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光穿过窗纸,映在案头那枚铜铃上,铃身微颤,却未发声。李瑶指尖停在半空,方才飞鸽传回的密信已尽数摊开,她未曾立即拆阅,而是先将一枚铜钉轻轻压入情报匣的凹槽。机关轻响,墙上的巨图微微一震,数枚蓝旗边缘泛起淡黄光晕——这是系统对异常情绪波动的标记。
她终于抽出第一封竹简,封皮无印,只以麻线草草捆扎。启封后字迹粗拙,墨痕深浅不一,显是多人轮流书写。开头一行便写道:“伏惟明公德被四方,政清民安,今九州归心,万姓翘首,敢请正位天子,以承天命。”
她目光扫过署名,青州三百余乡老、里正、塾师联署,末尾按着数十个暗红指印,有的已干涸发裂,有的尚带湿痕,像是连夜赶制而成。
第二封来自楚南,七位退仕小吏合呈,言辞更为恳切:“大雍失道久矣,君昏臣佞,赋役苛急,百姓无所告语。唯明公治下,路不拾遗,夜不闭户,医有馆,耕有田,孤寡得养,寒门可仕。此非盛世而何?若久拒大位,恐天下失望,豪强复起,再致兵燹之祸。”
李瑶静坐片刻,将两封文书并列放入托盘,启动乾坤万象匣的传送机制。光芒一闪,文书消失。
主厅内,李震正执笔批阅军粮调拨令,苏婉坐在侧案翻看药典,炭笔在纸上沙沙作响,记录着新一批药材的培育周期。忽见匣光闪动,几份文书凭空浮现。
他搁下笔,随手取过一封,才读几句,手背青筋微突。又换另一封,逐字细看,额角皱纹缓缓舒展,随即又蹙紧。
“这些……是从何处来的?”他问。
“昨夜至今,四十七通。”李瑶的声音从门外传来。她步入厅中,袖中另夹一卷,“最远一封出自陇西边陲,十六名羌汉村老以血指印署名,托商队辗转三月方达驿站。”
李骁闻声掀帘而入,甲胄未卸,脸上还带着校场演练后的汗渍。他一把抓过文书,快速浏览,眼中骤然燃起光芒:“父亲!这不是谁在造势,是百姓自己写下的心声!您看看这名字——张老三,去年饿得啃树根,靠赈粮活下来;刘氏妇,孩子死于瘟疫前最后一波,如今三个娃都在义学念书!这些人,以前连县衙都不敢进,现在却敢提笔写‘愿您登基’!”
苏婉放下药典,走到他身旁,接过那封陇西文书。她手指抚过那些斑驳的指印,有些墨迹已被泪水晕开,字迹模糊,却仍能辨出“活命”“有地种”“孩子能读书”等字样。
“他们不是要一个皇帝。”她低声说,“是要一个不会让他们白死的人。”
李毅站在门侧阴影里,双手垂在身侧,声音冷而稳:“可此时称帝,便是与旧制彻底割裂。王晏虽败,其党羽仍在各州盘踞;平西王表面归附,实则观望。一旦您迈出这一步,他们必以‘篡逆’为名,联合反扑。刀兵再起,最先遭殃的,还是百姓。”
厅中一时沉寂。
李震缓缓起身,走向墙边悬挂的巨图。那幅由无数细线与铜钉构成的情报网仍在运转,蓝旗连成片,红点零星散落,黄标偶尔闪烁,又被迅速压下。他曾说这是“给天下诊脉”,如今脉象清晰——不只是局势安稳,更是人心所向。
他凝视良久,忽然开口:“我岂不知他们所求?可帝位不是礼物,是担子。一纸诏书下去,便是改元易制,废旧立新。官吏要换,法度要重订,宗庙要重建。每一步,都可能激起反弹。北境铁木真尚未完全臣服,西南诸蛮蠢蠢欲动,若因名分之争引动外患,谁来承担后果?”
