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掀动帘幕的瞬间,李震已将那叠密信交到李瑶手中。她指尖扫过信封上的暗纹,目光一凝——每封火漆印下都压着一枚极小的铜灯印记,与昨夜挖出的陶罐上刻痕一致。
“执灯者。”她低声念出这个名字,没有抬头,“名单上有三十七人,涉及六部、内廷、京营,还有两处皇庄管事。”
李震站在窗前,声音平稳:“你来定查抄顺序。”
“先从王福海开始。”李瑶翻开随身携带的册子,纸页边缘已被磨得发毛,“他是内廷总管,掌过印,也管过采买。若贪,必是大口。而且……”她顿了顿,“他的宅子在西坊,离东华门最近,埋信的人很可能跟他有往来。”
赵德在一旁记录,笔尖微顿:“按旧例,查抄需由刑部签令、御史监看,如今……”
“如今没有御史台了。”李瑶合上册子,看向李震,“我以户部名义拟了《查抄令十三条》,今晚就能发下去。五路人马,明日辰时出发,带文书官、锦衣卫各一名,每队配印鉴双副,当场封账、当场登记。”
李震点头:“准。但有一条——所有财物,不得经手外人。乾坤匣开国库通道,直接入库。”
“我已经通知空间值守的工匠,清空南区三层。”李瑶从袖中取出一块玉牌,轻轻放在桌上,“等第一批东西进去,立刻锁闭入口。”
半个时辰后,政事堂灯火熄灭。李瑶带着二十人分赴各处,自己亲率一队直奔西坊。
王福海的宅院临街而立,青砖高墙,檐角飞翘。门前石狮一侧裂了道缝,像是被重物砸过。李瑶没多看,抬步跨过门槛。两名锦衣卫守住大门,其余人鱼贯而入。
正厅陈设考究,紫檀条案上摆着一对珐琅瓶,壁上挂的是前朝名家山水。李瑶绕过屏风,直入书房。地面铺着厚毯,她蹲下身,手指顺着地板缝隙滑动,忽然停住。
“这里有松动。”
文书官上前撬开木板,露出下方一道铁盖。扳手转动三圈,锁扣弹开,台阶向下延伸,潮湿气息扑面而来。
地窖不大,四壁砌砖,中央摆着三只樟木箱。李瑶亲手打开第一只,里面整整齐齐码着银锭,每块五十两,共一百块。第二只装满金锞子和玉饰,第三只则全是田契、房契,甚至还有几份盐引。
“编号登记。”她下令,“银两称重记数,契据逐张核对年月与印章。”
正说着,角落里一名文书官低呼:“小姐,这墙上有个暗格!”
拉开之后,是一本薄册,封面无字,内页密密麻麻写着日期与金额。李瑶翻到中间一页,指腹停在一行小字上:“某月十五,进献御前白银三千两,珊瑚树一对,西域琉璃盏四只。”
她把册子递给身旁的文书官:“原件封存,抄录副本送政事堂。另外,所有物品拍照留档。”
“拍……照?”文书官愣住。
“用影绘图法。”李瑶纠正,“每一箱、每一包,都要画下来,贴标签,注明时间、地点、发现人。乾坤匣开启时,我要能一眼认出哪件东西来自哪里。”
话音未落,外面传来喧哗。一名锦衣卫快步进来:“回禀大人,后院井底又捞出一只铁盒,里面有枚玉玺。”
李瑶立即赶去。盒子打开,一方白玉印静静躺在红绸上,纽作盘龙形,印文为“奉天承运皇帝之宝”。
“这不是真玺。”赵德闻讯赶来,仔细查看后摇头,“真正的传国玺在太庙供着。但这枚做工极精,若非熟悉规制的人,根本看不出差别。”
“可他私藏帝印,已是死罪。”李瑶命人将玉玺单独装匣,“连同《进献录》一起,直接送入乾坤万象匣。”
当夜,首批七处宅院查抄完毕。李瑶回到政事堂偏厅时,天色已黑。烛火摇曳,她坐在案前,摊开复式账本。
左栏写:
- 白银五千三百二十两
- 黄金一百七十六锭
- 粮秣折银二万一千两
- 盐引六张,估值九千
- 田产十九处,年收租银约一万八千
右栏对应:
- 来源:王福海宅地窖
- 入库时间:戌时三刻
- 经手人:张礼、陈平
- 存放位置:国库空间南区三层A架
她一笔一划写完,最后在末尾合计:可充军饷白银八万三千两。
赵德站在一旁,看着她锁上铁匣,问:“明日继续?”
