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瑶翻开册子,在最新一页写下:“四月十七,晴。民心非召而来,因信而聚。”笔尖顿住,墨迹在纸上缓缓晕开。
她合上册子,抬眼望向窗外。天光已大亮,医馆门前送物的百姓仍未散去,有人提着菜篮,有人抱着旧衣,排成长队等候登记。这景象本该令人宽慰,可她指尖却轻轻摩挲着那几页匿名捐赠单——同样的字句,不同的笔迹,像是被人刻意抄写后分发出去的。
她起身走向府衙偏厅,脚步不急不缓,手中册子夹得紧实。厅内李震正坐在案前,翻阅昨夜汇总的各地户籍清查进度。苏婉刚从医馆回来,袖口还沾着药粉,见她进来便问:“可是有事?”
“有点不对。”李瑶将册子放在桌上,抽出那几张纸,“这些留言,都是‘愿随明主安天下’,可字迹出自至少五人之手,连停顿习惯都不同。若真是自发所写,不该如此整齐划一。”
李震放下卷宗,接过细看。片刻后,他抬头:“你是说,有人在伪造民意?”
“不止是伪造。”李瑶声音平稳,“是在测试反应。他们想看看,百姓对我们的信任有多深,能不能被文字动摇。”
李骁这时推门而入,身后跟着李毅。他刚巡完城防,甲胄未卸,眉头拧着:“北岭方向的人马确实在绕路,但还没动手。我让哨探盯死了,只要他们敢动,立刻报上来。”
李震点头,却未接话,而是把那几张纸递给他。李骁粗略扫过,冷笑一声:“这就叫本事?拿几张破纸就想乱人心?直接抓了便是。”
“抓不了。”李震道,“他们没犯法,只是说话。哪怕说的是假话,也不能因言治罪。”
“可他们在煽动。”李骁攥紧拳头,“昨天东街就有老人问我,医馆的药是不是真安全。一个卖豆腐的蹲在墙角念传单,说什么‘清查户籍是要夺田充公’。这不是谣言是什么?”
李瑶立刻接道:“我已经让人收了几份传单,上面印的不是手抄,是雕版刻印。数量不少,至少印了上百张,连夜分发到各村口、井台、集市摊位下。这不是个人行为,是有组织的行动。”
厅内一时静了下来。
苏婉缓缓开口:“我在医馆也听见了。有个妇人带着孩子来抓药,一边排队一边嘀咕,说听说有人吃了归脾丸反而吐血。我问她听谁说的,她支吾半天,只说是‘大家都这么说’。”
“大家?”李骁嗤笑,“哪来的大家?分明是几个嘴碎的在茶馆里嚷嚷,传着传着就成了‘大家都说’。”
李震站起身,走到窗边。外面阳光正好,百姓往来如常,可他知道,有些东西正在悄然改变。昨日那一幕幕送物表心的场面还在眼前,可今日起,同样的人群里,已有人开始怀疑。
“他们学聪明了。”他说,“不再下毒,不再杀人,改用嘴巴杀人。伤的是信,毁的是根基。”
李毅一直沉默站在角落,这时才上前一步:“我已经查了几个传单来源的村落。其中三个村的私塾先生,都是原县令幕僚的门生。另一个村的族长,曾是崔家旁系供奉,去年被我们撤了虚职。这些人现在没了实权,但还有嘴,还有门路。”
“所以他们联合起来了。”李瑶轻声道,“士族失势者,豪强残余,地方闲散文人,全都凑到了一块儿。目的不是推翻我们,是让我们寸步难行。”
李震转过身,目光扫过众人:“你们怎么看?”
李骁直言:“封锁言论,抓几个领头的杀鸡儆猴。让他们知道,乱说话也要付出代价。”
“不行。”李震摇头,“一旦动刑,他们立刻会喊‘李家专横,不容异论’。百姓本就半信半疑,再一看我们封口,只会更信谣言。”
苏婉补充:“医馆可以继续开放义诊,让病人亲眼看到疗效。但光靠事实还不够,得让百姓明白,这些话是谁在说,为什么要说。”
李瑶忽然道:“我们不能只等谣言起来再解释,得先让真相跑在前面。”
“怎么说?”李震问。
“办讲堂。”她说,“不请官,不摆架,就在村口、集市、祠堂前搭个棚子,请识字的人念新政条文,请治好的病人讲亲身经历,请老农算一算减税后能多收几斗粮。一句话——让百姓自己说给百姓听。”
李骁皱眉:“这有用?”
