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雾尚未散尽,山道上的冻土被马蹄踏出一串深浅不一的印痕。六门黑沉沉的雷铜炮由粗麻绳牵引,缓缓推进至丘陵背坡。炮管外裹着湿布,防止金属冷凝生雾暴露位置。
李骁蹲在前哨石堆后,手中千里镜对准潼关东门。城头守军换防频繁,弓弩手已增至百人,滚木礌石层层堆叠。他放下镜筒,转向身旁炮官:“沙袋垒好了没有?”
“三面掩体已加固,引信分三路埋设,随时可点火。”
他点头,挥手召来斥候队长:“按计划,往西边小径放两队人,举火把,扰他们一刻钟。”
斥候领命而去。片刻后,远处传来喊杀声,夹杂战鼓急鸣。潼关西侧箭楼灯火晃动,守军调动声响隐约可闻。
李骁起身,大步走向炮阵。六门火炮呈扇形排开,炮口微仰,正对东门箭楼。他亲自检查每根引信连接,又俯身对照李瑶送来的弹道测算表,手指划过风速与坡度标注栏,最后在第三门炮旁站定。
“先试一发。”他说。
炮组迅速装填火药与铸铁弹丸,引信接入主控线路。李骁退后三步,抬手执火把,目光扫过整片阵地。寒风掠过耳际,他忽然开口:“告诉弟兄们,这一炮,不是为了破关,是为了让天下人听见——旧规矩,该塌了。”
火把落下。
轰!
一声巨响撕裂清晨寂静,炮弹破空而出,在晨雾中划出一道灰白轨迹,直扑东门箭楼中部。木质结构应声炸裂,梁柱横飞,烟尘冲天而起。守军号角骤乱,有人跌下城头,更多人惊叫奔走。
李骁紧盯落点,脸上无喜无怒。他转身下令:“修正偏角半寸,风向微右,第二轮准备。”
炮兵迅速调整方位,装填完毕。这一次,五门齐射。
轰!轰!轰!
连续爆响震动山谷,炮弹接连命中城门两侧垛口与了望台。一块巨石被震松滚落,砸倒两名正在组织救援的守将。东门上方横梁断裂,半面旗帜坠入护城河。
“压制火力不停。”李骁喝道,“梯次轮射,每三十息一轮,重点打他们调兵的通道。”
炮组依令行事,炮口依次点燃,形成连绵不断的轰击节奏。守军试图从侧翼增援,刚冒头便遭炮弹覆盖,数名士兵被气浪掀翻。檑木尚未推至缺口,已被炸成碎片。
城内响起急促锣声,一支预备队从南侧营房冲出,手持盾牌欲封堵东门残垣。李骁目光一凝,指向那队人影:“第三、第四炮,交叉覆盖门前五十步。”
炮声再起,两枚弹丸几乎同时落地,掀起泥土与碎石狂潮。预备队阵型大乱,盾阵破裂,带队校尉当场倒地不起。
“就是现在!”他抽出腰间长刀,高举过顶,“传令步卒——两翼包抄,中央突击!云梯上,炸药点火,给我往里冲!”
号角长鸣,三万步军自隐蔽处涌出,分作三路压向城墙。两翼士兵持盾推进,掩护中央突击队抵近残垣。十余架云梯搭上断墙,炸药桶由敢死队扛着冲入缺口。
守军拼死反击,箭雨倾泻而下。一名攀梯士卒肩中两矢,仍咬牙将炸药塞进门框缝隙。引信点燃,轰然巨响中,最后一段闭合的闸门被炸开半边。
李骁跃上亲卫牵来的战马,率亲卫营跟进。他策马冲至缺口边缘,见一名敌将挥刀砍倒两名己方士兵,当即取弓拉弦,一箭穿喉。那将仰面栽倒,滚入瓦砾堆中。
“开山者死,破关者生!”他翻身下马,立于乱石之上,声音穿透硝烟,“谁先登城,记首功!赏田百亩,授勋三级!”
士气如沸,士兵蜂拥而入。有人大喊:“东门破了!东门破了!”越来越多的人影翻越断墙,与守军展开巷战。
李骁未再前进,而是站在突破口边缘,一面指挥后续部队调度,一面观察城内动向。他发现南街有旗号调动,似在集结反扑力量,立即命炮兵转移目标:“第五、第六炮,转向南街十字口,压制敌军汇合路线。”
炮组快速拆解炮架,拖炮转向新阵地。途中一门炮轮卡在石缝,三名炮兵合力撬动,才得以继续推进。
李骁皱眉,正要下令改用轻型野炮支援,忽听身后急报:“将军!西面山梁出现敌骑踪迹,约千人规模,正朝我炮位迂回!”
