黎明前的风卷着一片布角,掠过青牛村外十里坡的乱石堆。一只粗糙的手从草丛中伸出,指尖沾着露水和泥土,将那残布拾起。布面银丝纹路在微光中一闪,随即被攥紧。
李震站在祠堂檐下,听见王二脚步声由远而近。
“昨夜有三人,到坡上问流民,李家如何待降人。”王二低声禀报,“话没说透,只探了句‘若不去张府了,能不能活命’。”
李震未答,只转身走入堂中。李骁已在沙盘前等候,眉心微锁。他抬眼:“父亲,这是试探。”
“是动摇。”李震落座,“黑布他们见了,铃也响了,假尸和血迹也看了。他们没退回去杀我们,反而来问活路——说明心里已经裂了缝。”
李骁握刀柄的手略松:“可昨夜他们还想烧矿道。”
“人会变。”李震道,“刀架在脖子上时,忠于谁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谁能让他活。”
他提笔写下一道令:放三人近村,至石桥为止,不许入寨门,不许交一语,只给一碗热汤、一块粗饼。派两名老卒守桥,见人即返,不得追问。
李骁皱眉:“就这么打发?”
“不是打发。”李震搁笔,“是让他们带话回去——我们不追杀,也不急着收人。想活,自己走过来。”
当夜,石桥守卒回报:三人喝完汤,饼没动,只盯着村口灯火看了许久,才转身离去。其中一人临走时,将碗底刻了个“猫”字。
李震听罢,只道:“明日清晨,取回槐树上的黑布。”
次日拂晓,李骁带两人上山。黑布仍在树梢飘动,银丝在晨光中泛冷。他命人取下,却故意扯落一角,任风卷走。归途中,见山道旁枯草有压痕,三道,朝北而去。
李震接过布,未看,只问:“痕迹可辨?”
“是软底鞋,三人同行,步距短,显是心急。”
“那就快了。”李震将布收入匣中,锁入祠堂暗格。
三日后,村外传来号角。非敌袭警讯,亦非商队通关。是山中猎户用的短笛声,三起三落,为求见之礼。
王二飞奔来报:“山口来了十二人,领头的自称‘山猫’,带兵器,但未入界,只递上一把断刀,说是投诚信物。”
李震起身,李骁紧随。至寨门前,望见十余人立于界石之外,皆着旧皮甲,佩粗刀,背行囊。为首者约三十岁,脸有刀疤,左耳缺半,双手布满裂口,却稳稳托着一柄折断的铁刀。
“我等不愿再为张府卖命。”山猫声音不高,却字字清晰,“昨夜那场火,我们没点。今日这把刀,是替你们斩断旧约。”
李骁冷声道:“你们昨夜踩的路,今早还想走正门?”
山猫不避不躲:“路是人走的。昨日为贼,今日求赎。若你不信,可先斩我头,再收其余人。”
李震开口:“你们退时,是因铃声,还是因那块布?”
山猫顿了顿:“铃声吓人,但让我们转身的,是布上的纹。我兄弟曾在内务库扛过三个月货,认得那是贡品银纹布,民间禁用。你们有这东西,说明张府通官的事,你们全知道。”
他抬眼:“我们是被雇的粗汉,不是死士。知道你们握着能要命的证据,还敢来,就是真想换条活路。”
李震沉默片刻,转身对李骁:“带他们进村,至祠堂前空地。卸兵器,留一人守门,其余人在外候命。”
李骁迟疑:“就这么放进来?”
“他们若想动手,昨夜就烧了矿。”李震道,“现在来,是求生,不是拼命。”
山猫率众入村,兵器交于祠堂阶下。李震当众宣布:“你们不是投靠,是赎罪。从今日起,守矿三班倒,管两餐,每月发盐两斤——比张府给的多一倍。”
众人一怔。有人抬头,眼中惊疑未散。
“两斤?”一人低声问,“真给?”
“盐从矿出,每一粒都记数。”李震道,“你们守的,是自己的饭碗。若失一粒,扣半斤;若报敌情及时,奖一斤。三月后,若无差错,可授短刀,编入护卫队。”
山猫上前一步:“我愿领东侧。”
“那边最险。”李震看着他。
“正因最险,才该我们守。”山猫道,“若连那里都守不住,还谈什么赎?”
李震点头,命人取来十把旧铁刀。刀刃有豁,柄缠粗布,非精工所制,却是实打实的兵器。
他将刀递出:“刀给你,矿交你。若失一粒盐,你的人头抵。”
山猫单膝跪地,双手接刀,低声道:“山猫立誓,以命守矿,若有二心,死于乱刃之下。”
李震扶他起身:“不必立誓。活下来,比死难得多。”
当夜,东侧岗哨燃起第一堆守夜火。山猫亲自巡更,绕矿道三圈,查陷坑、试铃索、看火油埋位。至子时,他从怀中取出一枚骨牌,以钉子钉在哨塔木柱上。牌为兽骨所制,刻一“猫”字,边缘磨损,显是经年携带。
李骁在高台望见,问李震:“真信他们?”
