暴雨砸在山道上,泥土被冲出深沟,水流顺着石缝灌进岩洞。李毅抹了把脸上的雨水,指尖触到半块残裂的令牌,边缘已被磨得发亮。他蹲在洞口外的树影下,身后五名暗部成员无声列阵,刀柄缠着布条,防止湿滑脱手。
洞内传来低语,夹杂金属轻碰声。一名亲卫正将金锭塞进皮囊,火光映出节度使的脸——胡子拉碴,眼窝深陷,却仍挺直脊背,像一杆不肯倒的旗。
“只要你们放我走,岭南三城归你们调遣。”他的声音沙哑,却带着惯于发号施令的威压,“黄金万两,明日便可运抵边境。”
没人回应。只有雨滴从岩壁滑落,砸在铁甲上发出闷响。
李毅站起身,一步步走入洞中。火把在他脸上投下跳动的影子,目光落在对方腰间那枚早已失效的兵符上。“你欠的不是钱,是命。”他说完,抬手打了个手势。
亲卫们立刻扑上。刀光闪起,血溅在岩壁上,像泼洒的红漆。节度使抽出短剑格挡,砍翻一人,却被第二人锁住手臂。第三刀劈下时,他终于跪地,颈侧涌出黑红的血。
李毅亲自上前,一刀斩断其首级,用油布包好,连同残袍与印信一并封入木匣。他在尸身旁停顿片刻,俯身拾起一块刻有古怪符号的铜片——和密道尽头发现的记号如出一辙。
天刚亮,快马已驰入城门。
李震正在府衙后堂批阅降书,听到通报声抬起头。李毅走进来,解下肩上湿透的斗篷,双手呈上木匣。
“人死了?”李震问。
“昨夜子时,在苍梧以北三十里的山洞。”李毅声音平稳,“临死前还想谈条件。”
李震打开匣子看了一眼,合上盖子,放在案角。“悬于东门,三日不撤。”
“是。”
“另外,把那些文书再抄三份,贴满街头。赵德准备好了吗?”
“巳时整,他会当众宣读四十七家降书名录。”
李震点头,挥手让他退下。李毅转身走出门廊,身影很快消失在庭院拐角。
半个时辰后,东门城楼上挂起了首级。百姓起初不敢靠近,只远远张望。直到认出那张曾高坐帅堂的脸,人群才渐渐围拢。
有人低声议论:“真是他?”
“还能有假?那颗痣,左耳下面那颗。”
“听说他还想买通追兵……啧,作孽太多,报应到了。”
消息传开不过半日,城中气氛已变。孩童在街边唱起新编的顺口溜,说的是节度使如何私吞军粮、逼死民夫。鼓乐声从南市传来,百名少年列队巡游,每人手持一张《安民告示》,沿街朗读。
赵德站在府衙前高台,手捧卷册,一字一句念出投降士族的名字。每念一个,台下便有人应声记录。几家顽固老族派来的探子悄悄退走,连茶都没喝一口。
到了下午,三家先前闭门拒降的庄院派人送来兵器与田契,请求宽限一日整理家产。李震准了,但加了一句:“明日午时前不到,视同抗令。”
当晚,全城灯火通明。百姓自发点燃灯笼,挂在屋檐下、树梢上。街头摆起长桌,各家端出自制饭菜,共享一顿太平饭。几个老人聚在祠堂前磕头烧纸,说是给战乱中死去的亲人报个信。
李震没有参加任何宴席。他独自登上西城楼,靠在箭垛边,望着远处村落升起的炊烟。
苏婉提着食盒上来,见他披着旧氅衣,便从盒中取出一碗热汤。“喝了再看吧,夜里风大。”
他接过碗,喝了一口,是野菜炖鸡,味道清淡。“你在营里忙了一整天,也该歇了。”
“刚送完最后一拨药,孩子们都睡下了。”她站到他身边,顺着他的视线望去,“你看那边,小学堂还在点灯。”
顺她手指方向,城南一角确实亮着几盏油灯。那是临时改建的学堂,白天由李瑶安排的教员授课,晚上则有自愿补习的孩子留下温书。
“他们总算能安心读书了。”她说。
李震放下碗,目光仍没移开。“杀一个人容易,改一片地难。”
“可你现在已经在做了。”她轻轻握住他的手,“以前这里连识字的人都不多,现在连老太太都抢着听告示。”
他笑了笑,没说话。
远处忽然传来欢呼声。一群年轻人抬着草扎的傀儡游街,那模样分明是节度使,头上插着写满罪状的纸条。有人往傀儡身上扔烂菜叶,旁边孩子拍手叫好。
“两广定了。”苏婉轻声道。
“嗯。”他点点头,握紧她的手,“但这只是开始。”
第二天清晨,李震召集诸将议事。李骁从北营赶来,听说节度使已死,只说了一句:“该了的,总要有个了结。”
李毅列席末位,将那块铜片交予李震。“这东西,属下查过,不像本地任何一家兵造的样式。刻痕也不是随意划的,像是某种编号。”
李震接过细看,翻过来发现背面有一串极小的数字:**七·九·三**。
“交给瑶儿,让她看看能不能破出来。”他收进袖中,“还有,你在山洞里见到的其他物件,全部登记入库,不准私下处置。”
“是。”
会议结束后,众人陆续离开。李震留下赵德,商议安抚司的人选安排。谈到一半,有文书急报:苍梧驿站截获一封密函,寄件人署名空白,收件地址却是“岭南节度使幕府”。
“拆开看了吗?”
