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光在营地东侧渐渐熄灭,黑烟被北风吹散。李骁站在高坡上,盯着敌军溃退的方向看了一会儿,转身走回主营帐。
他刚掀开帘子,副将已等在案前,手里捧着一叠单据。“工匠清点了霹雳炮,只剩一门还能用,药包损毁大半。粮车打开后,霉变的干饼占了六成。”
李骁沉默地接过账册,翻了两页,手指停在“止血散耗尽”那一行。他合上册子,问:“医棚那边什么情况?”
“陈七暂时稳住了,可另外三个重伤员烧得厉害,军医说怕是湿毒入体。汤剂只剩下三包,撑不过明天。”
李骁点头,走到角落的木箱前,掀开盖子逐一检查。空布袋、碎陶罐、几根烧焦的箭杆——这是他们目前能动用的所有物资。他直起身,对副将说:“挑五个腿脚快、认路的,轻装简行,带我的亲笔信走北岭古道。记住,不求快,只求活。”
“要写明缺什么吗?”
“不用。父亲看到信封上的火漆印就知道分量。”
副将领命出去。李骁解下腰间干粮袋,倒出最后一块硬饼,用刀切成八份,亲自送到伙房的大锅里。炊事兵愣住,想拦又不敢。
“从今天起,全军同灶。”他说完便走出伙房,沿着营区巡视。
士兵们蹲在泥地上啃发霉的饼,有人咬了一口就吐出来,却还是塞回嘴里慢慢嚼。帐篷之间积水未退,几处低洼处浮着油膜般的光泽。一名弓手坐在火堆旁,正用布条缠自己溃烂的脚踝。
李骁停下脚步,蹲在他旁边:“疼得厉害?”
那人摇头:“还能拉弓。”
“叫什么名字?”
“赵二狗,原是南乡猎户。”
李骁拍了拍他的肩,起身走向医疗棚。
掀帘进去时,军医正俯身查看陈七的伤口。那青年脸色灰白,额头滚烫,嘴唇干裂出血。李骁蹲下来,伸手探了探他的额头,又翻开眼皮看了看。
“还有救吗?”
军医迟疑片刻:“若有一剂清毒汤,或许能退热。但现在……只能靠他自己扛。”
李骁没说话,转身从随身包裹里取出一个布包,打开后是一只小瓷瓶。他倒出半勺褐色粉末,递给军医:“这是我母亲临行前留下的青蒿粉,说是遇湿热之症可用。”
军医接过,立刻调水灌入陈七口中。李骁坐在床边,看着那青年喉头艰难地吞咽了一下。
外面传来一阵骚动。一名老兵冲进棚子,声音发颤:“将军!我们打了胜仗,可吃的没了,药也没了,还要守到什么时候?”
棚内一时寂静。几个伤兵抬头望着李骁,眼神里有疲惫,也有质疑。
李骁站起身,走出医疗棚。营地中央已围了一圈人,不止伤兵,连带值哨的也赶来了。他扫视一圈,忽然解下腰间的水囊,递到军医手里:“把这半囊水掺进药锅,给最重的三人分了。”
然后他当众喝了一口锅里的药汤。
“这药,我喝了。”他说,“你们谁还信不过?”
人群静了几息,有人低头退开,有人默默归队。
李骁转向副将:“刚才那老兵叫什么?”
“孙五,参军八年,无劣迹。”
“把他和另外两个撕战袍想跑的,编进夜巡队,前哨先锋。”
“您不罚他们?”
“逃?人之常情。但既然还想活,就该知道命得自己挣。”
命令传下后,营地重新安静下来。李骁回到主营帐,铺开地图,在补给路线的几处节点画上红圈。
半夜,哨兵急报:东侧火沟余烬中有动静。
李骁披甲而出,登上了望台。果然,远处林缘有黑影移动,像是在试探。他下令放一排冷箭,箭矢落地后,那些影子迅速缩回黑暗。
“不是主力。”他说,“是在摸我们的底。”
回到帐中,他提笔写下战报:“三道梁防线尚存,霹雳炮仅余一门,粮药告罄,伤病日增。已遣信使绕行北岭,盼速援。”
写完封好,交给副将:“天亮就送出去。”
副将犹豫:“您不让突围队带这份?”