李骁上前一步:“可正因为外患未平,才更需一个名正言顺的中枢!如今您虽掌实权,但各地仍称‘大帅’‘总督’,藩镇之间互不统属,调度迟缓。若有帝号,便可名正言顺节制诸将,整编兵马,设监察御史巡行天下。这才是真正安定之基!”
苏婉轻声道:“百姓不懂这些权谋。他们只知道,自从您来了,不再有人半夜被抓去充役;病了能进医馆,死了有人收殓;孩子能上学,老人有粥喝。他们把您当成了希望本身。若您一直不肯接下这份心意,他们会以为……是自己不够格,配不上这样的日子。”
李瑶走到巨图前,取下一根细针,轻轻挑动兖州位置的一枚铜钉。黄光闪了一下,随即转蓝。
“昨日闽东上报,有老农卖牛购纸,只为抄录您的《劝农书》带回村中宣讲。前日豫章,一群孩童在学堂墙上画了一幅像,说是‘明公骑白马,带我们打胜仗’。这些事不在战报里,也不在税册上,但它们真实存在。民心不是数据,可当它汇聚成潮,连最精密的推演也无法阻挡。”
李震闭上眼,脑海中浮现出巡狩途中那些面孔:田埂上弯腰插秧的农夫,医馆门口抱着孩子跪谢的母亲,市集里高喊“明公仁政”的老塾师。他们不曾奢求富贵,只盼一日三餐、一家团聚。而他,正是他们眼中能守住这份安宁的人。
他睁开眼,目光扫过家人。
“我知道你们都想让我应下。”他声音低沉,“我也……动心了。”
众人屏息。
“可此事不能仓促。”他抬手制止李骁欲言的动作,“称帝不是个人荣辱,是立国之始。礼制如何定?年号如何选?宗庙社稷何处建?新朝官制是否沿用旧规?这些都需周全考量。更要紧的是,必须让天下人明白,这一朝不是为了李氏一家,而是为了千千万万曾被踩在泥里的百姓。”
苏婉点头:“那就让百姓参与进来。开议政堂,邀各州代表共商国是。不是您一个人定,是大家一起定。”
李瑶补充:“可通过报房征集民间意见。比如年号,可列出十个备选,由各地百姓投票择定。哪怕是不识字的,也能托人代投一票。让他们知道,这个国家,真正在乎他们的声音。”
李骁握拳:“若有人反对呢?”
“允许反对。”李瑶平静道,“只要不煽动暴乱,不勾结外敌,言论自由。真正的信心,不怕质疑。”
李毅依旧冷峻:“但防人之心不可无。劝进表中,已有三封笔迹相似,用词雷同,极可能是同一人代笔。另有两处地方,联署名单中有官吏强行拉拢平民署名。民心是真,可也有人想借机攀附。”
“那就查。”李震语气坚定,“凡弄虚作假者,不论官民,一律公示剔除。我们要的是真心,不是数字。”
他踱步至案前,拿起那封陇西血书,指尖摩挲着干涸的指印。
“等一个月。”他说,“这一个月,各地继续上报民意,中枢汇总分析。同时拟定建制草案,交由议政堂初审。若届时八成以上州郡仍持劝进之意,且无大规模反对之声,我……再做决断。”
无人再言。
李瑶取出一本新册,封皮素白,题曰《建制议程》。她翻开第一页,提笔写下第一条:“一、年号遴选办法:公开征名,百姓投票,三轮筛选。”
苏婉走回药典旁,重新执笔,在页脚添了一句:“医政纳入国策,列为立国之本。”
李骁站在厅中,双手紧握,像是要把这份沉重的责任攥进骨血里。
李毅悄然退至门外,从怀中取出一份密笺,展开后迅速浏览。上面记录着三处可疑劝进表的来源路径。他合上纸页,塞入袖中,转身走向暗部值房。
厅内烛火跳动,映照着墙上巨图。西北一角,一枚黄标悄然亮起,旋即被李瑶察觉。她快步上前,取下铜钉,换上新的标记——蓝色,代表可信民意。
她望着那一点蓝光,轻声自语:“不是我们选择了历史,是历史推着我们走。”
李震站在窗前,看着庭院中几个孩童围着一块石板吵闹。他们在争一道算术题的答案,一个小女孩踮脚指着公式,大声说:“这是公主教的算法,没错!”
