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婉蹲在坑边,指尖触到湿泥中的裂痕边缘。那道缝隙从北向南延伸,像一道被人用钝刀划开的口子。她正要开口吩咐重新勘测,忽然听见东侧传来一声闷响,紧接着是木梁倒塌的噼啪声。
浓烟瞬间腾起。
她猛地站起身,望向窑棚方向。火舌已舔上屋顶,黑烟裹着火星翻卷而上。几名工匠从浓烟中踉跄跑出,一人抱着头跪倒在地,指缝间渗出血迹。
“不是失火。”她快步上前,掀开伤者的手查看伤口。额头上的淤肿呈条状,边缘不规则,像是被重物砸击所致。她又扫了一眼坍塌的棚架——火是从底部三处同时燃起的,油渍痕迹清晰可见。
李骁赶到时,火势已被扑灭大半。他踩过焦黑的木料,蹲下身拨开残灰。泥土里嵌着一块烧得发脆的布片,底下压着半截断绳,打的是死结,手法粗粝却不常见。他顺着脚印往外围查探,在泥地边缘拾到一枚铜牌。
牌面断裂,只剩一半。纹样是缠枝莲托双鱼,底刻暗云纹。他认得这种制式——早年王晏府中护院佩带的腰牌,曾见过一次,是在政事堂外清缴违禁兵器时收上的。
他立刻抽出腰间短刃,在地上划出一条线。“从现在起,所有建材分两处存放,相隔五十步以上。夜间轮值加到四班,每班十人持械巡守。”
随从领命而去。
他翻身上马,取出随身携带的密信筒,写完字后封蜡吹气,交给亲卫:“快马送至李毅,就说——豫南工地遭袭,证据指向王晏旧部,让他查西门出入记录,盯紧废宅动静。”
---
李毅接到信时正在城西茶肆角落喝粗茶。
他拆开蜡封,看完只一弹指,将纸投入茶碗。墨迹迅速晕开,字迹沉入水底。他放下碗,袖中滑出一册薄册,翻开其中一页,上面记着近十日进出洛阳西门的可疑人员名单。
三日前,有三人乘夜出城,衣着普通却脚踏官靴残纹,曾在王晏别院废宅外停留半个时辰。守门卒起初不愿供述,直到他亮出锦衣卫令符。
他合上册子,起身离座。临走前,将几枚铜钱压在碗底——不多不少,刚好够茶钱。
他没回衙署,径直调转马头南下。沿途在几个村落茶摊歇脚,听人闲谈。多数人在说医馆起火的事,有老农摇头:“怕是动了龙脉,遭天罚了。”也有年轻匠人低声反驳:“我亲眼看见有人往木堆上泼油,穿的是粗布衣,口音不像本地。”
到了豫南边界,他在一处临时医疗点外停下。苏婉正在给伤者换药,眉头微锁,手上的动作却稳。
他站在帘外未进,只问了一句:“人怎么样?”
她抬眼看了他一下,“脑震荡,需静养十日。另外两个骨折,无性命之忧。”她说完,继续包扎,声音不高,“他们想烧的是房子,伤的是人。可真正怕的,不是火,是人心乱。”
李毅点头,转身走向附近工棚。
他在茶水桶旁坐下,拎起瓢喝了一口。旁边几个闲汉正围坐闲聊。一人说:“听说昨晚打人的,拿了五两银子就走。”另一人冷笑:“五两?够买条命么?我看他们是冲着‘义’字去的,说是替太傅讨个公道。”
“太傅都倒台了,还讲什么义?”
“嘘——小点声!你没听他说‘岂容尔等建这瘟神庙’?那是原话。”
李毅不动声色,掏出几枚铜板扔在桌上,“再来一壶。”
他记下了说话那人的脸。
离开时,他绕到后巷,在一堆废弃砖石中翻找片刻。泥土里埋着半块鞋底,皮质厚实,针脚紧密,非民间匠人所制。他又在地上比对脚印,发现有一串步伐极轻,落地时总避开关节受力点——这是受过训练的人才会有的走法。
当晚,他召集两名心腹暗探,将铜牌残片摆在桌上。“查所有曾隶属王晏私兵的名录,重点找近半月行踪不明者。另外,派人盯着这几个人。”他报出茶肆中几人的名字,“尤其是那个提‘瘟神庙’的。”
“大人,要不要先抓来审?”
