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熟县驿馆的灯还亮着。
李瑶没有歇下。她坐在案前,面前摊开的是七县官员任免簿的抄录本,纸页边缘已被手指磨出细痕。随员递来一碗温水,她只点头,目光未移。那些名字一个个跳出来——吴县文书主簿、昆山契档司吏、嘉兴田册房押司……这些人本应在王晏倒台后革职查办,如今却悄然出现在各地新政执行的关键位置。
更奇怪的是,这些调动皆无中枢批文留存。既非正式任命,也非临时差遣,仿佛凭空上岗。
她提笔在一张素笺上写下几行字:“五人,均涉旧士族关联;三地,皆为契约备案要冲;七日内,积案退回率骤增六成。”写罢,将笺纸折成窄条,塞入特制竹管中,交予亲信,“加急送往洛阳,务必亲手交给李毅。”
亲信领命而去,脚步轻而稳。李瑶起身走到窗边,推开一条缝。夜风带着水汽吹进来,远处河岸上还有船工吆喝,看似平静,但她心里清楚,这股阻力来得太过整齐,不像散乱怠政,倒像有人在暗处牵线。
---
子时刚过,洛阳锦衣卫密署的灯火仍未熄。
李毅拆开竹管,抽出素笺,只扫一眼,眉心便沉了下去。他转身走进内室,从铁柜中取出一叠人事档案,逐页翻查。然而,凡是涉及这几人的调令记录,要么标注“虫蛀损毁”,要么干脆缺失。这种手法老派,专挑纸质卷宗下手,避开了新设的铁册双印制度。
他不动声色,召来一名心腹,“去库房换值杂役的衣裳,带炭笔和薄纸,把地窖残烬里的碎片拓下来。”
半个时辰后,那人带回半张烧焦的纸片,上面残留着模糊印痕。李毅用湿布轻轻擦拭表面,又以油浸法显影,终于辨出一角印章轮廓。他打开密藏的太傅府旧印谱一对,吻合无误。
是王晏私印模具。
他缓缓合上印谱,眼中寒光微闪。这不是零星残党作祟,而是有组织地重建网络。他们绕过正规流程,利用旧人脉渗透地方要害岗位,目的只有一个——让新律在执行层面自行瘫痪。
“传令三组密探,即刻出发。”他低声吩咐,“青州查赵元礼,徐州盯孙敬之,寿春守陈文昭。重点监视夜间出入、焚烧纸屑、传递竹筒之类行为,不得打草惊蛇。”
命令下达后,他并未停留。天未亮,已动身南下。
---
寿春城外三十里,一座荒废的土地庙隐在林间。
连日来,每到子夜,总有蒙面人骑马而来,在庙外勒马,四顾无人后才推门进入。前两拨密探试图靠近,皆被埋伏在周边的弓手驱赶,箭矢擦耳而过,明显受过训练。
李毅 arriving the next evening, disguised as a柴夫,肩扛木柴,混入附近村落。他在村中借宿一夜,次日清晨,命手下将浸油火绳悄悄埋于庙宇四周枯草之下,又取出家族空间所藏机关图谱改良的窥影镜——铜壳包裹,内嵌热气感应阵盘,可隔墙判别人形动静。
他在百步外山坡架起仪器,屏息凝视。
镜中显现七道人影围坐堂内,中央一人背对门口,身形瘦削,袍角绣着褪色云纹。桌上铺着一张大图,似是某地布防格局。有人正低声念名,每念一个,便有人应声画勾。
李毅记下人数与方位,收回窥影镜。当夜,他亲率四名精锐,再度潜近荒祠。五人扮作运柴农夫,将火绳引线分段埋设,确保点燃后能迅速蔓延至门窗。
二更天,庙内灯火未熄。
一声轻响,火绳燃起,枯草迅速引着,黑烟腾起。庙中人顿时骚动,门扉推开,有人高喊救火。就在混乱之际,李毅甩出钩索,搭上屋檐,翻身而上,自屋顶破瓦而入。
堂内众人惊起,桌案上的纸张被风吹得纷飞。他直扑主位,抓起一份尚未烧尽的名录,只见首页赫然写着《清君侧举义名录》,其下列出十二人姓名,皆为现任州县佐官,分管刑名、钱粮、军械等要职。