        她终于抽出第一封竹简,封皮无印,只以麻线草草捆扎。启封后字迹粗拙,墨痕深浅不一,显是多人轮流书写。开头一行便写道:“伏惟明公德被四方,政清民安,今九州归心,万姓翘首,敢请正位天子,以承天命。”
她目光扫过署名,青州三百余乡老、里正、塾师联署,末尾按着数十个暗红指印,有的已干涸发裂,有的尚带湿痕,像是连夜赶制而成。
第二封来自楚南,七位退仕小吏合呈,言辞更为恳切:“大雍失道久矣,君昏臣佞,赋役苛急,百姓无所告语。唯明公治下,路不拾遗,夜不闭户,医有馆,耕有田,孤寡得养,寒门可仕。此非盛世而何?若久拒大位,恐天下失望,豪强复起,再致兵燹之祸。”
李瑶静坐片刻,将两封文书并列放入托盘,启动乾坤万象匣的传送机制。光芒一闪,文书消失。
主厅内,李震正执笔批阅军粮调拨令,苏婉坐在侧案翻看药典,炭笔在纸上沙沙作响,记录着新一批药材的培育周期。忽见匣光闪动,几份文书凭空浮现。
他搁下笔,随手取过一封,才读几句,手背青筋微突。又换另一封,逐字细看,额角皱纹缓缓舒展,随即又蹙紧。
“这些……是从何处来的?”他问。
“昨夜至今,四十七通。”李瑶的声音从门外传来。她步入厅中,袖中另夹一卷,“最远一封出自陇西边陲,十六名羌汉村老以血指印署名,托商队辗转三月方达驿站。”
李骁闻声掀帘而入,甲胄未卸,脸上还带着校场演练后的汗渍。他一把抓过文书,快速浏览,眼中骤然燃起光芒:“父亲!这不是谁在造势,是百姓自己写下的心声!您看看这名字——张老三,去年饿得啃树根,靠赈粮活下来;刘氏妇,孩子死于瘟疫前最后一波,如今三个娃都在义学念书!这些人,以前连县衙都不敢进,现在却敢提笔写‘愿您登基’!”
苏婉放下药典,走到他身旁,接过那封陇西文书。她手指抚过那些斑驳的指印,有些墨迹已被泪水晕开,字迹模糊,却仍能辨出“活命”“有地种”“孩子能读书”等字样。
“他们不是要一个皇帝。”她低声说,“是要一个不会让他们白死的人。”
李毅站在门侧阴影里,双手垂在身侧,声音冷而稳:“可此时称帝,便是与旧制彻底割裂。王晏虽败,其党羽仍在各州盘踞;平西王表面归附,实则观望。一旦您迈出这一步,他们必以‘篡逆’为名,联合反扑。刀兵再起,最先遭殃的,还是百姓。”
厅中一时沉寂。
李震缓缓起身,走向墙边悬挂的巨图。那幅由无数细线与铜钉构成的情报网仍在运转,蓝旗连成片,红点零星散落,黄标偶尔闪烁,又被迅速压下。他曾说这是“给天下诊脉”,如今脉象清晰——不只是局势安稳,更是人心所向。
他凝视良久,忽然开口:“我岂不知他们所求?可帝位不是礼物,是担子。一纸诏书下去,便是改元易制,废旧立新。官吏要换,法度要重订,宗庙要重建。每一步,都可能激起反弹。北境铁木真尚未完全臣服,西南诸蛮蠢蠢欲动,若因名分之争引动外患,谁来承担后果?”
李骁上前一步:“可正因为外患未平,才更需一个名正言顺的中枢!如今您虽掌实权,但各地仍称‘大帅’‘总督’,藩镇之间互不统属,调度迟缓。若有帝号,便可名正言顺节制诸将,整编兵马,设监察御史巡行天下。这才是真正安定之基!”
