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光落在政事堂的案角,那封未拆的北境来信静静躺着。李震没有再看它一眼,只是将朱笔搁下,手指轻轻抚过《天下学政分布图》上那个刚画下的圆圈。他站起身,转身走出大殿,步履沉稳,身后文书无人敢跟。
观星台高踞宫城之巅,石阶冷硬,踏上去有回响。他一步步走上来时,天色正由青转白,帝都已在脚下铺开,街巷如脉络般延伸。炊烟升起,书声隐约可闻。他立于栏前,背手而望,身影被初阳拉得修长。
不多时,苏婉到了。她未乘肩舆,步行登台,衣袖微拂台阶尘灰。她不说话,只站在他身侧,顺着他的目光看去。远处一座新学堂的屋檐在晨光中泛着瓦亮,那是去年冬天才落成的。
接着是李瑶。她手中拿着一卷薄册,边走边翻,脚步不停。到台心才合上,轻声道:“三州毕业生任职追踪数据已汇总完毕,九成七在职,无一人因出身被罢免。”她说完,将册子递给身旁暗处的李毅。
李毅接过,扫了一眼便收进怀中。他站定在李震背后半步位置,目光扫过台下周遭,并非警戒,而是习惯性地捕捉每一处动静。他知道今日不同寻常——家主登台,家人齐聚,却无人议事,这本身就是一种信号。
赵德最后抵达。他年岁已高,走得慢,但坚持自己攀爬。登顶后略喘息,拱手道:“老臣迟来,请恕。”
“你来得正好。”李震开口,声音不高,却清晰传至每人耳中,“方才我在想,这两年我们做了多少事?破旧例、立新规、清吏治、兴学堂、整军备、通边市。十二州点亮了,百姓能识字,工匠会算账,医者懂防疫,官府不敢欺瞒。这些,都成了真。”
他顿了顿,看向众人:“可我昨夜翻阅民情回执,仍有三十府县半年无一封投书。不是没有冤屈,是不信朝廷真能管。灯照得到的地方,人抬头看路;灯照不到的,还在摸黑过河。”
苏婉轻声道:“西南三郡山路难行,药队一年只能去两次。上次一名妇人难产,等不到大夫,孩子没活下来。她的丈夫写信到察院,说‘不是怪你们不来,是怕以后还来不了’。”
李瑶接口:“情报网覆盖不足,偏远之地消息延迟少则半月,多则月余。监察巡行也受限于此。我们能看到的,仍是冰山一角。”
李毅低声道:“暗部人力有限。若继续抽调去盯新政执行,边防与内奸排查就得松懈。现在有些人,已经开始试探底线。”
赵德叹息:“昔日寒门求一条出路,如今路开了,走得却不够远。制度是梯,但梯子不能只架在京城门口。”
风从台边掠过,吹动几人衣袍。李震缓缓点头,从袖中取出地图,在掌心摊开。
“所以我想清楚了。”他说,“接下来十年,我们要走三条路。”
他抬起手,指向远方:“第一,以民本为纵轴。所有政策,最终要看百姓过得好不好。不是看报表数字涨了多少,是看一个母亲能不能安心生孩子,一个老农能不能靠收成活下去。苏婉,你说的流动医队,立刻筹备,先从最偏的五郡试点,每年轮驻,配药车、带学徒。”
苏婉颔首:“三月内可成。”
“第二,”他继续道,“制度为横轴。不能再靠人盯人。李瑶,你要建一套全国统一的标准体系——学堂教什么,官府用什么人,工坊记什么账,都要有明文规范。所有记录接入察院数据库,地方造假,中央即时可知。”
李瑶应道:“已经在拟《政务标准化章程》,预计两个月内呈报。”
“第三,”他语气微沉,“科技为斜轴。机关图谱里的东西,不能只锁在千机阁。李晨那边造的水力纺车,已在两州试用,效率翻倍。我要把这些技术送到乡里去。铁犁、风车、净水器,哪怕是一把改良锄头,也能让一家老小少饿一顿饭。”
李瑶补充:“还可设‘技艺推广使’,从学堂毕业生中选拔懂技术的年轻人,派往各地指导使用与维修。既能解决就业,又能推动落地。”
李毅忽然道:“我也有一请。”
众人看去。
“现有暗部编制中,划出三百人,组建‘巡查特使营’。不穿官服,不持令牌,专赴边远州县,查新政是否落地,百姓是否受益。他们不办案,只上报实情。若有阻挠者,当场揭发,由察院跟进。”
李震看着他:“你想让他们成为眼睛?”
