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震的手指还停在石板缝隙边缘,那缕白气已散入晨光。他未起身,只将掌心按在地面,感受片刻,土层深处传来极细微的震动,断续不连,像是有人在远处掘土。他缓缓收手,袖口沾了点湿泥,指尖捻开,土质松散,夹着碎石屑——不是自然风化,是新翻过的。
他站直,对身后道:“骁儿,带人去矿道侧壁查一遍,从第三岔口到尽头,一寸都不许漏。”
李骁应声而去。王二紧跟着进来,手里攥着登记簿,额上沁着汗:“昨夜巡更说,后山影影绰绰有人影,没敢追,怕中埋伏。”
“不是埋伏。”李震摇头,“是探路。”
他转身走向祠堂,脚步不急,却每一步都落得沉稳。李瑶已在沙盘前等候,笔尖悬在盐矿位置上方,等他下令。他未看沙盘,只问:“那七个人,登记之后可有再出现?”
“没有。”李瑶合上账册,“村口守卫说,他们进村后直奔北坡,说是采药,可那一带连枯草都少,哪来的药?”
李震点头:“张府的人,踩点来了。”
他不再多言,当即召集护卫队骨干,下令加哨一倍,矿口设陷坑,坑底埋火淬尖木,表面覆土撒灰,不留痕迹。提纯坊四周架起高台,夜间双岗轮值,火把不灭。另调十名精锐藏于矿道暗处,听号令而动,不得擅自出击。
“这次不是砸摊子。”他盯着李骁,“是冲着断根来的。他们要烧坊、劫盐、毁矿道。”
李骁握刀的手紧了紧:“那就让他们来。”
当夜,月隐云后。山风掠过坡地,带起枯草沙沙作响。五更未到,矿口外三十步,草丛微动。七条黑影贴地而行,皆裹粗布,手持砍刀,腰间鼓鼓囊囊,似藏火油。为首者抬手,其余人散开,两人直扑提纯坊,三人绕向矿口,剩下两个在后接应。
前两人刚踏进坊前空地,脚下泥土骤然塌陷。一声闷响,尖木破腿而入,惨叫未起,已被捂住嘴拖入坑中。另三人闻声欲退,火光骤起。
十余支火把从四面高台同时点燃,映得矿口如白昼。李骁立于高台,刀未出鞘,只冷冷道:“再动一步,坑下就是你们的归宿。”
山贼惊乱,欲逃,矿道两侧忽有铁索横拉,绊倒两人。埋伏护卫冲出,以长棍击膝,尽数制伏。五人被押至祠堂前空地,腿伤者血流不止,却无一人毙命。
李震提灯而来,逐一查看。他未看脸,先看手——掌心有茧,指缝带泥,确是粗使汉子。又查腰间布袋,其中一人袋中露出半块烙饼,边缘压着梅花形烙印。
他认得这印。
张记面坊,张大户私厨专用,外人不得用。
他将烙饼取出,递给李瑶。李瑶只一眼,便道:“三日前,村口面摊新进了五屉蒸饼,用的就是这种模具。”
李震点头,将饼放回袋中,未动怒,也未审问。他命人取来药粉,亲自为伤者敷药包扎,又令厨下熬了热粥,分予五人。
“吃吧。”他说,“你们也是活不下去的人,何必替别人送命?”
五人低头不语,有人眼眶微红。
李震坐在灯下,提笔写信。墨迹沉稳,字字清晰:
“今夜来者,已悉数放归。若再有下次,盐矿血案与张府私通内务府之证,将一并呈于县令案前。贡纹银布,非民可用,大人自知。”
他写毕,将信折好,封入油纸,交予其中一人:“你带回去,亲手交到张府管家手中。若他问谁写的,就说——李家祠堂,灯火未熄时,有人等他回话。”
那人低头接过,手指微颤。
李震又命人取来一块黑布,与当日县衙所见包袱布一般无二,火漆封口,上印“李”字。他当众将布包置于灯下,缓缓展开一角,露出内里银丝纹路,随即合拢,重新封好。
“你们都看见了。”他对众人道,“这不是我编的。证据在此,随时可呈。”
五人被逐出村外时,天边已泛青白。李震立于祠堂门口,目送他们踉跄而去,未再多言。
李骁走近,低声问:“真就这么放了?他们回去必报张大户,他若再调人手……”
“他不会。”李震道,“他现在最怕的,不是我们卖盐,而是那块布。”
他转身入祠,李瑶已将烙饼与登记簿并列置于案上。她指着簿中一行字:“七人登记时,报的是‘崔家沟采药客’。可崔家沟三日前遭山洪,村舍尽毁,根本无人可出。”
“所以是假名。”李震手指轻敲桌面,“张府派人,踩点三日,选夜突袭,连饭食都统一供给。这不只是雇凶,是谋划已久。”
“那他为何不亲自出面?”
