾时,他们贴的告示就有这个标记。”
话音未落,身后传来脚步声。两个穿灰袍的番子快步走来,抬头一看,二话不说就要撕纸。
小贩猛地往前一挡:“官爷,这是谁准你们毁人家墙上的东西?”
“东厂查妖言!”一人厉声喝道,“再不让开,一起抓走!”
人群渐渐围拢。有人嘀咕:“李侯打蛮族的时候,你们在哪?现在倒有脸管老百姓看个告示?”
番子不敢久留,撕下一张就走。可他们刚转过街角,另一条巷口又出现了一模一样的黄纸,这次还多了几句顺口溜:
“曹太监,黑心肝,偷粮卖钱买金砖;
李侯来,开仓廪,穷人家也有饭吞。”
孩童们立刻记住了,蹦跳着在街上唱起来。
到了午时,宣武门附近一家医馆里,一个须发花白的老郎中趁着施药,高声念道:“……今遣使赴京申冤,竟遭截杀!此非谋逆,乃构陷也!若天子尚存清明,请斩曹瑾头悬国门,以谢天下!”
药铺内外顿时鸦雀无声。
半晌,有个年轻妇人颤声问:“真……真是这样?”
老郎中不答,只将手中残破的檄文递给她看。纸上盖着一枚红印,边缘磨损严重,却是北境军府独有的虎头纹。
消息像风一样刮过市井。
酒楼里,几个秀才聚在一起议论。一人拍案而起:“此等文章,理应广布于众!”当即抽出随身纸笔,抄录全文,准备带回乡里张贴。
他刚出酒楼,就被番子按住。押走时,他还在喊:“你们可以抓我,可抓不完千千万万个知道真相的人!”
这一幕被人看在眼里,当晚便成了街头谈资。
***
李瑶收到第一条回报时,正在核对明日粮草调度单。
情报吏低声禀报:“崇文坊张贴三处,撕了两处,第三处百姓偷偷揭下带走;童谣已在五条街巷传开;一名秀才诵读檄文被捕,现场围观者逾百人。”
她放下笔,沉默片刻,提笔在册子上写下:“火种落地,风自会吹。”
接着,她取出另一本薄册,翻开某页,勾掉一个名字。那是她三个月前布下的闲棋——一个曾在李氏赈灾时领过粥的退伍老兵。今日清晨,他在自家院墙上贴了半张檄文,还用炭笔添了句批注:“老子打过仗,分得出谁真保百姓。”
李瑶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,终于轻轻点头。
***
李震是在傍晚得知这些消息的。
他正与几名将领议事,李毅悄然入帐,在他耳边说了几句。李震听完,挥手让其他人退下。
帐内只剩两人。
“比预想的快。”李震缓缓道。
“底层动了。”李毅说,“士绅还在观望,但百姓已经开始议论。有些人甚至说,要是李侯打进城,他们愿意开门迎军。”
李震站起身,走到帐口,望向南方。暮色沉沉,天地交接处一片模糊。
“曹瑾不会坐视不管。”他说,“他一定会反击。要么封锁全城,要么制造假檄文反咬一口。”
“我们能应对。”
“当然。”李震回头看他,“但我们不急。舆论这东西,像烧水,火太猛,反而容易扑出来烫伤自己。现在只要保持热度,就够了。”
他坐回案前,提起笔,在一张空白纸上写下四个字:**静待其变**。
然后盖上印,交给李毅:“传令各线,继续隐蔽传播,不再增派人员。让那些已经动起来的人自己走下一步——这才是真正的民心。”
***
三日后,帝都七坊。
一名挑担卖糖糕的老妇人在巷口歇脚,身边围了几个孩子。她一边分糖,一边哼起新学来的调子。
唱到一半,忽然压低声音:“听说了吗?西城有个铁匠,把他家祖传的刀熔了,说要等着李侯大军来了,亲手献上去。”
孩子们睁大眼:“真的?”
“怎么不真?”老妇人眯眼一笑,“他还说,这一辈子,头一回觉得自己是个‘人’。”
这话不知怎么传到了禁军营地。
当晚,两名戍卒在换岗时低声交谈。
“你说……咱们真要替曹瑾守这座城?”
