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骁将最后一份医队名录交予赵德后,未在政事堂多留片刻。他径直转身出了宫门,跨上马背时天色尚早,风从城南吹来,带着新翻泥土的气息。他没回府,而是调转马头奔向洛阳工坊。
工部备案文书早已下发,三州试点医馆应于五日内动工。可到了窑厂门口,迎面撞上的却是紧闭的大门和一张冷脸。
“工期压得紧,青砖不够?”李骁翻身下马,声音不高,却字字落地。
管事低头搓着手:“不是不愿供,实在是近来柴火不足,烧一批就得歇半月……”
“那石灰呢?木料呢?”
“也都——难办。”
李骁盯着他,半晌不语。他知道这“难办”二字背后是谁在作梗。士族掌控地方窑场、林场已久,新政一出,税赋重压其身,如今连医馆用料都要卡一卡。
他不再多言,转身唤来亲卫:“取匣中建材,先送豫南。”
乾坤万象匣开启瞬间,数车青砖、成捆松梁凭空出现。这是家族储备的应急物资,原为战时所备,如今却先用于建屋救人。
“这些够撑十日。”他对随行工官道,“十日内,若地方材料仍不到,便全靠此途补足。但不能久仰空间之物,得把路通出来。”
他当即修书一封,命人快马送往苏婉处。
---
苏婉接到信时正在整理药典。她看完内容,只问了一句:“工匠看不懂图纸?”
送信人点头:“说是柱距不对,墙基偏了三尺,怕撑不住屋顶。”
她放下笔,起身披衣。“备车,去豫南。”
路上,她翻看李骁附来的建筑图样。这是参照现代医院功能区划设计的初稿,清洁区与污染区分隔明确,通风井、排水沟均有标注。可对惯于修建四合院的老匠人来说,这图如同天书。
抵达工地那日正逢雨后,泥地湿滑,几根木桩歪斜插在坑里。一名老匠正蹲在墙边比划,见有人来,抬头皱眉:“谁让你们改地基的?这边本该是灶房!”
苏婉走近,未穿官服,只着素裙布鞋。她蹲下身,从袖中取出炭笔,在湿土上画出一个矩形。
“这是整个医馆。”她点着一角,“这里是诊室,病人进来先在此候诊。这边是药房,取药不走回头路。后院设两间净手房,一处专洗医护衣物,一处处理污物。”
老匠凑近看,眉头锁得更紧:“那走廊为何要分两条?”
“一条给大夫走,一条给病人。”她指着另一条线,“发热咳嗽的,从这边进,直接入隔离房;普通伤患从那边进。不混行,不交叉。”
周围匠人围拢过来,有人嘀咕:“哪有看病还分路的?祖上没这么建过。”
“从前瘟疫来了,整村整寨倒下,也没人知道为什么。”苏婉站起身,声音平稳,“现在我们知道,病能传人。屋子密不透风,脏东西堆在角落,虫鼠滋生,人就容易染症。所以通风要好,排污要快,地面要硬实易洗。”
她指向已打好的地基:“你们砌的这堵墙,本该是隔断污染区的,结果往左挪了,诊室和污物房挨得太近。一旦有疫病患者来治,气流反灌,全馆都危险。”
老匠低头看着自己的图纸,又看看她画的沙盘,终于开口:“你说的‘三区’,我能懂。可这屋顶……我们打算盖茅草,省工省钱。”
“不行。”她摇头,“茅草藏湿生霉,夏生蚊虫,冬易起火。换陶瓦,或夯土加防水层。”
“那得多花多少料钱?”
“朝廷补。”她说,“每座医馆补贴三十贯,专用于屋顶防潮防火。你们照新图做,验收合格即付。”
人群静了下来。
一名年轻工匠试探问:“若我们按您说的改,以后别的工程也能这么建吗?”