“不急。”他摇头,“这些人只是马前卒。幕后之人不会轻易露面,我们现在动一子,就得让他们以为棋盘已乱。”
---
苏婉回到工地时已是深夜。
火场清理完毕,焦木堆在一旁,灰烬被雨水打成黑泥。她站在空地上,身后跟着几名医师和工头。
“今晚谁都不许回家。”她说,“我们在这里守一夜。”
有人犹豫:“万一再有人来……”
“那就让他们看看,烧得掉木头,烧不掉人心。”她从随身包裹里取出一盏油灯,点燃后放在废墟中央,“明日照样开工。缺的材料,明天中午前会运到。”
赵德次日清晨抵达,带来加盖工部印信的告示。他让人钉在工地入口的木桩上,高声宣读:“凡参与破坏医馆者,一经查实,抄没家产,流放三千里。举报有功者,赏银百两,另赐良田二十亩。”
随后,一队官差押着几辆牛车驶入工地。车上装满新木料、石灰和瓦片。车辕上插着一面小旗,写着“民部特供”。
百姓围在栅栏外观望。见官府不仅没停工,反而加倍补料,议论声渐渐低了下去。
一名老工匠蹲在墙基旁,拿尺子量着苏婉昨夜画下的标记。他抬头问:“这排污沟还是按您说的挖一尺半?”
“挖。”她说。
“那坡度呢?”
“三分斜,不能少。”
他点点头,招呼徒弟搬工具。其他人见状,也陆续拿起铁锹。
---
李毅在第三日午后收到回报。
那几个茶肆闲汉中,有一人曾在王晏府中做过杂役,三年前遣散回乡。其余两人是其同族,常往来于洛阳与豫南之间。而那个说出“瘟神庙”的人,昨夜连夜离开了村子,行踪不明。
更重要的是,有人在陈塘口以南十里外的荒寨附近,见到数名陌生男子出入。那寨子早已废弃,但最近有人修整了门道,还在后山挖了隐蔽小径。
他带上两名精锐,轻装简行,沿小路南下。
马蹄裹布,脚步无声。穿过一片松林后,前方雾气渐浓。远处一道残墙立在坡上,青苔覆顶,门框歪斜。
他勒住缰绳,从怀中取出那枚染血的铜牌残片,手指抚过断裂处。
牌面纹路与昨夜查获的鞋底印记完全吻合。
他翻身下马,将马系于树后,抽出短刃贴身前行。
距寨墙三十步时,忽听得墙内传来低语:
“东西埋好了?”
“嗯,就在东厢地下,三层砖下。”
“记住,下次动手,先伤人,再放火。要让那些大夫知道,这地方建不成。”
李毅伏在草丛中,缓缓抽出一张弓,搭上一支无羽箭。
        浓烟瞬间腾起。
她猛地站起身,望向窑棚方向。火舌已舔上屋顶,黑烟裹着火星翻卷而上。几名工匠从浓烟中踉跄跑出,一人抱着头跪倒在地,指缝间渗出血迹。
“不是失火。”她快步上前,掀开伤者的手查看伤口。额头上的淤肿呈条状,边缘不规则,像是被重物砸击所致。她又扫了一眼坍塌的棚架——火是从底部三处同时燃起的,油渍痕迹清晰可见。
李骁赶到时,火势已被扑灭大半。他踩过焦黑的木料,蹲下身拨开残灰。泥土里嵌着一块烧得发脆的布片,底下压着半截断绳,打的是死结,手法粗粝却不常见。他顺着脚印往外围查探,在泥地边缘拾到一枚铜牌。
牌面断裂,只剩一半。纹样是缠枝莲托双鱼,底刻暗云纹。他认得这种制式——早年王晏府中护院佩带的腰牌,曾见过一次,是在政事堂外清缴违禁兵器时收上的。
他立刻抽出腰间短刃,在地上划出一条线。“从现在起,所有建材分两处存放,相隔五十步以上。夜间轮值加到四班,每班十人持械巡守。”
随从领命而去。
他翻身上马,取出随身携带的密信筒,写完字后封蜡吹气,交给亲卫:“快马送至李毅,就说——豫南工地遭袭,证据指向王晏旧部,让他查西门出入记录,盯紧废宅动静。”
---
李毅接到信时正在城西茶肆角落喝粗茶。
他拆开蜡封,看完只一弹指,将纸投入茶碗。墨迹迅速晕开,字迹沉入水底。他放下碗,袖中滑出一册薄册,翻开其中一页,上面记着近十日进出洛阳西门的可疑人员名单。
三日前,有三人乘夜出城,衣着普通却脚踏官靴残纹,曾在王晏别院废宅外停留半个时辰。守门卒起初不愿供述,直到他亮出锦衣卫令符。
他合上册子,起身离座。临走前,将几枚铜钱压在碗底——不多不少,刚好够茶钱。
他没回衙署,径直调转马头南下。沿途在几个村落茶摊歇脚,听人闲谈。多数人在说医馆起火的事,有老农摇头:“怕是动了龙脉,遭天罚了。”也有年轻匠人低声反驳:“我亲眼看见有人往木堆上泼油,穿的是粗布衣,口音不像本地。”
到了豫南边界,他在一处临时医疗点外停下。苏婉正在给伤者换药,眉头微锁,手上的动作却稳。
他站在帘外未进,只问了一句:“人怎么样?”
