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岭的脚印尚未干透,李骁已下令增派两班暗哨,自己亲赴校场整训新兵。苏婉立于院中,手中竹篮里搁着半包粗盐,是李瑶昨夜交来的最后一份加盐茶余料。她未将盐换米,反而唤来王二,以半日工价请他带人修缮城西租下的小院。
那院落原是间废弃药铺,墙皮剥落,梁木蛀空,唯一完好的方桌还缺了一条腿。苏婉亲自搬石垫桌,又从医坊取来几条长凳,排成三列。天光从瓦缝斜照进来,落在空荡的堂屋中央,映出一片斑驳。
次日清晨,十二名女子立于院外,低头不语。她们多是流民孤女,或出身贱籍,平日连街市都不敢独行。有人攥着衣角,有人目光躲闪,唯恐这是骗卖人口的圈套。苏婉未让她们进门,只取来一盆清水、一把剪刀、一块粗布,当众剪短袖口,挽至肘上,而后将双手浸入水中,用皂角搓洗良久,再以酒精擦拭。
“日后在此学医,第一件事便是净手。”她声音不高,却字字清晰,“伤口不洁,人必生变。你们若想救人,先要学会护己。”
一名女子颤声问:“女子也能学医?”
“为何不能?”苏婉取来一本手抄册子,封面以粗麻线装订,上书《常见病诊治》四字,内页首行写着:“医者不分贵贱,救治不论身份。”她将册子置于讲台,“今日起,我教你们认药、包扎、接生。学成者,可在医坊当差,每月领工钱。”
无人再问。她们依次净手,低头入堂,坐上长凳。苏婉翻开册子,指着第一幅图:“此为黄芩,治发热,叶如锯齿,根色黄。若见人高热不退,可取三钱,煎水服之。”
台下一片静默。有人盯着图画,有人低头临摹字迹,一名叫阿禾的姑娘却闭目不动。苏婉走近,见她指尖微颤,似在记忆纹路。原来其父双目失明,她自幼靠触诊辨病,对药材纹理极为敏感。苏婉未点破,只将一截黄芩放入她掌心:“摸一摸,说说像什么。”
“像旱地裂口,”阿禾低声答,“中间硬,两边糙。”
苏婉点头:“正是。药性如地,旱则苦,湿则润。你们不必强记药名,先学会辨形、闻气、触质。”
她取来李瑶特制的木托盘,分格摆放药材,每格贴一纸片,上绘简图并注俗名。当众演示清洗伤口:以清水冲洗,再用酒精棉擦净四周,敷药后以布条缠紧。随后让每人轮流操作,她立旁纠正。有人手抖,药棉落地;有人缠得太紧,苏婉即刻松开:“包扎如抚婴,既要固,也要柔。”
至午时,十二人皆能辨识黄芩、金银花、当归、艾叶、苍术五种药材,三人完成基础缝合练习。苏婉未让她们散去,反而取出一具草扎人偶,于臂部划开一道口子,倒入些许猪血,命众人依序处理。
“假伤尚且如此,真血临身,更不能慌。”她盯着最后一个操作的阿禾,“你动作最稳,为何迟迟不动手?”
“怕……”阿禾低声道,“怕记错步骤,害了人。”
“记错可改,不试则永不会。”苏婉将酒精棉递给她,“再做一次。”
申时初,众人收手。苏婉宣布明日仍在此集,课程加授接生要诀。刚散课,王二匆匆赶来,低声禀报:“县中几位老郎中聚在茶肆,放话‘女子学医,逆纲乱常’,已有家长将女儿锁在家中。”
苏婉未动怒,只问:“昨日市集,可有烫伤孩童?”
“有,王家小儿打翻热汤,腿上起了泡。”
“明日带学员去市集设义诊台,就治他。”
次日辰时,小院众人再聚,却少了一人。王二查访后回报,乃一学员之母听闻流言,连夜将女儿锁于柴房。苏婉不语,率其余十一人携药箱赴南市,在公平台旁支起布棚,挂出“惠民医诊”四字布幡。
阿禾被安排为首诊,苏婉立于其后。那王家小儿腿伤未愈,脓水微渗。阿禾依昨法清洗伤口,敷上金银花膏,再以布条轻缠。苏婉点头,又令她口述步骤,一字不差。围观百姓起初窃语,渐转为静观。一老者试问:“这丫头真能治?”
