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震站在政事堂的窗前,手中握着一卷尚未拆封的边报。晨光斜照进来,落在他肩头,却未让他有半分停顿。昨夜灯火未熄,文书堆叠如山,李瑶送来的《制度运行评估总册》正摊在案上,页角微微卷起,墨迹干透,数据清晰。
他转身时,赵德已在殿外候了片刻。两人对视一眼,无需多言。赵德低声禀道:“监察院已备齐名单,李毅半个时辰前入宫,现于偏殿待命。”
“那就开始。”李震将边报放下,走向主位。
早朝钟声响起时,百官依序而入。殿内气氛与往日不同,无人交头接耳,也无冗长奏对。李瑶立于文班前列,手中捧着那册厚实的总册,封皮用青布包裹,只在右下角烙了个“实”字印——这是她亲自定下的标记,取“务实为本”之意。
首位出列的是李毅。他步伐沉稳,声音不高,但字字落地有声。
“监察院核查三州六县新政执行情状,共查实阻挠学堂毕业生任职者三人,其中西城主簿伪造账目、虚报缺额,已被收押;北郡县丞拒录女学生,谎称‘名额已满’,经查名册尚余十七空缺,即日革职;另有一人私改工坊考绩标准,打压寒门出身记账生,亦予罢黜。”
他说完,从袖中取出一份名单,双手呈上:“此为首批‘制度执行标兵’名录,共计四十二人,皆由地方推举、察院复核,无一出自权门之后。”
群臣默然。有人低头翻看手中抄录的简报,有人悄悄抬眼望向龙椅方向。
就在这时,一名御史越众而出,拱手道:“殿下广施教化,臣等敬服。然女子入学、残者任吏,毕竟有违祖制。若不加节制,恐乱纲常,动摇国本。”
话音未落,另一人紧接着附和:“陈九不过盲童,林素娥区区弱女,今皆受朝廷嘉奖,赐银授职。此举虽显仁政,却易令寒门子弟心生骄矜,日后难驭。”
李瑶当即上前一步,翻开总册第一页:“请诸公听一组数字。十二州试点以来,百姓识字率提升四成,尤以匠户、佃农之家最为显着;三十郡县工坊采用新式记账法后,损耗率平均下降七成以上;民间因账目不清引发的争讼,同比减少六成。”
她略作停顿,目光扫过几位质疑者:“这些不是口号,是每日记录的真实变化。一个会算账的孩子,能发现药材差价;一个读过《医理入门》的学生,能在疫病初起时及时上报。这不是个别奇迹,是教育带来的系统性改变。”
殿内依旧安静,但她并未退下,继续道:“至于所谓‘骄纵’之说,不知诸公是否知晓,林素娥被革职县丞威胁时,只回了一句‘学堂教过,假账害人’?她没有哭闹,也没有求援,而是坚持所学。这样的‘骄’,难道不该护?”
赵德此时缓步出列,语气温和却不容回避:“老臣记得,二十年前某地大旱,官府放粮,账册错漏百出,百姓排队长达三日,终有人饿毙于队中。那时无人懂账,也无人敢查。今日我们有了能查账的人,却有人说他们不该太认真?”
他转向李震,躬身道:“臣请将《劝学疏》列入国策附录,并建议每年春日举行‘嘉学大典’,以彰启蒙之功,明新政之根。”
李震缓缓起身。他没有看奏本,也没有望向群臣,而是从袖中取出一张纸,高举于殿中。
那是苏婉昨日送来的《织工酬劳速算图》复印件,炭笔勾勒,线条朴素,但每一格都标注清楚,连纱线粗细的折算方式都列得详尽。
“你们说这是奇技淫巧?”他的声音不高,“可它让八个织坊不再因工钱起殴斗。一个盲童做出的东西,比你们三十年科考文章更护民生。”
他走下台阶,亲手将图纸贴在殿侧新政公示板的首位。
“今日起,所有制度,不再称‘试行’。”
这句话落下时,殿内仿佛有风掠过,吹动了几幅悬挂的卷轴。
“它们已活在这片土地上,长在百姓手中。谁要推翻,先问这八百六十三个学生答不答应,问这千余间新学堂答不答应。”
苏婉立于殿角,指尖轻轻抚过袖中那份刚校完的《初等实用课程标准》稿本。她没有说话,只是看着那张被钉在墙上的速算图,边缘已被浆糊贴牢,一角微微翘起,映着晨光。
散朝后,李震未回内廷,仍留在政事堂。桌上摊开着《评估总册》与最新军报,他提笔在册末批了一行字:“毕业登记系统接入察院数据库,全程可溯,不得遗漏。”
李瑶站在案旁,点头应下,转身便去拟令。她脚步轻快,却未显喜色。对她而言,这不是终点,而是运转机制的起点。