“不敢擅动,原封送来。”
李震接过信封,质地厚实,火漆完整。他正要撕开,忽觉指尖微麻——这手感不对。普通的信封不会这么沉,里面似乎夹了硬物。
他换左手持信,右手缓缓揭开火漆。一层薄纸下,赫然藏着一片金属薄片,上面同样刻着一组符号。
“叫李毅回来。”他声音低了些,“再通知城防,关闭四门,今日所有进出人员,一律搜身。”
半个时辰后,李毅重新出现在厅中。他接过金属片,眉头微皱。“这种刻法……我在密道壁上见过类似的。”
“说明什么?”
“说明有人一直在跟着这条线走。”李毅抬头,“不是我们追查他们,是他们在等我们找到这些东西。”
李震沉默片刻,将信纸摊平,铺在案上。阳光从窗棂斜照进来,映出纸背一道细微的水渍痕迹——那形状,像是一枚印章的残影。
“把之前那半块令牌拿来。”他说。
李毅转身去取。李震盯着那道水渍,手指轻轻抚过边缘。就在这时,门外传来脚步声,一名亲卫抱来一只木箱,说是昨夜从节度使藏金处带回的剩余物品。
箱盖打开,里面堆着杂物:玉佩、账本、旧盔甲……最底下压着一本薄册,封面无字,翻开第一页,赫然是一页空白。
但当阳光移到纸面时,隐约浮现出几行淡蓝字迹。
        洞内传来低语,夹杂金属轻碰声。一名亲卫正将金锭塞进皮囊,火光映出节度使的脸——胡子拉碴,眼窝深陷,却仍挺直脊背,像一杆不肯倒的旗。
“只要你们放我走,岭南三城归你们调遣。”他的声音沙哑,却带着惯于发号施令的威压,“黄金万两,明日便可运抵边境。”
没人回应。只有雨滴从岩壁滑落,砸在铁甲上发出闷响。
李毅站起身,一步步走入洞中。火把在他脸上投下跳动的影子,目光落在对方腰间那枚早已失效的兵符上。“你欠的不是钱,是命。”他说完,抬手打了个手势。
亲卫们立刻扑上。刀光闪起,血溅在岩壁上,像泼洒的红漆。节度使抽出短剑格挡,砍翻一人,却被第二人锁住手臂。第三刀劈下时,他终于跪地,颈侧涌出黑红的血。
李毅亲自上前,一刀斩断其首级,用油布包好,连同残袍与印信一并封入木匣。他在尸身旁停顿片刻,俯身拾起一块刻有古怪符号的铜片——和密道尽头发现的记号如出一辙。
天刚亮,快马已驰入城门。
李震正在府衙后堂批阅降书,听到通报声抬起头。李毅走进来,解下肩上湿透的斗篷,双手呈上木匣。
“人死了?”李震问。
“昨夜子时,在苍梧以北三十里的山洞。”李毅声音平稳,“临死前还想谈条件。”
李震打开匣子看了一眼,合上盖子,放在案角。“悬于东门,三日不撤。”
“是。”
“另外,把那些文书再抄三份,贴满街头。赵德准备好了吗?”
“巳时整,他会当众宣读四十七家降书名录。”
李震点头,挥手让他退下。李毅转身走出门廊,身影很快消失在庭院拐角。
半个时辰后,东门城楼上挂起了首级。百姓起初不敢靠近,只远远张望。直到认出那张曾高坐帅堂的脸,人群才渐渐围拢。
有人低声议论:“真是他?”
