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人跪在帐前,手中那半块焦木牌还未放下,声音嘶哑地重复着“救救我们村”。李瑶蹲下身,扶住他的手,指尖触到老人掌心裂开的血口。她没说话,只是轻轻点头,随后示意身后文吏记录姓名与村落位置。
李震从主帐走出,脚步未停,径直来到老人面前。他接过那块木牌,翻看背面,一道刻痕极浅的“李”字几乎被烧尽。他抬眼望向营地四周:士兵正帮百姓搭棚,铁锤敲打声不断,几处炊烟升起,但远处仍有断墙残垣未清。
“带他去医所。”李震将木牌递还给亲卫,“伤治好再说。”
他转身回帐,掀帘时扫了一眼案上摊开的地图——豫章前线三寨已平,周边七州归附文书堆在左侧,右侧却压着三份密报,皆是边地暗通款曲的线索。他落座,未及开口,苏婉先一步走进来,袖口沾着药渣碎叶。
“东岭风寒已控住,但缺炭火。”她说,“明日得调两车柴薪过去。”
李骁紧随其后,甲胄未卸,肩头还带着夜战留下的灰土。“鹰涧峡西口发现新脚印,不是我军制式靴底。”他将一卷布条放在案上,“像是流民混入,也可能有残党潜伏。”
话音刚落,李瑶也到了。她手中捧着一份新绘的《势力归附图》,纸面尚有墨迹未干。“七州主动投诚,其中四州士族愿交税册。”她展开图纸,“但北三郡只派细作探听动向,未遣使节。另有五县账目异常,粮赋比往年多出三成,恐是借乱加征。”
李毅最后进来,脚步轻,站在角落阴影里。他没说话,只将一枚铜钉放在桌上——钉尖染着暗红,像是从某处机关上拆下的零件。
李震看着五人齐聚,缓缓开口:“百姓信的是这面旗,不是哪一场胜仗。昨夜那老农说得对,旗倒了,他们就没活路。可若我们自己先乱了阵脚,旗就真倒了。”
帐内一时安静。
他指向地图:“现在形势是,外患暂息,内基不稳。有人归附,有人观望,更有人等着我们出错。接下来,不能再靠一人决断、一事一应。要立规矩,定流程,让军、政、医、情四线能联动起来。”
李瑶立即接话:“我建议设‘四维协理司’。军务由李骁统合边防与屯田兵调度;民政归母亲负责医馆重建与赈粮分发;情报由我统筹网络更新与舆情监控;监察则交李毅清理残余、肃清内弊。”
李骁皱眉:“战场瞬息万变,等你们文书流转一圈,战机早没了。”
苏婉温和道:“可以设‘急令符’。凡遇突发军情或疫病暴发,持符者可直报主帅,其余事务按程备案,事后补录即可。”
李毅补充:“我部每日晨报送要情简报,重大线索即时飞骑递达。另可在各州设联络点,由暗卫轮值交接。”
李震点头:“今后凡重大决策,须四方会签。一人提议,三人评议,我终审。宁慢一步,不误全局。”
李骁沉默片刻,终于颔首:“行。但我提个条件——屯田兵编练必须自主选将,不能由文吏指派。”
“可以。”李瑶翻开手札,“我会把各地青壮名册整理成档,标注体能、识字、服役经历,供你筛选。”
苏婉又道:“医所这边也需要人手稳定。如今流动医队疲于奔命,若能在每州设常驻医馆,配两名医师、三名学徒,再培训本地稳婆与草药师,三年内可建起基本医疗网。”
李震记下:“准。所需药材列单上报,国库优先拨付。”
李瑶继续:“情报方面,我已下令召回散布在外的十二支宣讲队,集中整编为‘舆情巡检司’,专查谣言源头与士族私通行为。同时启用女子学堂毕业生担任文书稽核,防止账目造假。”
说到此处,她顿了顿:“还有件事。昨夜收到一封匿名信,夹在一份赈灾账册里。没有署名,但字迹工整,内容提到王晏旧部仍在活动,且有人试图伪造我们的免税令,诱骗百姓登记虚假户籍。”
李毅眼神一凝:“给我。”
“已经交给暗卫复写存档。”李瑶将副本递出,“原文封存,未拆封前拍了影图。”
李震听完,久久未语。他起身走到帐中悬挂的巨幅舆图前,手指划过几个关键节点:北境蛮族未动,中原望族态度暧昧,而内部各州虽表面归顺,实则人心未齐。
