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光初透窗纸,政事堂内烛火尚未熄灭。李震坐在主位,手中握着一份刚呈上来的口供抄本,纸页边缘已被指尖磨出毛痕。他目光落在“薪火匣”三字上,停了片刻,轻轻合上。
门外脚步声由远及近,赵德捧着一叠文书走入,神色沉稳。“陛下,昨夜查抄所得账册已梳理完毕,丙字库旧档的流向也有了眉目。”
李震点头,将抄本递过去。“司空九若真要借旧制复辟,我们就立新风,把根基扎进百姓日用之间。”
赵德翻开其中一页,见上面标注着流民识字班人数、女医讲学名单、商市新规草案等条目,不禁抬头:“您是要在朝会上提‘礼乐新制’?”
“不是提。”李震站起身,走到沙盘前,“是定。”
早朝钟响,百官列班。李震立于丹墀之上,声音不高,却字字清晰:“自今日起,国策以‘修古纳新’为纲。礼不必尽循前朝,乐不必独尊雅音。凡有益民生者,皆可为制。”
话音落下,殿中微有骚动。
一名白须老臣出列,语气恭敬却不掩锋芒:“陛下,祖宗之法不可轻变。女子入学,商贾参科,此非乱伦常而损士体乎?”
李震未答,只向身后示意。李瑶上前一步,展开卷轴:“去岁冬,河北饥民中有少女识得赈粮告示,发现米袋掺沙,当场揭发。此事经地方报至中枢,涉事仓吏已伏法。请问大人,若她不识字,是否就该默默吞下毒米?”
老臣语塞。
另一人冷笑:“区区贱民之事,岂能动摇纲常?”
苏婉此时缓步出列,手持一本薄册:“去年疫症期间,太医院收治三百六十七人,其中四十九例因家属误读药方致死。死者里,有七人是地方小吏之亲。不知诸公家中,可曾有人因此落泪?”
殿内一时寂静。
李震再开口时,语气平缓却坚定:“我们不废礼,但也不让礼变成压人的石头。医者救人不分男女,工匠传技何必限于父子?我要的是一个百姓敢读书、能说话、活得明白的天下。”
赵德随即宣读《新风论》首篇,引周室改制、汉兴察举为例,阐明变革非悖祖,而是承续其志。文中指出,三代之兴,在于顺时;历代之衰,多因守旧。
退朝后,太医院门前已聚了不少人。
苏婉换下朝服,穿了一身素青长裙,立于讲坛中央。台下坐满医者学子,也有不少闻讯赶来的平民妇人。两名老御医始终未现身,角落里几名士族子弟交头接耳,不多时便起身离场。
她并不理会,只请出一人。
柳娘子身穿粗布衣衫,双手布满裂口,走上台时脚步有些发颤。她是去年在江陵大疫中独自守住一座草棚医馆的女医,救活百余人,却被当地医会拒之门外,理由是“妇人不得执脉案”。
“我父亲是村中医郎,临终前把脉书交给我,说‘病不分男女,医岂分雌雄’?”她声音不大,却字字清楚,“我在疫区记下三百二十一例病症变化,绘成《瘟症脉案图谱》,愿献予太医院,供后来者参详。”
说着,她从怀中取出一卷泛黄纸页,双手奉上。
苏婉接过,当众展开。图谱线条细致,病症标注清晰,连用药反应都有记录。台下不少年轻学徒看得入神。
“即日起,设立惠民女医学堂。”苏婉朗声道,“凡通过基础考核者,无论出身,皆可入学,学费由国库补贴。每月初八,开放试听日,欢迎士族女眷前来观课。”
话音未落,后排已有几位母亲拉着女儿起身报名。一位老妇人颤巍巍地走到台前,掏出几枚铜钱:“我家孙女聪慧,求您收下她。”
柳娘子眼眶一红,扶住老人的手:“您放心,这学堂,就是为她们开的。”
与此同时,南坊三大书肆门前搭起了木棚,挂着“新政问答亭”五字布幡。李瑶派去的学者轮值坐镇,身旁摆着油印的《民约白话解》。
一名铁匠蹲在摊前翻看小册子,指着一条念道:“‘技艺不限性别,算术人人可学’?俺闺女也能学账房?”
“不仅能学,”值守的幕僚笑道,“将来还能考工部匠籍,领俸禄。”
旁边卖菜妇人插话:“那我儿子读了书,以后不怕里正乱划田亩了?”
