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瑶指尖在木片上那一横停了片刻,抬眼望向门外。风声穿过营帐缝隙,吹动案角一张未收的舆图,边角微微卷起。她没去压,只将木片轻轻推到烛火照不到的暗处。
帐外马蹄声由远及近,一名传令兵滚鞍下马,声音急促:“主营急召,军需司报粮道受阻,三批运队失联。”
她起身,披上外袍,一路疾行至中军大帐。帐帘掀开时,李震正俯身沙盘,手指沿着洛水支流缓缓移动,眉心微锁。苏婉立于一侧,手中捧着一叠文书,纸页边缘已被反复翻折出毛糙的痕迹。
“前线距最近屯点五百里,”李震头也不抬,“官道上有伏兵踪迹,漕渠淤塞难通,民夫不敢夜行。李骁那边还能撑五日,再久,就得减灶行军。”
李瑶走到沙盘前,目光扫过几条交错的小径。“敌军盯的是主道,但山间有旧猎路可走,只是窄,载重不能过百斤。”
“那就分运。”苏婉开口,声音平稳,“我已调豫州、兖州仓粮十八万石,分七处囤于边境。百姓自愿出车牛者,记功入册,战后兑田。”
李震点了点头,却未松眉头。“记功是好事,可运力跟不上。敌军不会只守一条路。”
李瑶取出随身携带的推演簿,快速写下三套方案:官道强运、水路清渠、分段短驳。她指着第三项:“若将粮草拆为小批,每队三十人护送百石,接力转运,虽慢却稳。”
“慢不得。”李震打断,“李骁压进节奏,为的是给内应留窗口。我们若断粮,他只能提前强攻,前功尽弃。”
帐内一时沉寂。烛火跳了一下,映得沙盘上的山川沟壑忽明忽暗。
李震忽然抬头:“用乾坤万象匣。”
他手掌覆于案上,低喝一声。空气微颤,一道无形门户在帐中展开,显出一方宽广空间,四壁如玉,地面平整,可容千人列阵。这是家族血脉绑定的空间系统,储物无碍,活物亦可暂存。
“把离前线最近的五处屯粮点优先装入。”他下令,“精锐骑兵携空匣往返,每日夜运两趟,避开白昼。”
苏婉立刻反应过来:“药材也一起运。前线伤员日增,金疮药、止血散都快见底了。”
李瑶迅速计算负载与频次:“每匣上限两千斤,十队轮换,每日可输十二万斤。五日足够支撑十日攻势。”
“问题不在量,”李震盯着沙盘,“而在怎么送出去。”
李瑶摊开另一张密绘小图:“我查过哨探回报,敌军主力布于官道两侧,洛水渡口设卡三处,但北面山脊无人驻守——那里有条樵夫踩出的土路,雨后泥滑,马难行,他们以为没人敢走。”
“那就走那条。”李震决断,“主道派疑兵虚张声势,实则轻骑携匣夜行,走山脊迂回。”
话音未落,帐外脚步沉稳,李毅掀帘而入。黑袍未解,腰间短刃垂在腿侧,脸上看不出情绪。
“我带第一趟。”他说,“试一试敌军耳目深浅。”
李震看了他一眼:“去可以,但记住,宁可慢,不可漏。这一批运的是军心。”
“明白。”李毅点头,“我会让夜隼提前清道,沿途设暗哨接应。”
苏婉递过一份清单:“第一批装匣的包括米粮八万斤、金疮药三千包、盐砖五百块。我已经安排医官随行查验,确保不混入腐坏之物。”
李瑶补充:“运输序列按‘甲’字编号,每队出发时间错开半时辰,路线随机分配。若某队失联,其余照常前进,不得回援。”
“很好。”李震站直身体,“就按这个办。李瑶留守中枢,监控敌情变动;苏婉随第一批运队走一段,督装无误;李毅亲自带队,务必保证首趟安全。”
众人领命欲退,李震又叫住李瑶:“你那边,倒戈的事进展如何?”
她脚步一顿,回头:“信号已确认,对方要求李骁亲笔担保家族安危。誓书和编制令已送出,等最后一道回信。”
“鱼要吃饵,”李震低声道,“但我们不能饿着肚子等它张嘴。”
李瑶没答话,只是微微颔首,转身离去。
半个时辰后,主营校场。
十匹健马列队待发,鞍侧各挂一只乌木长匣,表面刻有符纹,隐隐泛光。这是经机关改良的储物装置,与乾坤万象匣共鸣,开启需滴血认主。
苏婉站在装粮车旁,亲手检查每一包药材的封口。一名老医官凑近低语:“这批金疮药加了新方子,止血更快,但性烈,用多了伤身。”
“我知道。”她点头,“告诉前线郎中,重伤者可用,轻伤缓施。”
远处,李毅已换上轻甲,面罩半遮,只露出一双眼睛。他逐一检视骑兵装备,特别留意每人腰间的引信包——那是防潮用的新制火绒,遇湿不熄。
“出发。”他一声令下。
马队启动,蹄声轻缓,沿营侧小道驶出。李震立于帐前高台,目送队伍隐入夜色。风从背后吹来,掀动他衣袍一角。
帐内,李瑶坐回案前,面前摆着一张刚送来的敌情简报。她提笔在地图上圈出三处可疑据点,又调出过往七日的巡逻记录。对比之下,发现洛水南岸的巡哨密度在昨夜骤降。
她皱眉,唤来副手:“通知北线暗哨,今夜加倍警戒。若有异常调动,立即飞鸽传讯。”
副手领命而去。
她又取出一份密档,翻到其中一页。上面记录着几名曾被曹瑾打压的禁军军官履历。周崇的名字赫然在列,旁边标注着“家眷迁西坊,时间:三月十七”。
她盯着那行字,忽然意识到什么。
丙七·三九,丙七·四十……编号在变,但标记方式未改。若敌军已察觉内应,为何不设陷阱?反而放任联络继续?
