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谷的震动持续了不到半刻钟,随后归于死寂。
李震站在主寨废墟边缘,脚下是尚未冷却的焦土。几缕青烟从倒塌的梁柱间升起,随风飘散。他没有动,目光落在前方一群蜷缩在断墙下的百姓身上。一个孩子正用枯枝拨弄地上的碎骨,旁边老妇抱着空陶瓮低声啜泣。他解下披风,弯腰覆在那孩子肩上,动作很轻。
“传令下去。”他的声音不高,却清晰传入身后亲卫耳中,“全军卸甲三日——不回营,先清尸、掘井、搭棚。”
亲卫迟疑:“将军,将士连日征战……”
“他们比我们更累。”李震打断,“这地方若再没人管,三天后就会生疫病。你现在去调人,按我刚才说的做。”
话音未落,李瑶快步走来,手中捧着一叠残破纸页,边角焦黑,显然是从火场里抢出的户籍册。她脸色有些发白,但语气平稳:“三寨原有人户两千六百七十三,现登记存活者九百八十一。粮仓全毁,种粮无存,多数人家连锅都砸了。”
李震接过名单,指尖划过那些歪斜的名字,停顿片刻:“免三年赋役。今岁口粮由国库直供,每日一升米,每户加半斤盐。凡曾持械者,只要放下武器、登记造册,一律不究。”
李瑶点头记下,又问:“若有人拒登?”
“那就派人挨户讲清楚。”他说,“不是审犯人,是请他们回家。”
两人走入临时腾出的主帐时,李毅已在等候。他站在一张简陋木桌前,桌上摊着几张布帛,上面用炭笔勾画出水渠走向与临时窝棚布局。
“教化所那边押着一百三十多个青壮,不肯开口。”李毅抬头,“都说自己是‘护田义军’,抗的是苛税,不算造反。”
李震坐下,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:“带我去看看。”
教化所设在一座未完全焚毁的祠堂内。屋梁熏得漆黑,神龛倒伏,香炉翻倒在侧。百余名男子分列两侧席地而坐,个个低着头,无人言语。李震独自走进去,没带护卫,只提了个竹编食盒。
他在中央空地处蹲下,打开盒子,取出一碗热汤,递给最近一人:“喝吧,凉了就苦。”
那人愣住,没接。李震也不催,将碗放在地上,自己也坐了下来。
“我儿子十八岁那年,饿极了,想去官仓偷一口米。”他开口,声音平缓,“被巡兵抓住,打得半个月下不了床。我当时问他,你知道那一袋米能救多少人吗?他也问我,爹,那你告诉我,我家五口人,明天吃什么?”
人群微微骚动。
“你们揭竿,是因为活不下去。”他继续说,“可刀一起,杀的是同村的王老三,烧的是张婶家祖传的桑树,挖断的渠,要三代人才能修回来。这不是抗税,是把自己最后一条路也砍断了。”
沉默许久,角落里一个年轻人抬起头:“那现在呢?赢了的人,是不是也要砍我们的路?”
李震站起身,环视众人:“从今日起,设‘赎田队’。愿出力修渠垦荒者,每劳作十日记功一分。积满三分,还你旧田;五分,另授荒地。家中有老弱者,今日便可领凭证离所。”
他挥手,门外士兵抬进几大筐粗布衣裳和干粮。“带上这些,回去告诉村里人——李公不杀人,只给活路。”
当天傍晚,第一批二十人被释放。他们背着粮食走出祠堂时,不少人回头望了望那面残破的旗杆,然后默默低头前行。
夜深,主帐灯火未熄。
李瑶将《安民七条》初稿铺在案上,第七条末尾写着:“凡举报贪吏、欺民之官者,经查实,赏银五两,并优先授田。”她抬头问:“这一条会不会太重?”
“不重。”李震正在看一份新报上来的名单,上面是战死士兵的籍贯与家属住址,“有些人一辈子都没人听他说一句冤。现在我们既然管了这摊事,就得让人敢说话。”
话刚落,帐帘掀开,一名将领闯入,身后跟着三人,皆身披铠甲,神情凝重。
“将军!”为首者抱拳,“我等联名请命——斩首三百,以儆效尤!此地叛乱非一日之寒,若不立威,日后处处皆反!”
李震没抬头:“你们带来的人,都参与过攻寨?”
“正是!弟兄们流血拼命,难道换来的却是宽恕仇敌?”
