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瑶接过那块沾着淤泥的木片时,指尖在编号边缘顿了顿。她没说话,只是将木片放入铜盆清水里轻轻涮洗,丙七·三九四个字在水波中渐渐清晰。一旁文书官正要开口,她抬手止住,目光已落在桌角堆叠的密报上。
“把近三个月截获的禁军通信再调一遍。”她声音不高,却让屋内几名执笔的情报员立刻起身翻档,“重点查带‘渠’‘丙’‘三九’字样的暗语记录。”
半个时辰后,一张誊抄的符号对照表铺在案上。李瑶用朱笔圈出七处相似编码,又取出乾坤万象匣自动生成的联络频率图谱,两相对照,眉心微蹙。这些信号大多出现在换防前后,传递间隔规律,不像临时起意,倒像是某种轮值接头的记号。
“不是所有抱怨都是真话。”她低声说,“有人想逃出牢笼,也有人替主子钓鱼。”
她唤来副手,命其调取禁军五品以上将领近三年的升迁簿、粮饷发放清单与家眷安置地。纸页哗哗翻动,她一边看,一边以指节轻叩桌面。当看到校尉周崇因克扣军粮被申斥却未受罚时,她停了下来。
“他手下死了三个兵,饿死的。事后他写了请罪折,被压下了。”副手低声补充,“但两个月后,他妻子从乡下搬进了洛阳西坊新宅。”
李瑶冷笑一声:“忠心喂了狗,还得自己掏钱买骨头?”
她提笔写下五人名单,皆是职位卡在四品多年、有过公开顶撞宦官记录的军官。其中三人曾试图联名上书整顿军需,信件中途遗失,领头者次日便遭调离。这些事旧档里写得隐晦,但连起来看,怨气早已积深。
“夜隼有能混进去的人吗?”她问。
副手点头:“有个原在御膳房烧火的,早年被曹瑾府赶出来,恨得牙痒。我们半年前收了他,一直按兵不动。”
“让他进禁军后勤营。”李瑶抽出一张薄纸,在上面写下一行字,“就传这句:‘丙七三九非敌迹,渠底有声待共鸣。’不用解释,也不许多带一个字。”
“用格阵密码?”副手迟疑,“万一他们破不开……”
“能看懂最好,看不懂的,本来就不该信。”她吹干墨迹,将纸卷成细条,封入蜡丸,“记住,他只负责送信,不许接触目标本人。若对方回应,再定下一步。”
蜡丸送出当夜,李瑶彻夜未眠。她在沙盘上推演了七种可能:诱饵、诈降、反向追踪、内部清洗、信号误读、接头失败、泄密灭口。每一种都标出应对方案,最后圈定三支后备联络组,分散潜伏于城北三处民宅,随时准备接应。
第三日清晨,前线传来消息:潼关已稳,李骁下令暂缓南进,征夫修路,战马歇蹄。实则暗中压缩行军节奏,为内应留出五日窗口。
李瑶知道,这是李骁在等她这边的动静。
第四日午后,密道终于传来回音——一枚同样大小的蜡丸,藏在送菜竹筐夹层,由一名老卒模样的人亲手交给接头点线人。李瑶亲自拆开,里面是一张更小的纸片,写着两个数字:**左三右二**。
她盯着那六个字看了许久,忽然起身走到墙边,取下挂着的一串铜铃。这是她早年设计的紧急联络器,每一响代表不同指令。她摇了一下,清脆声响传入隔壁暗室。
片刻,李毅推门而入,黑袍未解,腰间短刃垂在腿侧。
“北营马厩,子时换草料,标记出现。”李瑶将纸片递给他,“你的人,准备接应。”
李毅扫了一眼,收起纸片:“三队已在三十里外待命,两刻钟可抵城下。”
“不急。”她说,“先让他们除掉一个麻烦。”