苏婉看了他一眼:“你想建什么样的房子,将来百姓就能住什么样的房子。现在改一点,往后就少死一人。”
众人不再言语。有人默默拿起工具,开始拆那段错位的墙基。
---
与此同时,赵德已携令文出发巡行五县。
他每到一地,必先进县衙,当众宣读新政文书:“医馆建设属民生要务,凡涉及建材运输,官道通行不得设卡阻拦。若有刁难者,监察院将列为重点稽查对象。”
首日在宜阳,守卡吏卒支吾不肯放行车队。赵德当场命人拆封查验货物,确认为石灰与药柜后,提笔写下通牒文书,并加盖工部印信。
“明日午时前不开关,我便上报中枢,请锦衣卫前来问话。”
次日清晨,关口已撤。
他在途中得知,李骁已启用暗线护送后续物资。此举虽非常规,但眼下非常之时,只能以雷霆手段破阻碍。
至第三日,南方三州窑厂陆续开工,首批青砖装车启运。消息传回前线营地,李骁正在查看第二批选址报告。
“荆北坡地太多,不宜建大型院落。”他指着地图,“把原定一座改为两座小型医点,分散覆盖村落。”
副官记录完毕,犹豫道:“可图纸又要重改,工匠怕更跟不上。”
“那就再派人去教。”他说,“苏婉能在一处教会,就能在十处教会。实在不行,让医队里懂些营造的弟子跟着学,将来自己建。”
他合上册子,起身走出营帐。
暮色渐沉,几处工地灯火已亮。木架竖立如骨,墙体初成轮廓。远处传来凿石声,还有人在喊号子调正梁柱。
他站在高坡上望了一阵,转身吩咐:“明日我去陈塘口,那边排水沟还没动工。苏婉说,水排不出去,地基三年内必塌。”
---
苏婉那一夜睡得很浅。
清晨起来,她亲自带着两名随行医师和三位老匠,在工地一角搭了个简易模型。用碎砖拼出院落格局,细绳拉出通道分界。
“这条沟必须深挖一尺半。”她蹲在沟槽边,用手丈量深度,“坡度也要够,雨水才能顺势流走。”
一名工头蹲在一旁,拿着尺反复测量,忽然抬头:“若按您这法子,每座医馆光挖沟就得耗二十个工日。”
“值得。”她说,“一间屋子能用三十年,基础错一天,日后补救要花十年。”
她站起身,拍去裙角泥灰,忽然觉得肋侧一阵钝痛。连日奔波,旧伤隐隐发作,但她没停下。
中午时分,她召集所有工头再次开会。每人发了一张简化图纸,上面用红墨圈出关键节点:承重柱位置、门窗朝向、排污口高度。
“看不懂的地方,现在问。”她说,“今晚之后,我不再重复。”
有人举手:“这窗开得太大,风雨灌进来怎么办?”
“加挡雨檐,平时敞开通风。”她答,“病人最怕闷气,宁可多费些木料,也不能委屈呼吸。”
又有人问:“若将来扩院,这墙还能拆吗?”
她点头:“非承重墙全部留活口,日后可拆可移。医馆不是死物,它得跟着病情变,跟着百姓需要变。”
众人散去后,她在模型前驻足良久,提笔在图纸背面写下几行改进意见:建议增设遮阳廊、优化药房采光、统一门把手高度以便老弱操作。
天色渐暗,她扶着桌沿缓缓坐下,指尖仍在勾画线条。
远处,李骁正站在新筑的地基上,对照图纸检查梁距。他抬头望了望天,云层低垂,似又有雨意。
他唤来工官:“今晚所有木料入库,露天部分加盖油布。明日一早,我要看到陈塘口的排水沟全线开挖。”
工官领命而去。
他站在尚未封顶的框架之中,伸手摸了摸横梁接口。木材干燥,榫卯严实。
这时,一名工匠匆匆跑来:“将军,东侧墙基刚填完土,可底下发现一道裂痕,像是地势沉降所致。”
李骁皱眉,立即随他过去。
坑底潮湿,一道细缝自北向南延伸,约有臂长。他蹲下身,手指探入裂缝,察觉深处土质松软。
“立刻停工。”他下令,“通知苏婉,这里需要重新勘测地基。”
        工部备案文书早已下发,三州试点医馆应于五日内动工。可到了窑厂门口,迎面撞上的却是紧闭的大门和一张冷脸。
“工期压得紧,青砖不够?”李骁翻身下马,声音不高,却字字落地。
管事低头搓着手:“不是不愿供,实在是近来柴火不足,烧一批就得歇半月……”
“那石灰呢?木料呢?”
