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骁站在校场边缘的旗台下,手中握着一卷摊开的图纸,指尖在某处停顿片刻,又缓缓划过另一行标注。天色微明,晨风掠过空旷的演武场,吹得他肩甲上的旧伤隐隐作痛。昨夜他未曾合眼,案前堆满了战报与草图,每一张都记录着上一次北境遭遇战的溃败细节。
他记得那场战斗的第三刻钟,敌骑自左翼斜冲而入,速度极快,方向飘忽。我方弓阵尚未完成第二轮齐射,防线已被撕开两处缺口。后续调度迟缓,传令旗摇摆不定,兵卒进退失据,最终靠死守中军才勉强稳住阵脚。伤亡数字压在心头,不是因为惨重,而是本可避免。
“不是兵不行。”他低声说,声音不大,却让身旁几名等候指令的都尉听得清楚,“是阵法跟不上敌人节奏。”
这时,李瑶从营帐方向走来,手里拿着一份简册。她脚步稳健,目光落在李骁手中的图纸上,未多言,直接将册子递过去:“这是昨夜整理出的伤亡时间节点分布,按你要求分了段。”
李骁接过翻开,眉头渐渐收紧。数据清晰显示,敌军每次冲锋间隔约为十一息,而我方弓手装箭、瞄准、齐射周期平均为十四息——整整慢了三息。这三息,在战场上足以决定生死。
“他们不是乱冲。”李骁合上册子,语气沉了下来,“是有章法的。散而不乱,进退有序。我们若还用老办法布阵,只会一次次被拖垮。”
一名年长的校尉忍不住开口:“太子殿下,古阵历经百战锤炼,岂能轻易改动?况且士卒训练已久,临时更替口令旗号,恐生混乱。”
李骁没有反驳,只是转身指向沙盘:“你们看,若敌骑分三路袭来,我军全数前置强弓压制,一旦其中一路是佯攻,主力便立刻陷入被动。等发现真伪,已来不及调兵。”
他顿了顿,拿起一支红杆小旗,插在校场中央偏后的位置:“我要改的不是阵型本身,是节奏。前排射毕即退,不等命令;中排接续覆盖,后排同时装箭预备。三段轮转,火力不断。就像……水流不停。”
众人面面相觑。这种打法闻所未闻,既无固定停顿,也无统一收势,完全打破传统“整进整退”的操典模式。
李瑶忽然道:“机关图谱里有连弩车的运作逻辑,三组弓弦交替发箭,保持持续输出。他这是把车阵原理搬到了人阵上。”
李骁看了她一眼,点头:“正是这个意思。我不求人人如机械般精准,但必须形成惯性——射完就退,退后就装,装好就补位。只要节奏稳住,哪怕单次杀伤不如从前,整体压制力也能翻倍。”
那名校尉仍皱眉:“可万一退得太早,敌骑趁机突入怎么办?”
“所以不能只靠弓手。”李骁从怀中取出另一张图纸,铺在沙盘旁,“我设计了‘斥候链预警体系’。游哨十骑一组,分前后三层放出去,最远探至十里外。一旦发现敌踪,立刻以鼓声传讯,主阵提前准备。”
他指着图上几个标记点:“第一层示警,第二层确认方向,第三层测算距离与规模。等敌骑逼近八里,我们这边已经完成布防。不再是仓促应战,而是以静制动。”
李瑶快速扫过图纸,随即抬头:“鼓点怎么编?太复杂士兵记不住,太简单又容易误判。”
“用长短组合。”李骁伸手比划,“一下长代表发现敌情,两短一长是确认来袭方向,三急促则是高速接近。每层哨骑敲击不同音高的鼓,层层递进,主将一听就能明白局势。”
营帐外传来脚步声,李毅悄然走近,站在人群后方听了一阵,才开口:“我已经让暗部试过这套鼓语,在夜间五里外也能分辨清楚。只要鼓手训练到位,问题不大。”
李骁看向他:“你能保证沿途无干扰?”
