鼓声在演武场尽头渐渐消散,李瑶站在营门侧影里,手中简册翻至最后一页。她目光落在“传令响应延迟”一栏的数字上,眉心微蹙。昨夜三段击演练全程,旗手从接令到挥动信号旗,平均耗时两息半,最长一次竟达四息。这四息,足以让敌骑突进三百步。
她合上册子,转身走入文书帐。帐内案几整齐排列,几名文书正低头誊抄军报。她径直走向最内侧的长桌,铺开一幅细麻质地的地图。北境、闽越、楚南交界处已被朱笔圈出,三地之间驿道稀疏,哨探空白长达百里。
“不能再靠人腿跑消息。”她说。
李毅从帐外进来,脚步轻得几乎无声。他站定在桌边,目光扫过地图上的标记。
“我要建三级哨站。”李瑶指尖划过几处要冲,“明驿传政令,暗桩录异动,飞鸽联急情。每州设总报房,直属中枢调度。所有情报先经编码,再由不同路径传送,确保不被截断。”
李毅点头:“暗部可抽调三十骨干,分赴各州布点。但地方耳目难辨真假,若被渗透,反成隐患。”
“所以不用旧人。”李瑶从袖中取出一本薄册,“我已按‘经济、舆情、安全’三类拟定分类标准。今后所有报送信息,必须附带来源编号与信用评分。连续三次误报者,剔除网络。”
她翻开册页,指着其中一行:“比如上月闽西上报‘流民聚众’,实为饥民求赈。而真正私扩家兵的豪族,却无一上报。这不是漏报,是选择性沉默。”
李毅沉默片刻:“你要我把这些评分规则刻成铁令?”
“刻在木牌上就行。”李瑶淡淡道,“挂在每个报房门口。谁送假信,谁的名字就记在黑榜上,全网通报。”
她起身走到墙边,取下一张泛黄纸卷。这是数月以来各地零散情报的汇总,字迹杂乱,时间错乱。她将其平铺于案,双手按住两端。
“过去三个月,共收密报四百七十一份。其中提及‘税田隐匿’者六十三起,涉及九州;‘士族密会’四十八次,多集中于江左;另有十七地出现流民夜间聚集,未见官府处置记录。”她抬眼看向李毅,“这些不是孤立事件。它们有共同脉络——资源转移,人心浮动,秩序松动。”
李毅盯着那张纸:“你想从中看出什么?”
“我想知道谁在动,为什么动,下一步往哪动。”她抽出一支炭笔,在纸上画出三条线,“把所有情报按这三类归档,专人追踪。我要看到变化趋势,不只是静态消息。”
李毅不再多问。他知道她一旦开始整合信息,便不会再停。
三日后,中枢密室。
墙上挂起了一幅新制巨图,纵横交错的线条将九州分割成若干区块。每一州皆标有小旗,红为异常,黄为待查,蓝为平稳。数十枚铜钉钉在关键节点,连着细丝延伸至桌面的情报匣。
李瑶坐在案后,面前摊着三叠文册。左侧是经济组整理的田亩变动表,中间是舆情组汇总的民间传言辑录,右侧则是安全组梳理的武装动向记录。她逐一核对,不时提笔标注。
李毅立于一侧,低声汇报:“第一批暗桩已潜入七州。楚南张家昨日夜间焚毁旧账,被我方埋伏的记号兵拍下残片;闽东林氏秘密招募乡勇三百,伪装成护院家丁,今晨刚完成登记。”
“把这两条记入信用库。”李瑶说着,翻开一本暗红封皮的簿子,“张家焚账,动机可疑,列为黄级预警;林氏扩兵未报备,属违规行为,升为红级备案。”
她顿了顿:“通知飞鸽组,明日午时前,将这两条加密送往中枢备份。路径走海线绕行,避免经过王晏旧部控制的驿站。”
李毅应声欲退,却被她叫住。
“还有一事。”她从乾坤万象匣中取出一枚铜管,递过去,“这是我设计的新密码本初稿。用数字代号替换人名地名,再以复式记账法交叉验证。比如‘某地粮价上涨’,必须同时匹配‘运输量下降’或‘仓廪空置’的数据,否则视为虚假情报。”
