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骁站在刑房门口,手按在门框上,指节因用力而泛白。屋内油灯昏黄,映着墙上一道斜长的影子,那是跪在地上的人投下的轮廓。他没立刻进去,而是深吸一口气,将披风解下交给门外侍卫,只穿一身暗甲步入。
家仆丙抬起头,脸上没有血色,嘴唇干裂。他已经在这间屋子待了两个时辰,审讯官问得仔细,但他始终咬紧牙关,只承认散播谣言是受人指使,却不肯说出幕后主使的名字。
李骁在他对面坐下,不叫人添茶,也不开口训斥。他从怀中取出一封折叠整齐的信纸,轻轻放在桌上,推到对方眼前。
“你认得这个笔迹。”他说。
家仆丙目光一颤,随即垂下眼帘:“小人不识字。”
“你不识字,可你每日替王太傅收发文书,经手不下百封。你说你不识字,谁信?”李骁声音不高,却像铁钉敲进木头,“昨夜我们搜了他的书房,在第三格暗屉里找到了这封信。是你亲手誊抄的副本,墨迹未干就被藏进夹墙——你抄的时候,手抖了一下,右下角有个晕痕。”
家仆丙的肩膀微微塌了下去。
李骁继续道:“我知道你是被逼的。你弟弟在陇西当差,三个月前突然调去边军粮道,再没来过家书。你娘病重,药钱是王晏派人送来的。你以为你在报恩,其实你在替他铺路。”
他顿了顿,盯着那人的眼睛:“可你想过没有,一旦事成,第一个灭口的就是你。他在府里养了七名死士,个个都能以命换命。而你?不过是个跑腿传话的家奴。你觉得他会留你活口?”
家仆丙猛地抬头,眼神里闪过一丝惊惧。
李骁从袖中抽出一张薄纸,展开压在桌上——是一份名单,上面写着十几个名字,最后一个正是“丙”。
“这是他给锦衣卫写的供状草稿,说你是主谋之一,策划谣言、联络外臣、煽动民变。只要朝廷抓了你,他就能撇清关系,还能博个‘大义灭亲’的好名声。”
“不可能!”家仆丙脱口而出,又急忙闭嘴,但语气已经乱了。
“是不是真的,你自己清楚。”李骁收回名单,声音缓了些,“李氏治下,从不株连无辜。只要你把知道的都说出来,我保你家人平安,送你弟弟回京,给你母亲请最好的大夫。”
屋子里静了一瞬,只有灯芯爆了个小火花。
家仆丙终于开口,嗓音沙哑:“他们……不是要造反那么简单。”
李骁身体微倾:“说下去。”
“王太傅早就在谋划了。平西王三年前派密使入京,走的是洛阳铁商的路线。每月初七,有支车队从并州出发,表面运铁器,实则夹带书信。联络暗语藏在货单编号里,用的是《千字文》断句法。”
李骁点头。这点和李瑶之前查到的异常商路记录对上了。
“那这次呢?他们的计划是什么时候动手?”
家仆丙低头思索片刻:“原定八月十六。那天陛下要去南郊祭天,禁军调动频繁,城防松动。王太傅已买通两名校尉,届时会在玄武门制造混乱,点燃烽燧假报敌情。同时,平西王率三万步骑自并州南谷关出兵,直扑潼阳。若顺利,五日内可抵京畿外围。”
李骁站起身,走到墙边的地图前。他拿起朱笔,在并州到潼阳之间画了一条线,又标出几个关键隘口。
“还有谁参与?”
“礼部尚书陈元甫、都察院左都御史周延年、兵部侍郎冯恪——这三人曾在私宅密会三次。另外,宫里的两名内侍也收了重金,负责在祭天当日延误奏报。”
李骁转过身:“王晏打算立谁为帝?”
