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光透过窗纸,落在桌角一叠尚未归档的文书上。苏婉将最后一份反馈卷宗合上,指尖在封皮停留片刻。昨夜街头宣讲的效果已汇总上来,青石渡三村百姓对医馆的信任度提升近七成,有人甚至主动帮着张贴榜文。她起身走到案前,铺开一张素绢,提笔写下“医馆扩展计划”六字。
李瑶走进后堂时,正见她对着图纸勾画线路。
“母亲又要熬夜了。”
苏婉头也不抬:“不是熬夜,是赶早。前线兵马未动,后方民生也不能停。”
李瑶将手中册子放在案边:“这是三州财政余款明细,扣除军需调度后,尚可拨出三万七千贯用于基建。若分批建设,首批十个医馆足够支撑。”
“钱不是最难的。”苏婉放下笔,“人更难。老郎中不愿受管,年轻学徒又没经验。若只建屋不育人,不过是空壳子。”
两人正说着,赵德从外院匆匆进来,官袍下摆沾着晨露。
“夫人召我来,可是为医馆选址之事?”
苏婉点头:“正是。你熟稔地方体制,我想请你走一趟楚南。那边两州推说已有善堂,实则连个坐诊大夫都没有。”
赵德皱眉:“他们拿礼法做挡箭牌,说女子主掌医政不合旧制。”
“那我就用生死说话。”苏婉转身取出一本薄册,递过去,“这是去年春瘟各州死亡名册。楚南西岭县三百七十一人丧命,而同期青阳仅死十九人——差别就在有没有常驻医馆。”
赵德翻了几页,脸色渐沉。
“若把这数据摆在议事堂上……”
“明日便要摆。”苏婉道,“五州官员午后就到,不能让他们再以‘无患’为由搪塞。病未发时都说太平,等倒下一片才救,晚了。”
李震踏入医馆后堂时,众人已围坐一圈。他看了眼墙上新挂的舆图,上面密密麻麻标着红点。
“这些都是百姓请设医馆的村落?”
“一百零七个。”苏婉指着图说,“最远的在云州北境,离最近的县城要走三天山路。一场高热送去救治,半路就能没了命。”
李震沉默片刻:“你打算怎么办?”
“先立骨架。”她取过另一张图展开,“以州城为中心,设总馆;各县设分馆;每三村联建诊疗点,配一名医师两名助役。医师由总馆派遣轮值,助役从本地识字青年中选拔培训。”
李瑶补充:“财政上我们拟了‘以工代养’之策。朝廷出建房经费,地方承担日常开支,但可计入政绩考核。三年内建成且运行良好的,主官升等加俸。”
赵德接话:“若如此,阻力会小许多。毕竟谁不想多一条晋升之路?”
午后,五州官员齐聚府衙偏厅。
楚南节度使派来的两名属官坐在末位,神色冷淡。
苏婉未多言,只命人抬上两块木板。一块写着各地善堂数量,另一块则是对应地区的疫病致死人数。
“诸位请看。”她的声音不高,却清晰入耳,“善堂重施粥济贫,医馆重防病救人。去年春瘟,有医馆驻守之地,死亡率平均下降八成。这不是我说的,是数字写的。”
一名官员开口:“可医师从何而来?如今良医稀缺,哪能处处派驻?”
“我们自己培养。”苏婉道,“每名合格医师须带教两名学徒,三年期满考核授牌。不合格者不得行医,已授牌者若治死三人以上,吊销资格。”
另一人冷笑:“妇人谈医政,已是破例,如今还要定下考规?”
苏婉不动声色:“那你可知上月柳河村投毒案中,有多少人因及时洗胃保命?若无 trained 医者在场,那些人早就断气了。你说礼法重要,还是人命重要?”
厅内一时寂静。
李震缓缓开口:“新政不讲虚名,只问实效。谁阻医馆,便是视百姓性命如草芥。这话我不止说一遍。”
众人低头不语。
赵德趁机提议:“不如将‘医馆覆盖率’纳入考绩。三年内,州辖各县至少建成一所标准分馆,未达标者降衔一级。”
有人还想争辩,却被同僚拉住衣袖。最终,五州代表皆在协议书上签字画押。
送走官员后,苏婉回到医馆,取出一幅未完成的长图。
“这是我画的《九州医脉图》。”她对李瑶说,“你看,沿南北驿道与江河水系布点,形成急救通道。一旦发生疫情或灾伤,消息可一日传三州,药械两日可达。”
李瑶凝神细看:“但眼下资源只能撑三十州……”
“所以要分阶段。”苏婉手指划过地图,“第一年贯通主干道沿线,第二年向支路延伸,第三年覆盖偏远村落。我还想设‘流动医车’,由中心馆派出,定期巡诊无医村。”
“车上配什么?”
