黎明前的风掠过山脊,带着夜露的湿气。李骁站在阵前,身后三千轻骑静默列队,没有战鼓,没有号角。一面宽大的黄旗在晨光中缓缓展开,上书“招降安民”四个黑字,笔力沉稳,不带杀意。
他翻身下马,甲叶轻响。亲卫欲上前阻拦,被他抬手止住。
“传令,只竖旗,不布兵。弓弩手后撤五百步。”
话音未落,敌营方向已有箭矢破空而来,钉入前方土坡。一支、两支,接连不断,却无一人还击。李骁迈步向前,每一步都踏得坚实。
五十步外,叛军寨墙之上人影攒动。了望台上的守卒举弓拉弦,下方巡逻队加快脚步,铁靴踩在夯土路上发出急促回响。
李骁停步,解下腰间佩剑,双手捧起,高举过顶,然后轻轻放在地上。剑身映着初升的日光,泛出一道冷白。
“我是李骁!”他的声音不高,却清晰传入营中,“你们的粮道断了,主将争执不下,谋士要走,将军要打——可你们呢?你们为何而战?”
寨墙上一阵骚动。有人探头张望,有人缩颈退后。一名巡营校尉厉声喝令:“放箭!射杀煽动者!”
几支箭飞出,落在李骁身前三尺,再无人敢近一步。
他不动,继续道:“朝廷只诛首恶,不罪胁从!凡放下兵器者,发口粮三斗,田契半亩。愿归乡者,给路引;愿从军者,编入新伍,同饷同赏!”
随行文书立刻将写好的告示卷成筒,绑上箭矢,朝营内射去。几张纸片飘落在伙房外的泥地上,被一个正在挑水的老兵拾起。他认不得几个字,但看清了上面画的米袋和田地图案。
营内一角,士兵丙蜷在草堆里啃一块掺了树皮的饼。他已经三天没见到热汤了。听见外面喊话时,手顿了一下,饼渣掉进衣领,他没去拍。
旁边的小头目丁蹲在地上,用刀尖划着泥土。他原是边军百夫长,因抗命被贬,后来家人死于乱兵,才投了这叛军队伍。如今眼看大势已去,心早凉透。
“我们为谁卖命?”他低声说,“王爷不见踪影,将军逼着我们去送死,就为了守住那面破旗?”
士兵丙抬头看他,眼里没什么光,只有一丝迟疑。
丁盯着那张飘来的告示看了许久,忽然起身,走到角落召集几个平日信得过的弟兄。
“午时换岗,东南哨楼由我们接防。”他压低声音,“到时候打开侧门,直接往外冲。活着出去,还有条活路。”
一人颤声问:“要是被发现……”
“现在不出去,等粮尽了,大家一块饿死。”丁咬牙,“我宁可死在路上,也不在这儿等烂。”
他们散开时,脚步很轻,像怕惊醒什么。
李骁回到阵中,下令埋锅造饭。炊烟升起,香气随风飘向敌营。有士兵忍不住趴在墙头张望,看见官军围坐吃饭,碗里是白米饭配咸菜。
到了午时,营中鼓声响起,换岗开始。
东南侧门处,两名哨兵打着哈欠交班。小头目丁带着二十多人走上岗楼,动作利落。其中一人突然扑向哨长,捂嘴拖倒。另一人砍断门闩绳索,合力推开沉重的木门。
“降者免死!”丁提刀在手,却不指向任何人,而是对着天空大喊。
外面早已等候多时的接应部队立刻冲上,将他们护入阵中。李骁亲自迎出,命人搬来粮袋,当场分发食物。每人一碗热粥,外加两个杂粮饼。
文书迅速登记姓名籍贯,一一记下。
寨墙上,不少士兵目睹这一幕。有人默默放下长矛,有人转身离开岗位。一名年轻士卒刚想往侧门跑,被巡营队抓住,拖到中军前。
将领甲闻讯赶来,怒不可遏:“谁开的门?给我查!把所有换岗的人全都关押!”
谋士乙站在帐外,看着混乱的场面,一言不发。他知道,这一关押,只会让更多人心生恐惧。
果然,不到半个时辰,又有七八人从北面排水沟爬出,举着手奔向官军阵营。这次连追兵都没派。
李骁没有乘势进攻。他下令加固营地,设立临时安置区,安排医者查看降兵身体状况,并让几名带头倒戈的士兵站出来讲述经历。
暮色渐浓,最后一波降兵抵达时,已是近百人。他们大多衣衫褴褛,面黄肌瘦,有人脚底溃烂,走路一瘸一拐。
李骁立于营前,看着这些人被带入暖棚,接过热汤的手还在发抖。
他转身对副将下令:“今晚加强警戒,防止敌军夜袭。同时准备第二批告示,明日再射入营中。”
副将犹豫道:“要不要趁乱攻进去?现在他们人心涣散,说不定一举就能破营。”
“不。”李骁摇头,“他们已经快撑不住了。再推一把,不是靠刀,是靠活路。”
他望着远处漆黑的寨墙,声音低沉:“让他们自己选。”
夜深了,叛军主营陷入僵持。将领甲下令封锁所有出口,严查出入人员。可越是紧逼,逃亡越多。有士兵整班整队消失在换岗间隙,有的直接翻墙而出。
谋士乙坐在帐中,手中竹简摊开,却一个字也没看。他知道,这场仗早就输了。真正决定胜负的,不是兵力多少,而是人心往哪走。
他提起笔,在纸上写下一行字:“若再强撑,必致全军覆没。”
搁笔良久,终是吹熄灯火。
第二天清晨,李骁再次列阵于营前。这次他不再独自前行,而是带着十余名昨日倒戈的士兵站在最前方。
他们穿着旧甲,手里没有武器,脸上仍有疲惫,但站姿挺直。
告示再次射入营中,新增一条:“倒戈一人,赏米一石;献将者,授百户!”