“不信。”李震立于祠堂门口,“但用人,不在信不信,而在利害是否一致。他们若反,张府不会再收;若忠,每月两斤盐,够活命,还能挣前程。人只要有利可图,就会自己选路。”
李骁默然。
三日后,王二急报:夜间值守时,原护卫队与山贼因口角险些动手。护卫队骂山贼“昨晚还想烧矿”,山贼回骂“你们守得比狗还松”。双方持棍对峙,幸未动刀。
李震当即赴矿口。两方人立于火光下,怒目相向。他未斥责,只问山猫:“你们要什么?”
“要兵器。”山猫道,“空手守矿,遇敌怎么打?”
李震转身,命人取来二十根铁头短矛,皆为旧制,但锋刃完好。他当众分发:“东侧十根,西侧十根。从今起,东侧守东,西侧守西。若有失,各负其责。”
他又对原护卫队道:“他们守的是你们守不住的地方。若再因旧怨动手,降为流民,自去北坡挖野菜。”
众人噤声。
当夜,山猫带人加固东侧围墙,在墙根埋火油桶,引线接至哨塔。又于坡道设三道绊索,挂铜铃,铃下洒碎石,稍动即响。他亲自试走一遍,确认无误,才回哨塔歇息。
五日后,村外再有动静。三人潜至十里坡,欲探矿道虚实。刚近林缘,铃声骤起。山猫率人出击,未用火油,未放箭,只持矛列阵,堵住退路。
“走!”为首者低喝。
“不必。”山猫立于道中,“你们若回去报信,就说——东侧现在归我守。想动矿,先过我这关。”
三人僵立片刻,转身疾走。
次日清晨,李震在祠堂收到一封无名信。纸上无字,只压着一枚铜钉,钉帽有细微刮痕,呈梅花形。
他认得这印。
张记面坊,张大户私厨专用。
李震将钉收入匣,未言。李瑶进来登记新盐产,见匣中铜钉,抬眼:“他的人?”
“是自己人了。”李震道,“钉子是战利品,不是密信。他留着,是防备日后有人冒充。”
李瑶点头,记入账册:新编守矿队,人数十二,首月无失,奖盐二十斤。
当夜,山猫在哨塔值守。风起,槐树摇曳,残布一角仍在枝头飘动。他仰头看了片刻,取出骨牌,轻抚“猫”字。远处,村中灯火渐熄,唯祠堂一窗仍亮。
他将骨牌重新钉回木柱,抽出铁刀,横放膝上。
刀刃映着火光,一动不动。
        李震站在祠堂檐下,听见王二脚步声由远而近。
“昨夜有三人,到坡上问流民,李家如何待降人。”王二低声禀报,“话没说透,只探了句‘若不去张府了,能不能活命’。”
李震未答,只转身走入堂中。李骁已在沙盘前等候,眉心微锁。他抬眼:“父亲,这是试探。”
“是动摇。”李震落座,“黑布他们见了,铃也响了,假尸和血迹也看了。他们没退回去杀我们,反而来问活路——说明心里已经裂了缝。”
李骁握刀柄的手略松:“可昨夜他们还想烧矿道。”
“人会变。”李震道,“刀架在脖子上时,忠于谁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谁能让他活。”
他提笔写下一道令:放三人近村,至石桥为止,不许入寨门,不许交一语,只给一碗热汤、一块粗饼。派两名老卒守桥,见人即返,不得追问。
李骁皱眉:“就这么打发?”
“不是打发。”李震搁笔,“是让他们带话回去——我们不追杀,也不急着收人。想活,自己走过来。”
当夜,石桥守卒回报:三人喝完汤,饼没动,只盯着村口灯火看了许久,才转身离去。其中一人临走时,将碗底刻了个“猫”字。
李震听罢,只道:“明日清晨,取回槐树上的黑布。”
次日拂晓,李骁带两人上山。黑布仍在树梢飘动,银丝在晨光中泛冷。他命人取下,却故意扯落一角,任风卷走。归途中,见山道旁枯草有压痕,三道,朝北而去。
李震接过布,未看,只问:“痕迹可辨?”
“是软底鞋,三人同行,步距短,显是心急。”
“那就快了。”李震将布收入匣中,锁入祠堂暗格。
三日后,村外传来号角。非敌袭警讯,亦非商队通关。是山中猎户用的短笛声,三起三落,为求见之礼。
王二飞奔来报:“山口来了十二人,领头的自称‘山猫’,带兵器,但未入界,只递上一把断刀,说是投诚信物。”
李震起身,李骁紧随。至寨门前,望见十余人立于界石之外,皆着旧皮甲,佩粗刀,背行囊。为首者约三十岁,脸有刀疤,左耳缺半,双手布满裂口,却稳稳托着一柄折断的铁刀。
“我等不愿再为张府卖命。”山猫声音不高,却字字清晰,“昨夜那场火,我们没点。今日这把刀,是替你们斩断旧约。”
李骁冷声道:“你们昨夜踩的路,今早还想走正门?”
