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光刚亮,宫门开启的声响惊起檐下一对麻雀。苏婉站在偏门石阶上,手中握着一封边地送来的急信,指节微微发白。她没进内殿歇息,昨夜皇城内外的异动虽已平息,可百姓不知内情,坊间已有风声四起。
她换下素色常服,披了件半旧的青布裙衫,只带两名随行女官,乘小轿出了宫西巷口。
京城早市正喧闹起来。挑担的、推车的、叫卖的挤在街心,可人声里夹着低语,三五成群聚在药铺前议论。一个老农蹲在墙根,手里攥着半袋陈米,眉头拧得死紧。旁边织户妇人抱着孩子,眼神飘忽,见轿子停下便往后退了半步。那小贩少年原在吆喝糖糕,也收了嗓音,悄悄打量来人。
苏婉下了轿,未摆仪仗,只让医女捧出几包药材摆在案上,又取出粮政司签发的平粜文书,摊在众人眼前。
“这是今早刚定的。”她声音不高,却稳,“官仓开库,每户凭籍领米一斗,不加赋,不抽丁。疫区来的药材今日就能分到各坊医馆,你们若信得过,可以看看。”
老农迟疑着上前,接过文书翻看。他认得字,却不常读,手指顺着墨线一行行挪。织户妇人抱着孩子靠近药包,掀开一角闻了闻,是熟悉的甘草与黄芩味。
“真能领?”小贩少年终于开口,嗓音带着试探,“前两天还有人说,朝廷要征重税养兵,还要抓壮丁去北边打仗。”
苏婉点头:“消息传歪了。北境有李骁将军守着,前线未动一卒。你们听到的,是有人故意搅乱人心。”
“可昨夜里……”老农抬起头,压低声音,“西华门那边动静不小,火把来回跑,说是刺客进了宫。咱们这些小民,就怕哪天祸事临头,饭都吃不上。”
苏婉神色未变,只将手边一碗清水端起,倒入一剂药粉,搅匀后递过去:“这药,是我亲手配的防疫散,去年春荒时救过你们村三个发热的孩子。现在我还在这儿,药还在发,米也照常放。若朝廷真要不管你们,何必大清早就派人来市集?”
老农盯着那碗水,想起去年自家孙子烧得满脸通红,就是这位夫人亲自熬药喂下,才捡回一条命。他喉头动了动,慢慢接过碗,仰头喝了。
织户妇人眼圈忽然红了:“我男人去年修河堤受了伤,也是您派的大夫治好的。当时他说,新朝不一样,有人管咱们这种人。”
苏婉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:“我们一家从底层走上来,知道饿一顿是什么滋味,也知道病得起不来有多难熬。所以我不求你们立刻全信,只求你们记住——每一次放粮、每一次施诊,都不是作秀,是我们一步步兑现的承诺。”
小贩少年低头搓着手里的竹筷,半晌道:“我也不是不信您……可外面传得太邪乎了,说什么皇帝快不行了,太后要垂帘听政,还有道士说天象有变,大灾要来。”
“天象?”苏婉冷笑一声,“我看过钦天监的记录,今年雨水丰沛,秋收有望。倒是有些人在暗处烧纸钱、散符咒,打着‘避劫’的名号收钱敛财。你们要是看见,尽管报给巡街衙役。”
她顿了顿,环视一圈:“我知道你们怕动荡。可越是这时候,越不能让谣言牵着鼻子走。朝廷查清了,这几日散布假话的,都是些趁乱捞钱的江湖术士和投机商贩。该抓的抓,该罚的罚,绝不姑息。”
人群静了一瞬。
老农站起身,把空碗递还给医女:“那……我能带家里人来领米吗?”