“比我们自己说有用。”李瑶看着他,“你穿盔甲站在台上,百姓只会觉得你在压人。可一个老汉拿着账本,说自己去年交三石租,今年只交一石八斗,省下的钱给孩子买了鞋,这种话才进得了耳朵。”
李震缓缓坐下:“那就试。先从青阳周边五村开始,每村派两人去讲,内容要简单,要听得懂,不准用官话套话。”
“我去安排。”李瑶点头。
李毅此时开口:“我会派人暗中跟进,查哪些村子传单发得最多,重点布控。同时盯住那几个私塾先生,看他们背后是否还有联络。”
“记住一点。”李震盯着他,“只查,不抓。除非他们动手行凶,否则一律按民议处理。”
“明白。”李毅应下,转身离去。
李骁仍有些不甘:“就这么任他们胡说?”
“不是任。”李震语气沉稳,“是换战场。他们想打嘴仗,我们就用嘴赢。他们想藏在暗处放冷箭,我们就把光打到他们脸上。”
苏婉临走前停下脚步:“讲堂的话,加一条——就说断肠草的事已经查明,毒药是从济仁堂库房流出,但医馆用的药全部来自自家药圃,每一味都经三重查验。让百姓知道,救人的药和害人的药,从来不是一个地方出的。”
李瑶记下,点头离开。
午后,阳光斜照进偏厅。李震独自站在院中槐树下,望着远处府衙门口忙碌的身影。李瑶正带着几名文书核对讲稿,一行行删去拗口词句;苏婉回了医诊室,继续查看病人;李骁在城南校场调派护卫,加强巡查;李毅的身影早已消失在街巷深处。
他伸手摸了摸树皮,粗糙而坚实。
这棵树是他初来青阳时亲手栽下的,如今已有碗口粗。当初没人信他能活过一季,可它不但活了,还年年抽新枝。
风拂过树叶,沙沙作响。
屋内,李瑶正将最后一行字誊抄完毕。她吹了吹墨迹,合上讲稿,抬头对身旁助手说:“明天一早,第一场讲堂,就在柳河村口开。”
助手应声而去。
她拿起茶杯,发现水已凉透。窗外,夕阳正缓缓沉落,映在桌角那摞崭新的讲稿上,纸页边缘泛起一层淡金。
她重新提起笔,在讲稿末尾添了一行小字:“凡所言者,皆有据;凡所行者,必兑现。”
笔尖划过纸面,发出细微的声响。
        她合上册子,抬眼望向窗外。天光已大亮,医馆门前送物的百姓仍未散去,有人提着菜篮,有人抱着旧衣,排成长队等候登记。这景象本该令人宽慰,可她指尖却轻轻摩挲着那几页匿名捐赠单——同样的字句,不同的笔迹,像是被人刻意抄写后分发出去的。
她起身走向府衙偏厅,脚步不急不缓,手中册子夹得紧实。厅内李震正坐在案前,翻阅昨夜汇总的各地户籍清查进度。苏婉刚从医馆回来,袖口还沾着药粉,见她进来便问:“可是有事?”
“有点不对。”李瑶将册子放在桌上,抽出那几张纸,“这些留言,都是‘愿随明主安天下’,可字迹出自至少五人之手,连停顿习惯都不同。若真是自发所写,不该如此整齐划一。”
李震放下卷宗,接过细看。片刻后,他抬头:“你是说,有人在伪造民意?”
“不止是伪造。”李瑶声音平稳,“是在测试反应。他们想看看,百姓对我们的信任有多深,能不能被文字动摇。”
李骁这时推门而入,身后跟着李毅。他刚巡完城防,甲胄未卸,眉头拧着:“北岭方向的人马确实在绕路,但还没动手。我让哨探盯死了,只要他们敢动,立刻报上来。”
李震点头,却未接话,而是把那几张纸递给他。李骁粗略扫过,冷笑一声:“这就叫本事?拿几张破纸就想乱人心?直接抓了便是。”
“抓不了。”李震道,“他们没犯法,只是说话。哪怕说的是假话,也不能因言治罪。”
“可他们在煽动。”李骁攥紧拳头,“昨天东街就有老人问我,医馆的药是不是真安全。一个卖豆腐的蹲在墙角念传单,说什么‘清查户籍是要夺田充公’。这不是谣言是什么?”