“她若治不好,我来治。”苏婉答。
半个时辰内,又接诊三例:一童手烫红肿,一妇脚踝扭伤,一老者指节溃烂。皆由学员操作,苏婉全程监看,偶有纠正,但从不代劳。李骁巡市路过,见布棚简陋,却秩序井然,便令两名巡市兵立于棚外,维持秩序。
人群渐信。那被锁的姑娘竟于午时翻窗而出,奔至棚前,跪地叩首:“我娘怕天打雷劈,可我见你们真救人,王家小儿今早能走了……求让我回来。”
苏婉扶她起身:“你既愿来,便无错。但需答应我,若再有家人阻拦,你当亲自劝说,以实证破虚言。”
女子含泪点头。
傍晚收棚,众人归院。苏婉正清点药材,王二忽低声提醒:“方才义诊时,有一跛脚男子在人群后站了许久,未近前,也未出声,只盯着你们看。”
“可看清面目?”
“帽檐压得低,但身形与前日市集刺探者相似。”
苏婉停手,将一包黄芩放入柜中,锁好抽屉。她未言,只将《常见病诊治》重新翻至首页,于“第一条”下加注一行小字:“凡阻医传者,不论出身,皆为民瘼之障。”
三日后,小院堂屋已换新桌,墙上钉起木架,分列药材标本。苏婉开始授接生课。她取来布偶,演示如何判断胎位、助产、剪脐、防血崩。讲至“难产可致母子俱亡”时,一名学员低声啜泣。问之,方知其母死于产难,自幼被叔父卖作婢女。
“正因如此,你们更要学会。”苏婉将助产钳交予她手中,“这铁器不伤人,只救人。日后你若接生百婴,便是替天下百母续命。”
那夜,苏婉在灯下重校教材,将“炎症”改为“热毒积聚”,将“消毒”改为“去秽防变”,务求字句浅白。李瑶遣人送来一批新制木牌,每牌刻一药名,附简图,供学员背记。
又五日,十二人皆能独立处理外伤、辨识十味常用药,四人掌握基础接生流程。苏婉宣布,每月初一设义诊日,由学员轮值,她亲自督诊。
开诊当日,百姓围观者众。一名老农持伤手前来,指缝溃烂,恶臭扑鼻。苏婉令阿禾处置。阿禾净手后,先以盐水冲洗,再用黄芩汤浸泡,敷药包扎,全程沉稳。老农试动手指,竟觉轻松,连声道谢。
人群中有赞声起。
苏婉立于棚侧,见阿禾低头整理药箱,手指微颤,却嘴角微扬。她正欲上前,王二忽至,递来一张折叠纸片:“今日收诊时,有人塞给阿禾的,我没让拆。”
苏婉接过,展开一角,见炭笔勾勒数行,似为药方残页,末尾一个“盐”字清晰可见。她未看完,即将纸片收入袖中。
阿禾抬头,望向北市方向,似在等人。
        那院落原是间废弃药铺,墙皮剥落,梁木蛀空,唯一完好的方桌还缺了一条腿。苏婉亲自搬石垫桌,又从医坊取来几条长凳,排成三列。天光从瓦缝斜照进来,落在空荡的堂屋中央,映出一片斑驳。
次日清晨,十二名女子立于院外,低头不语。她们多是流民孤女,或出身贱籍,平日连街市都不敢独行。有人攥着衣角,有人目光躲闪,唯恐这是骗卖人口的圈套。苏婉未让她们进门,只取来一盆清水、一把剪刀、一块粗布,当众剪短袖口,挽至肘上,而后将双手浸入水中,用皂角搓洗良久,再以酒精擦拭。
“日后在此学医,第一件事便是净手。”她声音不高,却字字清晰,“伤口不洁,人必生变。你们若想救人,先要学会护己。”
一名女子颤声问:“女子也能学医?”
“为何不能?”苏婉取来一本手抄册子,封面以粗麻线装订,上书《常见病诊治》四字,内页首行写着:“医者不分贵贱,救治不论身份。”她将册子置于讲台,“今日起,我教你们认药、包扎、接生。学成者,可在医坊当差,每月领工钱。”
无人再问。她们依次净手,低头入堂,坐上长凳。苏婉翻开册子,指着第一幅图:“此为黄芩,治发热,叶如锯齿,根色黄。若见人高热不退,可取三钱,煎水服之。”
台下一片静默。有人盯着图画,有人低头临摹字迹,一名叫阿禾的姑娘却闭目不动。苏婉走近,见她指尖微颤,似在记忆纹路。原来其父双目失明,她自幼靠触诊辨病,对药材纹理极为敏感。苏婉未点破,只将一截黄芩放入她掌心:“摸一摸,说说像什么。”
“像旱地裂口,”阿禾低声答,“中间硬,两边糙。”
苏婉点头:“正是。药性如地,旱则苦,湿则润。你们不必强记药名,先学会辨形、闻气、触质。”
她取来李瑶特制的木托盘,分格摆放药材,每格贴一纸片,上绘简图并注俗名。当众演示清洗伤口:以清水冲洗,再用酒精棉擦净四周,敷药后以布条缠紧。随后让每人轮流操作,她立旁纠正。有人手抖,药棉落地;有人缠得太紧,苏婉即刻松开:“包扎如抚婴,既要固,也要柔。”
至午时,十二人皆能辨识黄芩、金银花、当归、艾叶、苍术五种药材,三人完成基础缝合练习。苏婉未让她们散去,反而取出一具草扎人偶,于臂部划开一道口子,倒入些许猪血,命众人依序处理。
“假伤尚且如此,真血临身,更不能慌。”她盯着最后一个操作的阿禾,“你动作最稳,为何迟迟不动手?”
