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瑶走出府衙时,天刚蒙亮。晨风掠过檐角,吹起她袖口的细纹布边。她没回头,脚步沉稳地穿过长廊,身后两名随员抱着卷宗快步跟上。昨夜在灯下写完的行程单已被收进贴身布囊,上面第一行写着:“辰时三刻,吴县南市茶肆。”
马车停在侧门,车轮沾着昨夜雨水留下的泥痕。她登车前顿了顿,从随员手中接过一叠新印的《补遗条文简要》,纸张粗糙,墨迹未干。这是她命人连夜用白话重写的版本,去掉了所有“之乎者也”的套语,只留最直白的几条:女子可分家产、商户立契官府须备案、百姓告状不得拒收状纸。
“换便装。”她低声说。
半个时辰后,一辆不起眼的青篷小车驶入南市街口。李瑶坐在角落,斗笠压得不高不低,刚好能看清对面摊主的脸。茶肆里人声渐起,脚夫、挑担妇人、货郎围坐几桌,议论的不是天气,便是哪家衙门又拖了案子。
她让随员点了一壶粗茶,自己不动声色听着邻桌说话。一个中年妇人正向旁人抱怨:“我侄女前些日子去报官,说她公婆吞了嫁妆田,结果差役说‘家事不清官难断’,让她回去再商量。”
“那新律不是说了能管吗?”有人问。
“谁晓得!衙门口贴的字密密麻麻,念都念不通,更别说用了。”
李瑶记下了这句话。
午后转至码头,她站在货栈外看了一阵。几个商人聚在棚下核对货单,神情焦躁。她走近听清原委——一批生丝运到扬州被扣,对方称契约无官印,不算数。而官印迟迟不下,因经办小吏索贿未遂,故意拖延。
“我们按新律写的文书,条款一条不少,可到了地方,还是得看谁给的钱多。”一人拍案。
李瑶取出随身携带的登记簿,写下“契约效力执行难”七字,旁边标注:非条文缺失,而在流程受阻。
傍晚前,她在城西一处布行前停下。店主是个年轻女子,独自撑起铺面,墙上挂着一张手书告示:“本店交易皆立契,官府可查。”李瑶进去买了匹素绢,顺口问:“你这契怎么立?”
“去坊正那里盖印,一份交官,一份自留。”女子熟练地填好单子,“三个月前我还被人骗走一批货,后来靠新律追回来了。现在谁想赖账,我就拿契纸砸他脸上。”
李瑶点头,临走留下一枚特制铜牌,上面没有文字,只有一个镂空的“瑶”字暗记。“若遇到官府推诿或差役刁难,把这牌子交给专务司联络人,我们会查。”
回驿馆的路上,天已全黑。她靠在车厢壁上闭目片刻,脑中滚动着今日所闻。上百条信息杂乱交织,但她清楚,真正致命的不是某一条投诉,而是三条主线贯穿始终:百姓看不懂律文,官吏不愿执行,监督机制形同虚设。
次日清晨,她在驿馆厅堂设了三场座谈。
第一场请的是平民百姓。起初众人拘谨,只敢说“朝廷英明”之类的话。她让人端出热粥馒头,请大家边吃边聊。然后讲了湖州寡妇祠堂墙被拆的事,又拿出那份修改后的条文:“现在不是你们能不能告,是我们必须管。监察司会查每一个该管却不管的案子。”
气氛松动了。一个老农开口:“我家二小子去年被占了半亩菜园,去了三次县衙,都说‘等通知’。现在还能翻案吗?”
“能。”李瑶答,“你带上地契和诉状,专务司督办。七日内无回应,直接递到我这里。”
第二场是中小商人。他们更直接,开口就问:“立了契,官府不认怎么办?有没有统一存档的地方?能不能让我们自己也能查?”
李瑶记下“建立契约备案库”一项,并承诺试点推行电子登记——她没解释什么是“电子”,只说会有专人录入铁册,加盖双印,杜绝篡改。
第三场面对地方儒生。果然有人起身质问:“女子析产,岂不乱了尊卑秩序?家中长子尚不能独承祖业,反让未出嫁的女儿分田,礼法何在?”
