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毅的脚步刚停在医馆后门,守卫便无声退开。他未进正堂,而是径直走向偏厢,手中密信已被汗水浸得微潮。屋内油灯尚亮,苏婉正俯身查看一名昏睡孩童的脉象,指尖轻按其腕,眉头微蹙。
“人死了。”李毅开口,声音压得极低,“但在咽气前吐出两个字——灭口。”
苏婉抬眼,目光落在他掌心那封蜡封残信上。她没伸手去接,只轻轻将孩子的手塞回被角。“我知道是谁要他死的。”她说,“不是怕他说出什么,是怕我们借他的话,把火烧得更大。”
李毅点头。他知道她在想什么。若公开审讯,豪强背后那些暗中观望的势力必会联手封锁消息,甚至反咬一口,说李家构陷良民。可如今人已死,线索却未断。他从怀中取出一张折叠整齐的纸片,摊在桌上——那是密信烧剩的一角,墨迹模糊,但“归脾丸”三字仍可辨认。
“这是从他袖中夹层找到的。”李毅道,“青阳商会账房昨日夜间调动三百石药材出仓,名义是‘赈济备用’,实则去向不明。我已经派人盯住他们的运货路线。”
苏婉看着那行字,沉默片刻,忽然起身走到药柜前,拉开底层抽屉,取出一小包灰白色粉末。“这是空间里的净化药粉残留。”她将粉末倒入瓷碗,加水调匀,“断肠草遇此药会泛青紫,我昨夜已在几份呕吐物里验出痕迹。现在证据齐了。”
她转身望向门外渐亮的天色,“该让百姓知道真相了。”
---
街市尚未开张,几名锦衣卫已抱着木板公告沿街张贴。白纸黑字写得分明:毒源出自济仁堂库房,系有人冒充郎中,将断肠草混入归脾丸;主谋身份暂未公布,但幕后指使者为“意图扰乱新政之豪强集团”。旁附供词抄本节录,笔迹确为库吏亲书。
李瑶站在市口高台,身旁站着一名识字的老塾师。她不说话,只将文书递过去。老塾师清了清嗓子,用本地土话一句句念出来。起初只有零星几人驻足,听着听着,人群越聚越多。
“原来真是有人故意下毒?”
“我还以为是李家药不对劲……差点信了那些风言风语。”
“我侄儿就在医馆治着呢,昨夜还咳血,今早醒了,说胸口不疼了。”
议论声渐渐转为愤慨。一个背着竹筐的菜贩突然冲上前,把筐往地上一放:“这是我今早摘的新鲜白菜,全送给医馆!他们救我家老头子一条命,这点菜算啥!”
旁边肉铺掌柜也解下腰间布袋:“两斤腊肉,给大夫们补身子!”
铁匠铺的学徒扛来一把新打的短刀,往台前一插:“这刀利得很,谁敢动李家,就拿它说话!”
消息传得飞快。不到半个时辰,府衙前的空地已被各色物资堆满。米袋、布匹、陶罐、柴薪,甚至还有人家捧出祖传的铜壶、旧被褥,只求能记上一笔。负责登记的小吏手忙脚乱,连写了十几张单子仍跟不上进度。
---
李震闻讯赶来时,天已大亮。他立于府衙台阶之上,未穿官袍,只着一件深青常服,袖口还沾着昨夜巡营时蹭上的泥灰。见他出现,人群自发分开一条道。
一名白发老农颤巍巍上前,双手捧着一袋糙米,膝盖一弯就要跪下。李震抢步上前扶住,力道沉稳却不粗暴。
“您这是做什么?”他声音不高,却清晰传至全场,“咱们是一家人,哪有家人之间下跪的道理。”
老人眼眶通红:“我儿子昨日还在吐黑血,今早就醒了……你们救的是命啊!这点粮食,是我一家三口省下来的,不成敬意,只盼你们收下。”
李震接过米袋,转身交给身后李瑶。他环视四周,目光扫过每一张脸——有满脸风霜的农夫,有衣衫褴褛的寡妇,有抱着孩子默默流泪的母亲。
“今天送来的东西,无论大小,我都收下。”他说,“不是收礼,是收心。从今往后,你们的日子就是我的责任,你们的难处就是我的事。这些东西,我会让人一一登记,记入《民助录》。将来若有回报,必不遗漏一家一户。”
人群中有人开始低声啜泣。一个七八岁的男孩突然挣脱母亲的手,跑到台阶前,仰头大声喊:“李公万岁!”
刹那间,欢呼如潮水般涌起。
“李公万岁!”
“苏神医活菩萨!”
“愿随明主安天下!”
