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禾的目光还停在北市方向,苏婉已转身回屋。她未再看那张炭笔勾勒的纸片,只将它压在药柜最底层的陶罐下,罐中盛着昨夜晾干的金银花碎末。
次日清晨,天光刚透窗纸,苏婉便召十二名学员至小院堂屋。她取出一叠手抄方笺,一一检视后,当众投入火盆。火舌卷上纸角,墨字蜷曲成灰。
“未经验证之方,不可轻用。”她声音平直,“误药如误刀,伤人无形。日后凡遇陌生药方,先报我处,不得擅自试治。”
众人低头应是。阿禾指尖微动,似想开口,终未出声。
散会后,苏婉独自入内室,闭门落锁。她从袖中取出一枚铜牌,按于墙角青砖凹槽。砖面微震,一道暗格滑出,露出嵌在墙内的青铜匣。她掌心覆上匣面,纹路契合,匣内光华流转,浮出一行小字:【简易制药坊(初级)已解锁——提纯、压制、干燥】。
她未迟疑,取出黄芩、柴胡、金银花三味主药,投入匣中凹槽。光华再闪,药材隐没。片刻后,匣底托盘升起,六粒金黄蜜丸整齐排列,表面光滑,无一丝裂痕。她取一丸置于鼻下,药香清冽,不刺不浊。
苏婉取出一只小瓷瓶,瓶身素白,颈细腹圆。她以刻刀在瓶肩划下“07”二字,再将三丸药放入,封口以油纸,加盖火漆,印上李家徽记。瓶底另刻一道暗槽,唯有持瓶者触碰空间铜牌,方可从匣中补领同编号药剂。
她将瓶握于掌心片刻,确认火漆未裂,编号清晰,而后收进药箱。
午后,苏婉亲点四人随行下乡,阿禾在列。每人领三瓶“风热清解丸”,另带登记簿一册。她当众宣示三则:一,每诊必记病案;二,药瓶编号须留档;三,空瓶归还,由她亲自查验。
“药出我手,必有其责。”她说,“效与不效,皆要如实报来。”
一行人步行至三里铺,村口老槐下已有妇人抱童等候。孩童面颊通红,呼吸急促,指尖烫如炭火。
围观者渐聚。一名须发花白的老郎中立于人群前,冷声道:“丸药压成,药性已死。真病还得煎汤,慢火出效。此等速成之物,哄孩童罢了。”
苏婉不答,只命阿禾取一瓶“07”,倒出一丸,以温水化开,持勺喂入。又令学徒以湿布覆额,助其散热。
一刻钟后,孩童呼吸渐平,眼睑微合。两刻钟时,沉沉睡去。
老郎中未再言语,只盯着那瓷瓶,目光滞在“07”二字上。
苏婉将空瓶交还阿禾:“登记,用药时间未时二刻,反应:热退安睡。三日后回访。”
她转向众人:“此药若无效,持瓶来换。编号对应药源,一目了然。”
一名老农上前,接过新瓶,揣入怀中,未如令悬挂门侧公示。苏婉看在眼里,未加阻拦。
归途,阿禾落后半步,忽低声问:“娘,那人若再递信,我该如何?”
苏婉脚步未停:“若他再给纸,你便将这瓶‘07’交予他,说药效不显,求他指点。”
阿禾默然点头。
当晚,苏婉在密室重开制药匣。她调出首日药丸残留样本,发现柴胡提纯度仅六成,药力释放过快,难以持久。她修改参数,在蒸馏后追加“二次浓缩”工序,又添甘草三厘,调和药性,减其峻烈。
次日辰时,新一批蜜丸出炉。色泽略深,香气更沉。她命名为“风热清解丸·改良版”,并命王二在医坊外立告示:凡持旧瓶者,可免费更换新药。
三日后,首批反馈归来。十一名学员共发放旧药二百一十七丸,回收空瓶一百九十八只。其中十七人报“热退复起”,其余皆称有效。
苏婉逐条核对编号与病案,发现复热者多集中在城北两坊,用药时间相隔不足六时辰。她取出对应药瓶,检测后确认:柴胡残留量不足,药力中断。
她当即下令,旧药全面回收,改发改良版。同时调整分配策略,城北区域每人限领一瓶,须凭旧瓶换取,以防囤积冒领。
又两日,李瑶遣人送来一批新制标签。纸面坚韧,背面以极细墨线印着数字,每张不一。苏婉认出这是她此前所授的编号逻辑——批次、日期、生产序号三位一体。
她将标签贴于新瓶,令学员在登记簿背面同步抄录。自此,每粒药丸皆可追溯源头。
某夜,苏婉复检空瓶,发现编号“07”的瓶口火漆有轻微刮痕,似曾被撬开后重封。她未声张,只将此瓶单独置入药柜,锁死暗格。