她不急不恼:“去年江南大旱,许多男子战死北境,家中只剩母女守业。若她们连一分田都保不住,明年谁来种粮?谁来纳税?你说的礼法,是要饿死人,还是稳民生?”
那人语塞。
另一儒生缓声道:“并非反对赋权,而是条文太硬,乡里调解余地没了。”
李瑶点头:“所以我们在补遗中加了调解前置程序,但前提是双方自愿。若一方仗势欺压,官府不得以‘劝和’为由驳回诉讼。”
三场会罢,已是深夜。她独自留在厅中,将三日所录逐条梳理。火盆里的炭块发出轻微裂响,映得纸上字迹微微跳动。
她提笔写下《民情实录·初稿》标题,随后分列三项核心问题:
一、宣传断层:百姓不知律、不懂律、不信律。
对策:全面推行白话版条文,配图释义,医馆、学堂、驿站同步张贴;每村设一名“律知员”,由识字青年轮值讲解。
二、执行偏差:地方官消极应付,差役借机勒索。
对策:设立民间监察员制度,由百姓推选,独立于衙门,有权调阅案卷、上报异常;凡被三人以上联名举报的官员,专务司直接介入审查。
三、监督缺位:积案无人盯,冤屈难翻案。
对策:建立“百案督办”机制,每月公布各地清理进度;对五年以上未结案实行挂牌追踪,责任人终身追责。
她写完最后一行,抬头看了眼窗外。月光斜照在院中石阶上,一道浅痕横贯其上,像是多年前修缮时留下的接缝。
随员轻步进来:“公主,明日是否去昆山?那边有两起商户契约纠纷已僵持半年。”
“不去昆山。”她合上册子,“先去常熟。那里有个寡妇,丈夫死后族人强迁其户籍,说她不再是本族人,不得继承宅基。案子报上来三次,都被退回。”
“可……地方志记载,常熟县令与赵大人有些旧谊。”
她站起身,将《民情实录》锁进匣中,语气平静:“正因为如此,才更要亲自走一趟。”
她转身走向内室,手指抚过匣面那枚暗记。火光一闪,映出她眼中未散的锐色。
木匣落锁的声音清脆响起。
        马车停在侧门,车轮沾着昨夜雨水留下的泥痕。她登车前顿了顿,从随员手中接过一叠新印的《补遗条文简要》,纸张粗糙,墨迹未干。这是她命人连夜用白话重写的版本,去掉了所有“之乎者也”的套语,只留最直白的几条:女子可分家产、商户立契官府须备案、百姓告状不得拒收状纸。
“换便装。”她低声说。
半个时辰后,一辆不起眼的青篷小车驶入南市街口。李瑶坐在角落,斗笠压得不高不低,刚好能看清对面摊主的脸。茶肆里人声渐起,脚夫、挑担妇人、货郎围坐几桌,议论的不是天气,便是哪家衙门又拖了案子。
她让随员点了一壶粗茶,自己不动声色听着邻桌说话。一个中年妇人正向旁人抱怨:“我侄女前些日子去报官,说她公婆吞了嫁妆田,结果差役说‘家事不清官难断’,让她回去再商量。”
“那新律不是说了能管吗?”有人问。
“谁晓得!衙门口贴的字密密麻麻,念都念不通,更别说用了。”
李瑶记下了这句话。
午后转至码头,她站在货栈外看了一阵。几个商人聚在棚下核对货单,神情焦躁。她走近听清原委——一批生丝运到扬州被扣,对方称契约无官印,不算数。而官印迟迟不下,因经办小吏索贿未遂,故意拖延。
“我们按新律写的文书,条款一条不少,可到了地方,还是得看谁给的钱多。”一人拍案。
李瑶取出随身携带的登记簿,写下“契约效力执行难”七字,旁边标注:非条文缺失,而在流程受阻。
傍晚前,她在城西一处布行前停下。店主是个年轻女子,独自撑起铺面,墙上挂着一张手书告示:“本店交易皆立契,官府可查。”李瑶进去买了匹素绢,顺口问:“你这契怎么立?”
