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毅的身影在政事堂廊下只停了片刻,便转身离去。他未再言语,脚步沉稳地穿过宫道,直抵城南校场。三队黑衣佩刀的监察使已在候命,每人腰间挂着一块刻有“察”字的铜牌,背后行囊整齐,无多余旗帜。
他翻身上马,一声令下,队伍分作三路,悄然出城。
北城学堂外,一名老吏正指挥差役将新制的告示挂上木架。纸面墨迹未干,写着“女子不得入读”“残障者免报”。话音未落,几名黑衣人已立于阶前。为首者亮出铜牌,递上文书:“奉察院令,稽查新政施行。”
对方脸色微变,却不敢阻拦。监察使径直进入登记房,翻开名册逐条比对。账本上写着“入学六十人”,实则当日到堂不足二十,且无一女童。库房内,标为“学生口粮”的米袋半数空置,另有一箱银钱藏于灶台之后,封条印鉴与工部不符。
东城更甚。所谓“半工半读”,实为强征孩童日作六个时辰,报酬压至三文,且不许请假。一名八岁幼童因手抖打翻纱线,被管事抽了一鞭。监察使当场截下工契,发现签字皆由他人代笔,孩童多不识字,根本不知所签何物。
西城则设两套账目。明面上张贴“朝廷补贴全数发放”,暗中却以“管理费”名义扣除七成。一名盲童家长哭诉,原说定制触读板五日可用,至今未见影踪。监察使调取工坊支出记录,发现材料款早已拨付,却被转至某县丞私宅账户。
三地证据尽数带回,连夜呈送政事堂。
李毅立于殿中,手中卷宗一一展开。他声音不高,却字字清晰:“北城虚报人数三十,冒领粮饷四百石;东城克扣工钱,拘役学童;西城挪用专项,延误残障生具。三地主官,皆未依《释义录》行事,反篡改条文,欺瞒百姓,误导朝令。”
他顿了顿,将三份供词置于案上:“非百姓不信新政,实乃官先失信于民。”
李震听完,手指轻敲桌面。赵德站在一侧,眉头紧锁:“若此时重处,恐有寒心之忧。这些官员虽有过,但毕竟未曾大恶,且多出自寒门,一路考选而来。”
李瑶立即回应:“正因出自寒门,更不可纵容。若让他们以为只要出身清苦便可免责,日后人人以贫卖惨,律法何存?”
“不是免责。”李震开口,“是问责必须公开、有据、可辩。”他看向李毅,“你拟的处罚建议,照办。但加一条——允许三人申辩三日,陈述缘由。若确因上级施压或资源不足,可减轻处分。”
他又转向李瑶:“你把《释义对照表》再精简一份,做成‘十问十答’,明日就发往各州县。让所有人知道,什么能做,什么不能做。”
李瑶点头记下。
苏婉此时进殿,听罢情况,只问一句:“百姓可知此事?”
“尚未通报。”李毅答。
“那就现在通报。”她说,“不能只罚,不教。百姓若不知朝廷真意,只会觉得换汤不换药。”
次日清晨,三地衙门前陆续竖起高碑。碑文用白话写就,列明违规事实、查证过程、处罚决定。北城县令停职待审,追缴赃款;东城管事革除职务,押入刑部;西城县丞即刻下狱,家产查抄。每条之下,皆附新政原文与正确执行方式。
百姓围聚观看,有人低声议论:“原来学堂真该收我们孩子?”“那盲童的板子,真是朝廷给的钱?”“他们骗我们这么久……”
与此同时,苏婉亲自带队,前往三地学堂。她在北城当众打开一只木箱,取出一套凸点纸板,亲手交到陈九手中。“这是你的算术课本。”她说,“从今天起,每天上午上课,下午织坊做工,工钱当场结算。若有任何人阻拦,可投书直递箱。”
她指向校门前新设的铁皮信箱,现场演示如何投递。“实名举报,经查属实,赏银一两。匿名也可,我们一样查。”
当天下午,北城信箱收到第一封信。纸上字迹歪斜,写着粮仓少发秋粮之事。傍晚时分,东城又收一封,揭发里正私增徭役。李毅亲自拆阅,当即下令暗部追踪线索,限三日内回禀。