“是。”李毅道,“真正的监察,不该等百姓写信,而该主动看见。”
赵德动容:“若此策推行,千里之外的事,也能如亲眼所见。这不是权术,是仁政的延伸。”
李震沉默片刻,重新展开地图。他在那片空白州府的圆圈外,画了一道弧线,自东向西,缓缓勾出轮廓,像一轮初升的日。
“我们不必走到终点。”他说,“有人会说,这江山是打下来的。可我知道,真正撑起它的,是那些读过书的孩子,是那些敢写举报信的农夫,是那些在夜里算账不让差错溜走的小吏。他们才是根基。”
苏婉望着城中某处——那里传来孩童齐诵的声音,清亮而坚定。
“教育已经种下种子。”她说,“只要不断浇水,总会开花。”
“但要防僵化。”李瑶提醒,“制度一旦变成死规,就会压人。必须留出调整空间,建立反馈机制,让下面的声音能传上来。”
“还有人心。”李毅低声说,“现在大家都守规矩,是因为怕。可怕久了,就会敷衍。得让人真心愿意做对的事。”
赵德喃喃:“昔年科举只为选官,如今办学却是育人。育的不只是才,更是心。”
李震将地图卷起,交到李瑶手中:“你牵头起草《十年国策纲要》,把今天的话写进去。民本为根,制度为纲,科技为翼。不求速成,但求稳步前行。”
李瑶郑重接过。
“至于那些还未点亮的地方……”他再次望向远方,“我们会一步步去。”
苏婉轻抚栏杆,指尖触到一丝凉意。她没有回头,只问:“你觉得,后人会怎么记这段日子?”
李震静了片刻。
“不会记得我们打了多少仗,杀了多少人。”他说,“只会记得,有没有人在雨天修好了一段路,有没有孩子因为学会写字而改变了命运。”
风又起,吹开他衣襟一角。李瑶收拢笔记,准备下台整理今日所议。李毅依旧立于原地,手按腰间短刃,目光投向北方天际。赵德缓步走向阶梯,口中低吟几句新拟的祝文,音节平稳,似礼亦似愿。
李震仍站在最高处,手扶石栏,望着帝国辽阔的腹地。那里群山连绵,田野广袤,许多地方尚未通路,也没有学堂的钟声。
他忽然从怀中取出一支炭笔,在地图背面写下几个字:**路基已筑,待人续行**。
然后他将地图折好,放入袖中。
城下,一辆马车正缓缓驶过街口,车身上漆着“医济署”三字,帘布半掀,露出一只正在清点药包的手。
        观星台高踞宫城之巅,石阶冷硬,踏上去有回响。他一步步走上来时,天色正由青转白,帝都已在脚下铺开,街巷如脉络般延伸。炊烟升起,书声隐约可闻。他立于栏前,背手而望,身影被初阳拉得修长。
不多时,苏婉到了。她未乘肩舆,步行登台,衣袖微拂台阶尘灰。她不说话,只站在他身侧,顺着他的目光看去。远处一座新学堂的屋檐在晨光中泛着瓦亮,那是去年冬天才落成的。
接着是李瑶。她手中拿着一卷薄册,边走边翻,脚步不停。到台心才合上,轻声道:“三州毕业生任职追踪数据已汇总完毕,九成七在职,无一人因出身被罢免。”她说完,将册子递给身旁暗处的李毅。
李毅接过,扫了一眼便收进怀中。他站定在李震背后半步位置,目光扫过台下周遭,并非警戒,而是习惯性地捕捉每一处动静。他知道今日不同寻常——家主登台,家人齐聚,却无人议事,这本身就是一种信号。
赵德最后抵达。他年岁已高,走得慢,但坚持自己攀爬。登顶后略喘息,拱手道:“老臣迟来,请恕。”
“你来得正好。”李震开口,声音不高,却清晰传至每人耳中,“方才我在想,这两年我们做了多少事?破旧例、立新规、清吏治、兴学堂、整军备、通边市。十二州点亮了,百姓能识字,工匠会算账,医者懂防疫,官府不敢欺瞒。这些,都成了真。”
他顿了顿,看向众人:“可我昨夜翻阅民情回执,仍有三十府县半年无一封投书。不是没有冤屈,是不信朝廷真能管。灯照得到的地方,人抬头看路;灯照不到的,还在摸黑过河。”
苏婉轻声道:“西南三郡山路难行,药队一年只能去两次。上次一名妇人难产,等不到大夫,孩子没活下来。她的丈夫写信到察院,说‘不是怪你们不来,是怕以后还来不了’。”
李瑶接口:“情报网覆盖不足,偏远之地消息延迟少则半月,多则月余。监察巡行也受限于此。我们能看到的,仍是冰山一角。”