“流血是军人的本分。”他终于抬眼,“可治世不是靠杀出来的。你们去看看外面那些人,有几个真想打仗?他们只是不想饿死。”
“可纵容必生后患!”另一人急道。
“真正的后患,是让百姓觉得朝廷比贼还狠。”李震站起身,从袖中取出一块薄木片,放在灯下,“这是空间系统留存的照片——半月前,一个村子全家饿毙,倒在门槛内侧。为什么没人逃?因为路上全是巡查的兵,抓到逃荒的,当流寇处置。”
帐内骤然安静。
他继续说:“他们造反,是因为没有别的选择。今天我们若再堵死这条路,明天就会有三千个村子学他们。”
将领们垂首不语。
李瑶趁机道:“已安排文吏明日下乡宣讲七条,另设‘民怨箱’,凡有诉状皆可投递。同时派出流动医队,为伤者疗治,也算表明态度。”
李震点头:“很好。另外,通知各乡里正,凡协助重建者,工分计入家族档案,子孙入学可优先。”
将领退出后,李毅才从帐角走出。
“查到了。”他说,“有几名旧吏藏了账册,还有一批士族暗中派人散布‘李公软弱,不足为惧’的言论,意图动摇民心。”
“揪出来了吗?”
“锁定了两个,一个是前县丞,另一个伪装成药材商,往周边村镇送低价布匹,附带传单,说朝廷赈粮是陈米霉谷。”
李震冷笑:“送布匹?他们是想买人心。”
“要不要抓?”
“抓。”他沉声说,“只抓主使,不动平民。查清资金来源,顺藤摸瓜。但对外宣称——是奸商囤货居奇,扰乱市价,依法查封。”
李毅应声而去。
李瑶收拾文书准备离开,忽听李震问:“苏婉那边有消息吗?”
“母亲今日巡诊至东岭,发现两例风寒重症,已留下施针,明早才能回。”
李震嗯了一声,没再多说。
子时过后,最后一份赈灾名录核对完毕。李瑶吹灭油灯,走出帐外。天边已有微光,营地四周,士兵们正帮百姓搭建窝棚,铁锤敲打木桩的声音此起彼伏。
她回头看了一眼主帐,父亲仍坐在案前,手边放着一碗早已凉透的茶。
次日清晨,第一批宣讲队出发。他们背着印好的《安民七条》,沿村张贴,逐户讲解。孩童围着看图识字的画板,老人拄着拐杖听人朗读条款。有人抹着眼泪说:“原来还能告官?”
中午时分,第一封投进“民怨箱”的诉状被取回。纸上字迹歪斜,写着某里正强占寡妇田产之事,末尾按着一个沾泥的手印。
李瑶展开纸页,递给身旁记录员:“立案。派两名文吏 acpany 调查。”
话音未落,远处传来一阵喧哗。
一名衣衫褴褛的老农跌跌撞撞跑来,手里举着半块烧焦的木牌,上面依稀可见“李”字。他扑通跪下,声音嘶哑:“大人!这是我儿临死前攥着的……他说,将军旗倒了,我们就没活路了……求您,救救我们村吧!”
李瑶蹲下身,扶住老人颤抖的手。
        李震站在主寨废墟边缘,脚下是尚未冷却的焦土。几缕青烟从倒塌的梁柱间升起,随风飘散。他没有动,目光落在前方一群蜷缩在断墙下的百姓身上。一个孩子正用枯枝拨弄地上的碎骨,旁边老妇抱着空陶瓮低声啜泣。他解下披风,弯腰覆在那孩子肩上,动作很轻。
“传令下去。”他的声音不高,却清晰传入身后亲卫耳中,“全军卸甲三日——不回营,先清尸、掘井、搭棚。”
亲卫迟疑:“将军,将士连日征战……”
“他们比我们更累。”李震打断,“这地方若再没人管,三天后就会生疫病。你现在去调人,按我刚才说的做。”
话音未落,李瑶快步走来,手中捧着一叠残破纸页,边角焦黑,显然是从火场里抢出的户籍册。她脸色有些发白,但语气平稳:“三寨原有人户两千六百七十三,现登记存活者九百八十一。粮仓全毁,种粮无存,多数人家连锅都砸了。”
李震接过名单,指尖划过那些歪斜的名字,停顿片刻:“免三年赋役。今岁口粮由国库直供,每日一升米,每户加半斤盐。凡曾持械者,只要放下武器、登记造册,一律不究。”
李瑶点头记下,又问:“若有人拒登?”
“那就派人挨户讲清楚。”他说,“不是审犯人,是请他们回家。”
两人走入临时腾出的主帐时,李毅已在等候。他站在一张简陋木桌前,桌上摊着几张布帛,上面用炭笔勾画出水渠走向与临时窝棚布局。
“教化所那边押着一百三十多个青壮,不肯开口。”李毅抬头,“都说自己是‘护田义军’,抗的是苛税,不算造反。”
李震坐下,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:“带我去看看。”
教化所设在一座未完全焚毁的祠堂内。屋梁熏得漆黑,神龛倒伏,香炉翻倒在侧。百余名男子分列两侧席地而坐,个个低着头,无人言语。李震独自走进去,没带护卫,只提了个竹编食盒。
他在中央空地处蹲下,打开盒子,取出一碗热汤,递给最近一人:“喝吧,凉了就苦。”
那人愣住,没接。李震也不催,将碗放在地上,自己也坐了下来。
“我儿子十八岁那年,饿极了,想去官仓偷一口米。”他开口,声音平缓,“被巡兵抓住,打得半个月下不了床。我当时问他,你知道那一袋米能救多少人吗?他也问我,爹,那你告诉我,我家五口人,明天吃什么?”