山猫不避不躲:“路是人走的。昨日为贼,今日求赎。若你不信,可先斩我头,再收其余人。”
李震开口:“你们退时,是因铃声,还是因那块布?”
山猫顿了顿:“铃声吓人,但让我们转身的,是布上的纹。我兄弟曾在内务库扛过三个月货,认得那是贡品银纹布,民间禁用。你们有这东西,说明张府通官的事,你们全知道。”
他抬眼:“我们是被雇的粗汉,不是死士。知道你们握着能要命的证据,还敢来,就是真想换条活路。”
李震沉默片刻,转身对李骁:“带他们进村,至祠堂前空地。卸兵器,留一人守门,其余人在外候命。”
李骁迟疑:“就这么放进来?”
“他们若想动手,昨夜就烧了矿。”李震道,“现在来,是求生,不是拼命。”
山猫率众入村,兵器交于祠堂阶下。李震当众宣布:“你们不是投靠,是赎罪。从今日起,守矿三班倒,管两餐,每月发盐两斤——比张府给的多一倍。”
众人一怔。有人抬头,眼中惊疑未散。
“两斤?”一人低声问,“真给?”
“盐从矿出,每一粒都记数。”李震道,“你们守的,是自己的饭碗。若失一粒,扣半斤;若报敌情及时,奖一斤。三月后,若无差错,可授短刀,编入护卫队。”
山猫上前一步:“我愿领东侧。”
“那边最险。”李震看着他。
“正因最险,才该我们守。”山猫道,“若连那里都守不住,还谈什么赎?”
李震点头,命人取来十把旧铁刀。刀刃有豁,柄缠粗布,非精工所制,却是实打实的兵器。
他将刀递出:“刀给你,矿交你。若失一粒盐,你的人头抵。”
山猫单膝跪地,双手接刀,低声道:“山猫立誓,以命守矿,若有二心,死于乱刃之下。”
李震扶他起身:“不必立誓。活下来,比死难得多。”
当夜,东侧岗哨燃起第一堆守夜火。山猫亲自巡更,绕矿道三圈,查陷坑、试铃索、看火油埋位。至子时,他从怀中取出一枚骨牌,以钉子钉在哨塔木柱上。牌为兽骨所制,刻一“猫”字,边缘磨损,显是经年携带。
李骁在高台望见,问李震:“真信他们?”
“不信。”李震立于祠堂门口,“但用人,不在信不信,而在利害是否一致。他们若反,张府不会再收;若忠,每月两斤盐,够活命,还能挣前程。人只要有利可图,就会自己选路。”
李骁默然。
三日后,王二急报:夜间值守时,原护卫队与山贼因口角险些动手。护卫队骂山贼“昨晚还想烧矿”,山贼回骂“你们守得比狗还松”。双方持棍对峙,幸未动刀。
李震当即赴矿口。两方人立于火光下,怒目相向。他未斥责,只问山猫:“你们要什么?”
“要兵器。”山猫道,“空手守矿,遇敌怎么打?”
李震转身,命人取来二十根铁头短矛,皆为旧制,但锋刃完好。他当众分发:“东侧十根,西侧十根。从今起,东侧守东,西侧守西。若有失,各负其责。”
他又对原护卫队道:“他们守的是你们守不住的地方。若再因旧怨动手,降为流民,自去北坡挖野菜。”
众人噤声。
当夜,山猫带人加固东侧围墙,在墙根埋火油桶,引线接至哨塔。又于坡道设三道绊索,挂铜铃,铃下洒碎石,稍动即响。他亲自试走一遍,确认无误,才回哨塔歇息。
五日后,村外再有动静。三人潜至十里坡,欲探矿道虚实。刚近林缘,铃声骤起。山猫率人出击,未用火油,未放箭,只持矛列阵,堵住退路。
“走!”为首者低喝。
“不必。”山猫立于道中,“你们若回去报信,就说——东侧现在归我守。想动矿,先过我这关。”
三人僵立片刻,转身疾走。
次日清晨,李震在祠堂收到一封无名信。纸上无字,只压着一枚铜钉,钉帽有细微刮痕,呈梅花形。
他认得这印。
张记面坊,张大户私厨专用。
李震将钉收入匣,未言。李瑶进来登记新盐产,见匣中铜钉,抬眼:“他的人?”
“是自己人了。”李震道,“钉子是战利品,不是密信。他留着,是防备日后有人冒充。”
李瑶点头,记入账册:新编守矿队,人数十二,首月无失,奖盐二十斤。
当夜,山猫在哨塔值守。风起,槐树摇曳,残布一角仍在枝头飘动。他仰头看了片刻,取出骨牌,轻抚“猫”字。远处,村中灯火渐熄,唯祠堂一窗仍亮。
他将骨牌重新钉回木柱,抽出铁刀,横放膝上。
刀刃映着火光,一动不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