李瑶立刻接道:“我已经让人收了几份传单,上面印的不是手抄,是雕版刻印。数量不少,至少印了上百张,连夜分发到各村口、井台、集市摊位下。这不是个人行为,是有组织的行动。”
厅内一时静了下来。
苏婉缓缓开口:“我在医馆也听见了。有个妇人带着孩子来抓药,一边排队一边嘀咕,说听说有人吃了归脾丸反而吐血。我问她听谁说的,她支吾半天,只说是‘大家都这么说’。”
“大家?”李骁嗤笑,“哪来的大家?分明是几个嘴碎的在茶馆里嚷嚷,传着传着就成了‘大家都说’。”
李震站起身,走到窗边。外面阳光正好,百姓往来如常,可他知道,有些东西正在悄然改变。昨日那一幕幕送物表心的场面还在眼前,可今日起,同样的人群里,已有人开始怀疑。
“他们学聪明了。”他说,“不再下毒,不再杀人,改用嘴巴杀人。伤的是信,毁的是根基。”
李毅一直沉默站在角落,这时才上前一步:“我已经查了几个传单来源的村落。其中三个村的私塾先生,都是原县令幕僚的门生。另一个村的族长,曾是崔家旁系供奉,去年被我们撤了虚职。这些人现在没了实权,但还有嘴,还有门路。”
“所以他们联合起来了。”李瑶轻声道,“士族失势者,豪强残余,地方闲散文人,全都凑到了一块儿。目的不是推翻我们,是让我们寸步难行。”
李震转过身,目光扫过众人:“你们怎么看?”
李骁直言:“封锁言论,抓几个领头的杀鸡儆猴。让他们知道,乱说话也要付出代价。”
“不行。”李震摇头,“一旦动刑,他们立刻会喊‘李家专横,不容异论’。百姓本就半信半疑,再一看我们封口,只会更信谣言。”
苏婉补充:“医馆可以继续开放义诊,让病人亲眼看到疗效。但光靠事实还不够,得让百姓明白,这些话是谁在说,为什么要说。”
李瑶忽然道:“我们不能只等谣言起来再解释,得先让真相跑在前面。”
“怎么说?”李震问。
“办讲堂。”她说,“不请官,不摆架,就在村口、集市、祠堂前搭个棚子,请识字的人念新政条文,请治好的病人讲亲身经历,请老农算一算减税后能多收几斗粮。一句话——让百姓自己说给百姓听。”
李骁皱眉:“这有用?”
“比我们自己说有用。”李瑶看着他,“你穿盔甲站在台上,百姓只会觉得你在压人。可一个老汉拿着账本,说自己去年交三石租,今年只交一石八斗,省下的钱给孩子买了鞋,这种话才进得了耳朵。”
李震缓缓坐下:“那就试。先从青阳周边五村开始,每村派两人去讲,内容要简单,要听得懂,不准用官话套话。”
“我去安排。”李瑶点头。
李毅此时开口:“我会派人暗中跟进,查哪些村子传单发得最多,重点布控。同时盯住那几个私塾先生,看他们背后是否还有联络。”
“记住一点。”李震盯着他,“只查,不抓。除非他们动手行凶,否则一律按民议处理。”
“明白。”李毅应下,转身离去。
李骁仍有些不甘:“就这么任他们胡说?”
“不是任。”李震语气沉稳,“是换战场。他们想打嘴仗,我们就用嘴赢。他们想藏在暗处放冷箭,我们就把光打到他们脸上。”
苏婉临走前停下脚步:“讲堂的话,加一条——就说断肠草的事已经查明,毒药是从济仁堂库房流出,但医馆用的药全部来自自家药圃,每一味都经三重查验。让百姓知道,救人的药和害人的药,从来不是一个地方出的。”
李瑶记下,点头离开。
午后,阳光斜照进偏厅。李震独自站在院中槐树下,望着远处府衙门口忙碌的身影。李瑶正带着几名文书核对讲稿,一行行删去拗口词句;苏婉回了医诊室,继续查看病人;李骁在城南校场调派护卫,加强巡查;李毅的身影早已消失在街巷深处。
他伸手摸了摸树皮,粗糙而坚实。
这棵树是他初来青阳时亲手栽下的,如今已有碗口粗。当初没人信他能活过一季,可它不但活了,还年年抽新枝。
风拂过树叶,沙沙作响。
屋内,李瑶正将最后一行字誊抄完毕。她吹了吹墨迹,合上讲稿,抬头对身旁助手说:“明天一早,第一场讲堂,就在柳河村口开。”
助手应声而去。
她拿起茶杯,发现水已凉透。窗外,夕阳正缓缓沉落,映在桌角那摞崭新的讲稿上,纸页边缘泛起一层淡金。
她重新提起笔,在讲稿末尾添了一行小字:“凡所言者,皆有据;凡所行者,必兑现。”
笔尖划过纸面,发出细微的声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