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骁将腰刀插入泥土,刀身没入半尺,稳稳立住。他退后一步,扫视四周山谷地形。风从山口灌进来,卷着枯叶打转,远处流民蜷缩在岩壁下,彼此依偎取暖。孩童的哭声断断续续,夹杂着咳嗽与低语。
“拆两副马鞍。”他转身对副将道,“木板用来搭棚,布条撕开当绳索。再把干粮袋打开,按人头分。”
士兵应声行动。有人割断皮带,卸下鞍架;有人捧出粗粮饼,蹲在孩子面前轻声说话。一名老妇伸手想接,又猛地缩回,眼神惊疑不定。
李骁看在眼里,走到最靠近的一群人前,摘下披风,覆在一名发抖的老农肩上。老人浑身一颤,抬头望着他,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。
“我们不是官军。”李骁声音不高,却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,“是来送药、送粮的。你们若信,就开口说一句实话——这地方,到底出了什么事?”
人群静了片刻。一个瘦弱男孩突然哇地哭出来,扑向递粮的士兵。接着,那老农双膝一软,跪倒在地。
“将军……”他嗓音沙哑,“小老儿姓陈,原住在东岭村。去年秋赋,闽越王府派税吏来,三成收成不够,还要加征‘防务捐’。牛被牵走,米缸掏空,连灶台都砸了……”
他说着,抬起左臂,衣袖破烂,露出一道道深浅不一的鞭痕,新伤叠旧伤,皮肉翻卷处尚未结痂。
“他们说,不交钱就是通敌。我儿子去城里讨说法,再回来时……只剩一颗头挂在城门上。”老农声音哽住,眼泪混着鼻涕流下,“村里六十户,逃的逃,死的死。剩下这些,都是走不动的老弱妇孺。三天前,西村张家……易子而食……”
李骁站在原地,拳头缓缓攥紧。他没有打断,也没有安慰,只是盯着那道伤口,仿佛要把它的形状刻进记忆里。
身后副将低声禀报:“营地已搭起三处遮棚,药品清点完毕,退热散还够支撑四十个孩童。但净水器只装了一台,水囊存量不足。”
李骁点头,仍看着老农。“你们接下来想去哪?”
“哪还能去?”老人苦笑,“北边关卡封锁,南面山路有伏兵。听说楚南节度使和闽越王暗中联手,凡逃民一律格杀。我们只能在这谷里等死……或者,等一支能救人的队伍。”
李骁伸手扶起他。“这支队伍,现在到了。”
他转身下令:“今晚所有人轮班守夜,火堆不得熄灭。明日辰时开仓放粮,先给病弱者配药。另派两骑回传消息,告知主力行军路线需避开东南隘口——那里必有埋伏。”
副将领命而去。李骁走向临时医棚,亲自查看药包分配情况。一名年轻医官正用小勺喂药,抬头见他走近,忙起身行礼。
“剂量准吗?”李骁问。
“按标准减了半量,怕体虚者受不住。”医官答,“但这孩子烧得太久,若明日补给不到,恐怕撑不过夜。”
李骁沉默片刻,从怀中取出一只密封瓷瓶,倒出一枚青灰色药丸。“这是娘亲特制的清瘴丹,原定战时应急才用。现在,全数交给你们。”
医官接过,手指微颤。“您真要……全部交出?”
“这里的人,比战场上的士兵更急。”他说完便走,没再回头。
天色渐暗,营地燃起几堆篝火。流民们围坐在一起,手中捧着温热的粥汤,脸上终于有了些血色。李骁立于高处,目光扫过人群,忽然停在一个角落。
那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,身形瘦削,衣衫虽破却不似长期流浪之人。他坐在人群边缘,右手始终压在衣襟内侧,指节粗大,掌心有茧,像是常年握笔或操劳重活。此刻正低头盯着地面,眼神却不时飘向李骁的佩刀位置。
李骁不动声色,招来副将,低语几句。副将悄然退下,两名亲卫随即分散至青年两侧,假装整理行囊,实则紧盯其一举一动。
片刻后,李骁走回营地中央,朗声道:“明日清晨,我们将登记名册,按户发放口粮与药品。凡愿留下者,可随大军北迁安置;若想返乡,待局势稳定后再作安排。”
话音落下,多数人流露出安心神色,唯有那青年肩膀微微一僵。他迅速抬眼环顾四周,似在计算逃离路线,随即又低下头,装作困倦模样打了个哈欠。