“你忘了去年冬天?家里断粮,是你爹拖着病体去北境运粮队讨了一袋糙米活下来的。”
“我记得。”
“那是李侯放的粮。”
两人沉默下来。夜风吹过哨楼,旗子猎猎作响。
***
李震再次打开那封檄文抄本时,已是深夜。
烛光下,纸上的字迹显得格外清晰。他看了一会儿,忽然伸手,将其中一页轻轻折起一角。
这是他做决定的习惯动作。
外面传来马蹄声,由远及近。一名传令兵飞身下马,疾步入帐,双手呈上一封密信。
李震拆开,快速浏览完毕,脸上没有多余表情,只淡淡说了句:“知道了。”
他将信放在烛火上点燃,看着它化为灰烬,飘落在铜盆里。
然后他提笔,在地图南端画了一道短线。
笔尖停在终点,微微一顿。
        门开,李毅走了进来,黑衣未换,袖口沾着一点泥灰。他站在灯影边缘,声音压得低:“三个使者,都出了北巷。”
“没被拦?”
“有一队巡街番子在岔口盘查商贩,但使者走的是药行常走的暗渠路线,从废弃的排水道穿过去,没露面。”
李瑶点头,目光落在桌角一封尚未封口的信上。那是她昨夜誊写的檄文终稿,纸面干净,字迹清晰,没有一句虚言。她伸手将信推到中间:“你看过这版吗?”
李毅走近一步,扫了一眼:“‘为民请命,清君侧’——写得明白,不提废立,只说铲奸。”
“对。”她指尖点在“曹瑾”二字上,“百姓不怕打仗,怕的是打着忠君旗号行篡权之实。我们若说得含糊,他们只会当又一场藩镇争权。可若把账算清楚,让他们知道这些年饿肚子、交重税,是谁在背后抽血,那就不一样了。”
李毅没接话,只是将信纸折好,收入怀中。
“你亲自去送?”她问。
“不是我去。”他说,“是李震要见它。”
***
北方行辕,晨雾未散。
李震站在沙盘前,手中拿着一份刚送到的情报。他看完,抬眼看向跪坐在侧的传令兵:“三门已通?”
“回大人,昨夜子时三响铃音,东华、西直、玄武三门内应皆已就位,联络线畅通。”
他将情报放下,转头望向窗外。远处营帐连绵,炊烟升起,士兵正列队取饭。一切如常,可他知道,有些东西已经变了。
李毅踏入大帐时,李震正在磨墨。
“瑶儿让你送来的?”他头也没抬。
“是。”
李震接过信,展开细读。一字一句,看得极慢。读到“朝廷岁征二十税,而曹瑾私库金玉盈梁”时,他停了一下,嘴角微动,似笑非笑。
“她说,要让不识字的人也听得懂。”
“所以加了童谣底本。”李毅答,“已经在城南几家茶肆铺开了。”
李震把信看完,吹干墨迹,亲手卷起,放入一个青布小匣。“那就发吧。”
“三条路,三个使者,都扮作药材商。北巷走暗渠,水道用货船夹层,驿站那边有个老驿丞欠我们人情,会替他们遮掩行程记录。”
“很好。”李震起身,走到沙盘边,手指轻轻划过帝都九门,“现在不是比谁兵多,是比谁先拿到‘道理’。只要百姓觉得我们说得对,哪怕朝廷骂我们是反贼,也堵不住这张嘴。”
他顿了顿,声音沉下来:“告诉那些人,进了城,不必藏身太久。该贴的贴,该念的念。我不求一夜之间满城皆知,只求有人听见,记住,传下去。”
李毅拱手:“明白。”
“还有。”李震望着他,“别让他们死。”
***
第一张檄文出现在崇文坊的米店墙上。
清晨开铺的老掌柜擦着眼睛出来,一眼就看见那张黄纸,上面墨字赫然:“曹瑾专权,盗国库,害忠良,致万民困苦!”底下还画了个简图:一边是瘦骨嶙峋的百姓跪地求粮,一边是胖太监搂着金银箱大笑。
他吓了一跳,正要撕,旁边卖菜的小贩却一把拦住:“等等!让我看看!”
两人凑近读完,小贩低声问:“这真是李侯发的?”
“印鉴是真的。”老掌柜指着角落一处暗纹,“我认得,去年北境赈灾时,他们贴的告示就有这个标记。”
话音未落,身后传来脚步声。两个穿灰袍的番子快步走来,抬头一看,二话不说就要撕纸。
小贩猛地往前一挡:“官爷,这是谁准你们毁人家墙上的东西?”
“东厂查妖言!”一人厉声喝道,“再不让开,一起抓走!”
人群渐渐围拢。有人嘀咕:“李侯打蛮族的时候,你们在哪?现在倒有脸管老百姓看个告示?”