“继续。”李瑶将钥匙系在腰间,“还有十二人没动。明天先查兵部侍郎周通,他在北城有座别院,据说养了三十名家奴,从不许外人靠近。”
“要不要加派人手?”
“不必。”她站起身,揉了揉腕骨,“越是戒备森严的地方,越容易藏东西。只要按规矩来,谁也拦不住。”
赵德欲言又止:“可这些人背后……毕竟牵连甚广。”
“我知道。”李瑶语气平静,“但他们忘了现在是谁在掌权。从前他们靠关系、靠门路,现在我们靠的是账本、是证据、是一条一条写清楚的命令。”
她吹熄蜡烛,走出偏厅。夜风拂面,远处国库方向隐隐有搬运声传来。
李震在深夜召见她时,只问了一句:“账目清楚吗?”
“每一笔都有据可查。”李瑶递上汇总册,“我提议赃产三分:七成入军资,二成补流民营粮药,一成作监察专项,用于暗部后续行动。”
李震翻了两页,点头:“准。你全权处置。”
她退回值房,重新点亮油灯。新一批待查名单摊在桌上,墨迹未干。她提起笔,在最上方写下“周通”二字,笔锋利落。
窗外传来更鼓声,三更已过。
李瑶低头继续写,笔尖沙沙作响。账本第一页,标题清晰:**附逆官员查抄实录·第一日**。
她翻到下一页,蘸墨掭笔,正要写下第二人名字,门外脚步声逼近。
一名文书官推门进来,脸色发紧:“大人,刚从周通别院附近巡哨回来……那宅子里,今晚有人在烧纸。”
李瑶搁下笔,抬头问:“烧什么?”
“不清楚,但从墙头飘出来的灰,带着字迹。”
        “执灯者。”她低声念出这个名字,没有抬头,“名单上有三十七人,涉及六部、内廷、京营,还有两处皇庄管事。”
李震站在窗前,声音平稳:“你来定查抄顺序。”
“先从王福海开始。”李瑶翻开随身携带的册子,纸页边缘已被磨得发毛,“他是内廷总管,掌过印,也管过采买。若贪,必是大口。而且……”她顿了顿,“他的宅子在西坊,离东华门最近,埋信的人很可能跟他有往来。”
赵德在一旁记录,笔尖微顿:“按旧例,查抄需由刑部签令、御史监看,如今……”
“如今没有御史台了。”李瑶合上册子,看向李震,“我以户部名义拟了《查抄令十三条》,今晚就能发下去。五路人马,明日辰时出发,带文书官、锦衣卫各一名,每队配印鉴双副,当场封账、当场登记。”
李震点头:“准。但有一条——所有财物,不得经手外人。乾坤匣开国库通道,直接入库。”
“我已经通知空间值守的工匠,清空南区三层。”李瑶从袖中取出一块玉牌,轻轻放在桌上,“等第一批东西进去,立刻锁闭入口。”
半个时辰后,政事堂灯火熄灭。李瑶带着二十人分赴各处,自己亲率一队直奔西坊。
王福海的宅院临街而立,青砖高墙,檐角飞翘。门前石狮一侧裂了道缝,像是被重物砸过。李瑶没多看,抬步跨过门槛。两名锦衣卫守住大门,其余人鱼贯而入。
正厅陈设考究,紫檀条案上摆着一对珐琅瓶,壁上挂的是前朝名家山水。李瑶绕过屏风,直入书房。地面铺着厚毯,她蹲下身,手指顺着地板缝隙滑动,忽然停住。
“这里有松动。”
文书官上前撬开木板,露出下方一道铁盖。扳手转动三圈,锁扣弹开,台阶向下延伸,潮湿气息扑面而来。
地窖不大,四壁砌砖,中央摆着三只樟木箱。李瑶亲手打开第一只,里面整整齐齐码着银锭,每块五十两,共一百块。第二只装满金锞子和玉饰,第三只则全是田契、房契,甚至还有几份盐引。
“编号登记。”她下令,“银两称重记数,契据逐张核对年月与印章。”
正说着,角落里一名文书官低呼:“小姐,这墙上有个暗格!”
