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砚的笔尖在纸上顿住,墨迹缓缓晕开一个黑点。他盯着那滴墨,迟迟未落下一个字。
李瑶站在廊下,铜牌贴着袖口,凉意渗进皮肤。她没有回头,但能感觉到身后值房里的沉默正一点点变重。
“大人。”陈砚终于开口,声音很轻,“那份调度令……我核了三遍,签字用印都对得上,可总觉得哪里不对。”
李瑶转身走进屋内,脚步不急不缓。“说下去。”
“王太傅前日来调阅旧档,说是为修先帝实录。可他要的是天启七年户部流水,那年账册早就毁于宫乱,根本不在库中。”陈砚放下笔,抬头看着她,“但他坚持要查,还带走了两卷无关紧要的边贸文书。我当时觉得奇怪,没多问。”
李瑶走到案前,抽出一份登记簿翻看。“他什么时候走的?”
“申时末,天快黑了。守档吏说他走得慢,像是有意避开人多的时候。”
李瑶合上簿子,指尖划过封皮上的朱批印记。“你去把最近七日进出档案阁的所有记录都调出来,尤其是午后到黄昏这段时辰。另外,查一查文渊坊这几日有没有异常开支,哪家酒楼请客最多。”
陈砚点头起身,刚要出门,又被叫住。
“别用暗部名义。”李瑶说,“派两个账房小吏,装作清查税单漏项。”
陈砚应声而去。
李瑶独自留在值房,将铜牌放在案角。玉匣静置一旁,表面纹路不再发光,却隐隐有温热传来。她伸手触了触匣身,闭眼接入系统。
【国库空间·运行状态:稳定】
【出入记录:今日共调拨物资十二批次,全部合规】
【异常预警:三份粮草申请单笔迹存疑,已拦截】
她睁开眼,目光落在“笔迹存疑”四字上。
不是伪造得太差,而是伪造得太好——仿得一丝不差,反倒不像常人手笔。真正经手的官员写字总有习惯性偏移,或快或慢,或重或轻。而这几份,像是照着模子描出来的。
有人在试探新制度的底线。
她起身走向政事堂密室,铜牌收进袖中。
李震还在沙盘前站着,手指停在幽州位置,面前摊着一份刚送来的军情简报。见她进来,抬了下手示意不必行礼。
“北境那边稳住了。”他说,“粮甲都到了,守将回讯说士气大振。”
“父亲。”李瑶直入主题,“我们内部出问题了。”
她把陈砚发现的疑点、王晏反常举动、以及三份被拦截的假单子一一讲了。李震听着,脸上没有起伏,只是慢慢收回了停在沙盘上的手。
“你觉得他是想搅乱调度?”他问。
“不止。”李瑶摇头,“这些假单子金额不大,目的不在拿资源,而在探路。他在试我们能不能发现,反应有多快。一旦确认漏洞,下一步就是大规模造假,甚至借机污蔑新政失序。”
李震沉默片刻,转向门外:“传陈砚。”
不多时,陈砚快步进来,站定后略显紧张。
“你说王晏带走的是边贸文书?”李震问。
“是,两卷南境榷场交易明细,年份是五年前。”
“他认得出那种纸吗?”李震又问。
陈砚一愣,随即明白过来:“那种纸是特制防伪笺,只有户部高层和监税御史才见过。外臣一般分不清。”
“那就不是随便拿的。”李震缓缓坐下,“他是冲着那个去的。”
李瑶接道:“边贸文书里藏着税收流向。若被人篡改数据,再散播出去,就说我们私吞商税、中饱私囊,百姓最容易信这种事。”
“还有更狠的。”李震目光沉下来,“只要把旧朝税制和我们现在的一比,说我们加重盘剥,就能动摇民心根基。”
三人一时无言。
外面更鼓敲过三响,夜已深。
“不能动他。”李震忽然说。
李瑶皱眉:“可他已经动手了。”
“所以他现在还是‘清议老臣’,不是‘谋逆罪首’。”李震语气平稳,“我们现在抓他,只会让他变成士林悲情象征。要等他自己跳出来,把网织全。”
“那流言呢?”李瑶问,“今天我去市井转了一圈,有人说我们靠妖匣夺权,还有人说您是篡国逆贼,迟早遭天谴。”
李震冷笑一声:“天谴?他们倒是忘了是谁让百姓饿死街头,是谁纵容宦官抄家敛财。”
他站起身,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。远处街巷灯火稀疏,偶有醉汉喧哗声传来。
“他们要的是乱。”他说,“我们就偏偏不乱。从明天起,流民营加发冬衣,医馆施药三日,工部加快修渠进度,每完成一段就当场放粮庆功。让百姓亲眼看到好处。”
李瑶点头:“以实政压谣言。”
“对。”李震回头看着她,“你再让苏婉出面,办一场孤老宴,请城中八十岁以上老人赴席,每人赠棉袍一袭、米五斗。请些读书人家的子弟来做陪侍,让他们亲眼看看,什么叫仁政。”
“我这就安排。”李瑶说完,顿了顿,“暗部那边……要不要盯紧王晏府邸?”