“不必。突围只为报信,多一份文书反而累赘。”
第二日清晨,雨又开始下。李骁召集所有军官,宣布三项命令:一是拆掉闲置帐篷,抬高地基防积水;二是焚烧艾草驱湿气;三是派两队游骑进山搜寻可代用的草药。
他自己带队去了北面山坡。一行人在密林中跋涉两个时辰,找到几株野黄芩和半篮苍术。返回途中,一名士兵脚下一滑,摔进沟里扭了脚踝。李骁亲自背他回来,一路没说话。
傍晚,军医拿着熬好的草药汤走进医疗棚。陈七已经能睁开眼,看到李骁进来,费力地动了动嘴唇。
“别说话。”李骁按住他肩膀,“喝药。”
药汤入口苦涩,陈七皱眉咽下。军医低声说:“热度退了些,但腿伤腐肉未清,若再无金疮药,恐怕……”
“尽力。”李骁打断他,“人活着,就有希望。”
夜里,李骁坐在病棚外守了一宿。每隔半个时辰进去看一次,记录每个人的呼吸与体温变化。有个年轻士兵半夜惊醒,看见他坐在床边,吓得一抖。
“别怕。”李骁低声说,“我在记你们的症状。以后打仗,少死些人。”
天快亮时,陈七突然发起寒战,浑身打颤。军医急得冒汗,翻遍药匣也找不到对症的方子。李骁想起母亲曾说过,湿寒入骨可用姜艾熏蒸,当即命人取来残存的干姜片和艾绒,裹布塞进伤员衣襟。
一个多时辰后,颤抖止住。
李骁走出病棚,迎面撞上副将。
“游骑回来了。”副将递上一只湿漉漉的布包,“采到些草药,还抓到一只山鸡。”
李骁打开布包,里面是几把不知名的根茎,混着泥土。他点点头:“分给炊事班,熬汤。”
正说着,东侧了望台传来短促锣声。两人同时抬头。
哨兵飞奔而下:“将军!林子里发现新挖的坑,比昨晚多出三处,都靠近水源!”
李骁眼神一沉,抓起长枪就走。
营地边缘,几口浅井周围果然布满伪装的陷坑。他蹲下查看,坑底插着削尖的竹签,上面盖着湿草和落叶。
“想断我们喝水的路。”他冷笑,“传令,加派双岗,井口围栅栏。再挖一口深井,位置换到西坡石层。”
命令刚下,北方山脊线上忽有火光闪动。不多,一闪即灭。
李骁站在坡顶,望着那片漆黑的轮廓。风卷着沙粒打在脸上,他从护甲内侧摸出那枚铜牌,指尖摩挲着“江南”二字。
远处,一只乌鸦扑棱棱飞起,掠过枯树梢头。
        他刚掀开帘子,副将已等在案前,手里捧着一叠单据。“工匠清点了霹雳炮,只剩一门还能用,药包损毁大半。粮车打开后,霉变的干饼占了六成。”
李骁沉默地接过账册,翻了两页,手指停在“止血散耗尽”那一行。他合上册子,问:“医棚那边什么情况?”
“陈七暂时稳住了,可另外三个重伤员烧得厉害,军医说怕是湿毒入体。汤剂只剩下三包,撑不过明天。”
李骁点头,走到角落的木箱前,掀开盖子逐一检查。空布袋、碎陶罐、几根烧焦的箭杆——这是他们目前能动用的所有物资。他直起身,对副将说:“挑五个腿脚快、认路的,轻装简行,带我的亲笔信走北岭古道。记住,不求快,只求活。”
“要写明缺什么吗?”
“不用。父亲看到信封上的火漆印就知道分量。”
副将领命出去。李骁解下腰间干粮袋,倒出最后一块硬饼,用刀切成八份,亲自送到伙房的大锅里。炊事兵愣住,想拦又不敢。
“从今天起,全军同灶。”他说完便走出伙房,沿着营区巡视。
士兵们蹲在泥地上啃发霉的饼,有人咬了一口就吐出来,却还是塞回嘴里慢慢嚼。帐篷之间积水未退,几处低洼处浮着油膜般的光泽。一名弓手坐在火堆旁,正用布条缠自己溃烂的脚踝。
李骁停下脚步,蹲在他旁边:“疼得厉害?”
那人摇头:“还能拉弓。”
“叫什么名字?”
“赵二狗,原是南乡猎户。”
李骁拍了拍他的肩,起身走向医疗棚。
掀帘进去时,军医正俯身查看陈七的伤口。那青年脸色灰白,额头滚烫,嘴唇干裂出血。李骁蹲下来,伸手探了探他的额头,又翻开眼皮看了看。
“还有救吗?”