李震没有再说话,只是将那只米袋轻轻放在身侧的长案上。李瑶立刻取来笔墨,在黄纸上写下:“青阳县柳河村刘守田,捐米一袋,合六斗。”她写得认真,每一笔都清晰有力。
---
苏婉回到医馆时,门口已排起长队。不是病人,而是送东西的人。一位中年妇人捧着一双亲手缝制的绣鞋,执意要交给她。
“我女儿高烧不退,是您一针一针扎醒的。”她哽咽着,“这鞋底纳了七层布,结实,走得远。您保重身子,别累倒了。”
苏婉接过鞋,指尖触到针脚细密的布面,忽然觉得喉咙发紧。她低头看了看自己脚上那双早已磨破边的旧鞋,轻轻点了点头,没说什么,只把鞋放进药箱底下。
她转身走进诊室,继续查看最后两名重症患者。其中一人是昨夜最危急的孩子,此刻已能睁开眼,小声唤“娘”。苏婉摸了摸他的额头,温度已退。
---
李瑶在义仓忙到午时才歇。临时搭起的棚子里,物资分类堆放,每一份都贴上了标签。她翻看登记簿,忽然注意到几张匿名捐赠单。上面没有姓名,只写着同样一句话:“愿随明主安天下。”
她将这几张纸单独抽出,夹进随身携带的册子里。
傍晚时分,李毅再度来到府衙。他未进正厅,而在侧廊拦住了李瑶。
“青阳商会昨夜调动的人马,绕道去了北岭。”他语气平静,“我已派两组人跟上去。另外,地牢那边传来消息,那个库吏死前曾被人近距离观察过,守卫记得那人戴的是竹叶纹佩。”
李瑶合上册子,抬头看他:“他们开始清理痕迹了。”
“是。”李毅顿了顿,“但我们已经不怕他们藏了。百姓的眼睛,比锦衣卫更亮。”
他转身欲走,忽又停下。
“东街有个卖炊饼的老汉,今早送来十斤面粉,说是替邻居带的。结果我查了,他邻居三天前就逃荒走了。这人根本没见过对方家人。但他还是来了,说‘既然李家肯管死人活人,我也不能只顾自己’。”
李瑶静静听着,手指无意识摩挲着册页边缘。
远处,夕阳沉落,医馆门前仍有百姓提着篮子等待施药。一名小女孩踮脚将一把野花放在门槛上,然后蹦跳着跑开。
李瑶翻开册子,在最新一页写下:“四月十七,晴。民心非召而来,因信而聚。”
笔尖顿住,墨迹在纸上缓缓晕开。
        “人死了。”李毅开口,声音压得极低,“但在咽气前吐出两个字——灭口。”
苏婉抬眼,目光落在他掌心那封蜡封残信上。她没伸手去接,只轻轻将孩子的手塞回被角。“我知道是谁要他死的。”她说,“不是怕他说出什么,是怕我们借他的话,把火烧得更大。”
李毅点头。他知道她在想什么。若公开审讯,豪强背后那些暗中观望的势力必会联手封锁消息,甚至反咬一口,说李家构陷良民。可如今人已死,线索却未断。他从怀中取出一张折叠整齐的纸片,摊在桌上——那是密信烧剩的一角,墨迹模糊,但“归脾丸”三字仍可辨认。
“这是从他袖中夹层找到的。”李毅道,“青阳商会账房昨日夜间调动三百石药材出仓,名义是‘赈济备用’,实则去向不明。我已经派人盯住他们的运货路线。”
苏婉看着那行字,沉默片刻,忽然起身走到药柜前,拉开底层抽屉,取出一小包灰白色粉末。“这是空间里的净化药粉残留。”她将粉末倒入瓷碗,加水调匀,“断肠草遇此药会泛青紫,我昨夜已在几份呕吐物里验出痕迹。现在证据齐了。”
她转身望向门外渐亮的天色,“该让百姓知道真相了。”
---
街市尚未开张,几名锦衣卫已抱着木板公告沿街张贴。白纸黑字写得分明:毒源出自济仁堂库房,系有人冒充郎中,将断肠草混入归脾丸;主谋身份暂未公布,但幕后指使者为“意图扰乱新政之豪强集团”。旁附供词抄本节录,笔迹确为库吏亲书。
李瑶站在市口高台,身旁站着一名识字的老塾师。她不说话,只将文书递过去。老塾师清了清嗓子,用本地土话一句句念出来。起初只有零星几人驻足,听着听着,人群越聚越多。
“原来真是有人故意下毒?”
“我还以为是李家药不对劲……差点信了那些风言风语。”
“我侄儿就在医馆治着呢,昨夜还咳血,今早醒了,说胸口不疼了。”
议论声渐渐转为愤慨。一个背着竹筐的菜贩突然冲上前,把筐往地上一放:“这是我今早摘的新鲜白菜,全送给医馆!他们救我家老头子一条命,这点菜算啥!”
