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震盯着那封刚从铁盒中取出的密信,指尖在火漆边缘停了片刻。传令兵带来的消息还在耳边回响——城外废弃渡口发现烧毁马车,尸体腰间佩刀刻着“陈”字铭文。他没让人退下,只挥了下手,亲卫便将一名老文书唤入书房。
“把这封信拆开,逐字辨认。”他声音不高,却压住了室内低沉的呼吸声。
老文书双手接过信笺,轻轻吹去表面浮灰,小心翼翼揭开封印。纸张因潮湿略显脆裂,字迹用的是楚地方言夹杂古体隐语,笔锋瘦硬,行距紧凑。他眯起眼,一句句读出声来:“……陈昭掌兵权日久,内外皆附,恐其势成尾大不掉……若不早图,必为肘腋之患。”
李震眉心微动,目光落在案上另一本账册上。那上面记录着节度使向各地输送军粮的明细,其中三笔调拨路径异常绕远,终点竟是陈昭名下两处私仓。他抬手点了点账册某一行:“这里,标注‘协防北境’的三千石米粮,实际运往何处?”
文书低头对照,迟疑道:“看路线图记,应是经小路转入南岭,进了陈家旧庄。”
“不是协防,是养兵。”李震缓缓起身,走到墙边悬挂的地图前。手指顺着几条标记过的补给线划过,最终停在西南方向一处关隘。“他们不是盟友,是互相提防的对手。一个怕兵权旁落,一个嫌功劳太小。”
门外脚步响起,李骁推门而入,甲胄未卸,脸上还带着巡街后的尘土。“父亲,西门已加派双岗,所有出城船只都扣了下来。百姓开始议论了,说我们抓不到人,要拿平民顶罪。”
李震转过身,“让他们议论。等真相出来,自会闭嘴。”
“您查到什么了?”
“节度使和他外甥之间,早就撕破脸了。”李震拿起那封信递过去,“这不是逃亡,是内斗溃败。他连夜出逃,不是为了活命,是为了抢在陈昭动手前搬走最后一批军饷,顺便灭口。”
李骁快速扫完信件,冷笑一声:“难怪守城兵力这么弱,原来自己的人都信不过。”
“所以现在要做的,不是追一个人,而是拆一座台。”李震走向书案,抽出几张誊抄好的信纸,“把这些贴出去,每条街口至少三份。盖上军令印,让百姓知道,这座城是怎么被自己人吃空的。”
李骁皱眉:“可有些内容……会不会牵连太广?万一激起反弹?”
“怕反弹就不揭。”李震语气平静,“你带兵去贴,谁敢撕,当场拿下。再派人在市集喊话,就说这些信是从节度使密室里搜出来的,原件还在,谁怀疑,可以来看。”
李骁不再多言,抱拳领命离去。
天刚亮,城中各要道已贴满告示。有识字的老儒站在祠堂门前,对着墙上一张信稿反复比对笔迹。不多时,便有人认出那是节度使幕僚常用的花押。消息迅速传开,原本紧闭的门户陆续打开,街面渐渐有了人声。
到了巳时,府衙前高台搭起。李震立于其上,身后千名将士列阵肃立。他手中拿着一封原信,当众展开朗声道:“此为节度使亲笔致王氏家主书:‘彼辈欲分我兵权,夺我粮道,若非早察,几为所噬。’”
台下一片哗然。
他又命人捧出账册与火漆样本,请两位本地德高望重的乡老上前查验。一人翻看良久,点头确认:“这印章纹路,确是节度府专用;这笔迹,我也见过多次批文,无疑。”
人群开始骚动。那些曾依附节度使的士族家丁面色发白,悄悄往后退去。
当天午后,第一批归降者登门。是三家中小族姓,主动交出藏匿的兵器与粮册,恳请宽恕。李震接见时只说了一句:“三日内投诚者,保宅邸一处、良田百亩;逾期不至,视同逆党。”
命令传开,城内暗流涌动。有顽固者仍闭门不出,召集族中长老商议对策。有人扬言“祖制不可违”,有人主张联络邻州求援。但更多人开始动摇——尤其是当风声传出,密信尚有未公布的部分,涉及十余家大族私下结盟对抗官府的证据。
第二日清晨,李毅带回新情报:“西南路上的驿站已被切断,节度使没能进入任何一座县城。他的随行队伍中途散了两人,都被我部截获,供出他们原计划前往苍梧,借道投奔岭南节度。”
“他想跑出两广?”李震坐在案后,手中正翻阅一份新送来的降书。
“恐怕是想联合外力反扑。”李毅站得笔直,“但我已安排人混入沿途村落,一旦发现踪迹立即回报。”
“不必急着抓。”李震合上文书,“让他逃,逃得越远,这些人就越坐不住。”
果然,到了第三日午时,四十七家士族联名上表请降。为首几家当场交出私兵名册、藏粮地点及历年与节度使往来的密函副本。更有甚者,主动指认同族中曾参与劫掠民财的子弟,请求革除族籍。
李震在正厅接收降书,一一过目后收进木匣。他命人起草政令,设立“两广安抚司”,由赵德暂代主事,着手登记户籍、丈量土地、重定赋税。同时下令开放粮仓,每日施粥两顿,稳定民心。
李骁从营中回来,禀报城防已交接完毕,各坊治安由新编民团接管。“父亲,接下来是不是该追了?陈昭还在西南方向活动,昨夜有人看见他们试图劫一艘商船。”
李震摇头:“先不动。让他们以为我们忙着整顿内务,无暇顾外。”
“可要是让他们喘过气来……”
“他们已经没气了。”李震站起身,走到窗边。阳光照在院中旗杆上,李家军旗迎风展开。他望着远处街口张贴的告示,有人正围着念诵信件内容,孩童在一旁模仿大人语气,引得周围轻笑。
这时,李毅忽然上前一步:“有件事,属下觉得蹊跷。”
“说。”
“我们在密道尽头发现了半块断裂的令牌,样式不像节度使亲卫所用,倒像是……某个秘密组织的信物。而且通道壁上有刮痕,像是有人用刀尖刻下的记号,排列方式很特别,像是某种暗码。”
李震回头看他:“你还记得那记号?”