“因为他不敢。”李震目光沉下,“他背后有人,但那人不能明着帮他。他只能偷偷来,悄悄退。一旦闹大,牵出内务府那条线,他自己先得掉脑袋。”
李瑶沉默片刻,问:“我们真要揭发?”
“不急。”李震摇头,“现在揭,县令未必敢接,反倒打草惊蛇。我们只需让他知道——我们知道。”
他走到沙盘前,指尖划过盐矿位置,又移向村外山路:“接下来,矿道日夜轮守,提纯坊加高围墙,火油桶埋于墙根,引线暗设。再有来者,不必活捉,直接焚其退路。”
李瑶点头记下。她正欲收笔,忽听祠堂外一阵急促脚步。
王二冲进来,脸色发白:“矿道第三岔口……土塌了!”
李震起身就走。李骁提刀紧随。
塌陷处位于侧道尽头,宽约三尺,深不见底。坑壁新土裸露,碎石滚落不止。李震蹲下,伸手探入裂缝,掏出一块湿泥,翻开一看,内里嵌着半截断绳,麻质粗劣,但打结手法特殊——是北山猎户常用的活扣。
“不是自然塌。”李骁道,“有人从外挖通了暗道。”
李震点头:“他们今晚失败,明日就改道强攻。这条路通向后山,那边林密坡陡,易守难攻。”
他站起身,对王二下令:“立刻调人,把塌口封死,石砌加夯土,表面覆草。另在后山设三道绊索,挂铜铃,一有人动,铃响即报。”
“还要再设陷坑?”
“不必。”李震道,“这次不抓人,只吓人。在铃下埋几具假尸,穿山贼衣,洒猪血,做出死过人的样子。再在树上挂块木牌,写‘再入者,同葬’。”
李骁皱眉:“假的,他们一看就穿。”
“可他们不知道是不是真的。”李震道,“夜里看不清,听见铃响,看见血尸,心里先怯了。怯了,就不敢再来。”
李瑶随后赶到,听罢,低声问:“那块黑布……真要留着?”
“留着。”李震道,“它比刀有用。”
他回到祠堂,将油纸信的副本投入铁匣,锁入暗格。李瑶见他取笔欲写新令,忽道:“父亲,张大户若狗急跳墙,直接报官说我们私藏兵器、勾结山贼……”
“他不会。”李震落笔不停,“他若报官,就得解释自己为何知晓矿道布局,为何连夜遣人入村。他自己先得交代那块银纹布的来路。”
他写完最后一行,吹干墨迹,抬头看她:“他现在,只能忍。”
李瑶不再多言,只将账册翻至新页,记下今日伤亡:零。俘虏:五。缴获:烙饼一枚,断绳半截,布鞋一双。
她合上册子,忽觉祠堂外风声有异。她推门而出,见后山林梢晃动,似有人影一闪而过。
她未惊呼,只退回门内,轻声唤:“父亲。”
李震抬眼。
她指向后山:“方才,树动了一下。”
李震起身,未取灯,只握刀在手,缓步出门。风停了,林子静得异常。他盯着那片林梢,良久,忽道:“去把那块黑布,挂到后山路口的槐树上。”
李瑶一怔:“就这样挂着?”
“挂高些。”他说,“风一吹,银丝会反光。让他们看得见。”
李瑶未动,只问:“万一他们抢走呢?”