李骁看在眼里,却未点破。他缓步走到火堆旁,拾起一根枯枝拨弄炭灰,仿佛漫不经心地说道:“这山谷地势狭窄,出口只有两条。一条是我们来的方向,已被斥候确认安全;另一条通往南坡密林,据探报,昨夜曾有火光闪动。”
他顿了顿,目光掠过人群。“若有人想趁夜离开,我不拦。但若带走了不该带的东西,或是引来了不该来的人——”他抬手握住刀柄,轻轻一推,刀锋出鞘寸许,寒光映着火色一闪,“那就别怪我不讲情面。”
众人屏息。那青年喉头滚动了一下,右手仍死死按在胸前。
夜深,火势渐弱。李骁独坐营帐外,手中握着一块小型罗盘——机关图谱所制,能感应地下水源与人工建筑痕迹。指针轻微晃动,指向东南方某处。他皱眉凝视,又将其翻转测试,结果一致。
“那边不该有东西。”他自语,“除非……底下埋过铁器,或是修过暗渠。”
他唤来一名工匠模样的士兵。“你带三人,明早去那片区域查探。动作要轻,别惊动任何人。”
士兵点头离去。李骁起身活动肩颈,眼角余光瞥见那青年正悄悄起身,欲往林边移动。两名亲卫立刻跟上,保持五步距离。
青年停下脚步,假装系鞋带,实则借机观察周围守卫分布。李骁冷眼旁观,没有出声。
直到青年返回原位躺下,亲卫才退回暗处。
黎明前最暗时刻,营地一片寂静。李骁靠在石块上假寐,脑中反复推演南方局势。闽越苛政已致民变,楚南插手其中,显然不只是为了阻截补给——背后必有更大图谋。
他睁开眼,望向东方天际。晨雾弥漫,山影模糊。
忽然,一阵细微响动传来。他猛然转头,只见那青年正俯身靠近一名熟睡的老妇,左手探向她的包袱。李骁眯起眼睛——那动作太快,不像偷窃,倒像在取什么特定物件。
“站住!”他一声喝令。
青年浑身一震,立即抽手后退,脸色惨白。
李骁大步上前,一把抓住其手腕,用力翻开手掌——掌心空无一物,但指缝间残留些许墨迹。
“你藏了什么?”他盯着对方双眼。
青年张了张嘴,声音发抖:“我……我只是想找点纸笔,写封家书……”
李骁冷笑:“写家书要用墨到半夜?还要躲着所有人?”
他挥手示意亲卫搜身。青年挣扎了一下,终被按住。一名亲卫从其内衣夹层抽出一张折叠纸条,递给李骁。
李骁展开一看,眉头骤然锁紧——纸上并非家书,而是一页残缺地图,标注了三条隐蔽山道,终点皆指向一处名为“云崖寨”的据点。边上还有几行小字:
“甲队驻西谷口,戌时换岗;乙队巡南岭,不留宿。”
是军情记录。
        “拆两副马鞍。”他转身对副将道,“木板用来搭棚,布条撕开当绳索。再把干粮袋打开,按人头分。”
士兵应声行动。有人割断皮带,卸下鞍架;有人捧出粗粮饼,蹲在孩子面前轻声说话。一名老妇伸手想接,又猛地缩回,眼神惊疑不定。
李骁看在眼里,走到最靠近的一群人前,摘下披风,覆在一名发抖的老农肩上。老人浑身一颤,抬头望着他,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。
“我们不是官军。”李骁声音不高,却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,“是来送药、送粮的。你们若信,就开口说一句实话——这地方,到底出了什么事?”
人群静了片刻。一个瘦弱男孩突然哇地哭出来,扑向递粮的士兵。接着,那老农双膝一软,跪倒在地。
“将军……”他嗓音沙哑,“小老儿姓陈,原住在东岭村。去年秋赋,闽越王府派税吏来,三成收成不够,还要加征‘防务捐’。牛被牵走,米缸掏空,连灶台都砸了……”
他说着,抬起左臂,衣袖破烂,露出一道道深浅不一的鞭痕,新伤叠旧伤,皮肉翻卷处尚未结痂。
“他们说,不交钱就是通敌。我儿子去城里讨说法,再回来时……只剩一颗头挂在城门上。”老农声音哽住,眼泪混着鼻涕流下,“村里六十户,逃的逃,死的死。剩下这些,都是走不动的老弱妇孺。三天前,西村张家……易子而食……”
李骁站在原地,拳头缓缓攥紧。他没有打断,也没有安慰,只是盯着那道伤口,仿佛要把它的形状刻进记忆里。
身后副将低声禀报:“营地已搭起三处遮棚,药品清点完毕,退热散还够支撑四十个孩童。但净水器只装了一台,水囊存量不足。”
李骁点头,仍看着老农。“你们接下来想去哪?”