她抬眼看了他一下,“脑震荡,需静养十日。另外两个骨折,无性命之忧。”她说完,继续包扎,声音不高,“他们想烧的是房子,伤的是人。可真正怕的,不是火,是人心乱。”
李毅点头,转身走向附近工棚。
他在茶水桶旁坐下,拎起瓢喝了一口。旁边几个闲汉正围坐闲聊。一人说:“听说昨晚打人的,拿了五两银子就走。”另一人冷笑:“五两?够买条命么?我看他们是冲着‘义’字去的,说是替太傅讨个公道。”
“太傅都倒台了,还讲什么义?”
“嘘——小点声!你没听他说‘岂容尔等建这瘟神庙’?那是原话。”
李毅不动声色,掏出几枚铜板扔在桌上,“再来一壶。”
他记下了说话那人的脸。
离开时,他绕到后巷,在一堆废弃砖石中翻找片刻。泥土里埋着半块鞋底,皮质厚实,针脚紧密,非民间匠人所制。他又在地上比对脚印,发现有一串步伐极轻,落地时总避开关节受力点——这是受过训练的人才会有的走法。
当晚,他召集两名心腹暗探,将铜牌残片摆在桌上。“查所有曾隶属王晏私兵的名录,重点找近半月行踪不明者。另外,派人盯着这几个人。”他报出茶肆中几人的名字,“尤其是那个提‘瘟神庙’的。”
“大人,要不要先抓来审?”
“不急。”他摇头,“这些人只是马前卒。幕后之人不会轻易露面,我们现在动一子,就得让他们以为棋盘已乱。”
---
苏婉回到工地时已是深夜。
火场清理完毕,焦木堆在一旁,灰烬被雨水打成黑泥。她站在空地上,身后跟着几名医师和工头。
“今晚谁都不许回家。”她说,“我们在这里守一夜。”
有人犹豫:“万一再有人来……”
“那就让他们看看,烧得掉木头,烧不掉人心。”她从随身包裹里取出一盏油灯,点燃后放在废墟中央,“明日照样开工。缺的材料,明天中午前会运到。”
赵德次日清晨抵达,带来加盖工部印信的告示。他让人钉在工地入口的木桩上,高声宣读:“凡参与破坏医馆者,一经查实,抄没家产,流放三千里。举报有功者,赏银百两,另赐良田二十亩。”
随后,一队官差押着几辆牛车驶入工地。车上装满新木料、石灰和瓦片。车辕上插着一面小旗,写着“民部特供”。
百姓围在栅栏外观望。见官府不仅没停工,反而加倍补料,议论声渐渐低了下去。
一名老工匠蹲在墙基旁,拿尺子量着苏婉昨夜画下的标记。他抬头问:“这排污沟还是按您说的挖一尺半?”
“挖。”她说。
“那坡度呢?”
“三分斜,不能少。”
他点点头,招呼徒弟搬工具。其他人见状,也陆续拿起铁锹。
---
李毅在第三日午后收到回报。
那几个茶肆闲汉中,有一人曾在王晏府中做过杂役,三年前遣散回乡。其余两人是其同族,常往来于洛阳与豫南之间。而那个说出“瘟神庙”的人,昨夜连夜离开了村子,行踪不明。
更重要的是,有人在陈塘口以南十里外的荒寨附近,见到数名陌生男子出入。那寨子早已废弃,但最近有人修整了门道,还在后山挖了隐蔽小径。
他带上两名精锐,轻装简行,沿小路南下。
马蹄裹布,脚步无声。穿过一片松林后,前方雾气渐浓。远处一道残墙立在坡上,青苔覆顶,门框歪斜。
他勒住缰绳,从怀中取出那枚染血的铜牌残片,手指抚过断裂处。
牌面纹路与昨夜查获的鞋底印记完全吻合。
他翻身下马,将马系于树后,抽出短刃贴身前行。
距寨墙三十步时,忽听得墙内传来低语:
“东西埋好了?”
“嗯,就在东厢地下,三层砖下。”
“记住,下次动手,先伤人,再放火。要让那些大夫知道,这地方建不成。”
李毅伏在草丛中,缓缓抽出一张弓,搭上一支无羽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