一名黑衣人拔剑扑来,李毅侧身避过,反手击其手腕,夺剑横扫逼退二人,随即跃窗而出。接应之人已在墙外备马,他翻身上鞍,手中紧握那份焦边名录,策马疾驰离去。
身后,荒祠火势渐大,映红半片夜空。
---
数日后,李瑶在江南行辕接到密报。
她展开李毅亲笔所书的情报,看到“太傅私印重现”“旧部集结”“举义名录”等字眼,神色未变,只是将纸页翻过,取出一份新的地图,在十二个标记点上逐一圈注。
她唤来随员:“传令各州联络人,凡名录所列官员辖区,即日起暂停新律试点审批,改为‘双审制’——地方呈报后,须经专务司与监察院同步核验方可生效。”
“那百姓怎么办?若因此延误立案……”
“宁可慢一步,也不能让毒根渗进骨架。”她放下朱笔,“你再去一趟常熟,找那位寡妇,告诉她宅基案我们会重审,但需要她当庭指认当初退回诉状的差役姓名。”
随员领命欲走,她又补了一句:“顺便问她,那晚送信的人,穿什么颜色的鞋。”
---
寿春城郊,一处废弃驿站内。
李毅站在沙盘前,手中拿着那份《举义名录》,正用小旗插入对应城池。一名密探匆匆进来,递上一封密信。
他拆开看完,目光落在其中一行字上:“……陈文昭昨夜曾会见过一名僧人,对方手持紫檀木匣,离时不走大道,绕行河滩。”
他盯着“紫檀木匣”四字,忽然想起什么。
片刻后,他从怀中取出一块残片——那是当日从荒祠抢回的名录边缘,原本以为只是普通纸张,此刻借光细看,才发现背面有一道极淡的暗纹,像是某种封印符线。
他指尖抚过纹路,低声说道:“他们已经开始动用旧日秘法了。”
外面风声渐紧,屋檐下的铁铃轻晃。
他把名录收进贴身皮囊,转身走向马厩。
        李瑶没有歇下。她坐在案前,面前摊开的是七县官员任免簿的抄录本,纸页边缘已被手指磨出细痕。随员递来一碗温水,她只点头,目光未移。那些名字一个个跳出来——吴县文书主簿、昆山契档司吏、嘉兴田册房押司……这些人本应在王晏倒台后革职查办,如今却悄然出现在各地新政执行的关键位置。
更奇怪的是,这些调动皆无中枢批文留存。既非正式任命,也非临时差遣,仿佛凭空上岗。
她提笔在一张素笺上写下几行字:“五人,均涉旧士族关联;三地,皆为契约备案要冲;七日内,积案退回率骤增六成。”写罢,将笺纸折成窄条,塞入特制竹管中,交予亲信,“加急送往洛阳,务必亲手交给李毅。”
亲信领命而去,脚步轻而稳。李瑶起身走到窗边,推开一条缝。夜风带着水汽吹进来,远处河岸上还有船工吆喝,看似平静,但她心里清楚,这股阻力来得太过整齐,不像散乱怠政,倒像有人在暗处牵线。
---
子时刚过,洛阳锦衣卫密署的灯火仍未熄。
李毅拆开竹管,抽出素笺,只扫一眼,眉心便沉了下去。他转身走进内室,从铁柜中取出一叠人事档案,逐页翻查。然而,凡是涉及这几人的调令记录,要么标注“虫蛀损毁”,要么干脆缺失。这种手法老派,专挑纸质卷宗下手,避开了新设的铁册双印制度。
他不动声色,召来一名心腹,“去库房换值杂役的衣裳,带炭笔和薄纸,把地窖残烬里的碎片拓下来。”
半个时辰后,那人带回半张烧焦的纸片,上面残留着模糊印痕。李毅用湿布轻轻擦拭表面,又以油浸法显影,终于辨出一角印章轮廓。他打开密藏的太傅府旧印谱一对,吻合无误。
是王晏私印模具。
他缓缓合上印谱,眼中寒光微闪。这不是零星残党作祟,而是有组织地重建网络。他们绕过正规流程,利用旧人脉渗透地方要害岗位,目的只有一个——让新律在执行层面自行瘫痪。