军医迟疑片刻:“若有一剂清毒汤,或许能退热。但现在……只能靠他自己扛。”
李骁没说话,转身从随身包裹里取出一个布包,打开后是一只小瓷瓶。他倒出半勺褐色粉末,递给军医:“这是我母亲临行前留下的青蒿粉,说是遇湿热之症可用。”
军医接过,立刻调水灌入陈七口中。李骁坐在床边,看着那青年喉头艰难地吞咽了一下。
外面传来一阵骚动。一名老兵冲进棚子,声音发颤:“将军!我们打了胜仗,可吃的没了,药也没了,还要守到什么时候?”
棚内一时寂静。几个伤兵抬头望着李骁,眼神里有疲惫,也有质疑。
李骁站起身,走出医疗棚。营地中央已围了一圈人,不止伤兵,连带值哨的也赶来了。他扫视一圈,忽然解下腰间的水囊,递到军医手里:“把这半囊水掺进药锅,给最重的三人分了。”
然后他当众喝了一口锅里的药汤。
“这药,我喝了。”他说,“你们谁还信不过?”
人群静了几息,有人低头退开,有人默默归队。
李骁转向副将:“刚才那老兵叫什么?”
“孙五,参军八年,无劣迹。”
“把他和另外两个撕战袍想跑的,编进夜巡队,前哨先锋。”
“您不罚他们?”
“逃?人之常情。但既然还想活,就该知道命得自己挣。”
命令传下后,营地重新安静下来。李骁回到主营帐,铺开地图,在补给路线的几处节点画上红圈。
半夜,哨兵急报:东侧火沟余烬中有动静。
李骁披甲而出,登上了望台。果然,远处林缘有黑影移动,像是在试探。他下令放一排冷箭,箭矢落地后,那些影子迅速缩回黑暗。
“不是主力。”他说,“是在摸我们的底。”
回到帐中,他提笔写下战报:“三道梁防线尚存,霹雳炮仅余一门,粮药告罄,伤病日增。已遣信使绕行北岭,盼速援。”
写完封好,交给副将:“天亮就送出去。”
副将犹豫:“您不让突围队带这份?”
“不必。突围只为报信,多一份文书反而累赘。”
第二日清晨,雨又开始下。李骁召集所有军官,宣布三项命令:一是拆掉闲置帐篷,抬高地基防积水;二是焚烧艾草驱湿气;三是派两队游骑进山搜寻可代用的草药。
他自己带队去了北面山坡。一行人在密林中跋涉两个时辰,找到几株野黄芩和半篮苍术。返回途中,一名士兵脚下一滑,摔进沟里扭了脚踝。李骁亲自背他回来,一路没说话。
傍晚,军医拿着熬好的草药汤走进医疗棚。陈七已经能睁开眼,看到李骁进来,费力地动了动嘴唇。
“别说话。”李骁按住他肩膀,“喝药。”
药汤入口苦涩,陈七皱眉咽下。军医低声说:“热度退了些,但腿伤腐肉未清,若再无金疮药,恐怕……”
“尽力。”李骁打断他,“人活着,就有希望。”
夜里,李骁坐在病棚外守了一宿。每隔半个时辰进去看一次,记录每个人的呼吸与体温变化。有个年轻士兵半夜惊醒,看见他坐在床边,吓得一抖。
“别怕。”李骁低声说,“我在记你们的症状。以后打仗,少死些人。”
天快亮时,陈七突然发起寒战,浑身打颤。军医急得冒汗,翻遍药匣也找不到对症的方子。李骁想起母亲曾说过,湿寒入骨可用姜艾熏蒸,当即命人取来残存的干姜片和艾绒,裹布塞进伤员衣襟。
一个多时辰后,颤抖止住。
李骁走出病棚,迎面撞上副将。
“游骑回来了。”副将递上一只湿漉漉的布包,“采到些草药,还抓到一只山鸡。”
李骁打开布包,里面是几把不知名的根茎,混着泥土。他点点头:“分给炊事班,熬汤。”
正说着,东侧了望台传来短促锣声。两人同时抬头。
哨兵飞奔而下:“将军!林子里发现新挖的坑,比昨晚多出三处,都靠近水源!”
李骁眼神一沉,抓起长枪就走。
营地边缘,几口浅井周围果然布满伪装的陷坑。他蹲下查看,坑底插着削尖的竹签,上面盖着湿草和落叶。
“想断我们喝水的路。”他冷笑,“传令,加派双岗,井口围栅栏。再挖一口深井,位置换到西坡石层。”
命令刚下,北方山脊线上忽有火光闪动。不多,一闪即灭。
李骁站在坡顶,望着那片漆黑的轮廓。风卷着沙粒打在脸上,他从护甲内侧摸出那枚铜牌,指尖摩挲着“江南”二字。
远处,一只乌鸦扑棱棱飞起,掠过枯树梢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