李毅接过铜管,沉甸甸的。
“这套系统一旦铺开,地方势力再也瞒不住动作。”他说。
“也不是为了逼他们露出破绽。”李瑶语气平静,“是为了让我们能提前一步应对。真正的威胁从来不是谁想造反,而是我们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动手。”
五日后,主帐议事。
李震走进时,李瑶正站在巨图前调整一枚铜钉。她听见脚步声,并未回头,只道:“父亲来了。”
李震点点头,在案前坐下。案上已摆好一份《七日动态摘要》。他翻开第一页,眉头微动。
“青州刺史下属三县隐瞒灾情,谎报收成?”他指着一条记录。
“证据链完整。”李瑶走来,打开情报匣,“地方医馆上报疫病激增,但粮税照常征收;同时有二十车米粮经私道运往境外,被暗桩拍下行踪。我已将数据比对三遍,误差不足半成。”
第二页写着:“豫章豪族私设税卡,拦截商旅。”
“这不是新鲜事。”李震说。
“但这次我们抓到了链条。”李瑶抽出一份密信副本,“他们每月向两名巡检使行贿,金额精确到两银。更关键的是,这笔钱最终流入一位退仕太常卿的账上——他是王晏的姻亲。”
李震沉默良久。
第三页预测:“十日内,兖州粮价将涨三成,因本地存粮被悄然调离。”
“你打算怎么办?”他问。
“已在周边四州预备平粜米粮。”李瑶答,“只要价格突破阈值,立刻放粮。百姓不会饿,豪强也捞不到暴利。”
李震终于抬头:“你这套体系……何时建成的?”
“明面架构三天前完成。”她说,“现在已有四十七州接入总报房,每日接收加密快报逾百条。暗线尚在铺设,预计一个月内覆盖全部郡县。”
她看着他:“我们过去打仗靠斥候,治政靠奏折。可斥候看得有限,奏折写得模糊。现在不一样了。每一笔田赋变更,每一次人员调动,只要有人动,就会留下痕迹。我们不必等事发才反应,可以在火苗刚起时就掐灭。”
李震缓缓合上摘要,手指在封面上轻轻敲了三下。
“你母亲常说,治病要查病根。”他声音低沉,“你现在做的,就是在给天下诊脉。”
他站起身,走到巨图前,目光扫过那些红黄蓝旗。
“以往决策,靠的是经验、判断、运气。现在有了这个,我们看得更清,判得更准。”他转头看向女儿,“你的情报工作做得非常出色。”
李瑶没有回应夸奖。她只是拿起一支炭笔,在图上兖州位置加了一个小圈。
“这只是开始。”她说,“接下来,我要让每一个报房都能独立预警。不是等人上报,而是系统自动识别异常模式。比如某地突然大量采购药材,可能预示疫情;某族频繁变卖田产,或许准备逃亡。这些都不该等到出事才察觉。”
李震看着她的眼神,忽然明白了一件事——这个十五岁还在记账本上一笔一划的女孩,如今已能在不动声色间织出一张覆盖九州的网。
他离开前,停下脚步。
“今后军政大事,”他说,“皆需先过你这一关。”
帐帘落下,室内只剩李瑶一人。她坐回案后,打开最新一批加密快报。第一封来自楚南,内容简短:
“张家老宅昨夜遣散仆役十七人,携箱北行,路线避官道。”
她提笔在记录簿上写下时间,盖上信用章,随即抽出一张空白卡片,填入编码,放入传递槽。铜铃轻响,飞鸽笼开启,一只灰羽信鸽振翅而出,消失在天际。
远处校场鼓声再起,与此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。李瑶抬起头,望向帐顶悬挂的铜钟。钟摆左右摇晃,规律而恒定。