“正是。”那人递过一本,“您看这第三条——‘农子习律,可自陈田契’。只要识字明理,谁也不能强夺你的地。”
消息传开,街头巷尾议论纷纷。有人支持,也有人不满。
三日后,南坊多处张贴的《民约十六条》草案被人撕毁,墙角还留下墨迹未干的斥责:“李氏篡礼,行夷狄之俗!”
李瑶接到回报,并未动怒,只命情报网追查笔迹与墨料来源。不到一日,查明系几名被革职的前吏胥暗中煽动,已在城外客栈被捕。
她亲自调阅供词,又让人将《白话解》加印五千册,配以插图故事:铁匠之女学会算账,帮父核清账目;农夫之子读律护田,驳回豪强侵占。每册末尾附一行小字:“新政不夺你所守,只为给你所缺。”
市井间渐渐风转。
这日傍晚,李震正在政事堂批阅各地回文。一份来自河东的快报写道:某乡塾新增女子班,十二名女孩入学,塾师称“读书声比往日更亮”。另一份来自江南,说有商户之女参加算学科考初试,成绩居前三。
赵德走进来,放下最后一卷《新风论》修订稿。“太学那边已安排妥当,明日便可开讲。”
李震翻完手中文书,缓缓起身,走向窗边。
天光将尽,宫外街市灯火渐起。远处传来孩童背书的声音,断断续续,却是齐整:“……男女皆应识字,商工亦可言志……”
他静静听着,许久未动。
苏婉送来一份新编教材样稿,是女医学堂用的《基础诊疗入门》,里面配有大量手绘图示,语言通俗。“第一批学生下月就能开课。”
李瑶也到了,带来最新舆情汇总:七州之中,支持新政的民间声量已达六成以上,尤以中小城镇为盛。“很多人开始相信,改变不会吃掉他们的日子,反而能让日子过得更好。”
赵德站在一旁,低声道:“仍有反对之声,但多是失势旧吏,民间应和者寥寥。”
李震点头,转身踱至沙盘前。他的手指沿着北境防线缓缓划过,最终停在一处关隘。
这时,门外侍卫快步进来,呈上一封急报。
他拆开看了一眼,眉头微动,却没有展开细说,只是将信纸折好,放入袖中。
屋内众人察觉异样,目光齐聚。
“北边有动静了。”他说了一句,声音很轻,却像一块石头落入静水。
他的手仍按在沙盘边缘,指尖压着那座关隘的名字。
        门外脚步声由远及近,赵德捧着一叠文书走入,神色沉稳。“陛下,昨夜查抄所得账册已梳理完毕,丙字库旧档的流向也有了眉目。”
李震点头,将抄本递过去。“司空九若真要借旧制复辟,我们就立新风,把根基扎进百姓日用之间。”
赵德翻开其中一页,见上面标注着流民识字班人数、女医讲学名单、商市新规草案等条目,不禁抬头:“您是要在朝会上提‘礼乐新制’?”
“不是提。”李震站起身,走到沙盘前,“是定。”
早朝钟响,百官列班。李震立于丹墀之上,声音不高,却字字清晰:“自今日起,国策以‘修古纳新’为纲。礼不必尽循前朝,乐不必独尊雅音。凡有益民生者,皆可为制。”
话音落下,殿中微有骚动。
一名白须老臣出列,语气恭敬却不掩锋芒:“陛下,祖宗之法不可轻变。女子入学,商贾参科,此非乱伦常而损士体乎?”
李震未答,只向身后示意。李瑶上前一步,展开卷轴:“去岁冬,河北饥民中有少女识得赈粮告示,发现米袋掺沙,当场揭发。此事经地方报至中枢,涉事仓吏已伏法。请问大人,若她不识字,是否就该默默吞下毒米?”
老臣语塞。
另一人冷笑:“区区贱民之事,岂能动摇纲常?”
苏婉此时缓步出列,手持一本薄册:“去年疫症期间,太医院收治三百六十七人,其中四十九例因家属误读药方致死。死者里,有七人是地方小吏之亲。不知诸公家中,可曾有人因此落泪?”