“传令三组密探,即刻出发。”他低声吩咐,“青州查赵元礼,徐州盯孙敬之,寿春守陈文昭。重点监视夜间出入、焚烧纸屑、传递竹筒之类行为,不得打草惊蛇。”
命令下达后,他并未停留。天未亮,已动身南下。
---
寿春城外三十里,一座荒废的土地庙隐在林间。
连日来,每到子夜,总有蒙面人骑马而来,在庙外勒马,四顾无人后才推门进入。前两拨密探试图靠近,皆被埋伏在周边的弓手驱赶,箭矢擦耳而过,明显受过训练。
李毅 arriving the next evening, disguised as a柴夫,肩扛木柴,混入附近村落。他在村中借宿一夜,次日清晨,命手下将浸油火绳悄悄埋于庙宇四周枯草之下,又取出家族空间所藏机关图谱改良的窥影镜——铜壳包裹,内嵌热气感应阵盘,可隔墙判别人形动静。
他在百步外山坡架起仪器,屏息凝视。
镜中显现七道人影围坐堂内,中央一人背对门口,身形瘦削,袍角绣着褪色云纹。桌上铺着一张大图,似是某地布防格局。有人正低声念名,每念一个,便有人应声画勾。
李毅记下人数与方位,收回窥影镜。当夜,他亲率四名精锐,再度潜近荒祠。五人扮作运柴农夫,将火绳引线分段埋设,确保点燃后能迅速蔓延至门窗。
二更天,庙内灯火未熄。
一声轻响,火绳燃起,枯草迅速引着,黑烟腾起。庙中人顿时骚动,门扉推开,有人高喊救火。就在混乱之际,李毅甩出钩索,搭上屋檐,翻身而上,自屋顶破瓦而入。
堂内众人惊起,桌案上的纸张被风吹得纷飞。他直扑主位,抓起一份尚未烧尽的名录,只见首页赫然写着《清君侧举义名录》,其下列出十二人姓名,皆为现任州县佐官,分管刑名、钱粮、军械等要职。
一名黑衣人拔剑扑来,李毅侧身避过,反手击其手腕,夺剑横扫逼退二人,随即跃窗而出。接应之人已在墙外备马,他翻身上鞍,手中紧握那份焦边名录,策马疾驰离去。
身后,荒祠火势渐大,映红半片夜空。
---
数日后,李瑶在江南行辕接到密报。
她展开李毅亲笔所书的情报,看到“太傅私印重现”“旧部集结”“举义名录”等字眼,神色未变,只是将纸页翻过,取出一份新的地图,在十二个标记点上逐一圈注。
她唤来随员:“传令各州联络人,凡名录所列官员辖区,即日起暂停新律试点审批,改为‘双审制’——地方呈报后,须经专务司与监察院同步核验方可生效。”
“那百姓怎么办?若因此延误立案……”
“宁可慢一步,也不能让毒根渗进骨架。”她放下朱笔,“你再去一趟常熟,找那位寡妇,告诉她宅基案我们会重审,但需要她当庭指认当初退回诉状的差役姓名。”
随员领命欲走,她又补了一句:“顺便问她,那晚送信的人,穿什么颜色的鞋。”
---
寿春城郊,一处废弃驿站内。
李毅站在沙盘前,手中拿着那份《举义名录》,正用小旗插入对应城池。一名密探匆匆进来,递上一封密信。
他拆开看完,目光落在其中一行字上:“……陈文昭昨夜曾会见过一名僧人,对方手持紫檀木匣,离时不走大道,绕行河滩。”
他盯着“紫檀木匣”四字,忽然想起什么。
片刻后,他从怀中取出一块残片——那是当日从荒祠抢回的名录边缘,原本以为只是普通纸张,此刻借光细看,才发现背面有一道极淡的暗纹,像是某种封印符线。
他指尖抚过纹路,低声说道:“他们已经开始动用旧日秘法了。”
外面风声渐紧,屋檐下的铁铃轻晃。
他把名录收进贴身皮囊,转身走向马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