李毅接过批文,当场签发新一轮监察巡行令。这一次的重点明确写着:巡查地方对学堂毕业生任用情况,凡有压制、排挤、刁难者,一律按律处置。
赵德回到值房,铺开黄麻纸,执笔写下《嘉学大典仪注》第一行:“春阳初升,天子亲临首善之学,授匾启典……”
苏婉离开皇宫时,天光已亮。她步行穿过东华街,路过一间新开的识字铺。几个孩子围坐在门前石阶上,跟着一位年轻教习朗读新编的识字歌。
“一横一竖,写个人;一撇一捺,立得住。”
她驻足片刻,唇角微扬,未惊扰他们,只默默记下这首歌谣的调子,想着明日可让编教材的先生参考。
李瑶回到房中,立即命人调取全国学堂毕业生名册。她要在三日内完成系统对接,确保每一名学生入职后都有记录可查。她翻开册子第一页,第一个名字是陈九,职业栏写着“织坊协理”,备注一栏则注明:“发明《织工酬劳速算图》,获朝廷嘉奖。”
她提笔,在页眉写下四个小字:**有始有终**。
李毅走出宫门时,已有两名便服探员等候。他低声吩咐:“不必伪装,光明正大地跟。凡是学堂出身、凭本事上岗的,就要堂堂正正护住。谁敢动他们,就是挑战新政根基。”
那人领命而去。
李震仍在政事堂。他放下笔,抬头看向墙上悬挂的《天下学政分布图》。十二个红点早已连成一线,像一道悄然铺开的路,延伸向尚未点亮的远方。
他唤来文书:“把《民情响应规程》里的奖励条款再核实一遍。那个举报药材差价的无名信,赏银明日就得发下去。”
文书领命退出。
李震低头看了看桌角那份被批阅过的投书登记表,目光再次落到那一行药材清单上。数字依旧刺眼,但他不再只看到贪腐。
他看到了破口,也看到了光。
这时,一名小吏匆匆入殿,手中捧着一封急报。
“北境急讯,铁木真遣使求见,称愿重开互市,归还俘民二十人。”
李震接过信,未拆封,只轻轻放在一边。
他站起身,走到窗前。阳光洒在案头,照亮了那本还未合上的《评估总册》,封面的“实”字清晰可见。
他伸手拿起朱笔,蘸了墨,在地图边缘一处空白州府上,画了一个小小的圆圈。
        他转身时,赵德已在殿外候了片刻。两人对视一眼,无需多言。赵德低声禀道:“监察院已备齐名单,李毅半个时辰前入宫,现于偏殿待命。”
“那就开始。”李震将边报放下,走向主位。
早朝钟声响起时,百官依序而入。殿内气氛与往日不同,无人交头接耳,也无冗长奏对。李瑶立于文班前列,手中捧着那册厚实的总册,封皮用青布包裹,只在右下角烙了个“实”字印——这是她亲自定下的标记,取“务实为本”之意。
首位出列的是李毅。他步伐沉稳,声音不高,但字字落地有声。
“监察院核查三州六县新政执行情状,共查实阻挠学堂毕业生任职者三人,其中西城主簿伪造账目、虚报缺额,已被收押;北郡县丞拒录女学生,谎称‘名额已满’,经查名册尚余十七空缺,即日革职;另有一人私改工坊考绩标准,打压寒门出身记账生,亦予罢黜。”
他说完,从袖中取出一份名单,双手呈上:“此为首批‘制度执行标兵’名录,共计四十二人,皆由地方推举、察院复核,无一出自权门之后。”
群臣默然。有人低头翻看手中抄录的简报,有人悄悄抬眼望向龙椅方向。
就在这时,一名御史越众而出,拱手道:“殿下广施教化,臣等敬服。然女子入学、残者任吏,毕竟有违祖制。若不加节制,恐乱纲常,动摇国本。”
话音未落,另一人紧接着附和:“陈九不过盲童,林素娥区区弱女,今皆受朝廷嘉奖,赐银授职。此举虽显仁政,却易令寒门子弟心生骄矜,日后难驭。”
李瑶当即上前一步,翻开总册第一页:“请诸公听一组数字。十二州试点以来,百姓识字率提升四成,尤以匠户、佃农之家最为显着;三十郡县工坊采用新式记账法后,损耗率平均下降七成以上;民间因账目不清引发的争讼,同比减少六成。”
她略作停顿,目光扫过几位质疑者:“这些不是口号,是每日记录的真实变化。一个会算账的孩子,能发现药材差价;一个读过《医理入门》的学生,能在疫病初起时及时上报。这不是个别奇迹,是教育带来的系统性改变。”
殿内依旧安静,但她并未退下,继续道:“至于所谓‘骄纵’之说,不知诸公是否知晓,林素娥被革职县丞威胁时,只回了一句‘学堂教过,假账害人’?她没有哭闹,也没有求援,而是坚持所学。这样的‘骄’,难道不该护?”