殿内一时寂静。
李震再开口时,语气平缓却坚定:“我们不废礼,但也不让礼变成压人的石头。医者救人不分男女,工匠传技何必限于父子?我要的是一个百姓敢读书、能说话、活得明白的天下。”
赵德随即宣读《新风论》首篇,引周室改制、汉兴察举为例,阐明变革非悖祖,而是承续其志。文中指出,三代之兴,在于顺时;历代之衰,多因守旧。
退朝后,太医院门前已聚了不少人。
苏婉换下朝服,穿了一身素青长裙,立于讲坛中央。台下坐满医者学子,也有不少闻讯赶来的平民妇人。两名老御医始终未现身,角落里几名士族子弟交头接耳,不多时便起身离场。
她并不理会,只请出一人。
柳娘子身穿粗布衣衫,双手布满裂口,走上台时脚步有些发颤。她是去年在江陵大疫中独自守住一座草棚医馆的女医,救活百余人,却被当地医会拒之门外,理由是“妇人不得执脉案”。
“我父亲是村中医郎,临终前把脉书交给我,说‘病不分男女,医岂分雌雄’?”她声音不大,却字字清楚,“我在疫区记下三百二十一例病症变化,绘成《瘟症脉案图谱》,愿献予太医院,供后来者参详。”
说着,她从怀中取出一卷泛黄纸页,双手奉上。
苏婉接过,当众展开。图谱线条细致,病症标注清晰,连用药反应都有记录。台下不少年轻学徒看得入神。
“即日起,设立惠民女医学堂。”苏婉朗声道,“凡通过基础考核者,无论出身,皆可入学,学费由国库补贴。每月初八,开放试听日,欢迎士族女眷前来观课。”
话音未落,后排已有几位母亲拉着女儿起身报名。一位老妇人颤巍巍地走到台前,掏出几枚铜钱:“我家孙女聪慧,求您收下她。”
柳娘子眼眶一红,扶住老人的手:“您放心,这学堂,就是为她们开的。”
与此同时,南坊三大书肆门前搭起了木棚,挂着“新政问答亭”五字布幡。李瑶派去的学者轮值坐镇,身旁摆着油印的《民约白话解》。
一名铁匠蹲在摊前翻看小册子,指着一条念道:“‘技艺不限性别,算术人人可学’?俺闺女也能学账房?”
“不仅能学,”值守的幕僚笑道,“将来还能考工部匠籍,领俸禄。”
旁边卖菜妇人插话:“那我儿子读了书,以后不怕里正乱划田亩了?”
“正是。”那人递过一本,“您看这第三条——‘农子习律,可自陈田契’。只要识字明理,谁也不能强夺你的地。”
消息传开,街头巷尾议论纷纷。有人支持,也有人不满。
三日后,南坊多处张贴的《民约十六条》草案被人撕毁,墙角还留下墨迹未干的斥责:“李氏篡礼,行夷狄之俗!”
李瑶接到回报,并未动怒,只命情报网追查笔迹与墨料来源。不到一日,查明系几名被革职的前吏胥暗中煽动,已在城外客栈被捕。
她亲自调阅供词,又让人将《白话解》加印五千册,配以插图故事:铁匠之女学会算账,帮父核清账目;农夫之子读律护田,驳回豪强侵占。每册末尾附一行小字:“新政不夺你所守,只为给你所缺。”
市井间渐渐风转。
这日傍晚,李震正在政事堂批阅各地回文。一份来自河东的快报写道:某乡塾新增女子班,十二名女孩入学,塾师称“读书声比往日更亮”。另一份来自江南,说有商户之女参加算学科考初试,成绩居前三。
赵德走进来,放下最后一卷《新风论》修订稿。“太学那边已安排妥当,明日便可开讲。”
李震翻完手中文书,缓缓起身,走向窗边。
天光将尽,宫外街市灯火渐起。远处传来孩童背书的声音,断断续续,却是齐整:“……男女皆应识字,商工亦可言志……”
他静静听着,许久未动。
苏婉送来一份新编教材样稿,是女医学堂用的《基础诊疗入门》,里面配有大量手绘图示,语言通俗。“第一批学生下月就能开课。”
李瑶也到了,带来最新舆情汇总:七州之中,支持新政的民间声量已达六成以上,尤以中小城镇为盛。“很多人开始相信,改变不会吃掉他们的日子,反而能让日子过得更好。”
赵德站在一旁,低声道:“仍有反对之声,但多是失势旧吏,民间应和者寥寥。”
李震点头,转身踱至沙盘前。他的手指沿着北境防线缓缓划过,最终停在一处关隘。
这时,门外侍卫快步进来,呈上一封急报。
他拆开看了一眼,眉头微动,却没有展开细说,只是将信纸折好,放入袖中。
屋内众人察觉异样,目光齐聚。
“北边有动静了。”他说了一句,声音很轻,却像一块石头落入静水。
他的手仍按在沙盘边缘,指尖压着那座关隘的名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