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震的手指停在那张药材清单上,目光缓缓移开。他没有立刻下令追查,而是将文书推到一旁,对殿外道:“召李瑶。”
片刻后,脚步声由远及近。李瑶入殿,衣袖微动,手中已捧着一叠卷宗。
“把所有提及新人办事的投书,单独列出来。”李震说,“不是那些告官的,是百姓提到‘某个少年记账清楚’‘某处学生发现错漏’这类事。”
李瑶略一颔首,转身便去调档。她动作利落,不多时便整理出十余条记录。其中一条写着:北城药坊新录记账生,核对出入库单时发现三笔药材数量不符,上报后查实为管事私吞;另一条称,南驿站一名年轻文书,在登记军粮转运时纠正了原册中单位换算错误,避免了五百石米粮错发。
她将这些案例按时间、地点、涉及人员与结果排成简表,又从学堂档案中调取对应学生的入学记录与所学科目。表格呈上时,墨迹未干。
李震一页页翻看。这些学生大多出身贫户,有的父亲是挑夫,母亲是浆洗妇,也有孤女、盲童。他们学的是《算术浅说》里的加减乘除,是《医理入门》中的草药辨识,是《启蒙识字本》里一句句“人人生而平等”。
“这不是运气。”他说,“这是教出来的。”
苏婉这时走入大殿,手中拿着一张纸图。她走到案前,轻轻铺开——是一幅用炭笔绘制的格状图表,横竖交错,标注清晰。标题写着《织工酬劳速算图》。
“陈九做的。”她说,“他在织坊实习三个月,发现原来按匹计酬的方式容易出错,便自己设计了这张表。现在十个织工里有八个照着它算工钱,再没人因多做少算起争执。”
李震仔细看着那张图。线条虽不规整,但逻辑严密,连不同粗细纱线的折算比例都标得清楚。一个盲童,靠触读板学会算术,又用所学改了作坊规矩。
赵德站在侧旁,眉头微皱。“此子确有才,可终究只是协理,位卑言轻。若无上令支持,这种改变终究难长久。”
“可他已经改了。”苏婉平静道,“从前没人信残障者能理事,现在织坊掌柜亲自来问,能不能再派两个学生过去。”
李毅此时开口:“西城县丞案的账本底稿,也是个女学生留下的。”
众人转头看他。
“她叫林素娥,十六岁,女子学堂首批学员。”李毅继续道,“被临时录用为账房助理,主管让她改支出记录,她不肯,还把原始凭证藏了起来。我们找到她时,她只说了一句话——‘学堂教过,假账害人’。”
殿内一时安静。
赵德低声道:“寒门无路,女子无权,残者无用……这些话讲了几百年。如今一个个名字摆在眼前,倒让我觉得,过去那些‘天经地义’,不过是懒政的借口。”
李瑶随即呈上一份总览册子:十二所试点学堂,共招生八百六十三人,其中七成二来自佃农、匠户、商贩之家,女童与残障孩童合计逾百。半年以来,已有六百余人顺利就业,四十余人被州县衙门聘为书吏、医助、工监等职。家长满意度调查中,八成五认为孩子“比在家做工强”,近七成人表示“愿让第二个孩子也去上学”。
“还有更实在的。”她翻开另一页,“东城工坊试行新式记账法后,损耗率下降一成二;北城疫病初起时,一名学生认出症状类似《医理入门》所述伤寒,及时报官,控制住了蔓延。”
李震听着,缓缓起身,走向殿中悬挂的《天下学政分布图》。图上原本十二处蓝点,是他当初亲手标记的试点位置。他取过朱笔,将第一个点——北城——涂成了红色。
接着是东城、西城、南驿、中坊……
一笔一笔,十二个红点逐一亮起。
“我们办教育,不是为了让人背经诵典。”他的声音不高,却稳如磐石,“是为了让他们能看懂告示,能算清账目,能在被人骗时知道那是错的。”
他顿了顿,目光落在地图边缘尚未设学的几州。
“昨日查出药材差价,是因为有人敢写举报信;今日能堵住漏洞,是因为有人懂得查账。清贪官只能治一时,可教会一百个会算账的人,就能守住百处民生。”
赵德忽然上前一步:“殿下若决意推行,臣愿起草一份《劝学疏》,呈于朝会。”
“不必等朝会。”李震道,“你现在就去拟旨,嘉奖三地教谕,表彰陈九、林素娥等学生。另传令工部、医署、户曹,凡录用新学堂毕业生达十人以上者,年终考评加等。”