“盯。”李震眼神一冷,“但不准进他家门,不准截他书信,只记车马往来、访客姓名、停留时间。我要知道他见了谁,说了什么,最好能录下原话。”
“是。”
“还有。”李震看向陈砚,“你继续留在户部,每天把进出档案阁的人名记下来。若有重复出现的闲杂人等,立刻报我。你不是寒门出身,没人会怀疑你是卧底。”
陈砚低头应下。
李震最后说道:“记住,我们现在不是在查案子,是在等鱼咬钩。谁沉不住气,谁先露脸,谁就是第一个祭旗的。”
两人退出密室,走廊灯光昏黄。
“大人。”陈砚低声问,“如果他们真的联合起来,闹出大事来……”
李瑶停下脚步,看了他一眼。“那就说明,这制度真触动了他们的利益。而能让他们怕成这样,恰恰证明我们走对了。”
她继续往前走,身影融入夜色。
陈砚站在原地,望着她远去的方向,许久未动。
第二天清晨,流民安置营门口排起了长队。士兵们抬出成捆的新棉衣,按户发放。一位老妇抱着衣服哭了出来,说三年没见过这么厚的布料。
同时间,城南文渊坊一间宅院里,烛火未熄。
王晏坐在主位,面前坐着五六名白发老者。桌上摆着一卷泛黄纸册,封皮写着《天启实录残稿》。
“诸位都看到了。”王晏声音低沉,“李氏擅改税律,废除世禄,如今连国库都藏于邪匣之中。此非治国,乃窃国也。”
一名老者颤声道:“可百姓竟还感激他们?昨日我孙儿回来,说领到了棉衣,直呼‘李家仁德’。”
“愚民易哄。”另一人冷笑,“一顿饭食就能买来感恩,可见其浅薄。我们手中握的是纲常,是礼法,是正统!只要把这份‘遗诏’公之于众,天下自有公论!”
王晏缓缓展开手中纸页,上面赫然写着一行朱红大字:**“皇位当归雍嗣,奸佞李氏,天地共诛!”**
他轻轻抚过那行字,嘴角微动。
“明日午时,我会在文庙外设坛讲学,题目就叫——‘何为正统’。”
此时,政事堂西侧值房。
李瑶接过一张新送来的情报纸条,扫了一眼,放入袖中。
她走到玉匣前,轻轻打开。
【监控目标:王晏】
【昨夜访客七人,身份确认:退休给事中二人、废员一人、宗室远支三人、不明身份者一人】
【谈话关键词记录:遗诏、文庙、正统、公之于众】
她闭上眼,输入指令。
下一瞬,密室内一面墙上浮现出细密字迹,如同刻入石中。
她提笔写下一行新令:**“加大监听频率,重点捕捉‘遗诏’相关内容。暂不干预,等待公开行动。”**
笔尖落下最后一划,窗外一阵风穿堂而过。
桌角那张国库结构图被吹起一角,露出背面一行小字——是陈砚昨夜悄悄写下的:**“制度若离人心,终成空壳。”**
李瑶的目光掠过那行字,没有停留。
她将笔插入笔筒,铜牌在袖中微微发烫。
        李瑶站在廊下,铜牌贴着袖口,凉意渗进皮肤。她没有回头,但能感觉到身后值房里的沉默正一点点变重。
“大人。”陈砚终于开口,声音很轻,“那份调度令……我核了三遍,签字用印都对得上,可总觉得哪里不对。”
李瑶转身走进屋内,脚步不急不缓。“说下去。”
“王太傅前日来调阅旧档,说是为修先帝实录。可他要的是天启七年户部流水,那年账册早就毁于宫乱,根本不在库中。”陈砚放下笔,抬头看着她,“但他坚持要查,还带走了两卷无关紧要的边贸文书。我当时觉得奇怪,没多问。”
李瑶走到案前,抽出一份登记簿翻看。“他什么时候走的?”