“我们不能再像从前那样,哪里冒火就扑向哪里。”他说,“现在要做的,是让整个体系自己运转起来。制度比人长久,规矩比命令管用。”
他转过身,目光逐一扫过四人:“我不是皇帝,你们也不是臣子。我们是家人,更是同路人。今日定下的事,第一条就是——任何一人若觉决策有失,可提‘异议封奏’,暂停执行三日,重新议定。”
他看向李瑶:“你年轻,思维快,但别怕说错。错了改就是,总比盲目前进强。”
又望向李骁:“你性烈,但要记住,将军的刀,既要斩敌,也要护民。屯田兵不只是战力,更是家园的守望者。”
最后对李毅道:“你做的事最暗,但我信你心中有光。只杀奸恶,不伤无辜,这条底线永不许破。”
五人围坐灯下,粗陶碗盛着热茶,无人举杯,也无誓言,只是默默饮下。
会议散后,各自行动。
苏婉临走前交代医队明日出发路线,并在名录上圈出三个急需炭火的村落。她衣袖拂过案角,几片干枯的艾草掉落,被值守文吏悄悄拾起。
李骁取走军报,步出主帐时遇见副将等候。他低声吩咐两句,便朝校场方向走去,背影挺直,步伐坚定,已开始筹划第一批屯田兵的操练日程。
李瑶回到情报阁,烛火映照其侧脸。她铺开一张新纸,标题写着《协理司运作细则》。笔尖停顿片刻,写下第一条:“凡涉及民生、军机、监察之要务,须经三方联署,方可呈报主帅。”
李毅悄然离开,身影融入营区深处。他前往监察岗复核拘押名单,途中接过一名暗卫递来的布袋,里面是一叠尚未开封的密信。他抽出最上面一封,封口完好,火漆印记清晰。
李震仍留在主帐,批阅完协理司首份章程后,起身踱至帐口。营地重建有序进行,几处窝棚已搭好,孩童在空地上奔跑,老人坐在门前晒太阳。他望着远方山脊,神情沉静而坚定。
忽然,一名传令兵快步奔来,手中握着一卷竹简。
“禀将军!北三郡急报——有商队携带大量盐引入境,自称奉您手令放行,但……”
李震抬手止住他的话,接过竹简,解开绳结。
竹简展开一半,露出一行字迹:
“今授通关文书壹道,准许永昌商行运盐入豫……”
笔锋圆润,墨色均匀,竟与他平日书风极为相似。
他盯着那行字,指尖微微收紧。
        李震从主帐走出,脚步未停,径直来到老人面前。他接过那块木牌,翻看背面,一道刻痕极浅的“李”字几乎被烧尽。他抬眼望向营地四周:士兵正帮百姓搭棚,铁锤敲打声不断,几处炊烟升起,但远处仍有断墙残垣未清。
“带他去医所。”李震将木牌递还给亲卫,“伤治好再说。”
他转身回帐,掀帘时扫了一眼案上摊开的地图——豫章前线三寨已平,周边七州归附文书堆在左侧,右侧却压着三份密报,皆是边地暗通款曲的线索。他落座,未及开口,苏婉先一步走进来,袖口沾着药渣碎叶。
“东岭风寒已控住,但缺炭火。”她说,“明日得调两车柴薪过去。”
李骁紧随其后,甲胄未卸,肩头还带着夜战留下的灰土。“鹰涧峡西口发现新脚印,不是我军制式靴底。”他将一卷布条放在案上,“像是流民混入,也可能有残党潜伏。”
话音刚落,李瑶也到了。她手中捧着一份新绘的《势力归附图》,纸面尚有墨迹未干。“七州主动投诚,其中四州士族愿交税册。”她展开图纸,“但北三郡只派细作探听动向,未遣使节。另有五县账目异常,粮赋比往年多出三成,恐是借乱加征。”
李毅最后进来,脚步轻,站在角落阴影里。他没说话,只将一枚铜钉放在桌上——钉尖染着暗红,像是从某处机关上拆下的零件。
李震看着五人齐聚,缓缓开口:“百姓信的是这面旗,不是哪一场胜仗。昨夜那老农说得对,旗倒了,他们就没活路。可若我们自己先乱了阵脚,旗就真倒了。”
帐内一时安静。
他指向地图:“现在形势是,外患暂息,内基不稳。有人归附,有人观望,更有人等着我们出错。接下来,不能再靠一人决断、一事一应。要立规矩,定流程,让军、政、医、情四线能联动起来。”
李瑶立即接话:“我建议设‘四维协理司’。军务由李骁统合边防与屯田兵调度;民政归母亲负责医馆重建与赈粮分发;情报由我统筹网络更新与舆情监控;监察则交李毅清理残余、肃清内弊。”