苏婉点头:“我即刻着手编订《初等实用课程标准》,把算术、识字、医理、律法四科定为基础必修。教材要更简明,图解要更多,让乡下孩子也能看得懂。”
李瑶则道:“还需建立毕业登记制,追踪学生去向。谁进了衙门,谁在工坊,谁中途辍学,都要记录在案。若有地方阻挠录用,直接通报察院。”
李毅沉默片刻,说道:“暗部可配合回访重点学生,尤其是揭发过问题的。防止有人事后报复。”
李震看了他一眼:“公开保护,不必暗查。凡是学堂出身、凭本事上岗的,朝廷就要堂堂正正护住。谁敢动他们,就是挑战新政根基。”
话音落下,殿内众人皆觉肩头一沉,却又踏实。
这不是权宜之计,也不是试验之举。这是要一点一点,把读书的权利还给普通人。
赵德退出大殿时,袖中已揣着空白奏纸。他没回值房,径直走向宫廊尽头的灯影下,提笔蘸墨,写下第一句:“昔孔子设教杏坛,有教无类;今圣朝兴学四方,以实代虚……”
苏婉抱着速算图往医署走去。路上遇见几名药童,正围在一起看一本翻开的《医理入门》。其中一个盲童坐在中间,手指抚过书页上的凸点,轻声念道:“黄芩,苦寒,主清热燥湿……”
她驻足片刻,未惊扰他们,只默默记下这一页的页码,准备在新编教材中加大字号。
李瑶回到房中,摊开纸笔,开始起草推广章程。她先列出三项优先事项:统一教材、设立师资培训、建立就业对接机制。写到一半,忽觉桌上光线一暗,抬头见李震站在门口。
“明日早朝。”他说,“你随我一同上殿。”
她应了一声,低头继续书写。笔尖划过纸面,沙沙作响。
李毅则命人调出林素娥的档案,另派两名便服探员前往其居所附近巡查。他特别叮嘱:“不要露身份,只观察周围是否有可疑人物盯梢。她若出门,确保有人暗中护一段路。”
夜渐深,政事堂灯火依旧。
李震立于地图前,手中朱笔尚未放下。红点已连成一线,像一道悄然铺开的路。
他忽然唤来文书:“把《民情响应规程》里的奖励条款再核实一遍。那个举报药材差价的无名信,赏银明日就得发下去。”
文书领命而去。
李震低头看了看桌角那份被批阅过的投书登记表,目光再次落到那一行药材清单上。数字依旧刺眼,但他不再只看到贪腐。
他看到了破口,也看到了光。
        片刻后,脚步声由远及近。李瑶入殿,衣袖微动,手中已捧着一叠卷宗。
“把所有提及新人办事的投书,单独列出来。”李震说,“不是那些告官的,是百姓提到‘某个少年记账清楚’‘某处学生发现错漏’这类事。”
李瑶略一颔首,转身便去调档。她动作利落,不多时便整理出十余条记录。其中一条写着:北城药坊新录记账生,核对出入库单时发现三笔药材数量不符,上报后查实为管事私吞;另一条称,南驿站一名年轻文书,在登记军粮转运时纠正了原册中单位换算错误,避免了五百石米粮错发。
她将这些案例按时间、地点、涉及人员与结果排成简表,又从学堂档案中调取对应学生的入学记录与所学科目。表格呈上时,墨迹未干。
李震一页页翻看。这些学生大多出身贫户,有的父亲是挑夫,母亲是浆洗妇,也有孤女、盲童。他们学的是《算术浅说》里的加减乘除,是《医理入门》中的草药辨识,是《启蒙识字本》里一句句“人人生而平等”。
“这不是运气。”他说,“这是教出来的。”
苏婉这时走入大殿,手中拿着一张纸图。她走到案前,轻轻铺开——是一幅用炭笔绘制的格状图表,横竖交错,标注清晰。标题写着《织工酬劳速算图》。
“陈九做的。”她说,“他在织坊实习三个月,发现原来按匹计酬的方式容易出错,便自己设计了这张表。现在十个织工里有八个照着它算工钱,再没人因多做少算起争执。”
李震仔细看着那张图。线条虽不规整,但逻辑严密,连不同粗细纱线的折算比例都标得清楚。一个盲童,靠触读板学会算术,又用所学改了作坊规矩。
赵德站在侧旁,眉头微皱。“此子确有才,可终究只是协理,位卑言轻。若无上令支持,这种改变终究难长久。”
“可他已经改了。”苏婉平静道,“从前没人信残障者能理事,现在织坊掌柜亲自来问,能不能再派两个学生过去。”
李毅此时开口:“西城县丞案的账本底稿,也是个女学生留下的。”
众人转头看他。