她伸手拨动案角的小机关,墙上的巨图微微震动,几枚蓝旗悄然转为黄色。
        她合上册子,转身走入文书帐。帐内案几整齐排列,几名文书正低头誊抄军报。她径直走向最内侧的长桌,铺开一幅细麻质地的地图。北境、闽越、楚南交界处已被朱笔圈出,三地之间驿道稀疏,哨探空白长达百里。
“不能再靠人腿跑消息。”她说。
李毅从帐外进来,脚步轻得几乎无声。他站定在桌边,目光扫过地图上的标记。
“我要建三级哨站。”李瑶指尖划过几处要冲,“明驿传政令,暗桩录异动,飞鸽联急情。每州设总报房,直属中枢调度。所有情报先经编码,再由不同路径传送,确保不被截断。”
李毅点头:“暗部可抽调三十骨干,分赴各州布点。但地方耳目难辨真假,若被渗透,反成隐患。”
“所以不用旧人。”李瑶从袖中取出一本薄册,“我已按‘经济、舆情、安全’三类拟定分类标准。今后所有报送信息,必须附带来源编号与信用评分。连续三次误报者,剔除网络。”
她翻开册页,指着其中一行:“比如上月闽西上报‘流民聚众’,实为饥民求赈。而真正私扩家兵的豪族,却无一上报。这不是漏报,是选择性沉默。”
李毅沉默片刻:“你要我把这些评分规则刻成铁令?”
“刻在木牌上就行。”李瑶淡淡道,“挂在每个报房门口。谁送假信,谁的名字就记在黑榜上,全网通报。”
她起身走到墙边,取下一张泛黄纸卷。这是数月以来各地零散情报的汇总,字迹杂乱,时间错乱。她将其平铺于案,双手按住两端。
“过去三个月,共收密报四百七十一份。其中提及‘税田隐匿’者六十三起,涉及九州;‘士族密会’四十八次,多集中于江左;另有十七地出现流民夜间聚集,未见官府处置记录。”她抬眼看向李毅,“这些不是孤立事件。它们有共同脉络——资源转移,人心浮动,秩序松动。”
李毅盯着那张纸:“你想从中看出什么?”
“我想知道谁在动,为什么动,下一步往哪动。”她抽出一支炭笔,在纸上画出三条线,“把所有情报按这三类归档,专人追踪。我要看到变化趋势,不只是静态消息。”
李毅不再多问。他知道她一旦开始整合信息,便不会再停。
三日后,中枢密室。
墙上挂起了一幅新制巨图,纵横交错的线条将九州分割成若干区块。每一州皆标有小旗,红为异常,黄为待查,蓝为平稳。数十枚铜钉钉在关键节点,连着细丝延伸至桌面的情报匣。
李瑶坐在案后,面前摊着三叠文册。左侧是经济组整理的田亩变动表,中间是舆情组汇总的民间传言辑录,右侧则是安全组梳理的武装动向记录。她逐一核对,不时提笔标注。
李毅立于一侧,低声汇报:“第一批暗桩已潜入七州。楚南张家昨日夜间焚毁旧账,被我方埋伏的记号兵拍下残片;闽东林氏秘密招募乡勇三百,伪装成护院家丁,今晨刚完成登记。”
“把这两条记入信用库。”李瑶说着,翻开一本暗红封皮的簿子,“张家焚账,动机可疑,列为黄级预警;林氏扩兵未报备,属违规行为,升为红级备案。”
她顿了顿:“通知飞鸽组,明日午时前,将这两条加密送往中枢备份。路径走海线绕行,避免经过王晏旧部控制的驿站。”
李毅应声欲退,却被她叫住。
“还有一事。”她从乾坤万象匣中取出一枚铜管,递过去,“这是我设计的新密码本初稿。用数字代号替换人名地名,再以复式记账法交叉验证。比如‘某地粮价上涨’,必须同时匹配‘运输量下降’或‘仓廪空置’的数据,否则视为虚假情报。”
李毅接过铜管,沉甸甸的。
“这套系统一旦铺开,地方势力再也瞒不住动作。”他说。