“说是迎回先帝幼子,现居冷宫的九皇子。对外宣称‘清君侧’,实则是废帝另立,等平西王进城后再共分天下。”
话音落下,屋内一片沉寂。
李骁盯着地图上的红线,久久未语。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政变,而是一次内外勾结、步步为营的夺权行动。若非提前截获线索,等到祭天那日,局势恐怕难以挽回。
他转身对角落里的审讯官道:“把供词记下来,加盖印信,原件交锦衣卫加密传送入宫。副本我亲自带去。”
审讯官连忙应声,提笔疾书。墨迹未干,李骁已重新披上披风,将供词卷好塞入防水皮匣,扣在腰间。
临出门前,他回头看了家仆丙一眼:“你现在说的话,每一句都会被核实。若有隐瞒,后果你知道。若全盘托出,李氏说话算数。”
那人伏在地上,额头贴着冰冷的地砖,声音微弱:“小人……不敢欺瞒。”
李骁走出刑房,外头天色已暗。军营灯火次第亮起,巡逻士兵的脚步声在石板路上回荡。他翻身上马,扬鞭直奔皇宫东华门。
途中经过两处巡卫岗哨,皆被拦下盘查。第一队还算规矩,验过太子印令便放行。第二队却多问了几句,领头的校尉眼神飘忽,反复打量他的马鞍与随身佩匣。
李骁不动声色,只冷冷道:“军情紧急,耽误一刻,你们担得起吗?”
那人讪笑着退开,但仍目送他远去。
李骁策马更快,心中警觉升起。这些人不该出现在这条线上,且装束与寻常巡卫略有不同——腰带系法不对,刀柄缠绳也非制式。很可能是王晏余党,正在打探消息。
不能再耽搁。
他一路疾驰,终于望见宫墙轮廓。东华门前守卫森严,火把照亮半边天空。他勒马停步,跃下鞍鞯,铠甲未解,手按剑柄,快步走向值守太监。
“紧急军情,面见陛下!”
太监见是他,不敢怠慢,立即入内通报。片刻后,殿内传来脚步声,帘幕掀动,一名内侍快步而出,双手捧着一方铜盘,盘上覆着黄绸。
李骁上前一步,正要开口——
那内侍忽然抬头,目光落在他腰间的皮匣上,嘴唇微动,像是要说些什么。
        家仆丙抬起头,脸上没有血色,嘴唇干裂。他已经在这间屋子待了两个时辰,审讯官问得仔细,但他始终咬紧牙关,只承认散播谣言是受人指使,却不肯说出幕后主使的名字。
李骁在他对面坐下,不叫人添茶,也不开口训斥。他从怀中取出一封折叠整齐的信纸,轻轻放在桌上,推到对方眼前。
“你认得这个笔迹。”他说。
家仆丙目光一颤,随即垂下眼帘:“小人不识字。”
“你不识字,可你每日替王太傅收发文书,经手不下百封。你说你不识字,谁信?”李骁声音不高,却像铁钉敲进木头,“昨夜我们搜了他的书房,在第三格暗屉里找到了这封信。是你亲手誊抄的副本,墨迹未干就被藏进夹墙——你抄的时候,手抖了一下,右下角有个晕痕。”
家仆丙的肩膀微微塌了下去。
李骁继续道:“我知道你是被逼的。你弟弟在陇西当差,三个月前突然调去边军粮道,再没来过家书。你娘病重,药钱是王晏派人送来的。你以为你在报恩,其实你在替他铺路。”
他顿了顿,盯着那人的眼睛:“可你想过没有,一旦事成,第一个灭口的就是你。他在府里养了七名死士,个个都能以命换命。而你?不过是个跑腿传话的家奴。你觉得他会留你活口?”