“去坊正那里盖印,一份交官,一份自留。”女子熟练地填好单子,“三个月前我还被人骗走一批货,后来靠新律追回来了。现在谁想赖账,我就拿契纸砸他脸上。”
李瑶点头,临走留下一枚特制铜牌,上面没有文字,只有一个镂空的“瑶”字暗记。“若遇到官府推诿或差役刁难,把这牌子交给专务司联络人,我们会查。”
回驿馆的路上,天已全黑。她靠在车厢壁上闭目片刻,脑中滚动着今日所闻。上百条信息杂乱交织,但她清楚,真正致命的不是某一条投诉,而是三条主线贯穿始终:百姓看不懂律文,官吏不愿执行,监督机制形同虚设。
次日清晨,她在驿馆厅堂设了三场座谈。
第一场请的是平民百姓。起初众人拘谨,只敢说“朝廷英明”之类的话。她让人端出热粥馒头,请大家边吃边聊。然后讲了湖州寡妇祠堂墙被拆的事,又拿出那份修改后的条文:“现在不是你们能不能告,是我们必须管。监察司会查每一个该管却不管的案子。”
气氛松动了。一个老农开口:“我家二小子去年被占了半亩菜园,去了三次县衙,都说‘等通知’。现在还能翻案吗?”
“能。”李瑶答,“你带上地契和诉状,专务司督办。七日内无回应,直接递到我这里。”
第二场是中小商人。他们更直接,开口就问:“立了契,官府不认怎么办?有没有统一存档的地方?能不能让我们自己也能查?”
李瑶记下“建立契约备案库”一项,并承诺试点推行电子登记——她没解释什么是“电子”,只说会有专人录入铁册,加盖双印,杜绝篡改。
第三场面对地方儒生。果然有人起身质问:“女子析产,岂不乱了尊卑秩序?家中长子尚不能独承祖业,反让未出嫁的女儿分田,礼法何在?”
她不急不恼:“去年江南大旱,许多男子战死北境,家中只剩母女守业。若她们连一分田都保不住,明年谁来种粮?谁来纳税?你说的礼法,是要饿死人,还是稳民生?”
那人语塞。
另一儒生缓声道:“并非反对赋权,而是条文太硬,乡里调解余地没了。”
李瑶点头:“所以我们在补遗中加了调解前置程序,但前提是双方自愿。若一方仗势欺压,官府不得以‘劝和’为由驳回诉讼。”
三场会罢,已是深夜。她独自留在厅中,将三日所录逐条梳理。火盆里的炭块发出轻微裂响,映得纸上字迹微微跳动。
她提笔写下《民情实录·初稿》标题,随后分列三项核心问题:
一、宣传断层:百姓不知律、不懂律、不信律。
对策:全面推行白话版条文,配图释义,医馆、学堂、驿站同步张贴;每村设一名“律知员”,由识字青年轮值讲解。
二、执行偏差:地方官消极应付,差役借机勒索。
对策:设立民间监察员制度,由百姓推选,独立于衙门,有权调阅案卷、上报异常;凡被三人以上联名举报的官员,专务司直接介入审查。
三、监督缺位:积案无人盯,冤屈难翻案。
对策:建立“百案督办”机制,每月公布各地清理进度;对五年以上未结案实行挂牌追踪,责任人终身追责。
她写完最后一行,抬头看了眼窗外。月光斜照在院中石阶上,一道浅痕横贯其上,像是多年前修缮时留下的接缝。
随员轻步进来:“公主,明日是否去昆山?那边有两起商户契约纠纷已僵持半年。”
“不去昆山。”她合上册子,“先去常熟。那里有个寡妇,丈夫死后族人强迁其户籍,说她不再是本族人,不得继承宅基。案子报上来三次,都被退回。”
“可……地方志记载,常熟县令与赵大人有些旧谊。”
她站起身,将《民情实录》锁进匣中,语气平静:“正因为如此,才更要亲自走一趟。”
她转身走向内室,手指抚过匣面那枚暗记。火光一闪,映出她眼中未散的锐色。
木匣落锁的声音清脆响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