“不会。”李震道,“他们现在,不敢碰它。”
他转身回祠,脚步沉稳。李瑶站在门口,望着那片林子,风又起,槐树摇曳,树叶沙沙作响。
她正要关门,忽见林中一道目光闪了一下。
那目光停在槐树位置,一瞬即收。
        他站直,对身后道:“骁儿,带人去矿道侧壁查一遍,从第三岔口到尽头,一寸都不许漏。”
李骁应声而去。王二紧跟着进来,手里攥着登记簿,额上沁着汗:“昨夜巡更说,后山影影绰绰有人影,没敢追,怕中埋伏。”
“不是埋伏。”李震摇头,“是探路。”
他转身走向祠堂,脚步不急,却每一步都落得沉稳。李瑶已在沙盘前等候,笔尖悬在盐矿位置上方,等他下令。他未看沙盘,只问:“那七个人,登记之后可有再出现?”
“没有。”李瑶合上账册,“村口守卫说,他们进村后直奔北坡,说是采药,可那一带连枯草都少,哪来的药?”
李震点头:“张府的人,踩点来了。”
他不再多言,当即召集护卫队骨干,下令加哨一倍,矿口设陷坑,坑底埋火淬尖木,表面覆土撒灰,不留痕迹。提纯坊四周架起高台,夜间双岗轮值,火把不灭。另调十名精锐藏于矿道暗处,听号令而动,不得擅自出击。
“这次不是砸摊子。”他盯着李骁,“是冲着断根来的。他们要烧坊、劫盐、毁矿道。”
李骁握刀的手紧了紧:“那就让他们来。”
当夜,月隐云后。山风掠过坡地,带起枯草沙沙作响。五更未到,矿口外三十步,草丛微动。七条黑影贴地而行,皆裹粗布,手持砍刀,腰间鼓鼓囊囊,似藏火油。为首者抬手,其余人散开,两人直扑提纯坊,三人绕向矿口,剩下两个在后接应。
前两人刚踏进坊前空地,脚下泥土骤然塌陷。一声闷响,尖木破腿而入,惨叫未起,已被捂住嘴拖入坑中。另三人闻声欲退,火光骤起。
十余支火把从四面高台同时点燃,映得矿口如白昼。李骁立于高台,刀未出鞘,只冷冷道:“再动一步,坑下就是你们的归宿。”
山贼惊乱,欲逃,矿道两侧忽有铁索横拉,绊倒两人。埋伏护卫冲出,以长棍击膝,尽数制伏。五人被押至祠堂前空地,腿伤者血流不止,却无一人毙命。
李震提灯而来,逐一查看。他未看脸,先看手——掌心有茧,指缝带泥,确是粗使汉子。又查腰间布袋,其中一人袋中露出半块烙饼,边缘压着梅花形烙印。
他认得这印。
张记面坊,张大户私厨专用,外人不得用。
他将烙饼取出,递给李瑶。李瑶只一眼,便道:“三日前,村口面摊新进了五屉蒸饼,用的就是这种模具。”
李震点头,将饼放回袋中,未动怒,也未审问。他命人取来药粉,亲自为伤者敷药包扎,又令厨下熬了热粥,分予五人。
“吃吧。”他说,“你们也是活不下去的人,何必替别人送命?”
五人低头不语,有人眼眶微红。
李震坐在灯下,提笔写信。墨迹沉稳,字字清晰:
“今夜来者,已悉数放归。若再有下次,盐矿血案与张府私通内务府之证,将一并呈于县令案前。贡纹银布,非民可用,大人自知。”
他写毕,将信折好,封入油纸,交予其中一人:“你带回去,亲手交到张府管家手中。若他问谁写的,就说——李家祠堂,灯火未熄时,有人等他回话。”
那人低头接过,手指微颤。
李震又命人取来一块黑布,与当日县衙所见包袱布一般无二,火漆封口,上印“李”字。他当众将布包置于灯下,缓缓展开一角,露出内里银丝纹路,随即合拢,重新封好。
“你们都看见了。”他对众人道,“这不是我编的。证据在此,随时可呈。”
五人被逐出村外时,天边已泛青白。李震立于祠堂门口,目送他们踉跄而去,未再多言。
李骁走近,低声问:“真就这么放了?他们回去必报张大户,他若再调人手……”
“他不会。”李震道,“他现在最怕的,不是我们卖盐,而是那块布。”
他转身入祠,李瑶已将烙饼与登记簿并列置于案上。她指着簿中一行字:“七人登记时,报的是‘崔家沟采药客’。可崔家沟三日前遭山洪,村舍尽毁,根本无人可出。”
“所以是假名。”李震手指轻敲桌面,“张府派人,踩点三日,选夜突袭,连饭食都统一供给。这不只是雇凶,是谋划已久。”
“那他为何不亲自出面?”