数日后,阿禾归报:北市茶肆一角,有人持空瓶向药贩询价,欲购“李氏退热丸”。对方出价十文一粒,远高于市面草药价。
苏婉令其原样应承,约定三日后交货。她命阿禾携一瓶改良药赴约,瓶身仍刻“07”,但内中药丸已换为无药效的蜜蜡模拟品,蜡心嵌有微量朱砂粉,遇热则显。
交货当日上午,苏婉在密室启动空间监察功能。制药匣微光闪动,显示“编号07”药剂已被非授权者开启,地点位于城西破庙。
她将信息誊录于密笺,封入黑漆木匣,交由王二转呈李毅。
当夜,阿禾归来,发梢微乱,掌心有擦痕。她低声禀报:药贩接货后未拆验,直接藏入麻袋,由两名粗汉抬走,行踪不明。
苏婉取来清水与皂角,亲自为她清洗掌伤。药棉沾湿,擦过指缝,带出些许灰黑泥屑。
她将药棉置于灯下细看,又取一滴清水滴于其上,水痕边缘泛出淡淡青绿。
苏婉起身,将棉片投入火盆。火光映在她脸上,明暗不定。
她打开制药匣,调出“风热清解丸”全部生产记录,逐项核对药材来源。黄芩出自北岭坡地,金银花采自流民营边,柴胡则由医学院学员集体采挖于东沟。
唯独甘草——记录显示,三日前由王二从县中药铺代购三斤,批号“巳三”。
她取出一截库存甘草,切片,滴入试剂。片刻后,切面浮现细密红点,如血丝蔓延。
苏婉合上匣盖,静坐良久。
次日清晨,她召阿禾至密室,递出一只新瓶。瓶身无编号,只刻一道波浪细纹。
“若那人再寻你,”她说,“便将此瓶交他,只说:‘旧药已断,新方须验。’”
阿禾接过,瓶身微凉。她欲问,见苏婉闭目调息,终未开口。
她退出内室,院中已有学员等候。药箱整齐排列,每只箱角皆钉有小瓷瓶,瓶身编号清晰。
阿禾将新瓶放入自己箱中,扣紧搭扣。
她抬手整理袖口,发现指腹还沾着昨夜泥屑。她未去擦,只将手缓缓握紧。
        次日清晨,天光刚透窗纸,苏婉便召十二名学员至小院堂屋。她取出一叠手抄方笺,一一检视后,当众投入火盆。火舌卷上纸角,墨字蜷曲成灰。
“未经验证之方,不可轻用。”她声音平直,“误药如误刀,伤人无形。日后凡遇陌生药方,先报我处,不得擅自试治。”
众人低头应是。阿禾指尖微动,似想开口,终未出声。
散会后,苏婉独自入内室,闭门落锁。她从袖中取出一枚铜牌,按于墙角青砖凹槽。砖面微震,一道暗格滑出,露出嵌在墙内的青铜匣。她掌心覆上匣面,纹路契合,匣内光华流转,浮出一行小字:【简易制药坊(初级)已解锁——提纯、压制、干燥】。
她未迟疑,取出黄芩、柴胡、金银花三味主药,投入匣中凹槽。光华再闪,药材隐没。片刻后,匣底托盘升起,六粒金黄蜜丸整齐排列,表面光滑,无一丝裂痕。她取一丸置于鼻下,药香清冽,不刺不浊。
苏婉取出一只小瓷瓶,瓶身素白,颈细腹圆。她以刻刀在瓶肩划下“07”二字,再将三丸药放入,封口以油纸,加盖火漆,印上李家徽记。瓶底另刻一道暗槽,唯有持瓶者触碰空间铜牌,方可从匣中补领同编号药剂。
她将瓶握于掌心片刻,确认火漆未裂,编号清晰,而后收进药箱。
午后,苏婉亲点四人随行下乡,阿禾在列。每人领三瓶“风热清解丸”,另带登记簿一册。她当众宣示三则:一,每诊必记病案;二,药瓶编号须留档;三,空瓶归还,由她亲自查验。
“药出我手,必有其责。”她说,“效与不效,皆要如实报来。”
一行人步行至三里铺,村口老槐下已有妇人抱童等候。孩童面颊通红,呼吸急促,指尖烫如炭火。
围观者渐聚。一名须发花白的老郎中立于人群前,冷声道:“丸药压成,药性已死。真病还得煎汤,慢火出效。此等速成之物,哄孩童罢了。”
苏婉不答,只命阿禾取一瓶“07”,倒出一丸,以温水化开,持勺喂入。又令学徒以湿布覆额,助其散热。
一刻钟后,孩童呼吸渐平,眼睑微合。两刻钟时,沉沉睡去。
老郎中未再言语,只盯着那瓷瓶,目光滞在“07”二字上。
苏婉将空瓶交还阿禾:“登记,用药时间未时二刻,反应:热退安睡。三日后回访。”
她转向众人:“此药若无效,持瓶来换。编号对应药源,一目了然。”
一名老农上前,接过新瓶,揣入怀中,未如令悬挂门侧公示。苏婉看在眼里,未加阻拦。
归途,阿禾落后半步,忽低声问:“娘,那人若再递信,我该如何?”