“不能完全排除。”李毅语气平稳,“但我可以安排双线传递,一路明鼓,一路暗哨接力传令。哪怕一方被截,另一方仍能送达。”
李瑶补充:“我可以让文书队先做一套简易操典,印成小册发下去,配上图示,让基层军官带兵背熟。”
李骁点头,随即下令:“今日先调五百人封闭演练,不分昼夜,直到动作成型为止。旗语、鼓令、退位路线,全部重新校准。”
校场上很快集结起一支队伍。起初演练混乱不堪,前排弓手射完不愿后退,担心被人视为怯战;后排急于上前,反而挤撞成团。几次传令旗误读,导致两侧同时撤退,中间空虚暴露。
李骁亲自执旗站上高台,一声令下打断演练。
“记住!”他声音不高,却穿透全场,“这不是个人勇武的战场。谁能坚持到最后一轮齐射,谁才是真正的胜者!”
接下来三日,校场几乎未曾停歇。士兵轮班操练,饭食送至阵前。李骁始终立于旗台,一遍遍纠正节奏,调整间距。终于在第四日清晨,举行对抗测试。
五十名新阵法兵对阵百人旧制弓队。模拟敌骑三次冲锋,皆被提前预警拦截。最后一次冲击距阵线不足三十步时,第三段箭雨恰好压上,密集箭矢如墙推进,迫使“敌军”止步溃散。
观战的老将们沉默离场。
当天傍晚,李震步入军营主帐,手中拿着一份批文。他将文书放在案上,看着满脸风尘的李骁:“准予扩训三营,所需箭矢、鼓具、标识旗优先调配。另外,从工坊调二十辆改良盾车配合阵型掩护。”
李骁抱拳行礼,没有多言。
李震停顿片刻,又道:“你母亲常说,治国要以人为本。打仗也一样,不能总靠将士拿命去填漏洞。你能想到从节奏入手,而不是一味增兵加械,说明真正开始懂战争了。”
李骁低头:“我只是不想再看到兄弟们死在本该避开的冲锋下。”
帐外传来一阵整齐的脚步声,一队士兵正列队进入校场,肩上扛着新制的黄皮大鼓。李瑶站在营门处,正与一名军需官核对清单。她抬头望了一眼旗台方向,见李骁仍站在那里,手中握着那支指挥旗,目光落在沙盘新增的几条红色路径上。
夜风渐起,卷过空旷的演武场,吹动了旗角。
李骁抬起手,将旗杆插入台前铁环。
鼓声响起第一响。
        他记得那场战斗的第三刻钟,敌骑自左翼斜冲而入,速度极快,方向飘忽。我方弓阵尚未完成第二轮齐射,防线已被撕开两处缺口。后续调度迟缓,传令旗摇摆不定,兵卒进退失据,最终靠死守中军才勉强稳住阵脚。伤亡数字压在心头,不是因为惨重,而是本可避免。
“不是兵不行。”他低声说,声音不大,却让身旁几名等候指令的都尉听得清楚,“是阵法跟不上敌人节奏。”
这时,李瑶从营帐方向走来,手里拿着一份简册。她脚步稳健,目光落在李骁手中的图纸上,未多言,直接将册子递过去:“这是昨夜整理出的伤亡时间节点分布,按你要求分了段。”
李骁接过翻开,眉头渐渐收紧。数据清晰显示,敌军每次冲锋间隔约为十一息,而我方弓手装箭、瞄准、齐射周期平均为十四息——整整慢了三息。这三息,在战场上足以决定生死。
“他们不是乱冲。”李骁合上册子,语气沉了下来,“是有章法的。散而不乱,进退有序。我们若还用老办法布阵,只会一次次被拖垮。”
一名年长的校尉忍不住开口:“太子殿下,古阵历经百战锤炼,岂能轻易改动?况且士卒训练已久,临时更替口令旗号,恐生混乱。”
李骁没有反驳,只是转身指向沙盘:“你们看,若敌骑分三路袭来,我军全数前置强弓压制,一旦其中一路是佯攻,主力便立刻陷入被动。等发现真伪,已来不及调兵。”
他顿了顿,拿起一支红杆小旗,插在校场中央偏后的位置:“我要改的不是阵型本身,是节奏。前排射毕即退,不等命令;中排接续覆盖,后排同时装箭预备。三段轮转,火力不断。就像……水流不停。”
众人面面相觑。这种打法闻所未闻,既无固定停顿,也无统一收势,完全打破传统“整进整退”的操典模式。
李瑶忽然道:“机关图谱里有连弩车的运作逻辑,三组弓弦交替发箭,保持持续输出。他这是把车阵原理搬到了人阵上。”
李骁看了她一眼,点头:“正是这个意思。我不求人人如机械般精准,但必须形成惯性——射完就退,退后就装,装好就补位。只要节奏稳住,哪怕单次杀伤不如从前,整体压制力也能翻倍。”
那名校尉仍皱眉:“可万一退得太早,敌骑趁机突入怎么办?”