她翻开一份密档,指着其中一个名字:“程奎,禁军监察司巡夜使,专替曹瑾盯人。此人今晚亥时会绕到北营查岗,路线固定,随从四人。”
“你要我动手?”李毅问。
“不是你。”她摇头,“是周崇。我们帮他除掉耳目,他才敢迈出第一步。”
李毅沉默片刻,点头离去。
当夜子时,北营马厩外,草料车缓缓停下。赶车老兵跳下车辕,左右张望后,将一捆干草斜靠在槽边,左边叠三层,右边两层。
远处屋顶阴影里,一名夜隼成员悄然记下标记,转身消失在夜色中。
与此同时,城外十里一处废弃窑场,李毅站在土坡上,望着远处巡逻火把的移动轨迹。他抬手示意,两名手下立即摸黑靠近巡夜队伍必经的小桥。桥板早已松动,此刻又被悄悄撬起一角。
亥时三刻,程奎带着随从走过小桥。木板突然断裂,一人惨叫落水。混乱中,一根绳索从桥头树后甩出,缠住程奎脖颈,猛地一拽。他挣扎几下,便被拖入灌木深处。
不到半盏茶工夫,尸体已被沉入河底,随从四散逃亡。
第五日清晨,一封密封文书通过另一条暗线送入李瑶手中。打开后,是一页薄绢,上面写着《倒戈七约》的回应条款,末尾附着三个名字:周崇、魏平、柳元朗。
李瑶逐条核对,发现对方仅改动一处——要求李骁亲笔担保其家族不受牵连。其余皆无异议。
她当即召来文书,重拟誓书,加盖家族印信,并附上李骁昨日签发的禁卫军预留编制令。一切备妥后,仍由原渠道送出。
午后,她收到最后一道确认信号:**左三右二,不变**。
她合上情报簿,指尖在封皮上轻轻敲了三下。屋外风声渐紧,檐角铁马叮当作响。
此时千里之外的主营帐中,李震听完密使汇报,只问了一句:“她有把握?”
密使低头:“公主说,鱼已咬钩,只差收网。”
李震沉默片刻,端起茶碗吹了口气:“让她全权处置。”
帐外,李骁正站在地图前,手指缓缓划过洛阳北门。副将问是否继续压进,他摇了摇头。
“再等一天。”他说,“有些门,不必我们撞。”
李瑶坐在灯下,面前摆着一块新的木片,与当日渠底所拾几乎一模一样。她拿起刻刀,轻轻在上面加了一横,变成“丙七·四十”。
门外脚步响起,副手快步进来:“北营又有新标记——还是左三右二,但草料车换了人。”
她抬头:“谁?”
“一个生面孔,三十岁上下,左耳缺了半片。”
她眼神一闪,缓缓放下刻刀。
“通知李毅。”她站起身,“准备见客。”
        “把近三个月截获的禁军通信再调一遍。”她声音不高,却让屋内几名执笔的情报员立刻起身翻档,“重点查带‘渠’‘丙’‘三九’字样的暗语记录。”
半个时辰后,一张誊抄的符号对照表铺在案上。李瑶用朱笔圈出七处相似编码,又取出乾坤万象匣自动生成的联络频率图谱,两相对照,眉心微蹙。这些信号大多出现在换防前后,传递间隔规律,不像临时起意,倒像是某种轮值接头的记号。
“不是所有抱怨都是真话。”她低声说,“有人想逃出牢笼,也有人替主子钓鱼。”
她唤来副手,命其调取禁军五品以上将领近三年的升迁簿、粮饷发放清单与家眷安置地。纸页哗哗翻动,她一边看,一边以指节轻叩桌面。当看到校尉周崇因克扣军粮被申斥却未受罚时,她停了下来。
“他手下死了三个兵,饿死的。事后他写了请罪折,被压下了。”副手低声补充,“但两个月后,他妻子从乡下搬进了洛阳西坊新宅。”
李瑶冷笑一声:“忠心喂了狗,还得自己掏钱买骨头?”