拉开之后,是一本薄册,封面无字,内页密密麻麻写着日期与金额。李瑶翻到中间一页,指腹停在一行小字上:“某月十五,进献御前白银三千两,珊瑚树一对,西域琉璃盏四只。”
她把册子递给身旁的文书官:“原件封存,抄录副本送政事堂。另外,所有物品拍照留档。”
“拍……照?”文书官愣住。
“用影绘图法。”李瑶纠正,“每一箱、每一包,都要画下来,贴标签,注明时间、地点、发现人。乾坤匣开启时,我要能一眼认出哪件东西来自哪里。”
话音未落,外面传来喧哗。一名锦衣卫快步进来:“回禀大人,后院井底又捞出一只铁盒,里面有枚玉玺。”
李瑶立即赶去。盒子打开,一方白玉印静静躺在红绸上,纽作盘龙形,印文为“奉天承运皇帝之宝”。
“这不是真玺。”赵德闻讯赶来,仔细查看后摇头,“真正的传国玺在太庙供着。但这枚做工极精,若非熟悉规制的人,根本看不出差别。”
“可他私藏帝印,已是死罪。”李瑶命人将玉玺单独装匣,“连同《进献录》一起,直接送入乾坤万象匣。”
当夜,首批七处宅院查抄完毕。李瑶回到政事堂偏厅时,天色已黑。烛火摇曳,她坐在案前,摊开复式账本。
左栏写:
- 白银五千三百二十两
- 黄金一百七十六锭
- 粮秣折银二万一千两
- 盐引六张,估值九千
- 田产十九处,年收租银约一万八千
右栏对应:
- 来源:王福海宅地窖
- 入库时间:戌时三刻
- 经手人:张礼、陈平
- 存放位置:国库空间南区三层A架
她一笔一划写完,最后在末尾合计:可充军饷白银八万三千两。
赵德站在一旁,看着她锁上铁匣,问:“明日继续?”
“继续。”李瑶将钥匙系在腰间,“还有十二人没动。明天先查兵部侍郎周通,他在北城有座别院,据说养了三十名家奴,从不许外人靠近。”
“要不要加派人手?”
“不必。”她站起身,揉了揉腕骨,“越是戒备森严的地方,越容易藏东西。只要按规矩来,谁也拦不住。”
赵德欲言又止:“可这些人背后……毕竟牵连甚广。”
“我知道。”李瑶语气平静,“但他们忘了现在是谁在掌权。从前他们靠关系、靠门路,现在我们靠的是账本、是证据、是一条一条写清楚的命令。”
她吹熄蜡烛,走出偏厅。夜风拂面,远处国库方向隐隐有搬运声传来。
李震在深夜召见她时,只问了一句:“账目清楚吗?”
“每一笔都有据可查。”李瑶递上汇总册,“我提议赃产三分:七成入军资,二成补流民营粮药,一成作监察专项,用于暗部后续行动。”
李震翻了两页,点头:“准。你全权处置。”
她退回值房,重新点亮油灯。新一批待查名单摊在桌上,墨迹未干。她提起笔,在最上方写下“周通”二字,笔锋利落。
窗外传来更鼓声,三更已过。
李瑶低头继续写,笔尖沙沙作响。账本第一页,标题清晰:**附逆官员查抄实录·第一日**。
她翻到下一页,蘸墨掭笔,正要写下第二人名字,门外脚步声逼近。
一名文书官推门进来,脸色发紧:“大人,刚从周通别院附近巡哨回来……那宅子里,今晚有人在烧纸。”
李瑶搁下笔,抬头问:“烧什么?”
“不清楚,但从墙头飘出来的灰,带着字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