他回头望去,果然见远处山坡尘土扬起。敌军显然是想趁主力攻城之际,突袭炮兵阵地。
“留一门炮守后路,其余继续压制城内。”他沉声下令,“传我令,骑兵营左翼策应,务必挡住那支游骑。”
传令兵飞奔而去。不到半刻,远方马蹄声渐近,己方轻骑已迎上前去交战。
李骁收回视线,见东门区域火势渐熄,但残垣深处仍有零星抵抗。他抓起令旗,亲自带队清剿。一行人穿过倒塌的坊门,进入一条窄巷。前方屋脊上伏有数名弓手,居高临下放箭。
亲卫举盾掩护,一人中箭倒地。李骁避过箭矢,挥手示意包抄。两名士卒绕至屋后纵火,浓烟逼得弓手现身,被乱刀斩杀。
巷战持续半个时辰,守军抵抗逐渐减弱。终于有敌兵弃械跪降,更多人四散逃窜。一面绘有李氏家徽的黑色战旗被人扛上东门残楼,在断柱顶端缓缓升起。
李骁立于城门口,战甲满是烟灰与刮痕,右臂袖口渗出血迹,不知何时被飞石划伤。他未包扎,只用布条简单缠紧,抬头望着那面飘展的旗帜。
身后传来脚步声,副将快步赶来:“将军,东门已控,残敌退守内城,我们是否继续推进?”
“等。”他说,“让炮兵休整,补给弹药。另外,派人查清地下暗渠走向,我怀疑他们会在夜里从水门撤走一部分人。”
副将领命欲走,又被叫住。
“还有,”李骁从怀中取出一枚铜哨,“通知各队,凡俘获敌军官,不得私刑,统一押送审讯。我要知道,是谁给他们下的死守命令。”
副将接过铜哨,疾步离去。
李骁站在原地,伸手抚过城墙断裂处的砖石。指尖触到一处刻痕,像是多年前所留的测量标记。他盯着看了片刻,忽然想起什么,低声自语:“这墙基……当年修的时候,娘亲派来的匠师提过一句,说夯土层太薄,遇重击易塌。”
他收回手,望向关内纵深。远处仍有喊杀声,但节奏已不如先前密集。
一名传令兵奔来:“将军,后方飞鸽传书——李瑶大人送来最新密报,平西王部仍在原地未动,但其粮仓昨夜失火,疑为内部生变。”
李骁眯起眼:“不是内部,是有人动手了。”
他不再多言,只命人取来地图铺在地上。亲卫举着火盆靠近,照亮纸面。
他指着潼关以西的一条小道:“如果他们是想拖时间等帝都指令,那现在消息断了,接下来只会更乱。传令下去,今晚子时前,必须拿下内城东区,控制所有制高点。”
传令兵记下口令,转身离开。
李骁站起身,拍去膝盖上的尘土。他抬头看向天空,日头已过中天,阳光斜照在残破的城楼上,映出一片焦黑与断木。
远处,大地微微震颤,更多兵马正沿山路开进。
        李骁蹲在前哨石堆后,手中千里镜对准潼关东门。城头守军换防频繁,弓弩手已增至百人,滚木礌石层层堆叠。他放下镜筒,转向身旁炮官:“沙袋垒好了没有?”
“三面掩体已加固,引信分三路埋设,随时可点火。”
他点头,挥手召来斥候队长:“按计划,往西边小径放两队人,举火把,扰他们一刻钟。”
斥候领命而去。片刻后,远处传来喊杀声,夹杂战鼓急鸣。潼关西侧箭楼灯火晃动,守军调动声响隐约可闻。
李骁起身,大步走向炮阵。六门火炮呈扇形排开,炮口微仰,正对东门箭楼。他亲自检查每根引信连接,又俯身对照李瑶送来的弹道测算表,手指划过风速与坡度标注栏,最后在第三门炮旁站定。
“先试一发。”他说。
炮组迅速装填火药与铸铁弹丸,引信接入主控线路。李骁退后三步,抬手执火把,目光扫过整片阵地。寒风掠过耳际,他忽然开口:“告诉弟兄们,这一炮,不是为了破关,是为了让天下人听见——旧规矩,该塌了。”
火把落下。
轰!
一声巨响撕裂清晨寂静,炮弹破空而出,在晨雾中划出一道灰白轨迹,直扑东门箭楼中部。木质结构应声炸裂,梁柱横飞,烟尘冲天而起。守军号角骤乱,有人跌下城头,更多人惊叫奔走。
李骁紧盯落点,脸上无喜无怒。他转身下令:“修正偏角半寸,风向微右,第二轮准备。”
炮兵迅速调整方位,装填完毕。这一次,五门齐射。
轰!轰!轰!
连续爆响震动山谷,炮弹接连命中城门两侧垛口与了望台。一块巨石被震松滚落,砸倒两名正在组织救援的守将。东门上方横梁断裂,半面旗帜坠入护城河。
“压制火力不停。”李骁喝道,“梯次轮射,每三十息一轮,重点打他们调兵的通道。”
炮组依令行事,炮口依次点燃,形成连绵不断的轰击节奏。守军试图从侧翼增援,刚冒头便遭炮弹覆盖,数名士兵被气浪掀翻。檑木尚未推至缺口,已被炸成碎片。
城内响起急促锣声,一支预备队从南侧营房冲出,手持盾牌欲封堵东门残垣。李骁目光一凝,指向那队人影:“第三、第四炮,交叉覆盖门前五十步。”
炮声再起,两枚弹丸几乎同时落地,掀起泥土与碎石狂潮。预备队阵型大乱,盾阵破裂,带队校尉当场倒地不起。
“就是现在!”他抽出腰间长刀,高举过顶,“传令步卒——两翼包抄,中央突击!云梯上,炸药点火,给我往里冲!”