她提笔写下五人名单,皆是职位卡在四品多年、有过公开顶撞宦官记录的军官。其中三人曾试图联名上书整顿军需,信件中途遗失,领头者次日便遭调离。这些事旧档里写得隐晦,但连起来看,怨气早已积深。
“夜隼有能混进去的人吗?”她问。
副手点头:“有个原在御膳房烧火的,早年被曹瑾府赶出来,恨得牙痒。我们半年前收了他,一直按兵不动。”
“让他进禁军后勤营。”李瑶抽出一张薄纸,在上面写下一行字,“就传这句:‘丙七三九非敌迹,渠底有声待共鸣。’不用解释,也不许多带一个字。”
“用格阵密码?”副手迟疑,“万一他们破不开……”
“能看懂最好,看不懂的,本来就不该信。”她吹干墨迹,将纸卷成细条,封入蜡丸,“记住,他只负责送信,不许接触目标本人。若对方回应,再定下一步。”
蜡丸送出当夜,李瑶彻夜未眠。她在沙盘上推演了七种可能:诱饵、诈降、反向追踪、内部清洗、信号误读、接头失败、泄密灭口。每一种都标出应对方案,最后圈定三支后备联络组,分散潜伏于城北三处民宅,随时准备接应。
第三日清晨,前线传来消息:潼关已稳,李骁下令暂缓南进,征夫修路,战马歇蹄。实则暗中压缩行军节奏,为内应留出五日窗口。
李瑶知道,这是李骁在等她这边的动静。
第四日午后,密道终于传来回音——一枚同样大小的蜡丸,藏在送菜竹筐夹层,由一名老卒模样的人亲手交给接头点线人。李瑶亲自拆开,里面是一张更小的纸片,写着两个数字:**左三右二**。
她盯着那六个字看了许久,忽然起身走到墙边,取下挂着的一串铜铃。这是她早年设计的紧急联络器,每一响代表不同指令。她摇了一下,清脆声响传入隔壁暗室。
片刻,李毅推门而入,黑袍未解,腰间短刃垂在腿侧。
“北营马厩,子时换草料,标记出现。”李瑶将纸片递给他,“你的人,准备接应。”
李毅扫了一眼,收起纸片:“三队已在三十里外待命,两刻钟可抵城下。”
“不急。”她说,“先让他们除掉一个麻烦。”
她翻开一份密档,指着其中一个名字:“程奎,禁军监察司巡夜使,专替曹瑾盯人。此人今晚亥时会绕到北营查岗,路线固定,随从四人。”
“你要我动手?”李毅问。
“不是你。”她摇头,“是周崇。我们帮他除掉耳目,他才敢迈出第一步。”
李毅沉默片刻,点头离去。
当夜子时,北营马厩外,草料车缓缓停下。赶车老兵跳下车辕,左右张望后,将一捆干草斜靠在槽边,左边叠三层,右边两层。
远处屋顶阴影里,一名夜隼成员悄然记下标记,转身消失在夜色中。
与此同时,城外十里一处废弃窑场,李毅站在土坡上,望着远处巡逻火把的移动轨迹。他抬手示意,两名手下立即摸黑靠近巡夜队伍必经的小桥。桥板早已松动,此刻又被悄悄撬起一角。
亥时三刻,程奎带着随从走过小桥。木板突然断裂,一人惨叫落水。混乱中,一根绳索从桥头树后甩出,缠住程奎脖颈,猛地一拽。他挣扎几下,便被拖入灌木深处。
不到半盏茶工夫,尸体已被沉入河底,随从四散逃亡。
第五日清晨,一封密封文书通过另一条暗线送入李瑶手中。打开后,是一页薄绢,上面写着《倒戈七约》的回应条款,末尾附着三个名字:周崇、魏平、柳元朗。
李瑶逐条核对,发现对方仅改动一处——要求李骁亲笔担保其家族不受牵连。其余皆无异议。
她当即召来文书,重拟誓书,加盖家族印信,并附上李骁昨日签发的禁卫军预留编制令。一切备妥后,仍由原渠道送出。
午后,她收到最后一道确认信号:**左三右二,不变**。
她合上情报簿,指尖在封皮上轻轻敲了三下。屋外风声渐紧,檐角铁马叮当作响。
此时千里之外的主营帐中,李震听完密使汇报,只问了一句:“她有把握?”
密使低头:“公主说,鱼已咬钩,只差收网。”
李震沉默片刻,端起茶碗吹了口气:“让她全权处置。”
帐外,李骁正站在地图前,手指缓缓划过洛阳北门。副将问是否继续压进,他摇了摇头。
“再等一天。”他说,“有些门,不必我们撞。”
李瑶坐在灯下,面前摆着一块新的木片,与当日渠底所拾几乎一模一样。她拿起刻刀,轻轻在上面加了一横,变成“丙七·四十”。
门外脚步响起,副手快步进来:“北营又有新标记——还是左三右二,但草料车换了人。”
她抬头:“谁?”
“一个生面孔,三十岁上下,左耳缺了半片。”
她眼神一闪,缓缓放下刻刀。
“通知李毅。”她站起身,“准备见客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