“申时末,天快黑了。守档吏说他走得慢,像是有意避开人多的时候。”
李瑶合上簿子,指尖划过封皮上的朱批印记。“你去把最近七日进出档案阁的所有记录都调出来,尤其是午后到黄昏这段时辰。另外,查一查文渊坊这几日有没有异常开支,哪家酒楼请客最多。”
陈砚点头起身,刚要出门,又被叫住。
“别用暗部名义。”李瑶说,“派两个账房小吏,装作清查税单漏项。”
陈砚应声而去。
李瑶独自留在值房,将铜牌放在案角。玉匣静置一旁,表面纹路不再发光,却隐隐有温热传来。她伸手触了触匣身,闭眼接入系统。
【国库空间·运行状态:稳定】
【出入记录:今日共调拨物资十二批次,全部合规】
【异常预警:三份粮草申请单笔迹存疑,已拦截】
她睁开眼,目光落在“笔迹存疑”四字上。
不是伪造得太差,而是伪造得太好——仿得一丝不差,反倒不像常人手笔。真正经手的官员写字总有习惯性偏移,或快或慢,或重或轻。而这几份,像是照着模子描出来的。
有人在试探新制度的底线。
她起身走向政事堂密室,铜牌收进袖中。
李震还在沙盘前站着,手指停在幽州位置,面前摊着一份刚送来的军情简报。见她进来,抬了下手示意不必行礼。
“北境那边稳住了。”他说,“粮甲都到了,守将回讯说士气大振。”
“父亲。”李瑶直入主题,“我们内部出问题了。”
她把陈砚发现的疑点、王晏反常举动、以及三份被拦截的假单子一一讲了。李震听着,脸上没有起伏,只是慢慢收回了停在沙盘上的手。
“你觉得他是想搅乱调度?”他问。
“不止。”李瑶摇头,“这些假单子金额不大,目的不在拿资源,而在探路。他在试我们能不能发现,反应有多快。一旦确认漏洞,下一步就是大规模造假,甚至借机污蔑新政失序。”
李震沉默片刻,转向门外:“传陈砚。”
不多时,陈砚快步进来,站定后略显紧张。
“你说王晏带走的是边贸文书?”李震问。
“是,两卷南境榷场交易明细,年份是五年前。”
“他认得出那种纸吗?”李震又问。
陈砚一愣,随即明白过来:“那种纸是特制防伪笺,只有户部高层和监税御史才见过。外臣一般分不清。”
“那就不是随便拿的。”李震缓缓坐下,“他是冲着那个去的。”
李瑶接道:“边贸文书里藏着税收流向。若被人篡改数据,再散播出去,就说我们私吞商税、中饱私囊,百姓最容易信这种事。”
“还有更狠的。”李震目光沉下来,“只要把旧朝税制和我们现在的一比,说我们加重盘剥,就能动摇民心根基。”
三人一时无言。
外面更鼓敲过三响,夜已深。
“不能动他。”李震忽然说。
李瑶皱眉:“可他已经动手了。”
“所以他现在还是‘清议老臣’,不是‘谋逆罪首’。”李震语气平稳,“我们现在抓他,只会让他变成士林悲情象征。要等他自己跳出来,把网织全。”
“那流言呢?”李瑶问,“今天我去市井转了一圈,有人说我们靠妖匣夺权,还有人说您是篡国逆贼,迟早遭天谴。”
李震冷笑一声:“天谴?他们倒是忘了是谁让百姓饿死街头,是谁纵容宦官抄家敛财。”
他站起身,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。远处街巷灯火稀疏,偶有醉汉喧哗声传来。
“他们要的是乱。”他说,“我们就偏偏不乱。从明天起,流民营加发冬衣,医馆施药三日,工部加快修渠进度,每完成一段就当场放粮庆功。让百姓亲眼看到好处。”
李瑶点头:“以实政压谣言。”
“对。”李震回头看着她,“你再让苏婉出面,办一场孤老宴,请城中八十岁以上老人赴席,每人赠棉袍一袭、米五斗。请些读书人家的子弟来做陪侍,让他们亲眼看看,什么叫仁政。”
“我这就安排。”李瑶说完,顿了顿,“暗部那边……要不要盯紧王晏府邸?”