家仆丙猛地抬头,眼神里闪过一丝惊惧。
李骁从袖中抽出一张薄纸,展开压在桌上——是一份名单,上面写着十几个名字,最后一个正是“丙”。
“这是他给锦衣卫写的供状草稿,说你是主谋之一,策划谣言、联络外臣、煽动民变。只要朝廷抓了你,他就能撇清关系,还能博个‘大义灭亲’的好名声。”
“不可能!”家仆丙脱口而出,又急忙闭嘴,但语气已经乱了。
“是不是真的,你自己清楚。”李骁收回名单,声音缓了些,“李氏治下,从不株连无辜。只要你把知道的都说出来,我保你家人平安,送你弟弟回京,给你母亲请最好的大夫。”
屋子里静了一瞬,只有灯芯爆了个小火花。
家仆丙终于开口,嗓音沙哑:“他们……不是要造反那么简单。”
李骁身体微倾:“说下去。”
“王太傅早就在谋划了。平西王三年前派密使入京,走的是洛阳铁商的路线。每月初七,有支车队从并州出发,表面运铁器,实则夹带书信。联络暗语藏在货单编号里,用的是《千字文》断句法。”
李骁点头。这点和李瑶之前查到的异常商路记录对上了。
“那这次呢?他们的计划是什么时候动手?”
家仆丙低头思索片刻:“原定八月十六。那天陛下要去南郊祭天,禁军调动频繁,城防松动。王太傅已买通两名校尉,届时会在玄武门制造混乱,点燃烽燧假报敌情。同时,平西王率三万步骑自并州南谷关出兵,直扑潼阳。若顺利,五日内可抵京畿外围。”
李骁站起身,走到墙边的地图前。他拿起朱笔,在并州到潼阳之间画了一条线,又标出几个关键隘口。
“还有谁参与?”
“礼部尚书陈元甫、都察院左都御史周延年、兵部侍郎冯恪——这三人曾在私宅密会三次。另外,宫里的两名内侍也收了重金,负责在祭天当日延误奏报。”
李骁转过身:“王晏打算立谁为帝?”
“说是迎回先帝幼子,现居冷宫的九皇子。对外宣称‘清君侧’,实则是废帝另立,等平西王进城后再共分天下。”
话音落下,屋内一片沉寂。
李骁盯着地图上的红线,久久未语。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政变,而是一次内外勾结、步步为营的夺权行动。若非提前截获线索,等到祭天那日,局势恐怕难以挽回。
他转身对角落里的审讯官道:“把供词记下来,加盖印信,原件交锦衣卫加密传送入宫。副本我亲自带去。”
审讯官连忙应声,提笔疾书。墨迹未干,李骁已重新披上披风,将供词卷好塞入防水皮匣,扣在腰间。
临出门前,他回头看了家仆丙一眼:“你现在说的话,每一句都会被核实。若有隐瞒,后果你知道。若全盘托出,李氏说话算数。”
那人伏在地上,额头贴着冰冷的地砖,声音微弱:“小人……不敢欺瞒。”
李骁走出刑房,外头天色已暗。军营灯火次第亮起,巡逻士兵的脚步声在石板路上回荡。他翻身上马,扬鞭直奔皇宫东华门。
途中经过两处巡卫岗哨,皆被拦下盘查。第一队还算规矩,验过太子印令便放行。第二队却多问了几句,领头的校尉眼神飘忽,反复打量他的马鞍与随身佩匣。
李骁不动声色,只冷冷道:“军情紧急,耽误一刻,你们担得起吗?”
那人讪笑着退开,但仍目送他远去。
李骁策马更快,心中警觉升起。这些人不该出现在这条线上,且装束与寻常巡卫略有不同——腰带系法不对,刀柄缠绳也非制式。很可能是王晏余党,正在打探消息。
不能再耽搁。
他一路疾驰,终于望见宫墙轮廓。东华门前守卫森严,火把照亮半边天空。他勒马停步,跃下鞍鞯,铠甲未解,手按剑柄,快步走向值守太监。
“紧急军情,面见陛下!”
太监见是他,不敢怠慢,立即入内通报。片刻后,殿内传来脚步声,帘幕掀动,一名内侍快步而出,双手捧着一方铜盘,盘上覆着黄绸。
李骁上前一步,正要开口——
那内侍忽然抬头,目光落在他腰间的皮匣上,嘴唇微动,像是要说些什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