“所以不能只靠弓手。”李骁从怀中取出另一张图纸,铺在沙盘旁,“我设计了‘斥候链预警体系’。游哨十骑一组,分前后三层放出去,最远探至十里外。一旦发现敌踪,立刻以鼓声传讯,主阵提前准备。”
他指着图上几个标记点:“第一层示警,第二层确认方向,第三层测算距离与规模。等敌骑逼近八里,我们这边已经完成布防。不再是仓促应战,而是以静制动。”
李瑶快速扫过图纸,随即抬头:“鼓点怎么编?太复杂士兵记不住,太简单又容易误判。”
“用长短组合。”李骁伸手比划,“一下长代表发现敌情,两短一长是确认来袭方向,三急促则是高速接近。每层哨骑敲击不同音高的鼓,层层递进,主将一听就能明白局势。”
营帐外传来脚步声,李毅悄然走近,站在人群后方听了一阵,才开口:“我已经让暗部试过这套鼓语,在夜间五里外也能分辨清楚。只要鼓手训练到位,问题不大。”
李骁看向他:“你能保证沿途无干扰?”
“不能完全排除。”李毅语气平稳,“但我可以安排双线传递,一路明鼓,一路暗哨接力传令。哪怕一方被截,另一方仍能送达。”
李瑶补充:“我可以让文书队先做一套简易操典,印成小册发下去,配上图示,让基层军官带兵背熟。”
李骁点头,随即下令:“今日先调五百人封闭演练,不分昼夜,直到动作成型为止。旗语、鼓令、退位路线,全部重新校准。”
校场上很快集结起一支队伍。起初演练混乱不堪,前排弓手射完不愿后退,担心被人视为怯战;后排急于上前,反而挤撞成团。几次传令旗误读,导致两侧同时撤退,中间空虚暴露。
李骁亲自执旗站上高台,一声令下打断演练。
“记住!”他声音不高,却穿透全场,“这不是个人勇武的战场。谁能坚持到最后一轮齐射,谁才是真正的胜者!”
接下来三日,校场几乎未曾停歇。士兵轮班操练,饭食送至阵前。李骁始终立于旗台,一遍遍纠正节奏,调整间距。终于在第四日清晨,举行对抗测试。
五十名新阵法兵对阵百人旧制弓队。模拟敌骑三次冲锋,皆被提前预警拦截。最后一次冲击距阵线不足三十步时,第三段箭雨恰好压上,密集箭矢如墙推进,迫使“敌军”止步溃散。
观战的老将们沉默离场。
当天傍晚,李震步入军营主帐,手中拿着一份批文。他将文书放在案上,看着满脸风尘的李骁:“准予扩训三营,所需箭矢、鼓具、标识旗优先调配。另外,从工坊调二十辆改良盾车配合阵型掩护。”
李骁抱拳行礼,没有多言。
李震停顿片刻,又道:“你母亲常说,治国要以人为本。打仗也一样,不能总靠将士拿命去填漏洞。你能想到从节奏入手,而不是一味增兵加械,说明真正开始懂战争了。”
李骁低头:“我只是不想再看到兄弟们死在本该避开的冲锋下。”
帐外传来一阵整齐的脚步声,一队士兵正列队进入校场,肩上扛着新制的黄皮大鼓。李瑶站在营门处,正与一名军需官核对清单。她抬头望了一眼旗台方向,见李骁仍站在那里,手中握着那支指挥旗,目光落在沙盘新增的几条红色路径上。
夜风渐起,卷过空旷的演武场,吹动了旗角。
李骁抬起手,将旗杆插入台前铁环。
鼓声响起第一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