号角长鸣,三万步军自隐蔽处涌出,分作三路压向城墙。两翼士兵持盾推进,掩护中央突击队抵近残垣。十余架云梯搭上断墙,炸药桶由敢死队扛着冲入缺口。
守军拼死反击,箭雨倾泻而下。一名攀梯士卒肩中两矢,仍咬牙将炸药塞进门框缝隙。引信点燃,轰然巨响中,最后一段闭合的闸门被炸开半边。
李骁跃上亲卫牵来的战马,率亲卫营跟进。他策马冲至缺口边缘,见一名敌将挥刀砍倒两名己方士兵,当即取弓拉弦,一箭穿喉。那将仰面栽倒,滚入瓦砾堆中。
“开山者死,破关者生!”他翻身下马,立于乱石之上,声音穿透硝烟,“谁先登城,记首功!赏田百亩,授勋三级!”
士气如沸,士兵蜂拥而入。有人大喊:“东门破了!东门破了!”越来越多的人影翻越断墙,与守军展开巷战。
李骁未再前进,而是站在突破口边缘,一面指挥后续部队调度,一面观察城内动向。他发现南街有旗号调动,似在集结反扑力量,立即命炮兵转移目标:“第五、第六炮,转向南街十字口,压制敌军汇合路线。”
炮组快速拆解炮架,拖炮转向新阵地。途中一门炮轮卡在石缝,三名炮兵合力撬动,才得以继续推进。
李骁皱眉,正要下令改用轻型野炮支援,忽听身后急报:“将军!西面山梁出现敌骑踪迹,约千人规模,正朝我炮位迂回!”
他回头望去,果然见远处山坡尘土扬起。敌军显然是想趁主力攻城之际,突袭炮兵阵地。
“留一门炮守后路,其余继续压制城内。”他沉声下令,“传我令,骑兵营左翼策应,务必挡住那支游骑。”
传令兵飞奔而去。不到半刻,远方马蹄声渐近,己方轻骑已迎上前去交战。
李骁收回视线,见东门区域火势渐熄,但残垣深处仍有零星抵抗。他抓起令旗,亲自带队清剿。一行人穿过倒塌的坊门,进入一条窄巷。前方屋脊上伏有数名弓手,居高临下放箭。
亲卫举盾掩护,一人中箭倒地。李骁避过箭矢,挥手示意包抄。两名士卒绕至屋后纵火,浓烟逼得弓手现身,被乱刀斩杀。
巷战持续半个时辰,守军抵抗逐渐减弱。终于有敌兵弃械跪降,更多人四散逃窜。一面绘有李氏家徽的黑色战旗被人扛上东门残楼,在断柱顶端缓缓升起。
李骁立于城门口,战甲满是烟灰与刮痕,右臂袖口渗出血迹,不知何时被飞石划伤。他未包扎,只用布条简单缠紧,抬头望着那面飘展的旗帜。
身后传来脚步声,副将快步赶来:“将军,东门已控,残敌退守内城,我们是否继续推进?”
“等。”他说,“让炮兵休整,补给弹药。另外,派人查清地下暗渠走向,我怀疑他们会在夜里从水门撤走一部分人。”
副将领命欲走,又被叫住。
“还有,”李骁从怀中取出一枚铜哨,“通知各队,凡俘获敌军官,不得私刑,统一押送审讯。我要知道,是谁给他们下的死守命令。”
副将接过铜哨,疾步离去。
李骁站在原地,伸手抚过城墙断裂处的砖石。指尖触到一处刻痕,像是多年前所留的测量标记。他盯着看了片刻,忽然想起什么,低声自语:“这墙基……当年修的时候,娘亲派来的匠师提过一句,说夯土层太薄,遇重击易塌。”
他收回手,望向关内纵深。远处仍有喊杀声,但节奏已不如先前密集。
一名传令兵奔来:“将军,后方飞鸽传书——李瑶大人送来最新密报,平西王部仍在原地未动,但其粮仓昨夜失火,疑为内部生变。”
李骁眯起眼:“不是内部,是有人动手了。”
他不再多言,只命人取来地图铺在地上。亲卫举着火盆靠近,照亮纸面。
他指着潼关以西的一条小道:“如果他们是想拖时间等帝都指令,那现在消息断了,接下来只会更乱。传令下去,今晚子时前,必须拿下内城东区,控制所有制高点。”
传令兵记下口令,转身离开。
李骁站起身,拍去膝盖上的尘土。他抬头看向天空,日头已过中天,阳光斜照在残破的城楼上,映出一片焦黑与断木。
远处,大地微微震颤,更多兵马正沿山路开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