“还能有假?那颗痣,左耳下面那颗。”
“听说他还想买通追兵……啧,作孽太多,报应到了。”
消息传开不过半日,城中气氛已变。孩童在街边唱起新编的顺口溜,说的是节度使如何私吞军粮、逼死民夫。鼓乐声从南市传来,百名少年列队巡游,每人手持一张《安民告示》,沿街朗读。
赵德站在府衙前高台,手捧卷册,一字一句念出投降士族的名字。每念一个,台下便有人应声记录。几家顽固老族派来的探子悄悄退走,连茶都没喝一口。
到了下午,三家先前闭门拒降的庄院派人送来兵器与田契,请求宽限一日整理家产。李震准了,但加了一句:“明日午时前不到,视同抗令。”
当晚,全城灯火通明。百姓自发点燃灯笼,挂在屋檐下、树梢上。街头摆起长桌,各家端出自制饭菜,共享一顿太平饭。几个老人聚在祠堂前磕头烧纸,说是给战乱中死去的亲人报个信。
李震没有参加任何宴席。他独自登上西城楼,靠在箭垛边,望着远处村落升起的炊烟。
苏婉提着食盒上来,见他披着旧氅衣,便从盒中取出一碗热汤。“喝了再看吧,夜里风大。”
他接过碗,喝了一口,是野菜炖鸡,味道清淡。“你在营里忙了一整天,也该歇了。”
“刚送完最后一拨药,孩子们都睡下了。”她站到他身边,顺着他的视线望去,“你看那边,小学堂还在点灯。”
顺她手指方向,城南一角确实亮着几盏油灯。那是临时改建的学堂,白天由李瑶安排的教员授课,晚上则有自愿补习的孩子留下温书。
“他们总算能安心读书了。”她说。
李震放下碗,目光仍没移开。“杀一个人容易,改一片地难。”
“可你现在已经在做了。”她轻轻握住他的手,“以前这里连识字的人都不多,现在连老太太都抢着听告示。”
他笑了笑,没说话。
远处忽然传来欢呼声。一群年轻人抬着草扎的傀儡游街,那模样分明是节度使,头上插着写满罪状的纸条。有人往傀儡身上扔烂菜叶,旁边孩子拍手叫好。
“两广定了。”苏婉轻声道。
“嗯。”他点点头,握紧她的手,“但这只是开始。”
第二天清晨,李震召集诸将议事。李骁从北营赶来,听说节度使已死,只说了一句:“该了的,总要有个了结。”
李毅列席末位,将那块铜片交予李震。“这东西,属下查过,不像本地任何一家兵造的样式。刻痕也不是随意划的,像是某种编号。”
李震接过细看,翻过来发现背面有一串极小的数字:**七·九·三**。
“交给瑶儿,让她看看能不能破出来。”他收进袖中,“还有,你在山洞里见到的其他物件,全部登记入库,不准私下处置。”
“是。”
会议结束后,众人陆续离开。李震留下赵德,商议安抚司的人选安排。谈到一半,有文书急报:苍梧驿站截获一封密函,寄件人署名空白,收件地址却是“岭南节度使幕府”。
“拆开看了吗?”
“不敢擅动,原封送来。”
李震接过信封,质地厚实,火漆完整。他正要撕开,忽觉指尖微麻——这手感不对。普通的信封不会这么沉,里面似乎夹了硬物。
他换左手持信,右手缓缓揭开火漆。一层薄纸下,赫然藏着一片金属薄片,上面同样刻着一组符号。
“叫李毅回来。”他声音低了些,“再通知城防,关闭四门,今日所有进出人员,一律搜身。”
半个时辰后,李毅重新出现在厅中。他接过金属片,眉头微皱。“这种刻法……我在密道壁上见过类似的。”
“说明什么?”
“说明有人一直在跟着这条线走。”李毅抬头,“不是我们追查他们,是他们在等我们找到这些东西。”
李震沉默片刻,将信纸摊平,铺在案上。阳光从窗棂斜照进来,映出纸背一道细微的水渍痕迹——那形状,像是一枚印章的残影。
“把之前那半块令牌拿来。”他说。
李毅转身去取。李震盯着那道水渍,手指轻轻抚过边缘。就在这时,门外传来脚步声,一名亲卫抱来一只木箱,说是昨夜从节度使藏金处带回的剩余物品。
箱盖打开,里面堆着杂物:玉佩、账本、旧盔甲……最底下压着一本薄册,封面无字,翻开第一页,赫然是一页空白。
但当阳光移到纸面时,隐约浮现出几行淡蓝字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