李毅低声道:“暗部人力有限。若继续抽调去盯新政执行,边防与内奸排查就得松懈。现在有些人,已经开始试探底线。”
赵德叹息:“昔日寒门求一条出路,如今路开了,走得却不够远。制度是梯,但梯子不能只架在京城门口。”
风从台边掠过,吹动几人衣袍。李震缓缓点头,从袖中取出地图,在掌心摊开。
“所以我想清楚了。”他说,“接下来十年,我们要走三条路。”
他抬起手,指向远方:“第一,以民本为纵轴。所有政策,最终要看百姓过得好不好。不是看报表数字涨了多少,是看一个母亲能不能安心生孩子,一个老农能不能靠收成活下去。苏婉,你说的流动医队,立刻筹备,先从最偏的五郡试点,每年轮驻,配药车、带学徒。”
苏婉颔首:“三月内可成。”
“第二,”他继续道,“制度为横轴。不能再靠人盯人。李瑶,你要建一套全国统一的标准体系——学堂教什么,官府用什么人,工坊记什么账,都要有明文规范。所有记录接入察院数据库,地方造假,中央即时可知。”
李瑶应道:“已经在拟《政务标准化章程》,预计两个月内呈报。”
“第三,”他语气微沉,“科技为斜轴。机关图谱里的东西,不能只锁在千机阁。李晨那边造的水力纺车,已在两州试用,效率翻倍。我要把这些技术送到乡里去。铁犁、风车、净水器,哪怕是一把改良锄头,也能让一家老小少饿一顿饭。”
李瑶补充:“还可设‘技艺推广使’,从学堂毕业生中选拔懂技术的年轻人,派往各地指导使用与维修。既能解决就业,又能推动落地。”
李毅忽然道:“我也有一请。”
众人看去。
“现有暗部编制中,划出三百人,组建‘巡查特使营’。不穿官服,不持令牌,专赴边远州县,查新政是否落地,百姓是否受益。他们不办案,只上报实情。若有阻挠者,当场揭发,由察院跟进。”
李震看着他:“你想让他们成为眼睛?”
“是。”李毅道,“真正的监察,不该等百姓写信,而该主动看见。”
赵德动容:“若此策推行,千里之外的事,也能如亲眼所见。这不是权术,是仁政的延伸。”
李震沉默片刻,重新展开地图。他在那片空白州府的圆圈外,画了一道弧线,自东向西,缓缓勾出轮廓,像一轮初升的日。
“我们不必走到终点。”他说,“有人会说,这江山是打下来的。可我知道,真正撑起它的,是那些读过书的孩子,是那些敢写举报信的农夫,是那些在夜里算账不让差错溜走的小吏。他们才是根基。”
苏婉望着城中某处——那里传来孩童齐诵的声音,清亮而坚定。
“教育已经种下种子。”她说,“只要不断浇水,总会开花。”
“但要防僵化。”李瑶提醒,“制度一旦变成死规,就会压人。必须留出调整空间,建立反馈机制,让下面的声音能传上来。”
“还有人心。”李毅低声说,“现在大家都守规矩,是因为怕。可怕久了,就会敷衍。得让人真心愿意做对的事。”
赵德喃喃:“昔年科举只为选官,如今办学却是育人。育的不只是才,更是心。”
李震将地图卷起,交到李瑶手中:“你牵头起草《十年国策纲要》,把今天的话写进去。民本为根,制度为纲,科技为翼。不求速成,但求稳步前行。”
李瑶郑重接过。
“至于那些还未点亮的地方……”他再次望向远方,“我们会一步步去。”
苏婉轻抚栏杆,指尖触到一丝凉意。她没有回头,只问:“你觉得,后人会怎么记这段日子?”
李震静了片刻。
“不会记得我们打了多少仗,杀了多少人。”他说,“只会记得,有没有人在雨天修好了一段路,有没有孩子因为学会写字而改变了命运。”
风又起,吹开他衣襟一角。李瑶收拢笔记,准备下台整理今日所议。李毅依旧立于原地,手按腰间短刃,目光投向北方天际。赵德缓步走向阶梯,口中低吟几句新拟的祝文,音节平稳,似礼亦似愿。
李震仍站在最高处,手扶石栏,望着帝国辽阔的腹地。那里群山连绵,田野广袤,许多地方尚未通路,也没有学堂的钟声。
他忽然从怀中取出一支炭笔,在地图背面写下几个字:**路基已筑,待人续行**。
然后他将地图折好,放入袖中。
城下,一辆马车正缓缓驶过街口,车身上漆着“医济署”三字,帘布半掀,露出一只正在清点药包的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