她提起朱笔,在周崇名字下画了一道短线,随即又划掉。太顺了,顺得不像破局,倒像引诱。
帐外传来脚步声,李毅副手快步进来,脸色微变:“将军,第一队刚过二道岭,发现路边有具尸体,穿着我方斥候服饰,喉部一刀割断,怀中空无一物。”
“什么时候的事?”
“尸身尚温,死不到一个时辰。”
李瑶猛地站起:“立刻传令李毅,改道!原路线可能暴露!”
副手转身要走,她又叫住:“等等。再传一句——让他查那具尸体的鞋底。”
“鞋底?”
“对。若他是真斥候,刚从北营回来,鞋底该有窑灰。若没有……就是假的。”
副手疾奔而去。
李瑶重新坐下,手指无意识敲击桌面。三下,停顿,再三下。这是她早年设计的紧急节拍,代表“暂缓行动,等待确认”。
帐外风势渐猛,吹得旗杆嗡嗡作响。
她盯着沙盘上那条蜿蜒的山脊小路,忽然觉得哪里不对。
敌军为何只在主道设伏,却放任山脊空虚?那条路虽险,但并非不可行。以曹瑾之狡,怎会忽略如此明显的漏洞?
除非……他们本就在等这支运队。
她抓起笔,在纸上疾书一行字:“停止一切运输,待我指令。”正要封蜡,帐帘却被掀开。
李毅副手冲进来,声音发紧:“将军说,尸体鞋底……干净得很,一点灰都没有。”
李瑶握笔的手一顿。
“他还说——”副手喘了口气,“他在尸体左手掌心,发现一道划痕,像是临死前用指甲刻的。”
“是什么?”
“一个字。”
“什么字?”
副手低头,声音几乎压到喉咙里:“**匣**。”
        帐外马蹄声由远及近,一名传令兵滚鞍下马,声音急促:“主营急召,军需司报粮道受阻,三批运队失联。”
她起身,披上外袍,一路疾行至中军大帐。帐帘掀开时,李震正俯身沙盘,手指沿着洛水支流缓缓移动,眉心微锁。苏婉立于一侧,手中捧着一叠文书,纸页边缘已被反复翻折出毛糙的痕迹。
“前线距最近屯点五百里,”李震头也不抬,“官道上有伏兵踪迹,漕渠淤塞难通,民夫不敢夜行。李骁那边还能撑五日,再久,就得减灶行军。”
李瑶走到沙盘前,目光扫过几条交错的小径。“敌军盯的是主道,但山间有旧猎路可走,只是窄,载重不能过百斤。”
“那就分运。”苏婉开口,声音平稳,“我已调豫州、兖州仓粮十八万石,分七处囤于边境。百姓自愿出车牛者,记功入册,战后兑田。”
李震点了点头,却未松眉头。“记功是好事,可运力跟不上。敌军不会只守一条路。”
李瑶取出随身携带的推演簿,快速写下三套方案:官道强运、水路清渠、分段短驳。她指着第三项:“若将粮草拆为小批,每队三十人护送百石,接力转运,虽慢却稳。”
“慢不得。”李震打断,“李骁压进节奏,为的是给内应留窗口。我们若断粮,他只能提前强攻,前功尽弃。”
帐内一时沉寂。烛火跳了一下,映得沙盘上的山川沟壑忽明忽暗。
李震忽然抬头:“用乾坤万象匣。”
他手掌覆于案上,低喝一声。空气微颤,一道无形门户在帐中展开,显出一方宽广空间,四壁如玉,地面平整,可容千人列阵。这是家族血脉绑定的空间系统,储物无碍,活物亦可暂存。
“把离前线最近的五处屯粮点优先装入。”他下令,“精锐骑兵携空匣往返,每日夜运两趟,避开白昼。”
苏婉立刻反应过来:“药材也一起运。前线伤员日增,金疮药、止血散都快见底了。”
李瑶迅速计算负载与频次:“每匣上限两千斤,十队轮换,每日可输十二万斤。五日足够支撑十日攻势。”
“问题不在量,”李震盯着沙盘,“而在怎么送出去。”
李瑶摊开另一张密绘小图:“我查过哨探回报,敌军主力布于官道两侧,洛水渡口设卡三处,但北面山脊无人驻守——那里有条樵夫踩出的土路,雨后泥滑,马难行,他们以为没人敢走。”
“那就走那条。”李震决断,“主道派疑兵虚张声势,实则轻骑携匣夜行,走山脊迂回。”
话音未落,帐外脚步沉稳,李毅掀帘而入。黑袍未解,腰间短刃垂在腿侧,脸上看不出情绪。
“我带第一趟。”他说,“试一试敌军耳目深浅。”
李震看了他一眼:“去可以,但记住,宁可慢,不可漏。这一批运的是军心。”
“明白。”李毅点头,“我会让夜隼提前清道,沿途设暗哨接应。”
苏婉递过一份清单:“第一批装匣的包括米粮八万斤、金疮药三千包、盐砖五百块。我已经安排医官随行查验,确保不混入腐坏之物。”
李瑶补充:“运输序列按‘甲’字编号,每队出发时间错开半时辰,路线随机分配。若某队失联,其余照常前进,不得回援。”
“很好。”李震站直身体,“就按这个办。李瑶留守中枢,监控敌情变动;苏婉随第一批运队走一段,督装无误;李毅亲自带队,务必保证首趟安全。”
众人领命欲退,李震又叫住李瑶:“你那边,倒戈的事进展如何?”