“常备药、简易器械、记录簿。每到一村,登记病患、发放预防药、培训助役。回来后再统一对账补给。”
李瑶思索片刻:“若真能推行,五年内可让半数百姓享医政之利。”
“不止。”苏婉目光坚定,“我要启动‘百名青年医师培养计划’。从寒门子弟里选聪慧少年,由我亲自授课,教现代医学基础,再结合本地病症实践。五年成才,十年扎根。”
李瑶轻叹:“母亲想得远。”
“不是我想得远。”苏婉摇头,“是见过太多本可救活的人,死在缺医少药的路上。从前在医院,一台手术救一人;现在建体系,能救千万人。”
当晚,李震亲自送来批好的奏章。
“十个试点医馆的经费已拨。”他将文书放在桌上,“工匠明日就开始动工。”
苏婉正在灯下修改医师培训手册,闻言抬头:“辛苦你了。”
“该说辛苦的是你。”李震看着墙上那幅《九州医脉图》,久久未语,最后只道:“好好画下去。”
他离开后,苏婉继续伏案工作。窗外细雨悄落,檐下水珠滴答不断。她揉了揉酸胀的眼睛,重新铺开一张素纸,在顶端郑重写下“大晟医政总署”六个字。这是她为未来中央医政机构起的名字。下面列出各级职责、人员编制、考核标准。写到“乡村助役须识字、通基础病理、掌握消毒流程”时,笔尖顿了顿,又添一句:每年由州馆组织集训,不合格者淘汰。
李瑶遣人送来热汤,见她仍在忙碌,劝道:“明日再写也不迟。”
“有些事拖不得。”苏婉捧着碗暖手,“今天签了协议,明天就有人等着看我们能不能兑现。只要第一个医馆建成,百姓看见真大夫坐诊,信任才能真正立起来。”
子时过后,赵德来辞行。
“我明早就启程去楚南。”他说,“争取一个月内把两州的分馆定下来。”
苏婉递给他一份名单:“这里有十二位经过培训的医师,可先行派驻。另外,带上这份《诊疗操作规范》,务必让所有郎中统一用药流程。”
赵德接过,慎重收入行囊。
四下安静下来,医馆只剩她一人。烛火微微晃动,映着墙上那幅《九州医脉图》。她的手指沿着主干道缓缓移动,仿佛能看见一辆辆医车穿行于山野之间,停在炊烟袅袅的村口,打开车门,放下药箱,有人走上前,伸出手腕,露出信赖的眼神。
她拿起笔,准备标注下一个拟建点。
墨汁刚触纸面,笔尖忽然一滑,在“云州”二字旁拉出一道细长的痕迹。
她怔了一下,随即轻轻吹干墨迹,继续写下“首设分馆,优先配备产科医师”。
        李瑶走进后堂时,正见她对着图纸勾画线路。
“母亲又要熬夜了。”
苏婉头也不抬:“不是熬夜,是赶早。前线兵马未动,后方民生也不能停。”
李瑶将手中册子放在案边:“这是三州财政余款明细,扣除军需调度后,尚可拨出三万七千贯用于基建。若分批建设,首批十个医馆足够支撑。”
“钱不是最难的。”苏婉放下笔,“人更难。老郎中不愿受管,年轻学徒又没经验。若只建屋不育人,不过是空壳子。”
两人正说着,赵德从外院匆匆进来,官袍下摆沾着晨露。
“夫人召我来,可是为医馆选址之事?”
苏婉点头:“正是。你熟稔地方体制,我想请你走一趟楚南。那边两州推说已有善堂,实则连个坐诊大夫都没有。”
赵德皱眉:“他们拿礼法做挡箭牌,说女子主掌医政不合旧制。”
“那我就用生死说话。”苏婉转身取出一本薄册,递过去,“这是去年春瘟各州死亡名册。楚南西岭县三百七十一人丧命,而同期青阳仅死十九人——差别就在有没有常驻医馆。”
赵德翻了几页,脸色渐沉。
“若把这数据摆在议事堂上……”
“明日便要摆。”苏婉道,“五州官员午后就到,不能让他们再以‘无患’为由搪塞。病未发时都说太平,等倒下一片才救,晚了。”
李震踏入医馆后堂时,众人已围坐一圈。他看了眼墙上新挂的舆图,上面密密麻麻标着红点。
“这些都是百姓请设医馆的村落?”
“一百零七个。”苏婉指着图说,“最远的在云州北境,离最近的县城要走三天山路。一场高热送去救治,半路就能没了命。”
李震沉默片刻:“你打算怎么办?”
“先立骨架。”她取过另一张图展开,“以州城为中心,设总馆;各县设分馆;每三村联建诊疗点,配一名医师两名助役。医师由总馆派遣轮值,助役从本地识字青年中选拔培训。”
李瑶补充:“财政上我们拟了‘以工代养’之策。朝廷出建房经费,地方承担日常开支,但可计入政绩考核。三年内建成且运行良好的,主官升等加俸。”
赵德接话:“若如此,阻力会小许多。毕竟谁不想多一条晋升之路?”