“也不是为了逼他们露出破绽。”李瑶语气平静,“是为了让我们能提前一步应对。真正的威胁从来不是谁想造反,而是我们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动手。”
五日后,主帐议事。
李震走进时,李瑶正站在巨图前调整一枚铜钉。她听见脚步声,并未回头,只道:“父亲来了。”
李震点点头,在案前坐下。案上已摆好一份《七日动态摘要》。他翻开第一页,眉头微动。
“青州刺史下属三县隐瞒灾情,谎报收成?”他指着一条记录。
“证据链完整。”李瑶走来,打开情报匣,“地方医馆上报疫病激增,但粮税照常征收;同时有二十车米粮经私道运往境外,被暗桩拍下行踪。我已将数据比对三遍,误差不足半成。”
第二页写着:“豫章豪族私设税卡,拦截商旅。”
“这不是新鲜事。”李震说。
“但这次我们抓到了链条。”李瑶抽出一份密信副本,“他们每月向两名巡检使行贿,金额精确到两银。更关键的是,这笔钱最终流入一位退仕太常卿的账上——他是王晏的姻亲。”
李震沉默良久。
第三页预测:“十日内,兖州粮价将涨三成,因本地存粮被悄然调离。”
“你打算怎么办?”他问。
“已在周边四州预备平粜米粮。”李瑶答,“只要价格突破阈值,立刻放粮。百姓不会饿,豪强也捞不到暴利。”
李震终于抬头:“你这套体系……何时建成的?”
“明面架构三天前完成。”她说,“现在已有四十七州接入总报房,每日接收加密快报逾百条。暗线尚在铺设,预计一个月内覆盖全部郡县。”
她看着他:“我们过去打仗靠斥候,治政靠奏折。可斥候看得有限,奏折写得模糊。现在不一样了。每一笔田赋变更,每一次人员调动,只要有人动,就会留下痕迹。我们不必等事发才反应,可以在火苗刚起时就掐灭。”
李震缓缓合上摘要,手指在封面上轻轻敲了三下。
“你母亲常说,治病要查病根。”他声音低沉,“你现在做的,就是在给天下诊脉。”
他站起身,走到巨图前,目光扫过那些红黄蓝旗。
“以往决策,靠的是经验、判断、运气。现在有了这个,我们看得更清,判得更准。”他转头看向女儿,“你的情报工作做得非常出色。”
李瑶没有回应夸奖。她只是拿起一支炭笔,在图上兖州位置加了一个小圈。
“这只是开始。”她说,“接下来,我要让每一个报房都能独立预警。不是等人上报,而是系统自动识别异常模式。比如某地突然大量采购药材,可能预示疫情;某族频繁变卖田产,或许准备逃亡。这些都不该等到出事才察觉。”
李震看着她的眼神,忽然明白了一件事——这个十五岁还在记账本上一笔一划的女孩,如今已能在不动声色间织出一张覆盖九州的网。
他离开前,停下脚步。
“今后军政大事,”他说,“皆需先过你这一关。”
帐帘落下,室内只剩李瑶一人。她坐回案后,打开最新一批加密快报。第一封来自楚南,内容简短:
“张家老宅昨夜遣散仆役十七人,携箱北行,路线避官道。”
她提笔在记录簿上写下时间,盖上信用章,随即抽出一张空白卡片,填入编码,放入传递槽。铜铃轻响,飞鸽笼开启,一只灰羽信鸽振翅而出,消失在天际。
远处校场鼓声再起,与此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。李瑶抬起头,望向帐顶悬挂的铜钟。钟摆左右摇晃,规律而恒定。
她伸手拨动案角的小机关,墙上的巨图微微震动,几枚蓝旗悄然转为黄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