晚间,政事堂灯火未熄。
李瑶将最新汇总的情报摊开:“三地共收回有效投书十七封,涉及赋税、徭役、工坊压价等八类问题。其中十二封已有初步证据链,可启动二次稽查。”
赵德翻看着申辩文书,语气复杂:“北城县令称,因上峰暗示‘入学率须达八成’,才不得已虚报。东城管事说,工坊定额过重,若不延长工时,完不成任务。”
“压力来自上面,手段却害了下面。”李震低声道,“我们要改的不只是人,是整个做事的方式。”
他提笔在纸上写下几行字:
“凡政令下达,必配释义;
凡执行偏差,先查根源;
凡百姓投书,件件有回音;
凡官员申辩,依法予机会。”
写完,他对李毅说:“第二批巡查,扩大到其余两州。重点查工坊薪酬、粮仓发放、徭役登记三项。还是那句话——不打招呼,直达现场。”
李毅收下纸条,揣入怀中。出门时,夜风扑面,他抬头看了一眼星色,迈步走向校场。
政事堂内,李震仍坐在灯下。桌上堆着刚送来的申辩文书、民情回执、监察简报。他抽出一份,是西城县丞的自述。此人写道:“初任之时,亦想为民办事。然上下皆如此,独我不贪,反被排挤。遂渐随波逐流……”
李震盯着这行字许久,轻轻放下。
他伸手拿起另一份文件,是苏婉呈上的《民情响应规程》草案。翻开第一页,第一条写着:“接信三日内,必须派员核查;属实者,七日内答复处理结果;疑难案件,需向政事堂备案并公示进度。”
他提起朱笔,在旁边批了一句:“准行。另加一条——每月初,公开上月投书总量、查处数量、奖励发放明细。”
笔尖划过纸面,发出沙沙声响。
窗外天色依旧昏沉,远处传来打更的梆子声。一名文书走进来,放下最新一批投书登记表,默默退下。
李震翻开表格,看到其中一行记录:
“举报人:无名。
内容:南城药局低价收购农户药材,转手高价售予军营。
附件:一张药材清单,标注了收购价与军购价,差额惊人。”
他目光落在那串数字上,手指缓缓收紧。
        他翻身上马,一声令下,队伍分作三路,悄然出城。
北城学堂外,一名老吏正指挥差役将新制的告示挂上木架。纸面墨迹未干,写着“女子不得入读”“残障者免报”。话音未落,几名黑衣人已立于阶前。为首者亮出铜牌,递上文书:“奉察院令,稽查新政施行。”
对方脸色微变,却不敢阻拦。监察使径直进入登记房,翻开名册逐条比对。账本上写着“入学六十人”,实则当日到堂不足二十,且无一女童。库房内,标为“学生口粮”的米袋半数空置,另有一箱银钱藏于灶台之后,封条印鉴与工部不符。
东城更甚。所谓“半工半读”,实为强征孩童日作六个时辰,报酬压至三文,且不许请假。一名八岁幼童因手抖打翻纱线,被管事抽了一鞭。监察使当场截下工契,发现签字皆由他人代笔,孩童多不识字,根本不知所签何物。
西城则设两套账目。明面上张贴“朝廷补贴全数发放”,暗中却以“管理费”名义扣除七成。一名盲童家长哭诉,原说定制触读板五日可用,至今未见影踪。监察使调取工坊支出记录,发现材料款早已拨付,却被转至某县丞私宅账户。
三地证据尽数带回,连夜呈送政事堂。
李毅立于殿中,手中卷宗一一展开。他声音不高,却字字清晰:“北城虚报人数三十,冒领粮饷四百石;东城克扣工钱,拘役学童;西城挪用专项,延误残障生具。三地主官,皆未依《释义录》行事,反篡改条文,欺瞒百姓,误导朝令。”
他顿了顿,将三份供词置于案上:“非百姓不信新政,实乃官先失信于民。”
李震听完,手指轻敲桌面。赵德站在一侧,眉头紧锁:“若此时重处,恐有寒心之忧。这些官员虽有过,但毕竟未曾大恶,且多出自寒门,一路考选而来。”
李瑶立即回应:“正因出自寒门,更不可纵容。若让他们以为只要出身清苦便可免责,日后人人以贫卖惨,律法何存?”