赵德此时缓步出列,语气温和却不容回避:“老臣记得,二十年前某地大旱,官府放粮,账册错漏百出,百姓排队长达三日,终有人饿毙于队中。那时无人懂账,也无人敢查。今日我们有了能查账的人,却有人说他们不该太认真?”
他转向李震,躬身道:“臣请将《劝学疏》列入国策附录,并建议每年春日举行‘嘉学大典’,以彰启蒙之功,明新政之根。”
李震缓缓起身。他没有看奏本,也没有望向群臣,而是从袖中取出一张纸,高举于殿中。
那是苏婉昨日送来的《织工酬劳速算图》复印件,炭笔勾勒,线条朴素,但每一格都标注清楚,连纱线粗细的折算方式都列得详尽。
“你们说这是奇技淫巧?”他的声音不高,“可它让八个织坊不再因工钱起殴斗。一个盲童做出的东西,比你们三十年科考文章更护民生。”
他走下台阶,亲手将图纸贴在殿侧新政公示板的首位。
“今日起,所有制度,不再称‘试行’。”
这句话落下时,殿内仿佛有风掠过,吹动了几幅悬挂的卷轴。
“它们已活在这片土地上,长在百姓手中。谁要推翻,先问这八百六十三个学生答不答应,问这千余间新学堂答不答应。”
苏婉立于殿角,指尖轻轻抚过袖中那份刚校完的《初等实用课程标准》稿本。她没有说话,只是看着那张被钉在墙上的速算图,边缘已被浆糊贴牢,一角微微翘起,映着晨光。
散朝后,李震未回内廷,仍留在政事堂。桌上摊开着《评估总册》与最新军报,他提笔在册末批了一行字:“毕业登记系统接入察院数据库,全程可溯,不得遗漏。”
李瑶站在案旁,点头应下,转身便去拟令。她脚步轻快,却未显喜色。对她而言,这不是终点,而是运转机制的起点。
李毅接过批文,当场签发新一轮监察巡行令。这一次的重点明确写着:巡查地方对学堂毕业生任用情况,凡有压制、排挤、刁难者,一律按律处置。
赵德回到值房,铺开黄麻纸,执笔写下《嘉学大典仪注》第一行:“春阳初升,天子亲临首善之学,授匾启典……”
苏婉离开皇宫时,天光已亮。她步行穿过东华街,路过一间新开的识字铺。几个孩子围坐在门前石阶上,跟着一位年轻教习朗读新编的识字歌。
“一横一竖,写个人;一撇一捺,立得住。”
她驻足片刻,唇角微扬,未惊扰他们,只默默记下这首歌谣的调子,想着明日可让编教材的先生参考。
李瑶回到房中,立即命人调取全国学堂毕业生名册。她要在三日内完成系统对接,确保每一名学生入职后都有记录可查。她翻开册子第一页,第一个名字是陈九,职业栏写着“织坊协理”,备注一栏则注明:“发明《织工酬劳速算图》,获朝廷嘉奖。”
她提笔,在页眉写下四个小字:**有始有终**。
李毅走出宫门时,已有两名便服探员等候。他低声吩咐:“不必伪装,光明正大地跟。凡是学堂出身、凭本事上岗的,就要堂堂正正护住。谁敢动他们,就是挑战新政根基。”
那人领命而去。
李震仍在政事堂。他放下笔,抬头看向墙上悬挂的《天下学政分布图》。十二个红点早已连成一线,像一道悄然铺开的路,延伸向尚未点亮的远方。
他唤来文书:“把《民情响应规程》里的奖励条款再核实一遍。那个举报药材差价的无名信,赏银明日就得发下去。”
文书领命退出。
李震低头看了看桌角那份被批阅过的投书登记表,目光再次落到那一行药材清单上。数字依旧刺眼,但他不再只看到贪腐。
他看到了破口,也看到了光。
这时,一名小吏匆匆入殿,手中捧着一封急报。
“北境急讯,铁木真遣使求见,称愿重开互市,归还俘民二十人。”
李震接过信,未拆封,只轻轻放在一边。
他站起身,走到窗前。阳光洒在案头,照亮了那本还未合上的《评估总册》,封面的“实”字清晰可见。
他伸手拿起朱笔,蘸了墨,在地图边缘一处空白州府上,画了一个小小的圆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