苏婉轻声道:“百姓不懂这些权谋。他们只知道,自从您来了,不再有人半夜被抓去充役;病了能进医馆,死了有人收殓;孩子能上学,老人有粥喝。他们把您当成了希望本身。若您一直不肯接下这份心意,他们会以为……是自己不够格,配不上这样的日子。”
李瑶走到巨图前,取下一根细针,轻轻挑动兖州位置的一枚铜钉。黄光闪了一下,随即转蓝。
“昨日闽东上报,有老农卖牛购纸,只为抄录您的《劝农书》带回村中宣讲。前日豫章,一群孩童在学堂墙上画了一幅像,说是‘明公骑白马,带我们打胜仗’。这些事不在战报里,也不在税册上,但它们真实存在。民心不是数据,可当它汇聚成潮,连最精密的推演也无法阻挡。”
李震闭上眼,脑海中浮现出巡狩途中那些面孔:田埂上弯腰插秧的农夫,医馆门口抱着孩子跪谢的母亲,市集里高喊“明公仁政”的老塾师。他们不曾奢求富贵,只盼一日三餐、一家团聚。而他,正是他们眼中能守住这份安宁的人。
他睁开眼,目光扫过家人。
“我知道你们都想让我应下。”他声音低沉,“我也……动心了。”
众人屏息。
“可此事不能仓促。”他抬手制止李骁欲言的动作,“称帝不是个人荣辱,是立国之始。礼制如何定?年号如何选?宗庙社稷何处建?新朝官制是否沿用旧规?这些都需周全考量。更要紧的是,必须让天下人明白,这一朝不是为了李氏一家,而是为了千千万万曾被踩在泥里的百姓。”
苏婉点头:“那就让百姓参与进来。开议政堂,邀各州代表共商国是。不是您一个人定,是大家一起定。”
李瑶补充:“可通过报房征集民间意见。比如年号,可列出十个备选,由各地百姓投票择定。哪怕是不识字的,也能托人代投一票。让他们知道,这个国家,真正在乎他们的声音。”
李骁握拳:“若有人反对呢?”
“允许反对。”李瑶平静道,“只要不煽动暴乱,不勾结外敌,言论自由。真正的信心,不怕质疑。”
李毅依旧冷峻:“但防人之心不可无。劝进表中,已有三封笔迹相似,用词雷同,极可能是同一人代笔。另有两处地方,联署名单中有官吏强行拉拢平民署名。民心是真,可也有人想借机攀附。”
“那就查。”李震语气坚定,“凡弄虚作假者,不论官民,一律公示剔除。我们要的是真心,不是数字。”
他踱步至案前,拿起那封陇西血书,指尖摩挲着干涸的指印。
“等一个月。”他说,“这一个月,各地继续上报民意,中枢汇总分析。同时拟定建制草案,交由议政堂初审。若届时八成以上州郡仍持劝进之意,且无大规模反对之声,我……再做决断。”
无人再言。
李瑶取出一本新册,封皮素白,题曰《建制议程》。她翻开第一页,提笔写下第一条:“一、年号遴选办法:公开征名,百姓投票,三轮筛选。”
苏婉走回药典旁,重新执笔,在页脚添了一句:“医政纳入国策,列为立国之本。”
李骁站在厅中,双手紧握,像是要把这份沉重的责任攥进骨血里。
李毅悄然退至门外,从怀中取出一份密笺,展开后迅速浏览。上面记录着三处可疑劝进表的来源路径。他合上纸页,塞入袖中,转身走向暗部值房。
厅内烛火跳动,映照着墙上巨图。西北一角,一枚黄标悄然亮起,旋即被李瑶察觉。她快步上前,取下铜钉,换上新的标记——蓝色,代表可信民意。
她望着那一点蓝光,轻声自语:“不是我们选择了历史,是历史推着我们走。”
李震站在窗前,看着庭院中几个孩童围着一块石板吵闹。他们在争一道算术题的答案,一个小女孩踮脚指着公式,大声说:“这是公主教的算法,没错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