“她叫林素娥,十六岁,女子学堂首批学员。”李毅继续道,“被临时录用为账房助理,主管让她改支出记录,她不肯,还把原始凭证藏了起来。我们找到她时,她只说了一句话——‘学堂教过,假账害人’。”
殿内一时安静。
赵德低声道:“寒门无路,女子无权,残者无用……这些话讲了几百年。如今一个个名字摆在眼前,倒让我觉得,过去那些‘天经地义’,不过是懒政的借口。”
李瑶随即呈上一份总览册子:十二所试点学堂,共招生八百六十三人,其中七成二来自佃农、匠户、商贩之家,女童与残障孩童合计逾百。半年以来,已有六百余人顺利就业,四十余人被州县衙门聘为书吏、医助、工监等职。家长满意度调查中,八成五认为孩子“比在家做工强”,近七成人表示“愿让第二个孩子也去上学”。
“还有更实在的。”她翻开另一页,“东城工坊试行新式记账法后,损耗率下降一成二;北城疫病初起时,一名学生认出症状类似《医理入门》所述伤寒,及时报官,控制住了蔓延。”
李震听着,缓缓起身,走向殿中悬挂的《天下学政分布图》。图上原本十二处蓝点,是他当初亲手标记的试点位置。他取过朱笔,将第一个点——北城——涂成了红色。
接着是东城、西城、南驿、中坊……
一笔一笔,十二个红点逐一亮起。
“我们办教育,不是为了让人背经诵典。”他的声音不高,却稳如磐石,“是为了让他们能看懂告示,能算清账目,能在被人骗时知道那是错的。”
他顿了顿,目光落在地图边缘尚未设学的几州。
“昨日查出药材差价,是因为有人敢写举报信;今日能堵住漏洞,是因为有人懂得查账。清贪官只能治一时,可教会一百个会算账的人,就能守住百处民生。”
赵德忽然上前一步:“殿下若决意推行,臣愿起草一份《劝学疏》,呈于朝会。”
“不必等朝会。”李震道,“你现在就去拟旨,嘉奖三地教谕,表彰陈九、林素娥等学生。另传令工部、医署、户曹,凡录用新学堂毕业生达十人以上者,年终考评加等。”
苏婉点头:“我即刻着手编订《初等实用课程标准》,把算术、识字、医理、律法四科定为基础必修。教材要更简明,图解要更多,让乡下孩子也能看得懂。”
李瑶则道:“还需建立毕业登记制,追踪学生去向。谁进了衙门,谁在工坊,谁中途辍学,都要记录在案。若有地方阻挠录用,直接通报察院。”
李毅沉默片刻,说道:“暗部可配合回访重点学生,尤其是揭发过问题的。防止有人事后报复。”
李震看了他一眼:“公开保护,不必暗查。凡是学堂出身、凭本事上岗的,朝廷就要堂堂正正护住。谁敢动他们,就是挑战新政根基。”
话音落下,殿内众人皆觉肩头一沉,却又踏实。
这不是权宜之计,也不是试验之举。这是要一点一点,把读书的权利还给普通人。
赵德退出大殿时,袖中已揣着空白奏纸。他没回值房,径直走向宫廊尽头的灯影下,提笔蘸墨,写下第一句:“昔孔子设教杏坛,有教无类;今圣朝兴学四方,以实代虚……”
苏婉抱着速算图往医署走去。路上遇见几名药童,正围在一起看一本翻开的《医理入门》。其中一个盲童坐在中间,手指抚过书页上的凸点,轻声念道:“黄芩,苦寒,主清热燥湿……”
她驻足片刻,未惊扰他们,只默默记下这一页的页码,准备在新编教材中加大字号。
李瑶回到房中,摊开纸笔,开始起草推广章程。她先列出三项优先事项:统一教材、设立师资培训、建立就业对接机制。写到一半,忽觉桌上光线一暗,抬头见李震站在门口。
“明日早朝。”他说,“你随我一同上殿。”
她应了一声,低头继续书写。笔尖划过纸面,沙沙作响。
李毅则命人调出林素娥的档案,另派两名便服探员前往其居所附近巡查。他特别叮嘱:“不要露身份,只观察周围是否有可疑人物盯梢。她若出门,确保有人暗中护一段路。”
夜渐深,政事堂灯火依旧。
李震立于地图前,手中朱笔尚未放下。红点已连成一线,像一道悄然铺开的路。
他忽然唤来文书:“把《民情响应规程》里的奖励条款再核实一遍。那个举报药材差价的无名信,赏银明日就得发下去。”
文书领命而去。
李震低头看了看桌角那份被批阅过的投书登记表,目光再次落到那一行药材清单上。数字依旧刺眼,但他不再只看到贪腐。
他看到了破口,也看到了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