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震将那张烧尽的密信残灰扫入铜盆,笔尖在地图南端画下的短线仍未干透。他起身,未唤任何人,径直走出主帐。
外头天色微明,营中已有炊烟升起,士兵往来穿梭,脚步比往日急了几分。他站在帐前石阶上,望着远处连绵的军营,五州兵马已尽数集结,旗帜林立,刀枪如林。昨夜传回的消息,帝都七坊已有百姓私议李氏出兵,禁军戍卒也开始动摇。火种已落,风势正起,再等,便是错失时机。
他抬手一挥,身旁亲卫立刻吹响号角。三声长鸣划破晨空,各营将领纷纷整队而出,朝中央校场汇聚。
半个时辰后,二十万将士列阵完毕。铁甲映着初升的日光,肃然无声。校场中央高台早已搭好,红布铺地,旗杆竖立,一面绣着“讨奸”二字的大纛迎风展开。
李骁披甲执剑,立于前锋阵列最前。他目光扫过四周,见各路兵马虽齐,但彼此间隔分明,镇北王所部驻于西北角,旗未换,刃未出鞘,显然仍在观望。他知道,今日这一场誓师,不只是为了壮军威,更是要逼那些还在犹豫的人,站到该站的位置上去。
高台上,李震缓步登临。他未穿金甲,只着一身玄色战袍,腰佩长剑,手中握着一卷黄纸——正是那封檄文原本。他站定,目光缓缓扫过全场。
“昨日此时,我还在想,还要等多久。”他的声音不高,却清晰传至每一列军阵,“等百姓开口,等将士动心,等天下看清谁在吸血,谁在撑命。”
台下无人言语,唯有风拂旗面,猎猎作响。
“现在不用等了。”他扬起手中的檄文,“崇文坊的墙上贴着它,西城铁匠熔了祖传的刀,禁军哨楼上的兄弟开始问自己——我们到底在守什么?”
他顿了顿,声音渐沉:“我不是要夺权。我要的是一个答案。若朝廷还有一丝清明,就请斩曹瑾之头,悬于国门。若没有……那这把刀,便由我来执。”
全场静默片刻,忽有低吼自前锋军中响起。是李骁,他拔剑出鞘,单膝跪地,声如洪钟:“愿随主帅,清君侧,安黎庶!”
刹那间,前锋军全体跪地,刀剑顿地,声震四野。
紧接着,东侧三州兵马齐声应和,跪地叩首。南面两州紧随其后,呼声如潮。
唯西北一角,仍静立不动。
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那里。
镇北王负手而立,面色沉静。他身后三千亲兵握紧兵器,却未动作。他在等一句话,一个足以让他彻底割断与旧朝牵连的决断。
李震看着他,缓缓走下高台,一步步走向那片沉默的军阵。
他在距镇北王十步处停下,将手中的檄文递出。
“你我相识二十年。”他说,“当年你在北境孤军抗蛮,粮尽援绝,是我派人送去了最后一车米。你说过,这天下,不该让忠勇之人饿死。”
镇北王盯着那卷黄纸,许久未动。
“如今,百姓在饿,将士在疑,忠良被杀,奸佞当道。”李震声音不高,却字字如钉,“我不逼你。但你要告诉我——你还记不记得,当初为何披甲?”
风忽然止住。
镇北王深吸一口气,终于上前一步,接过檄文。他当众展开,逐字读完,然后转身,面向自己的军队。
“换旗!”
一声令下,亲兵立刻扯下旧帜,从怀中取出一面新旗——黑底红边,中央一个“义”字。大旗展开,迎风猎猎。
他单膝跪地,双手捧旗,高举过顶:“镇北军,奉檄讨奸,听令于李帅!”
全场轰然。
二十万将士齐声怒吼,刀剑如林,直指苍穹。声浪冲天而起,惊起远处山林飞鸟无数。
李震走上前,亲手扶起镇北王。两人对视一眼,无需多言。
他重新登台,立于高台中央,环视全军。
“从今日起,我军不再称‘北境军’,不称‘镇北军’,不称任何一家一姓之名。”他声音沉稳,却如雷贯耳,“我们只有一个名字——讨奸盟军!”
“盟军!”台下有人带头高呼。
“盟军!”更多人响应。
“盟军!”李骁再次领誓,声音撕裂长空。
三声呐喊,如惊涛拍岸,震得大地微颤。
李震抬起右手,全场瞬间安静。
“此战,不为封侯,不为裂土。”他一字一顿,“只为让一个母亲不必卖儿换粮,让一个老农能守住自己的田,让一个士兵战死时,知道他护的是谁的江山!”