午后,五州官员齐聚府衙偏厅。
楚南节度使派来的两名属官坐在末位,神色冷淡。
苏婉未多言,只命人抬上两块木板。一块写着各地善堂数量,另一块则是对应地区的疫病致死人数。
“诸位请看。”她的声音不高,却清晰入耳,“善堂重施粥济贫,医馆重防病救人。去年春瘟,有医馆驻守之地,死亡率平均下降八成。这不是我说的,是数字写的。”
一名官员开口:“可医师从何而来?如今良医稀缺,哪能处处派驻?”
“我们自己培养。”苏婉道,“每名合格医师须带教两名学徒,三年期满考核授牌。不合格者不得行医,已授牌者若治死三人以上,吊销资格。”
另一人冷笑:“妇人谈医政,已是破例,如今还要定下考规?”
苏婉不动声色:“那你可知上月柳河村投毒案中,有多少人因及时洗胃保命?若无 trained 医者在场,那些人早就断气了。你说礼法重要,还是人命重要?”
厅内一时寂静。
李震缓缓开口:“新政不讲虚名,只问实效。谁阻医馆,便是视百姓性命如草芥。这话我不止说一遍。”
众人低头不语。
赵德趁机提议:“不如将‘医馆覆盖率’纳入考绩。三年内,州辖各县至少建成一所标准分馆,未达标者降衔一级。”
有人还想争辩,却被同僚拉住衣袖。最终,五州代表皆在协议书上签字画押。
送走官员后,苏婉回到医馆,取出一幅未完成的长图。
“这是我画的《九州医脉图》。”她对李瑶说,“你看,沿南北驿道与江河水系布点,形成急救通道。一旦发生疫情或灾伤,消息可一日传三州,药械两日可达。”
李瑶凝神细看:“但眼下资源只能撑三十州……”
“所以要分阶段。”苏婉手指划过地图,“第一年贯通主干道沿线,第二年向支路延伸,第三年覆盖偏远村落。我还想设‘流动医车’,由中心馆派出,定期巡诊无医村。”
“车上配什么?”
“常备药、简易器械、记录簿。每到一村,登记病患、发放预防药、培训助役。回来后再统一对账补给。”
李瑶思索片刻:“若真能推行,五年内可让半数百姓享医政之利。”
“不止。”苏婉目光坚定,“我要启动‘百名青年医师培养计划’。从寒门子弟里选聪慧少年,由我亲自授课,教现代医学基础,再结合本地病症实践。五年成才,十年扎根。”
李瑶轻叹:“母亲想得远。”
“不是我想得远。”苏婉摇头,“是见过太多本可救活的人,死在缺医少药的路上。从前在医院,一台手术救一人;现在建体系,能救千万人。”
当晚,李震亲自送来批好的奏章。
“十个试点医馆的经费已拨。”他将文书放在桌上,“工匠明日就开始动工。”
苏婉正在灯下修改医师培训手册,闻言抬头:“辛苦你了。”
“该说辛苦的是你。”李震看着墙上那幅《九州医脉图》,久久未语,最后只道:“好好画下去。”
他离开后,苏婉继续伏案工作。窗外细雨悄落,檐下水珠滴答不断。她揉了揉酸胀的眼睛,重新铺开一张素纸,在顶端郑重写下“大晟医政总署”六个字。这是她为未来中央医政机构起的名字。下面列出各级职责、人员编制、考核标准。写到“乡村助役须识字、通基础病理、掌握消毒流程”时,笔尖顿了顿,又添一句:每年由州馆组织集训,不合格者淘汰。
李瑶遣人送来热汤,见她仍在忙碌,劝道:“明日再写也不迟。”
“有些事拖不得。”苏婉捧着碗暖手,“今天签了协议,明天就有人等着看我们能不能兑现。只要第一个医馆建成,百姓看见真大夫坐诊,信任才能真正立起来。”
子时过后,赵德来辞行。
“我明早就启程去楚南。”他说,“争取一个月内把两州的分馆定下来。”
苏婉递给他一份名单:“这里有十二位经过培训的医师,可先行派驻。另外,带上这份《诊疗操作规范》,务必让所有郎中统一用药流程。”
赵德接过,慎重收入行囊。
四下安静下来,医馆只剩她一人。烛火微微晃动,映着墙上那幅《九州医脉图》。她的手指沿着主干道缓缓移动,仿佛能看见一辆辆医车穿行于山野之间,停在炊烟袅袅的村口,打开车门,放下药箱,有人走上前,伸出手腕,露出信赖的眼神。
她拿起笔,准备标注下一个拟建点。
墨汁刚触纸面,笔尖忽然一滑,在“云州”二字旁拉出一道细长的痕迹。
她怔了一下,随即轻轻吹干墨迹,继续写下“首设分馆,优先配备产科医师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