番子不敢久留,撕下一张就走。可他们刚转过街角,另一条巷口又出现了一模一样的黄纸,这次还多了几句顺口溜:
“曹太监,黑心肝,偷粮卖钱买金砖;
李侯来,开仓廪,穷人家也有饭吞。”
孩童们立刻记住了,蹦跳着在街上唱起来。
到了午时,宣武门附近一家医馆里,一个须发花白的老郎中趁着施药,高声念道:“……今遣使赴京申冤,竟遭截杀!此非谋逆,乃构陷也!若天子尚存清明,请斩曹瑾头悬国门,以谢天下!”
药铺内外顿时鸦雀无声。
半晌,有个年轻妇人颤声问:“真……真是这样?”
老郎中不答,只将手中残破的檄文递给她看。纸上盖着一枚红印,边缘磨损严重,却是北境军府独有的虎头纹。
消息像风一样刮过市井。
酒楼里,几个秀才聚在一起议论。一人拍案而起:“此等文章,理应广布于众!”当即抽出随身纸笔,抄录全文,准备带回乡里张贴。
他刚出酒楼,就被番子按住。押走时,他还在喊:“你们可以抓我,可抓不完千千万万个知道真相的人!”
这一幕被人看在眼里,当晚便成了街头谈资。
***
李瑶收到第一条回报时,正在核对明日粮草调度单。
情报吏低声禀报:“崇文坊张贴三处,撕了两处,第三处百姓偷偷揭下带走;童谣已在五条街巷传开;一名秀才诵读檄文被捕,现场围观者逾百人。”
她放下笔,沉默片刻,提笔在册子上写下:“火种落地,风自会吹。”
接着,她取出另一本薄册,翻开某页,勾掉一个名字。那是她三个月前布下的闲棋——一个曾在李氏赈灾时领过粥的退伍老兵。今日清晨,他在自家院墙上贴了半张檄文,还用炭笔添了句批注:“老子打过仗,分得出谁真保百姓。”
李瑶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,终于轻轻点头。
***
李震是在傍晚得知这些消息的。
他正与几名将领议事,李毅悄然入帐,在他耳边说了几句。李震听完,挥手让其他人退下。
帐内只剩两人。
“比预想的快。”李震缓缓道。
“底层动了。”李毅说,“士绅还在观望,但百姓已经开始议论。有些人甚至说,要是李侯打进城,他们愿意开门迎军。”
李震站起身,走到帐口,望向南方。暮色沉沉,天地交接处一片模糊。
“曹瑾不会坐视不管。”他说,“他一定会反击。要么封锁全城,要么制造假檄文反咬一口。”
“我们能应对。”
“当然。”李震回头看他,“但我们不急。舆论这东西,像烧水,火太猛,反而容易扑出来烫伤自己。现在只要保持热度,就够了。”
他坐回案前,提起笔,在一张空白纸上写下四个字:**静待其变**。
然后盖上印,交给李毅:“传令各线,继续隐蔽传播,不再增派人员。让那些已经动起来的人自己走下一步——这才是真正的民心。”
***
三日后,帝都七坊。
一名挑担卖糖糕的老妇人在巷口歇脚,身边围了几个孩子。她一边分糖,一边哼起新学来的调子。
唱到一半,忽然压低声音:“听说了吗?西城有个铁匠,把他家祖传的刀熔了,说要等着李侯大军来了,亲手献上去。”
孩子们睁大眼:“真的?”
“怎么不真?”老妇人眯眼一笑,“他还说,这一辈子,头一回觉得自己是个‘人’。”
这话不知怎么传到了禁军营地。
当晚,两名戍卒在换岗时低声交谈。
“你说……咱们真要替曹瑾守这座城?”
“你忘了去年冬天?家里断粮,是你爹拖着病体去北境运粮队讨了一袋糙米活下来的。”
“我记得。”
“那是李侯放的粮。”
两人沉默下来。夜风吹过哨楼,旗子猎猎作响。
***
李震再次打开那封檄文抄本时,已是深夜。
烛光下,纸上的字迹显得格外清晰。他看了一会儿,忽然伸手,将其中一页轻轻折起一角。
这是他做决定的习惯动作。
外面传来马蹄声,由远及近。一名传令兵飞身下马,疾步入帐,双手呈上一封密信。
李震拆开,快速浏览完毕,脸上没有多余表情,只淡淡说了句:“知道了。”
他将信放在烛火上点燃,看着它化为灰烬,飘落在铜盆里。
然后他提笔,在地图南端画了一道短线。
笔尖停在终点,微微一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