他猛地抽出腰间长剑,直指南方。
“出发之日不远。但在此之前——我问诸君一句:可敢与我同行?”
“敢!”二十万人同声怒吼,声浪滚滚南去,仿佛要将帝都宫墙都掀翻。
李骁握紧手中剑,指甲嵌入掌心。他知道,真正的战争,从这一刻才算开始。
镇北王回到本部军营时,天已近午。他走进主帐,第一件事便是下令:“传令各营,即刻更换军服肩徽,旧印销毁。另,从今日起,所有军报抬头,改署‘讨奸盟军西北部’。”
副将低声问:“若是朝廷问罪呢?”
“问罪?”镇北王冷笑,“他们若有胆量,就派兵来打。我倒要看看,是谁的刀更快。”
他走到案前,提起笔,在一张空白军令纸上写下:“全军戒备,粮草清点,三日内完成战备核查。”写罢,盖上帅印,交给副将。
副将接令欲退,忽听帐外传来急促脚步声。
一名斥候飞奔而入,单膝跪地:“报!西南三十里发现一队骑兵,打着朝廷旗号,正向我营方向疾驰而来!”
镇北王眉头一皱:“多少人?”
“约百骑,为首者持兵部银牌。”
帐内众人神色骤变。兵部使者在此时出现,绝非偶然。
李震得知消息时,正在与几位主将商议粮道安排。他听完禀报,放下茶盏,只说了一句:“请他们进来。”
半个时辰后,一队风尘仆仆的骑兵抵达盟军大营辕门。为首的是一名文官,面容白净,眼神闪烁。他下马后,高声宣读圣旨:“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:北方诸军不得擅离防区,违者以谋逆论处……”
他念到一半,声音戛然而止。
因为李震就站在他面前,身后是二十万披甲将士,刀未出鞘,却已寒气逼人。
李震看着他,淡淡道:“你认得我吗?”
那文官咽了口唾沫:“认……认得。”
“那你该知道,我若真想反,你现在根本进不了这个营门。”李震伸手,取过他手中的圣旨,当着全军之面,缓缓撕成两半。
纸片飘落尘埃。
“回去告诉曹瑾。”他说,“我不怕他发诏书。我只怕他不敢出来,面对面,看一眼这支军队的眼睛。”
        外头天色微明,营中已有炊烟升起,士兵往来穿梭,脚步比往日急了几分。他站在帐前石阶上,望着远处连绵的军营,五州兵马已尽数集结,旗帜林立,刀枪如林。昨夜传回的消息,帝都七坊已有百姓私议李氏出兵,禁军戍卒也开始动摇。火种已落,风势正起,再等,便是错失时机。
他抬手一挥,身旁亲卫立刻吹响号角。三声长鸣划破晨空,各营将领纷纷整队而出,朝中央校场汇聚。
半个时辰后,二十万将士列阵完毕。铁甲映着初升的日光,肃然无声。校场中央高台早已搭好,红布铺地,旗杆竖立,一面绣着“讨奸”二字的大纛迎风展开。
李骁披甲执剑,立于前锋阵列最前。他目光扫过四周,见各路兵马虽齐,但彼此间隔分明,镇北王所部驻于西北角,旗未换,刃未出鞘,显然仍在观望。他知道,今日这一场誓师,不只是为了壮军威,更是要逼那些还在犹豫的人,站到该站的位置上去。
高台上,李震缓步登临。他未穿金甲,只着一身玄色战袍,腰佩长剑,手中握着一卷黄纸——正是那封檄文原本。他站定,目光缓缓扫过全场。
“昨日此时,我还在想,还要等多久。”他的声音不高,却清晰传至每一列军阵,“等百姓开口,等将士动心,等天下看清谁在吸血,谁在撑命。”
台下无人言语,唯有风拂旗面,猎猎作响。
“现在不用等了。”他扬起手中的檄文,“崇文坊的墙上贴着它,西城铁匠熔了祖传的刀,禁军哨楼上的兄弟开始问自己——我们到底在守什么?”
他顿了顿,声音渐沉:“我不是要夺权。我要的是一个答案。若朝廷还有一丝清明,就请斩曹瑾之头,悬于国门。若没有……那这把刀,便由我来执。”
全场静默片刻,忽有低吼自前锋军中响起。是李骁,他拔剑出鞘,单膝跪地,声如洪钟:“愿随主帅,清君侧,安黎庶!”