“大致能画出来。”
“去画。”李震转身走回书案,“画完拿来给我。另外,把那半块令牌封好,等瑶儿到了让她看看。”
李毅应声退下。
李骁站在厅中未动,低声问:“您真打算放过节度使?”
“我不是放过他。”李震翻开一本新送来的卷宗,“我是要让他活着回来。”
“什么意思?”
“他逃得越久,就越会暴露更多东西。”李震抬头看着儿子,“你以为这些信是谁放进去的?为什么偏偏是我们找到的那个夹墙最深处?如果只是贪腐勾结,何必费心设密道、藏铁盒?这里面,有人在布局。”
李骁瞳孔微缩。
“现在所有人都以为是我们赢了。”李震合上卷宗,手指轻轻敲了敲封面,“但真正的争斗,才刚开始。”
门外传来文书通报声,说是又有三家士族送来降书,愿献出城南三座作坊。
李震点头,示意放入。
他重新坐下,提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名字,圈住其中一个,墨迹未干。窗外风吹动案角一页信稿,纸张翻动,露出背面一行极小的朱砂批注——
那字迹并非出自节度使之手。
        “把这封信拆开,逐字辨认。”他声音不高,却压住了室内低沉的呼吸声。
老文书双手接过信笺,轻轻吹去表面浮灰,小心翼翼揭开封印。纸张因潮湿略显脆裂,字迹用的是楚地方言夹杂古体隐语,笔锋瘦硬,行距紧凑。他眯起眼,一句句读出声来:“……陈昭掌兵权日久,内外皆附,恐其势成尾大不掉……若不早图,必为肘腋之患。”
李震眉心微动,目光落在案上另一本账册上。那上面记录着节度使向各地输送军粮的明细,其中三笔调拨路径异常绕远,终点竟是陈昭名下两处私仓。他抬手点了点账册某一行:“这里,标注‘协防北境’的三千石米粮,实际运往何处?”
文书低头对照,迟疑道:“看路线图记,应是经小路转入南岭,进了陈家旧庄。”
“不是协防,是养兵。”李震缓缓起身,走到墙边悬挂的地图前。手指顺着几条标记过的补给线划过,最终停在西南方向一处关隘。“他们不是盟友,是互相提防的对手。一个怕兵权旁落,一个嫌功劳太小。”
门外脚步响起,李骁推门而入,甲胄未卸,脸上还带着巡街后的尘土。“父亲,西门已加派双岗,所有出城船只都扣了下来。百姓开始议论了,说我们抓不到人,要拿平民顶罪。”
李震转过身,“让他们议论。等真相出来,自会闭嘴。”
“您查到什么了?”
“节度使和他外甥之间,早就撕破脸了。”李震拿起那封信递过去,“这不是逃亡,是内斗溃败。他连夜出逃,不是为了活命,是为了抢在陈昭动手前搬走最后一批军饷,顺便灭口。”
李骁快速扫完信件,冷笑一声:“难怪守城兵力这么弱,原来自己的人都信不过。”
“所以现在要做的,不是追一个人,而是拆一座台。”李震走向书案,抽出几张誊抄好的信纸,“把这些贴出去,每条街口至少三份。盖上军令印,让百姓知道,这座城是怎么被自己人吃空的。”
李骁皱眉:“可有些内容……会不会牵连太广?万一激起反弹?”