“怕……”阿禾低声道,“怕记错步骤,害了人。”
“记错可改,不试则永不会。”苏婉将酒精棉递给她,“再做一次。”
申时初,众人收手。苏婉宣布明日仍在此集,课程加授接生要诀。刚散课,王二匆匆赶来,低声禀报:“县中几位老郎中聚在茶肆,放话‘女子学医,逆纲乱常’,已有家长将女儿锁在家中。”
苏婉未动怒,只问:“昨日市集,可有烫伤孩童?”
“有,王家小儿打翻热汤,腿上起了泡。”
“明日带学员去市集设义诊台,就治他。”
次日辰时,小院众人再聚,却少了一人。王二查访后回报,乃一学员之母听闻流言,连夜将女儿锁于柴房。苏婉不语,率其余十一人携药箱赴南市,在公平台旁支起布棚,挂出“惠民医诊”四字布幡。
阿禾被安排为首诊,苏婉立于其后。那王家小儿腿伤未愈,脓水微渗。阿禾依昨法清洗伤口,敷上金银花膏,再以布条轻缠。苏婉点头,又令她口述步骤,一字不差。围观百姓起初窃语,渐转为静观。一老者试问:“这丫头真能治?”
“她若治不好,我来治。”苏婉答。
半个时辰内,又接诊三例:一童手烫红肿,一妇脚踝扭伤,一老者指节溃烂。皆由学员操作,苏婉全程监看,偶有纠正,但从不代劳。李骁巡市路过,见布棚简陋,却秩序井然,便令两名巡市兵立于棚外,维持秩序。
人群渐信。那被锁的姑娘竟于午时翻窗而出,奔至棚前,跪地叩首:“我娘怕天打雷劈,可我见你们真救人,王家小儿今早能走了……求让我回来。”
苏婉扶她起身:“你既愿来,便无错。但需答应我,若再有家人阻拦,你当亲自劝说,以实证破虚言。”
女子含泪点头。
傍晚收棚,众人归院。苏婉正清点药材,王二忽低声提醒:“方才义诊时,有一跛脚男子在人群后站了许久,未近前,也未出声,只盯着你们看。”
“可看清面目?”
“帽檐压得低,但身形与前日市集刺探者相似。”
苏婉停手,将一包黄芩放入柜中,锁好抽屉。她未言,只将《常见病诊治》重新翻至首页,于“第一条”下加注一行小字:“凡阻医传者,不论出身,皆为民瘼之障。”
三日后,小院堂屋已换新桌,墙上钉起木架,分列药材标本。苏婉开始授接生课。她取来布偶,演示如何判断胎位、助产、剪脐、防血崩。讲至“难产可致母子俱亡”时,一名学员低声啜泣。问之,方知其母死于产难,自幼被叔父卖作婢女。
“正因如此,你们更要学会。”苏婉将助产钳交予她手中,“这铁器不伤人,只救人。日后你若接生百婴,便是替天下百母续命。”
那夜,苏婉在灯下重校教材,将“炎症”改为“热毒积聚”,将“消毒”改为“去秽防变”,务求字句浅白。李瑶遣人送来一批新制木牌,每牌刻一药名,附简图,供学员背记。
又五日,十二人皆能独立处理外伤、辨识十味常用药,四人掌握基础接生流程。苏婉宣布,每月初一设义诊日,由学员轮值,她亲自督诊。
开诊当日,百姓围观者众。一名老农持伤手前来,指缝溃烂,恶臭扑鼻。苏婉令阿禾处置。阿禾净手后,先以盐水冲洗,再用黄芩汤浸泡,敷药包扎,全程沉稳。老农试动手指,竟觉轻松,连声道谢。
人群中有赞声起。
苏婉立于棚侧,见阿禾低头整理药箱,手指微颤,却嘴角微扬。她正欲上前,王二忽至,递来一张折叠纸片:“今日收诊时,有人塞给阿禾的,我没让拆。”
苏婉接过,展开一角,见炭笔勾勒数行,似为药方残页,末尾一个“盐”字清晰可见。她未看完,即将纸片收入袖中。
阿禾抬头,望向北市方向,似在等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