人群微微骚动。
“你们揭竿,是因为活不下去。”他继续说,“可刀一起,杀的是同村的王老三,烧的是张婶家祖传的桑树,挖断的渠,要三代人才能修回来。这不是抗税,是把自己最后一条路也砍断了。”
沉默许久,角落里一个年轻人抬起头:“那现在呢?赢了的人,是不是也要砍我们的路?”
李震站起身,环视众人:“从今日起,设‘赎田队’。愿出力修渠垦荒者,每劳作十日记功一分。积满三分,还你旧田;五分,另授荒地。家中有老弱者,今日便可领凭证离所。”
他挥手,门外士兵抬进几大筐粗布衣裳和干粮。“带上这些,回去告诉村里人——李公不杀人,只给活路。”
当天傍晚,第一批二十人被释放。他们背着粮食走出祠堂时,不少人回头望了望那面残破的旗杆,然后默默低头前行。
夜深,主帐灯火未熄。
李瑶将《安民七条》初稿铺在案上,第七条末尾写着:“凡举报贪吏、欺民之官者,经查实,赏银五两,并优先授田。”她抬头问:“这一条会不会太重?”
“不重。”李震正在看一份新报上来的名单,上面是战死士兵的籍贯与家属住址,“有些人一辈子都没人听他说一句冤。现在我们既然管了这摊事,就得让人敢说话。”
话刚落,帐帘掀开,一名将领闯入,身后跟着三人,皆身披铠甲,神情凝重。
“将军!”为首者抱拳,“我等联名请命——斩首三百,以儆效尤!此地叛乱非一日之寒,若不立威,日后处处皆反!”
李震没抬头:“你们带来的人,都参与过攻寨?”
“正是!弟兄们流血拼命,难道换来的却是宽恕仇敌?”
“流血是军人的本分。”他终于抬眼,“可治世不是靠杀出来的。你们去看看外面那些人,有几个真想打仗?他们只是不想饿死。”
“可纵容必生后患!”另一人急道。
“真正的后患,是让百姓觉得朝廷比贼还狠。”李震站起身,从袖中取出一块薄木片,放在灯下,“这是空间系统留存的照片——半月前,一个村子全家饿毙,倒在门槛内侧。为什么没人逃?因为路上全是巡查的兵,抓到逃荒的,当流寇处置。”
帐内骤然安静。
他继续说:“他们造反,是因为没有别的选择。今天我们若再堵死这条路,明天就会有三千个村子学他们。”
将领们垂首不语。
李瑶趁机道:“已安排文吏明日下乡宣讲七条,另设‘民怨箱’,凡有诉状皆可投递。同时派出流动医队,为伤者疗治,也算表明态度。”
李震点头:“很好。另外,通知各乡里正,凡协助重建者,工分计入家族档案,子孙入学可优先。”
将领退出后,李毅才从帐角走出。
“查到了。”他说,“有几名旧吏藏了账册,还有一批士族暗中派人散布‘李公软弱,不足为惧’的言论,意图动摇民心。”
“揪出来了吗?”
“锁定了两个,一个是前县丞,另一个伪装成药材商,往周边村镇送低价布匹,附带传单,说朝廷赈粮是陈米霉谷。”
李震冷笑:“送布匹?他们是想买人心。”
“要不要抓?”
“抓。”他沉声说,“只抓主使,不动平民。查清资金来源,顺藤摸瓜。但对外宣称——是奸商囤货居奇,扰乱市价,依法查封。”
李毅应声而去。
李瑶收拾文书准备离开,忽听李震问:“苏婉那边有消息吗?”
“母亲今日巡诊至东岭,发现两例风寒重症,已留下施针,明早才能回。”
李震嗯了一声,没再多说。
子时过后,最后一份赈灾名录核对完毕。李瑶吹灭油灯,走出帐外。天边已有微光,营地四周,士兵们正帮百姓搭建窝棚,铁锤敲打木桩的声音此起彼伏。
她回头看了一眼主帐,父亲仍坐在案前,手边放着一碗早已凉透的茶。
次日清晨,第一批宣讲队出发。他们背着印好的《安民七条》,沿村张贴,逐户讲解。孩童围着看图识字的画板,老人拄着拐杖听人朗读条款。有人抹着眼泪说:“原来还能告官?”
中午时分,第一封投进“民怨箱”的诉状被取回。纸上字迹歪斜,写着某里正强占寡妇田产之事,末尾按着一个沾泥的手印。
李瑶展开纸页,递给身旁记录员:“立案。派两名文吏 acpany 调查。”
话音未落,远处传来一阵喧哗。
一名衣衫褴褛的老农跌跌撞撞跑来,手里举着半块烧焦的木牌,上面依稀可见“李”字。他扑通跪下,声音嘶哑:“大人!这是我儿临死前攥着的……他说,将军旗倒了,我们就没活路了……求您,救救我们村吧!”
李瑶蹲下身,扶住老人颤抖的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