她脚步一顿,回头:“信号已确认,对方要求李骁亲笔担保家族安危。誓书和编制令已送出,等最后一道回信。”
“鱼要吃饵,”李震低声道,“但我们不能饿着肚子等它张嘴。”
李瑶没答话,只是微微颔首,转身离去。
半个时辰后,主营校场。
十匹健马列队待发,鞍侧各挂一只乌木长匣,表面刻有符纹,隐隐泛光。这是经机关改良的储物装置,与乾坤万象匣共鸣,开启需滴血认主。
苏婉站在装粮车旁,亲手检查每一包药材的封口。一名老医官凑近低语:“这批金疮药加了新方子,止血更快,但性烈,用多了伤身。”
“我知道。”她点头,“告诉前线郎中,重伤者可用,轻伤缓施。”
远处,李毅已换上轻甲,面罩半遮,只露出一双眼睛。他逐一检视骑兵装备,特别留意每人腰间的引信包——那是防潮用的新制火绒,遇湿不熄。
“出发。”他一声令下。
马队启动,蹄声轻缓,沿营侧小道驶出。李震立于帐前高台,目送队伍隐入夜色。风从背后吹来,掀动他衣袍一角。
帐内,李瑶坐回案前,面前摆着一张刚送来的敌情简报。她提笔在地图上圈出三处可疑据点,又调出过往七日的巡逻记录。对比之下,发现洛水南岸的巡哨密度在昨夜骤降。
她皱眉,唤来副手:“通知北线暗哨,今夜加倍警戒。若有异常调动,立即飞鸽传讯。”
副手领命而去。
她又取出一份密档,翻到其中一页。上面记录着几名曾被曹瑾打压的禁军军官履历。周崇的名字赫然在列,旁边标注着“家眷迁西坊,时间:三月十七”。
她盯着那行字,忽然意识到什么。
丙七·三九,丙七·四十……编号在变,但标记方式未改。若敌军已察觉内应,为何不设陷阱?反而放任联络继续?
她提起朱笔,在周崇名字下画了一道短线,随即又划掉。太顺了,顺得不像破局,倒像引诱。
帐外传来脚步声,李毅副手快步进来,脸色微变:“将军,第一队刚过二道岭,发现路边有具尸体,穿着我方斥候服饰,喉部一刀割断,怀中空无一物。”
“什么时候的事?”
“尸身尚温,死不到一个时辰。”
李瑶猛地站起:“立刻传令李毅,改道!原路线可能暴露!”
副手转身要走,她又叫住:“等等。再传一句——让他查那具尸体的鞋底。”
“鞋底?”
“对。若他是真斥候,刚从北营回来,鞋底该有窑灰。若没有……就是假的。”
副手疾奔而去。
李瑶重新坐下,手指无意识敲击桌面。三下,停顿,再三下。这是她早年设计的紧急节拍,代表“暂缓行动,等待确认”。
帐外风势渐猛,吹得旗杆嗡嗡作响。
她盯着沙盘上那条蜿蜒的山脊小路,忽然觉得哪里不对。
敌军为何只在主道设伏,却放任山脊空虚?那条路虽险,但并非不可行。以曹瑾之狡,怎会忽略如此明显的漏洞?
除非……他们本就在等这支运队。
她抓起笔,在纸上疾书一行字:“停止一切运输,待我指令。”正要封蜡,帐帘却被掀开。
李毅副手冲进来,声音发紧:“将军说,尸体鞋底……干净得很,一点灰都没有。”
李瑶握笔的手一顿。
“他还说——”副手喘了口气,“他在尸体左手掌心,发现一道划痕,像是临死前用指甲刻的。”
“是什么?”
“一个字。”
“什么字?”
副手低头,声音几乎压到喉咙里:“**匣**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