旁边肉铺掌柜也解下腰间布袋:“两斤腊肉,给大夫们补身子!”
铁匠铺的学徒扛来一把新打的短刀,往台前一插:“这刀利得很,谁敢动李家,就拿它说话!”
消息传得飞快。不到半个时辰,府衙前的空地已被各色物资堆满。米袋、布匹、陶罐、柴薪,甚至还有人家捧出祖传的铜壶、旧被褥,只求能记上一笔。负责登记的小吏手忙脚乱,连写了十几张单子仍跟不上进度。
---
李震闻讯赶来时,天已大亮。他立于府衙台阶之上,未穿官袍,只着一件深青常服,袖口还沾着昨夜巡营时蹭上的泥灰。见他出现,人群自发分开一条道。
一名白发老农颤巍巍上前,双手捧着一袋糙米,膝盖一弯就要跪下。李震抢步上前扶住,力道沉稳却不粗暴。
“您这是做什么?”他声音不高,却清晰传至全场,“咱们是一家人,哪有家人之间下跪的道理。”
老人眼眶通红:“我儿子昨日还在吐黑血,今早就醒了……你们救的是命啊!这点粮食,是我一家三口省下来的,不成敬意,只盼你们收下。”
李震接过米袋,转身交给身后李瑶。他环视四周,目光扫过每一张脸——有满脸风霜的农夫,有衣衫褴褛的寡妇,有抱着孩子默默流泪的母亲。
“今天送来的东西,无论大小,我都收下。”他说,“不是收礼,是收心。从今往后,你们的日子就是我的责任,你们的难处就是我的事。这些东西,我会让人一一登记,记入《民助录》。将来若有回报,必不遗漏一家一户。”
人群中有人开始低声啜泣。一个七八岁的男孩突然挣脱母亲的手,跑到台阶前,仰头大声喊:“李公万岁!”
刹那间,欢呼如潮水般涌起。
“李公万岁!”
“苏神医活菩萨!”
“愿随明主安天下!”
李震没有再说话,只是将那只米袋轻轻放在身侧的长案上。李瑶立刻取来笔墨,在黄纸上写下:“青阳县柳河村刘守田,捐米一袋,合六斗。”她写得认真,每一笔都清晰有力。
---
苏婉回到医馆时,门口已排起长队。不是病人,而是送东西的人。一位中年妇人捧着一双亲手缝制的绣鞋,执意要交给她。
“我女儿高烧不退,是您一针一针扎醒的。”她哽咽着,“这鞋底纳了七层布,结实,走得远。您保重身子,别累倒了。”
苏婉接过鞋,指尖触到针脚细密的布面,忽然觉得喉咙发紧。她低头看了看自己脚上那双早已磨破边的旧鞋,轻轻点了点头,没说什么,只把鞋放进药箱底下。
她转身走进诊室,继续查看最后两名重症患者。其中一人是昨夜最危急的孩子,此刻已能睁开眼,小声唤“娘”。苏婉摸了摸他的额头,温度已退。
---
李瑶在义仓忙到午时才歇。临时搭起的棚子里,物资分类堆放,每一份都贴上了标签。她翻看登记簿,忽然注意到几张匿名捐赠单。上面没有姓名,只写着同样一句话:“愿随明主安天下。”
她将这几张纸单独抽出,夹进随身携带的册子里。
傍晚时分,李毅再度来到府衙。他未进正厅,而在侧廊拦住了李瑶。
“青阳商会昨夜调动的人马,绕道去了北岭。”他语气平静,“我已派两组人跟上去。另外,地牢那边传来消息,那个库吏死前曾被人近距离观察过,守卫记得那人戴的是竹叶纹佩。”
李瑶合上册子,抬头看他:“他们开始清理痕迹了。”
“是。”李毅顿了顿,“但我们已经不怕他们藏了。百姓的眼睛,比锦衣卫更亮。”
他转身欲走,忽又停下。
“东街有个卖炊饼的老汉,今早送来十斤面粉,说是替邻居带的。结果我查了,他邻居三天前就逃荒走了。这人根本没见过对方家人。但他还是来了,说‘既然李家肯管死人活人,我也不能只顾自己’。”
李瑶静静听着,手指无意识摩挲着册页边缘。
远处,夕阳沉落,医馆门前仍有百姓提着篮子等待施药。一名小女孩踮脚将一把野花放在门槛上,然后蹦跳着跑开。
李瑶翻开册子,在最新一页写下:“四月十七,晴。民心非召而来,因信而聚。”
笔尖顿住,墨迹在纸上缓缓晕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