苏婉脚步未停:“若他再给纸,你便将这瓶‘07’交予他,说药效不显,求他指点。”
阿禾默然点头。
当晚,苏婉在密室重开制药匣。她调出首日药丸残留样本,发现柴胡提纯度仅六成,药力释放过快,难以持久。她修改参数,在蒸馏后追加“二次浓缩”工序,又添甘草三厘,调和药性,减其峻烈。
次日辰时,新一批蜜丸出炉。色泽略深,香气更沉。她命名为“风热清解丸·改良版”,并命王二在医坊外立告示:凡持旧瓶者,可免费更换新药。
三日后,首批反馈归来。十一名学员共发放旧药二百一十七丸,回收空瓶一百九十八只。其中十七人报“热退复起”,其余皆称有效。
苏婉逐条核对编号与病案,发现复热者多集中在城北两坊,用药时间相隔不足六时辰。她取出对应药瓶,检测后确认:柴胡残留量不足,药力中断。
她当即下令,旧药全面回收,改发改良版。同时调整分配策略,城北区域每人限领一瓶,须凭旧瓶换取,以防囤积冒领。
又两日,李瑶遣人送来一批新制标签。纸面坚韧,背面以极细墨线印着数字,每张不一。苏婉认出这是她此前所授的编号逻辑——批次、日期、生产序号三位一体。
她将标签贴于新瓶,令学员在登记簿背面同步抄录。自此,每粒药丸皆可追溯源头。
某夜,苏婉复检空瓶,发现编号“07”的瓶口火漆有轻微刮痕,似曾被撬开后重封。她未声张,只将此瓶单独置入药柜,锁死暗格。
数日后,阿禾归报:北市茶肆一角,有人持空瓶向药贩询价,欲购“李氏退热丸”。对方出价十文一粒,远高于市面草药价。
苏婉令其原样应承,约定三日后交货。她命阿禾携一瓶改良药赴约,瓶身仍刻“07”,但内中药丸已换为无药效的蜜蜡模拟品,蜡心嵌有微量朱砂粉,遇热则显。
交货当日上午,苏婉在密室启动空间监察功能。制药匣微光闪动,显示“编号07”药剂已被非授权者开启,地点位于城西破庙。
她将信息誊录于密笺,封入黑漆木匣,交由王二转呈李毅。
当夜,阿禾归来,发梢微乱,掌心有擦痕。她低声禀报:药贩接货后未拆验,直接藏入麻袋,由两名粗汉抬走,行踪不明。
苏婉取来清水与皂角,亲自为她清洗掌伤。药棉沾湿,擦过指缝,带出些许灰黑泥屑。
她将药棉置于灯下细看,又取一滴清水滴于其上,水痕边缘泛出淡淡青绿。
苏婉起身,将棉片投入火盆。火光映在她脸上,明暗不定。
她打开制药匣,调出“风热清解丸”全部生产记录,逐项核对药材来源。黄芩出自北岭坡地,金银花采自流民营边,柴胡则由医学院学员集体采挖于东沟。
唯独甘草——记录显示,三日前由王二从县中药铺代购三斤,批号“巳三”。
她取出一截库存甘草,切片,滴入试剂。片刻后,切面浮现细密红点,如血丝蔓延。
苏婉合上匣盖,静坐良久。
次日清晨,她召阿禾至密室,递出一只新瓶。瓶身无编号,只刻一道波浪细纹。
“若那人再寻你,”她说,“便将此瓶交他,只说:‘旧药已断,新方须验。’”
阿禾接过,瓶身微凉。她欲问,见苏婉闭目调息,终未开口。
她退出内室,院中已有学员等候。药箱整齐排列,每只箱角皆钉有小瓷瓶,瓶身编号清晰。
阿禾将新瓶放入自己箱中,扣紧搭扣。
她抬手整理袖口,发现指腹还沾着昨夜泥屑。她未去擦,只将手缓缓握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