“也都——难办。”
李骁盯着他,半晌不语。他知道这“难办”二字背后是谁在作梗。士族掌控地方窑场、林场已久,新政一出,税赋重压其身,如今连医馆用料都要卡一卡。
他不再多言,转身唤来亲卫:“取匣中建材,先送豫南。”
乾坤万象匣开启瞬间,数车青砖、成捆松梁凭空出现。这是家族储备的应急物资,原为战时所备,如今却先用于建屋救人。
“这些够撑十日。”他对随行工官道,“十日内,若地方材料仍不到,便全靠此途补足。但不能久仰空间之物,得把路通出来。”
他当即修书一封,命人快马送往苏婉处。
---
苏婉接到信时正在整理药典。她看完内容,只问了一句:“工匠看不懂图纸?”
送信人点头:“说是柱距不对,墙基偏了三尺,怕撑不住屋顶。”
她放下笔,起身披衣。“备车,去豫南。”
路上,她翻看李骁附来的建筑图样。这是参照现代医院功能区划设计的初稿,清洁区与污染区分隔明确,通风井、排水沟均有标注。可对惯于修建四合院的老匠人来说,这图如同天书。
抵达工地那日正逢雨后,泥地湿滑,几根木桩歪斜插在坑里。一名老匠正蹲在墙边比划,见有人来,抬头皱眉:“谁让你们改地基的?这边本该是灶房!”
苏婉走近,未穿官服,只着素裙布鞋。她蹲下身,从袖中取出炭笔,在湿土上画出一个矩形。
“这是整个医馆。”她点着一角,“这里是诊室,病人进来先在此候诊。这边是药房,取药不走回头路。后院设两间净手房,一处专洗医护衣物,一处处理污物。”
老匠凑近看,眉头锁得更紧:“那走廊为何要分两条?”
“一条给大夫走,一条给病人。”她指着另一条线,“发热咳嗽的,从这边进,直接入隔离房;普通伤患从那边进。不混行,不交叉。”
周围匠人围拢过来,有人嘀咕:“哪有看病还分路的?祖上没这么建过。”
“从前瘟疫来了,整村整寨倒下,也没人知道为什么。”苏婉站起身,声音平稳,“现在我们知道,病能传人。屋子密不透风,脏东西堆在角落,虫鼠滋生,人就容易染症。所以通风要好,排污要快,地面要硬实易洗。”
她指向已打好的地基:“你们砌的这堵墙,本该是隔断污染区的,结果往左挪了,诊室和污物房挨得太近。一旦有疫病患者来治,气流反灌,全馆都危险。”
老匠低头看着自己的图纸,又看看她画的沙盘,终于开口:“你说的‘三区’,我能懂。可这屋顶……我们打算盖茅草,省工省钱。”
“不行。”她摇头,“茅草藏湿生霉,夏生蚊虫,冬易起火。换陶瓦,或夯土加防水层。”
“那得多花多少料钱?”
“朝廷补。”她说,“每座医馆补贴三十贯,专用于屋顶防潮防火。你们照新图做,验收合格即付。”
人群静了下来。
一名年轻工匠试探问:“若我们按您说的改,以后别的工程也能这么建吗?”