“哪还能去?”老人苦笑,“北边关卡封锁,南面山路有伏兵。听说楚南节度使和闽越王暗中联手,凡逃民一律格杀。我们只能在这谷里等死……或者,等一支能救人的队伍。”
李骁伸手扶起他。“这支队伍,现在到了。”
他转身下令:“今晚所有人轮班守夜,火堆不得熄灭。明日辰时开仓放粮,先给病弱者配药。另派两骑回传消息,告知主力行军路线需避开东南隘口——那里必有埋伏。”
副将领命而去。李骁走向临时医棚,亲自查看药包分配情况。一名年轻医官正用小勺喂药,抬头见他走近,忙起身行礼。
“剂量准吗?”李骁问。
“按标准减了半量,怕体虚者受不住。”医官答,“但这孩子烧得太久,若明日补给不到,恐怕撑不过夜。”
李骁沉默片刻,从怀中取出一只密封瓷瓶,倒出一枚青灰色药丸。“这是娘亲特制的清瘴丹,原定战时应急才用。现在,全数交给你们。”
医官接过,手指微颤。“您真要……全部交出?”
“这里的人,比战场上的士兵更急。”他说完便走,没再回头。
天色渐暗,营地燃起几堆篝火。流民们围坐在一起,手中捧着温热的粥汤,脸上终于有了些血色。李骁立于高处,目光扫过人群,忽然停在一个角落。
那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,身形瘦削,衣衫虽破却不似长期流浪之人。他坐在人群边缘,右手始终压在衣襟内侧,指节粗大,掌心有茧,像是常年握笔或操劳重活。此刻正低头盯着地面,眼神却不时飘向李骁的佩刀位置。
李骁不动声色,招来副将,低语几句。副将悄然退下,两名亲卫随即分散至青年两侧,假装整理行囊,实则紧盯其一举一动。
片刻后,李骁走回营地中央,朗声道:“明日清晨,我们将登记名册,按户发放口粮与药品。凡愿留下者,可随大军北迁安置;若想返乡,待局势稳定后再作安排。”
话音落下,多数人流露出安心神色,唯有那青年肩膀微微一僵。他迅速抬眼环顾四周,似在计算逃离路线,随即又低下头,装作困倦模样打了个哈欠。
李骁看在眼里,却未点破。他缓步走到火堆旁,拾起一根枯枝拨弄炭灰,仿佛漫不经心地说道:“这山谷地势狭窄,出口只有两条。一条是我们来的方向,已被斥候确认安全;另一条通往南坡密林,据探报,昨夜曾有火光闪动。”
他顿了顿,目光掠过人群。“若有人想趁夜离开,我不拦。但若带走了不该带的东西,或是引来了不该来的人——”他抬手握住刀柄,轻轻一推,刀锋出鞘寸许,寒光映着火色一闪,“那就别怪我不讲情面。”
众人屏息。那青年喉头滚动了一下,右手仍死死按在胸前。
夜深,火势渐弱。李骁独坐营帐外,手中握着一块小型罗盘——机关图谱所制,能感应地下水源与人工建筑痕迹。指针轻微晃动,指向东南方某处。他皱眉凝视,又将其翻转测试,结果一致。
“那边不该有东西。”他自语,“除非……底下埋过铁器,或是修过暗渠。”
他唤来一名工匠模样的士兵。“你带三人,明早去那片区域查探。动作要轻,别惊动任何人。”
士兵点头离去。李骁起身活动肩颈,眼角余光瞥见那青年正悄悄起身,欲往林边移动。两名亲卫立刻跟上,保持五步距离。
青年停下脚步,假装系鞋带,实则借机观察周围守卫分布。李骁冷眼旁观,没有出声。
直到青年返回原位躺下,亲卫才退回暗处。
黎明前最暗时刻,营地一片寂静。李骁靠在石块上假寐,脑中反复推演南方局势。闽越苛政已致民变,楚南插手其中,显然不只是为了阻截补给——背后必有更大图谋。
他睁开眼,望向东方天际。晨雾弥漫,山影模糊。
忽然,一阵细微响动传来。他猛然转头,只见那青年正俯身靠近一名熟睡的老妇,左手探向她的包袱。李骁眯起眼睛——那动作太快,不像偷窃,倒像在取什么特定物件。
“站住!”他一声喝令。
青年浑身一震,立即抽手后退,脸色惨白。
李骁大步上前,一把抓住其手腕,用力翻开手掌——掌心空无一物,但指缝间残留些许墨迹。
“你藏了什么?”他盯着对方双眼。
青年张了张嘴,声音发抖:“我……我只是想找点纸笔,写封家书……”
李骁冷笑:“写家书要用墨到半夜?还要躲着所有人?”
他挥手示意亲卫搜身。青年挣扎了一下,终被按住。一名亲卫从其内衣夹层抽出一张折叠纸条,递给李骁。
李骁展开一看,眉头骤然锁紧——纸上并非家书,而是一页残缺地图,标注了三条隐蔽山道,终点皆指向一处名为“云崖寨”的据点。边上还有几行小字:
“甲队驻西谷口,戌时换岗;乙队巡南岭,不留宿。”
是军情记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