“怕反弹就不揭。”李震语气平静,“你带兵去贴,谁敢撕,当场拿下。再派人在市集喊话,就说这些信是从节度使密室里搜出来的,原件还在,谁怀疑,可以来看。”
李骁不再多言,抱拳领命离去。
天刚亮,城中各要道已贴满告示。有识字的老儒站在祠堂门前,对着墙上一张信稿反复比对笔迹。不多时,便有人认出那是节度使幕僚常用的花押。消息迅速传开,原本紧闭的门户陆续打开,街面渐渐有了人声。
到了巳时,府衙前高台搭起。李震立于其上,身后千名将士列阵肃立。他手中拿着一封原信,当众展开朗声道:“此为节度使亲笔致王氏家主书:‘彼辈欲分我兵权,夺我粮道,若非早察,几为所噬。’”
台下一片哗然。
他又命人捧出账册与火漆样本,请两位本地德高望重的乡老上前查验。一人翻看良久,点头确认:“这印章纹路,确是节度府专用;这笔迹,我也见过多次批文,无疑。”
人群开始骚动。那些曾依附节度使的士族家丁面色发白,悄悄往后退去。
当天午后,第一批归降者登门。是三家中小族姓,主动交出藏匿的兵器与粮册,恳请宽恕。李震接见时只说了一句:“三日内投诚者,保宅邸一处、良田百亩;逾期不至,视同逆党。”
命令传开,城内暗流涌动。有顽固者仍闭门不出,召集族中长老商议对策。有人扬言“祖制不可违”,有人主张联络邻州求援。但更多人开始动摇——尤其是当风声传出,密信尚有未公布的部分,涉及十余家大族私下结盟对抗官府的证据。
第二日清晨,李毅带回新情报:“西南路上的驿站已被切断,节度使没能进入任何一座县城。他的随行队伍中途散了两人,都被我部截获,供出他们原计划前往苍梧,借道投奔岭南节度。”
“他想跑出两广?”李震坐在案后,手中正翻阅一份新送来的降书。
“恐怕是想联合外力反扑。”李毅站得笔直,“但我已安排人混入沿途村落,一旦发现踪迹立即回报。”
“不必急着抓。”李震合上文书,“让他逃,逃得越远,这些人就越坐不住。”
果然,到了第三日午时,四十七家士族联名上表请降。为首几家当场交出私兵名册、藏粮地点及历年与节度使往来的密函副本。更有甚者,主动指认同族中曾参与劫掠民财的子弟,请求革除族籍。
李震在正厅接收降书,一一过目后收进木匣。他命人起草政令,设立“两广安抚司”,由赵德暂代主事,着手登记户籍、丈量土地、重定赋税。同时下令开放粮仓,每日施粥两顿,稳定民心。
李骁从营中回来,禀报城防已交接完毕,各坊治安由新编民团接管。“父亲,接下来是不是该追了?陈昭还在西南方向活动,昨夜有人看见他们试图劫一艘商船。”
李震摇头:“先不动。让他们以为我们忙着整顿内务,无暇顾外。”
“可要是让他们喘过气来……”
“他们已经没气了。”李震站起身,走到窗边。阳光照在院中旗杆上,李家军旗迎风展开。他望着远处街口张贴的告示,有人正围着念诵信件内容,孩童在一旁模仿大人语气,引得周围轻笑。
这时,李毅忽然上前一步:“有件事,属下觉得蹊跷。”
“说。”
“我们在密道尽头发现了半块断裂的令牌,样式不像节度使亲卫所用,倒像是……某个秘密组织的信物。而且通道壁上有刮痕,像是有人用刀尖刻下的记号,排列方式很特别,像是某种暗码。”
李震回头看他:“你还记得那记号?”
“大致能画出来。”
“去画。”李震转身走回书案,“画完拿来给我。另外,把那半块令牌封好,等瑶儿到了让她看看。”
李毅应声退下。
李骁站在厅中未动,低声问:“您真打算放过节度使?”
“我不是放过他。”李震翻开一本新送来的卷宗,“我是要让他活着回来。”
“什么意思?”
“他逃得越久,就越会暴露更多东西。”李震抬头看着儿子,“你以为这些信是谁放进去的?为什么偏偏是我们找到的那个夹墙最深处?如果只是贪腐勾结,何必费心设密道、藏铁盒?这里面,有人在布局。”
李骁瞳孔微缩。
“现在所有人都以为是我们赢了。”李震合上卷宗,手指轻轻敲了敲封面,“但真正的争斗,才刚开始。”
门外传来文书通报声,说是又有三家士族送来降书,愿献出城南三座作坊。
李震点头,示意放入。
他重新坐下,提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名字,圈住其中一个,墨迹未干。窗外风吹动案角一页信稿,纸张翻动,露出背面一行极小的朱砂批注——
那字迹并非出自节度使之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