“因为他不敢。”李震目光沉下,“他背后有人,但那人不能明着帮他。他只能偷偷来,悄悄退。一旦闹大,牵出内务府那条线,他自己先得掉脑袋。”
李瑶沉默片刻,问:“我们真要揭发?”
“不急。”李震摇头,“现在揭,县令未必敢接,反倒打草惊蛇。我们只需让他知道——我们知道。”
他走到沙盘前,指尖划过盐矿位置,又移向村外山路:“接下来,矿道日夜轮守,提纯坊加高围墙,火油桶埋于墙根,引线暗设。再有来者,不必活捉,直接焚其退路。”
李瑶点头记下。她正欲收笔,忽听祠堂外一阵急促脚步。
王二冲进来,脸色发白:“矿道第三岔口……土塌了!”
李震起身就走。李骁提刀紧随。
塌陷处位于侧道尽头,宽约三尺,深不见底。坑壁新土裸露,碎石滚落不止。李震蹲下,伸手探入裂缝,掏出一块湿泥,翻开一看,内里嵌着半截断绳,麻质粗劣,但打结手法特殊——是北山猎户常用的活扣。
“不是自然塌。”李骁道,“有人从外挖通了暗道。”
李震点头:“他们今晚失败,明日就改道强攻。这条路通向后山,那边林密坡陡,易守难攻。”
他站起身,对王二下令:“立刻调人,把塌口封死,石砌加夯土,表面覆草。另在后山设三道绊索,挂铜铃,一有人动,铃响即报。”
“还要再设陷坑?”
“不必。”李震道,“这次不抓人,只吓人。在铃下埋几具假尸,穿山贼衣,洒猪血,做出死过人的样子。再在树上挂块木牌,写‘再入者,同葬’。”
李骁皱眉:“假的,他们一看就穿。”
“可他们不知道是不是真的。”李震道,“夜里看不清,听见铃响,看见血尸,心里先怯了。怯了,就不敢再来。”
李瑶随后赶到,听罢,低声问:“那块黑布……真要留着?”
“留着。”李震道,“它比刀有用。”
他回到祠堂,将油纸信的副本投入铁匣,锁入暗格。李瑶见他取笔欲写新令,忽道:“父亲,张大户若狗急跳墙,直接报官说我们私藏兵器、勾结山贼……”
“他不会。”李震落笔不停,“他若报官,就得解释自己为何知晓矿道布局,为何连夜遣人入村。他自己先得交代那块银纹布的来路。”
他写完最后一行,吹干墨迹,抬头看她:“他现在,只能忍。”
李瑶不再多言,只将账册翻至新页,记下今日伤亡:零。俘虏:五。缴获:烙饼一枚,断绳半截,布鞋一双。
她合上册子,忽觉祠堂外风声有异。她推门而出,见后山林梢晃动,似有人影一闪而过。
她未惊呼,只退回门内,轻声唤:“父亲。”
李震抬眼。
她指向后山:“方才,树动了一下。”
李震起身,未取灯,只握刀在手,缓步出门。风停了,林子静得异常。他盯着那片林梢,良久,忽道:“去把那块黑布,挂到后山路口的槐树上。”
李瑶一怔:“就这样挂着?”
“挂高些。”他说,“风一吹,银丝会反光。让他们看得见。”
李瑶未动,只问:“万一他们抢走呢?”
“不会。”李震道,“他们现在,不敢碰它。”
他转身回祠,脚步沉稳。李瑶站在门口,望着那片林子,风又起,槐树摇曳,树叶沙沙作响。
她正要关门,忽见林中一道目光闪了一下。
那目光停在槐树位置,一瞬即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