李骁皱眉:“战场瞬息万变,等你们文书流转一圈,战机早没了。”
苏婉温和道:“可以设‘急令符’。凡遇突发军情或疫病暴发,持符者可直报主帅,其余事务按程备案,事后补录即可。”
李毅补充:“我部每日晨报送要情简报,重大线索即时飞骑递达。另可在各州设联络点,由暗卫轮值交接。”
李震点头:“今后凡重大决策,须四方会签。一人提议,三人评议,我终审。宁慢一步,不误全局。”
李骁沉默片刻,终于颔首:“行。但我提个条件——屯田兵编练必须自主选将,不能由文吏指派。”
“可以。”李瑶翻开手札,“我会把各地青壮名册整理成档,标注体能、识字、服役经历,供你筛选。”
苏婉又道:“医所这边也需要人手稳定。如今流动医队疲于奔命,若能在每州设常驻医馆,配两名医师、三名学徒,再培训本地稳婆与草药师,三年内可建起基本医疗网。”
李震记下:“准。所需药材列单上报,国库优先拨付。”
李瑶继续:“情报方面,我已下令召回散布在外的十二支宣讲队,集中整编为‘舆情巡检司’,专查谣言源头与士族私通行为。同时启用女子学堂毕业生担任文书稽核,防止账目造假。”
说到此处,她顿了顿:“还有件事。昨夜收到一封匿名信,夹在一份赈灾账册里。没有署名,但字迹工整,内容提到王晏旧部仍在活动,且有人试图伪造我们的免税令,诱骗百姓登记虚假户籍。”
李毅眼神一凝:“给我。”
“已经交给暗卫复写存档。”李瑶将副本递出,“原文封存,未拆封前拍了影图。”
李震听完,久久未语。他起身走到帐中悬挂的巨幅舆图前,手指划过几个关键节点:北境蛮族未动,中原望族态度暧昧,而内部各州虽表面归顺,实则人心未齐。
“我们不能再像从前那样,哪里冒火就扑向哪里。”他说,“现在要做的,是让整个体系自己运转起来。制度比人长久,规矩比命令管用。”
他转过身,目光逐一扫过四人:“我不是皇帝,你们也不是臣子。我们是家人,更是同路人。今日定下的事,第一条就是——任何一人若觉决策有失,可提‘异议封奏’,暂停执行三日,重新议定。”
他看向李瑶:“你年轻,思维快,但别怕说错。错了改就是,总比盲目前进强。”
又望向李骁:“你性烈,但要记住,将军的刀,既要斩敌,也要护民。屯田兵不只是战力,更是家园的守望者。”
最后对李毅道:“你做的事最暗,但我信你心中有光。只杀奸恶,不伤无辜,这条底线永不许破。”
五人围坐灯下,粗陶碗盛着热茶,无人举杯,也无誓言,只是默默饮下。
会议散后,各自行动。
苏婉临走前交代医队明日出发路线,并在名录上圈出三个急需炭火的村落。她衣袖拂过案角,几片干枯的艾草掉落,被值守文吏悄悄拾起。
李骁取走军报,步出主帐时遇见副将等候。他低声吩咐两句,便朝校场方向走去,背影挺直,步伐坚定,已开始筹划第一批屯田兵的操练日程。
李瑶回到情报阁,烛火映照其侧脸。她铺开一张新纸,标题写着《协理司运作细则》。笔尖停顿片刻,写下第一条:“凡涉及民生、军机、监察之要务,须经三方联署,方可呈报主帅。”
李毅悄然离开,身影融入营区深处。他前往监察岗复核拘押名单,途中接过一名暗卫递来的布袋,里面是一叠尚未开封的密信。他抽出最上面一封,封口完好,火漆印记清晰。
李震仍留在主帐,批阅完协理司首份章程后,起身踱至帐口。营地重建有序进行,几处窝棚已搭好,孩童在空地上奔跑,老人坐在门前晒太阳。他望着远方山脊,神情沉静而坚定。
忽然,一名传令兵快步奔来,手中握着一卷竹简。
“禀将军!北三郡急报——有商队携带大量盐引入境,自称奉您手令放行,但……”
李震抬手止住他的话,接过竹简,解开绳结。
竹简展开一半,露出一行字迹:
“今授通关文书壹道,准许永昌商行运盐入豫……”
笔锋圆润,墨色均匀,竟与他平日书风极为相似。
他盯着那行字,指尖微微收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