“盯。”李震眼神一冷,“但不准进他家门,不准截他书信,只记车马往来、访客姓名、停留时间。我要知道他见了谁,说了什么,最好能录下原话。”
“是。”
“还有。”李震看向陈砚,“你继续留在户部,每天把进出档案阁的人名记下来。若有重复出现的闲杂人等,立刻报我。你不是寒门出身,没人会怀疑你是卧底。”
陈砚低头应下。
李震最后说道:“记住,我们现在不是在查案子,是在等鱼咬钩。谁沉不住气,谁先露脸,谁就是第一个祭旗的。”
两人退出密室,走廊灯光昏黄。
“大人。”陈砚低声问,“如果他们真的联合起来,闹出大事来……”
李瑶停下脚步,看了他一眼。“那就说明,这制度真触动了他们的利益。而能让他们怕成这样,恰恰证明我们走对了。”
她继续往前走,身影融入夜色。
陈砚站在原地,望着她远去的方向,许久未动。
第二天清晨,流民安置营门口排起了长队。士兵们抬出成捆的新棉衣,按户发放。一位老妇抱着衣服哭了出来,说三年没见过这么厚的布料。
同时间,城南文渊坊一间宅院里,烛火未熄。
王晏坐在主位,面前坐着五六名白发老者。桌上摆着一卷泛黄纸册,封皮写着《天启实录残稿》。
“诸位都看到了。”王晏声音低沉,“李氏擅改税律,废除世禄,如今连国库都藏于邪匣之中。此非治国,乃窃国也。”
一名老者颤声道:“可百姓竟还感激他们?昨日我孙儿回来,说领到了棉衣,直呼‘李家仁德’。”
“愚民易哄。”另一人冷笑,“一顿饭食就能买来感恩,可见其浅薄。我们手中握的是纲常,是礼法,是正统!只要把这份‘遗诏’公之于众,天下自有公论!”
王晏缓缓展开手中纸页,上面赫然写着一行朱红大字:**“皇位当归雍嗣,奸佞李氏,天地共诛!”**
他轻轻抚过那行字,嘴角微动。
“明日午时,我会在文庙外设坛讲学,题目就叫——‘何为正统’。”
此时,政事堂西侧值房。
李瑶接过一张新送来的情报纸条,扫了一眼,放入袖中。
她走到玉匣前,轻轻打开。
【监控目标:王晏】
【昨夜访客七人,身份确认:退休给事中二人、废员一人、宗室远支三人、不明身份者一人】
【谈话关键词记录:遗诏、文庙、正统、公之于众】
她闭上眼,输入指令。
下一瞬,密室内一面墙上浮现出细密字迹,如同刻入石中。
她提笔写下一行新令:**“加大监听频率,重点捕捉‘遗诏’相关内容。暂不干预,等待公开行动。”**
笔尖落下最后一划,窗外一阵风穿堂而过。
桌角那张国库结构图被吹起一角,露出背面一行小字——是陈砚昨夜悄悄写下的:**“制度若离人心,终成空壳。”**
李瑶的目光掠过那行字,没有停留。
她将笔插入笔筒,铜牌在袖中微微发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