刹那间,前锋军全体跪地,刀剑顿地,声震四野。
紧接着,东侧三州兵马齐声应和,跪地叩首。南面两州紧随其后,呼声如潮。
唯西北一角,仍静立不动。
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那里。
镇北王负手而立,面色沉静。他身后三千亲兵握紧兵器,却未动作。他在等一句话,一个足以让他彻底割断与旧朝牵连的决断。
李震看着他,缓缓走下高台,一步步走向那片沉默的军阵。
他在距镇北王十步处停下,将手中的檄文递出。
“你我相识二十年。”他说,“当年你在北境孤军抗蛮,粮尽援绝,是我派人送去了最后一车米。你说过,这天下,不该让忠勇之人饿死。”
镇北王盯着那卷黄纸,许久未动。
“如今,百姓在饿,将士在疑,忠良被杀,奸佞当道。”李震声音不高,却字字如钉,“我不逼你。但你要告诉我——你还记不记得,当初为何披甲?”
风忽然止住。
镇北王深吸一口气,终于上前一步,接过檄文。他当众展开,逐字读完,然后转身,面向自己的军队。
“换旗!”
一声令下,亲兵立刻扯下旧帜,从怀中取出一面新旗——黑底红边,中央一个“义”字。大旗展开,迎风猎猎。
他单膝跪地,双手捧旗,高举过顶:“镇北军,奉檄讨奸,听令于李帅!”
全场轰然。
二十万将士齐声怒吼,刀剑如林,直指苍穹。声浪冲天而起,惊起远处山林飞鸟无数。
李震走上前,亲手扶起镇北王。两人对视一眼,无需多言。
他重新登台,立于高台中央,环视全军。
“从今日起,我军不再称‘北境军’,不称‘镇北军’,不称任何一家一姓之名。”他声音沉稳,却如雷贯耳,“我们只有一个名字——讨奸盟军!”
“盟军!”台下有人带头高呼。
“盟军!”更多人响应。
“盟军!”李骁再次领誓,声音撕裂长空。
三声呐喊,如惊涛拍岸,震得大地微颤。
李震抬起右手,全场瞬间安静。
“此战,不为封侯,不为裂土。”他一字一顿,“只为让一个母亲不必卖儿换粮,让一个老农能守住自己的田,让一个士兵战死时,知道他护的是谁的江山!”
他猛地抽出腰间长剑,直指南方。
“出发之日不远。但在此之前——我问诸君一句:可敢与我同行?”
“敢!”二十万人同声怒吼,声浪滚滚南去,仿佛要将帝都宫墙都掀翻。
李骁握紧手中剑,指甲嵌入掌心。他知道,真正的战争,从这一刻才算开始。
镇北王回到本部军营时,天已近午。他走进主帐,第一件事便是下令:“传令各营,即刻更换军服肩徽,旧印销毁。另,从今日起,所有军报抬头,改署‘讨奸盟军西北部’。”
副将低声问:“若是朝廷问罪呢?”
“问罪?”镇北王冷笑,“他们若有胆量,就派兵来打。我倒要看看,是谁的刀更快。”
他走到案前,提起笔,在一张空白军令纸上写下:“全军戒备,粮草清点,三日内完成战备核查。”写罢,盖上帅印,交给副将。
副将接令欲退,忽听帐外传来急促脚步声。
一名斥候飞奔而入,单膝跪地:“报!西南三十里发现一队骑兵,打着朝廷旗号,正向我营方向疾驰而来!”
镇北王眉头一皱:“多少人?”
“约百骑,为首者持兵部银牌。”
帐内众人神色骤变。兵部使者在此时出现,绝非偶然。
李震得知消息时,正在与几位主将商议粮道安排。他听完禀报,放下茶盏,只说了一句:“请他们进来。”
半个时辰后,一队风尘仆仆的骑兵抵达盟军大营辕门。为首的是一名文官,面容白净,眼神闪烁。他下马后,高声宣读圣旨:“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:北方诸军不得擅离防区,违者以谋逆论处……”
他念到一半,声音戛然而止。
因为李震就站在他面前,身后是二十万披甲将士,刀未出鞘,却已寒气逼人。
李震看着他,淡淡道:“你认得我吗?”
那文官咽了口唾沫:“认……认得。”
“那你该知道,我若真想反,你现在根本进不了这个营门。”李震伸手,取过他手中的圣旨,当着全军之面,缓缓撕成两半。
纸片飘落尘埃。
“回去告诉曹瑾。”他说,“我不怕他发诏书。我只怕他不敢出来,面对面,看一眼这支军队的眼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