苏婉看了他一眼:“你想建什么样的房子,将来百姓就能住什么样的房子。现在改一点,往后就少死一人。”
众人不再言语。有人默默拿起工具,开始拆那段错位的墙基。
---
与此同时,赵德已携令文出发巡行五县。
他每到一地,必先进县衙,当众宣读新政文书:“医馆建设属民生要务,凡涉及建材运输,官道通行不得设卡阻拦。若有刁难者,监察院将列为重点稽查对象。”
首日在宜阳,守卡吏卒支吾不肯放行车队。赵德当场命人拆封查验货物,确认为石灰与药柜后,提笔写下通牒文书,并加盖工部印信。
“明日午时前不开关,我便上报中枢,请锦衣卫前来问话。”
次日清晨,关口已撤。
他在途中得知,李骁已启用暗线护送后续物资。此举虽非常规,但眼下非常之时,只能以雷霆手段破阻碍。
至第三日,南方三州窑厂陆续开工,首批青砖装车启运。消息传回前线营地,李骁正在查看第二批选址报告。
“荆北坡地太多,不宜建大型院落。”他指着地图,“把原定一座改为两座小型医点,分散覆盖村落。”
副官记录完毕,犹豫道:“可图纸又要重改,工匠怕更跟不上。”
“那就再派人去教。”他说,“苏婉能在一处教会,就能在十处教会。实在不行,让医队里懂些营造的弟子跟着学,将来自己建。”
他合上册子,起身走出营帐。
暮色渐沉,几处工地灯火已亮。木架竖立如骨,墙体初成轮廓。远处传来凿石声,还有人在喊号子调正梁柱。
他站在高坡上望了一阵,转身吩咐:“明日我去陈塘口,那边排水沟还没动工。苏婉说,水排不出去,地基三年内必塌。”
---
苏婉那一夜睡得很浅。
清晨起来,她亲自带着两名随行医师和三位老匠,在工地一角搭了个简易模型。用碎砖拼出院落格局,细绳拉出通道分界。
“这条沟必须深挖一尺半。”她蹲在沟槽边,用手丈量深度,“坡度也要够,雨水才能顺势流走。”
一名工头蹲在一旁,拿着尺反复测量,忽然抬头:“若按您这法子,每座医馆光挖沟就得耗二十个工日。”
“值得。”她说,“一间屋子能用三十年,基础错一天,日后补救要花十年。”
她站起身,拍去裙角泥灰,忽然觉得肋侧一阵钝痛。连日奔波,旧伤隐隐发作,但她没停下。
中午时分,她召集所有工头再次开会。每人发了一张简化图纸,上面用红墨圈出关键节点:承重柱位置、门窗朝向、排污口高度。
“看不懂的地方,现在问。”她说,“今晚之后,我不再重复。”
有人举手:“这窗开得太大,风雨灌进来怎么办?”
“加挡雨檐,平时敞开通风。”她答,“病人最怕闷气,宁可多费些木料,也不能委屈呼吸。”
又有人问:“若将来扩院,这墙还能拆吗?”
她点头:“非承重墙全部留活口,日后可拆可移。医馆不是死物,它得跟着病情变,跟着百姓需要变。”
众人散去后,她在模型前驻足良久,提笔在图纸背面写下几行改进意见:建议增设遮阳廊、优化药房采光、统一门把手高度以便老弱操作。
天色渐暗,她扶着桌沿缓缓坐下,指尖仍在勾画线条。
远处,李骁正站在新筑的地基上,对照图纸检查梁距。他抬头望了望天,云层低垂,似又有雨意。
他唤来工官:“今晚所有木料入库,露天部分加盖油布。明日一早,我要看到陈塘口的排水沟全线开挖。”
工官领命而去。
他站在尚未封顶的框架之中,伸手摸了摸横梁接口。木材干燥,榫卯严实。
这时,一名工匠匆匆跑来:“将军,东侧墙基刚填完土,可底下发现一道裂痕,像是地势沉降所致。”
李骁皱眉,立即随他过去。
坑底潮湿,一道细缝自北向南延伸,约有臂长。他蹲下身,手指探入裂缝,察觉深处土质松软。
“立刻停工。”他下令,“通知苏婉,这里需要重新勘测地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