“不是免责。”李震开口,“是问责必须公开、有据、可辩。”他看向李毅,“你拟的处罚建议,照办。但加一条——允许三人申辩三日,陈述缘由。若确因上级施压或资源不足,可减轻处分。”
他又转向李瑶:“你把《释义对照表》再精简一份,做成‘十问十答’,明日就发往各州县。让所有人知道,什么能做,什么不能做。”
李瑶点头记下。
苏婉此时进殿,听罢情况,只问一句:“百姓可知此事?”
“尚未通报。”李毅答。
“那就现在通报。”她说,“不能只罚,不教。百姓若不知朝廷真意,只会觉得换汤不换药。”
次日清晨,三地衙门前陆续竖起高碑。碑文用白话写就,列明违规事实、查证过程、处罚决定。北城县令停职待审,追缴赃款;东城管事革除职务,押入刑部;西城县丞即刻下狱,家产查抄。每条之下,皆附新政原文与正确执行方式。
百姓围聚观看,有人低声议论:“原来学堂真该收我们孩子?”“那盲童的板子,真是朝廷给的钱?”“他们骗我们这么久……”
与此同时,苏婉亲自带队,前往三地学堂。她在北城当众打开一只木箱,取出一套凸点纸板,亲手交到陈九手中。“这是你的算术课本。”她说,“从今天起,每天上午上课,下午织坊做工,工钱当场结算。若有任何人阻拦,可投书直递箱。”
她指向校门前新设的铁皮信箱,现场演示如何投递。“实名举报,经查属实,赏银一两。匿名也可,我们一样查。”
当天下午,北城信箱收到第一封信。纸上字迹歪斜,写着粮仓少发秋粮之事。傍晚时分,东城又收一封,揭发里正私增徭役。李毅亲自拆阅,当即下令暗部追踪线索,限三日内回禀。
晚间,政事堂灯火未熄。
李瑶将最新汇总的情报摊开:“三地共收回有效投书十七封,涉及赋税、徭役、工坊压价等八类问题。其中十二封已有初步证据链,可启动二次稽查。”
赵德翻看着申辩文书,语气复杂:“北城县令称,因上峰暗示‘入学率须达八成’,才不得已虚报。东城管事说,工坊定额过重,若不延长工时,完不成任务。”
“压力来自上面,手段却害了下面。”李震低声道,“我们要改的不只是人,是整个做事的方式。”
他提笔在纸上写下几行字:
“凡政令下达,必配释义;
凡执行偏差,先查根源;
凡百姓投书,件件有回音;
凡官员申辩,依法予机会。”
写完,他对李毅说:“第二批巡查,扩大到其余两州。重点查工坊薪酬、粮仓发放、徭役登记三项。还是那句话——不打招呼,直达现场。”
李毅收下纸条,揣入怀中。出门时,夜风扑面,他抬头看了一眼星色,迈步走向校场。
政事堂内,李震仍坐在灯下。桌上堆着刚送来的申辩文书、民情回执、监察简报。他抽出一份,是西城县丞的自述。此人写道:“初任之时,亦想为民办事。然上下皆如此,独我不贪,反被排挤。遂渐随波逐流……”
李震盯着这行字许久,轻轻放下。
他伸手拿起另一份文件,是苏婉呈上的《民情响应规程》草案。翻开第一页,第一条写着:“接信三日内,必须派员核查;属实者,七日内答复处理结果;疑难案件,需向政事堂备案并公示进度。”
他提起朱笔,在旁边批了一句:“准行。另加一条——每月初,公开上月投书总量、查处数量、奖励发放明细。”
笔尖划过纸面,发出沙沙声响。
窗外天色依旧昏沉,远处传来打更的梆子声。一名文书走进来,放下最新一批投书登记表,默默退下。
李震翻开表格,看到其中一行记录:
“举报人:无名。
内容:南城药局低价收购农户药材,转手高价售予军营。
附件:一张药材清单,标注了收购价与军购价,差额惊人。”
他目光落在那串数字上,手指缓缓收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