“当然能。”苏婉微笑,“带上户籍簿就行。明日开始,医队还会下乡巡诊,优先去去年受灾的几个村。”
织户妇人咬了咬唇,忽然从怀里掏出一双布鞋,粗针密线,鞋底厚实:“这是我昨夜赶做的……本想留给我兄弟出远门穿,现在……想送给您。”
苏婉怔住。
“您走这么多路,救人看病,该有双结实的鞋。”妇人声音轻,却坚定。
苏婉接过鞋,指尖触到针脚间的温热。她没说话,只是缓缓弯腰,将鞋贴在胸前。
周围百姓渐渐围拢过来,有人问起孩子入学的事,有人说家里的田契丢了怎么办,她一一应答,语气如常,却让人安心。
巳时初刻,市集秩序已恢复如初。小贩重新吆喝起来,药铺前排起了领药的队列。苏婉登上小轿,临行前回头看了眼那三人——老农正和邻居说着什么,脸上有了笑意;织户妇人抱着孩子站在阳光下,不再躲闪;小贩少年则踮脚张望,似乎在数还有多少人没领到米。
轿子起行,穿过朱雀大街。
她在车内取出边地那封求援信,信纸边缘已被手指磨出毛边。窗外传来孩童追逐的笑声,一辆运粮车吱呀驶过,留下淡淡的稻香。
她将信折好,放入袖中暗袋,又摸了摸怀里的布鞋。
轿帘被风吹开一道缝,阳光斜切进来,落在她交叠的手背上。一只飞蛾扑棱着撞上窗纸,弹了一下,又飞向远处。
        她换下素色常服,披了件半旧的青布裙衫,只带两名随行女官,乘小轿出了宫西巷口。
京城早市正喧闹起来。挑担的、推车的、叫卖的挤在街心,可人声里夹着低语,三五成群聚在药铺前议论。一个老农蹲在墙根,手里攥着半袋陈米,眉头拧得死紧。旁边织户妇人抱着孩子,眼神飘忽,见轿子停下便往后退了半步。那小贩少年原在吆喝糖糕,也收了嗓音,悄悄打量来人。
苏婉下了轿,未摆仪仗,只让医女捧出几包药材摆在案上,又取出粮政司签发的平粜文书,摊在众人眼前。
“这是今早刚定的。”她声音不高,却稳,“官仓开库,每户凭籍领米一斗,不加赋,不抽丁。疫区来的药材今日就能分到各坊医馆,你们若信得过,可以看看。”
老农迟疑着上前,接过文书翻看。他认得字,却不常读,手指顺着墨线一行行挪。织户妇人抱着孩子靠近药包,掀开一角闻了闻,是熟悉的甘草与黄芩味。
“真能领?”小贩少年终于开口,嗓音带着试探,“前两天还有人说,朝廷要征重税养兵,还要抓壮丁去北边打仗。”
苏婉点头:“消息传歪了。北境有李骁将军守着,前线未动一卒。你们听到的,是有人故意搅乱人心。”
“可昨夜里……”老农抬起头,压低声音,“西华门那边动静不小,火把来回跑,说是刺客进了宫。咱们这些小民,就怕哪天祸事临头,饭都吃不上。”
苏婉神色未变,只将手边一碗清水端起,倒入一剂药粉,搅匀后递过去:“这药,是我亲手配的防疫散,去年春荒时救过你们村三个发热的孩子。现在我还在这儿,药还在发,米也照常放。若朝廷真要不管你们,何必大清早就派人来市集?”
老农盯着那碗水,想起去年自家孙子烧得满脸通红,就是这位夫人亲自熬药喂下,才捡回一条命。他喉头动了动,慢慢接过碗,仰头喝了。
织户妇人眼圈忽然红了:“我男人去年修河堤受了伤,也是您派的大夫治好的。当时他说,新朝不一样,有人管咱们这种人。”
苏婉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:“我们一家从底层走上来,知道饿一顿是什么滋味,也知道病得起不来有多难熬。所以我不求你们立刻全信,只求你们记住——每一次放粮、每一次施诊,都不是作秀,是我们一步步兑现的承诺。”
小贩少年低头搓着手里的竹筷,半晌道:“我也不是不信您……可外面传得太邪乎了,说什么皇帝快不行了,太后要垂帘听政,还有道士说天象有变,大灾要来。”
“天象?”苏婉冷笑一声,“我看过钦天监的记录,今年雨水丰沛,秋收有望。倒是有些人在暗处烧纸钱、散符咒,打着‘避劫’的名号收钱敛财。你们要是看见,尽管报给巡街衙役。”
她顿了顿,环视一圈:“我知道你们怕动荡。可越是这时候,越不能让谣言牵着鼻子走。朝廷查清了,这几日散布假话的,都是些趁乱捞钱的江湖术士和投机商贩。该抓的抓,该罚的罚,绝不姑息。”
人群静了一瞬。
老农站起身,把空碗递还给医女:“那……我能带家里人来领米吗?”
“当然能。”苏婉微笑,“带上户籍簿就行。明日开始,医队还会下乡巡诊,优先去去年受灾的几个村。”
织户妇人咬了咬唇,忽然从怀里掏出一双布鞋,粗针密线,鞋底厚实:“这是我昨夜赶做的……本想留给我兄弟出远门穿,现在……想送给您。”
苏婉怔住。
“您走这么多路,救人看病,该有双结实的鞋。”妇人声音轻,却坚定。
苏婉接过鞋,指尖触到针脚间的温热。她没说话,只是缓缓弯腰,将鞋贴在胸前。
周围百姓渐渐围拢过来,有人问起孩子入学的事,有人说家里的田契丢了怎么办,她一一应答,语气如常,却让人安心。
巳时初刻,市集秩序已恢复如初。小贩重新吆喝起来,药铺前排起了领药的队列。苏婉登上小轿,临行前回头看了眼那三人——老农正和邻居说着什么,脸上有了笑意;织户妇人抱着孩子站在阳光下,不再躲闪;小贩少年则踮脚张望,似乎在数还有多少人没领到米。
轿子起行,穿过朱雀大街。
她在车内取出边地那封求援信,信纸边缘已被手指磨出毛边。窗外传来孩童追逐的笑声,一辆运粮车吱呀驶过,留下淡淡的稻香。
她将信折好,放入袖中暗袋,又摸了摸怀里的布鞋。
轿帘被风吹开一道缝,阳光斜切进来,落在她交叠的手背上。一只飞蛾扑棱着撞上窗纸,弹了一下,又飞向远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