寨墙上,一名老兵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。他想起家中老母,想起三年未见的女儿。他慢慢摘下头盔,放在脚边。
接着,第二人、第三人,陆续有人放下兵器。
将领甲暴跳如雷,下令斩杀两名意图出逃的士兵示众。可尸体刚挂上墙头,就有人大声哭喊起来。那哭声像火种,点燃了压抑已久的绝望。
正午时分,四名低级军官联手制服了守门队长,打开西门。上百名士兵蜂拥而出,不少人边跑边喊:“我们投降!我们要活命!”
李骁下令打开营门,迎接他们进入。
安置区内,粥锅沸腾,蒸腾的热气弥漫在冷空气中。一名孩子模样的少年接过饭碗,手指冻得通红,几乎拿不稳。旁边一名老兵搂住他肩膀,低声说:“吃吧,以后不用再抢吃的了。”
李骁站在高台上,望着这一幕,久久未语。
他知道,战争还没结束,但有些东西已经变了。
风从东岭吹来,卷起尘土,也吹散了连日的阴霾。
最后一辆粮车驶入营地时,天边残阳如血。炊烟升起,不止一处。
        他翻身下马,甲叶轻响。亲卫欲上前阻拦,被他抬手止住。
“传令,只竖旗,不布兵。弓弩手后撤五百步。”
话音未落,敌营方向已有箭矢破空而来,钉入前方土坡。一支、两支,接连不断,却无一人还击。李骁迈步向前,每一步都踏得坚实。
五十步外,叛军寨墙之上人影攒动。了望台上的守卒举弓拉弦,下方巡逻队加快脚步,铁靴踩在夯土路上发出急促回响。
李骁停步,解下腰间佩剑,双手捧起,高举过顶,然后轻轻放在地上。剑身映着初升的日光,泛出一道冷白。
“我是李骁!”他的声音不高,却清晰传入营中,“你们的粮道断了,主将争执不下,谋士要走,将军要打——可你们呢?你们为何而战?”
寨墙上一阵骚动。有人探头张望,有人缩颈退后。一名巡营校尉厉声喝令:“放箭!射杀煽动者!”
几支箭飞出,落在李骁身前三尺,再无人敢近一步。
他不动,继续道:“朝廷只诛首恶,不罪胁从!凡放下兵器者,发口粮三斗,田契半亩。愿归乡者,给路引;愿从军者,编入新伍,同饷同赏!”
随行文书立刻将写好的告示卷成筒,绑上箭矢,朝营内射去。几张纸片飘落在伙房外的泥地上,被一个正在挑水的老兵拾起。他认不得几个字,但看清了上面画的米袋和田地图案。
营内一角,士兵丙蜷在草堆里啃一块掺了树皮的饼。他已经三天没见到热汤了。听见外面喊话时,手顿了一下,饼渣掉进衣领,他没去拍。
旁边的小头目丁蹲在地上,用刀尖划着泥土。他原是边军百夫长,因抗命被贬,后来家人死于乱兵,才投了这叛军队伍。如今眼看大势已去,心早凉透。
“我们为谁卖命?”他低声说,“王爷不见踪影,将军逼着我们去送死,就为了守住那面破旗?”
士兵丙抬头看他,眼里没什么光,只有一丝迟疑。
丁盯着那张飘来的告示看了许久,忽然起身,走到角落召集几个平日信得过的弟兄。
“午时换岗,东南哨楼由我们接防。”他压低声音,“到时候打开侧门,直接往外冲。活着出去,还有条活路。”
一人颤声问:“要是被发现……”
“现在不出去,等粮尽了,大家一块饿死。”丁咬牙,“我宁可死在路上,也不在这儿等烂。”
他们散开时,脚步很轻,像怕惊醒什么。
李骁回到阵中,下令埋锅造饭。炊烟升起,香气随风飘向敌营。有士兵忍不住趴在墙头张望,看见官军围坐吃饭,碗里是白米饭配咸菜。
到了午时,营中鼓声响起,换岗开始。
东南侧门处,两名哨兵打着哈欠交班。小头目丁带着二十多人走上岗楼,动作利落。其中一人突然扑向哨长,捂嘴拖倒。另一人砍断门闩绳索,合力推开沉重的木门。
“降者免死!”丁提刀在手,却不指向任何人,而是对着天空大喊。
外面早已等候多时的接应部队立刻冲上,将他们护入阵中。李骁亲自迎出,命人搬来粮袋,当场分发食物。每人一碗热粥,外加两个杂粮饼。
文书迅速登记姓名籍贯,一一记下。
寨墙上,不少士兵目睹这一幕。有人默默放下长矛,有人转身离开岗位。一名年轻士卒刚想往侧门跑,被巡营队抓住,拖到中军前。
将领甲闻讯赶来,怒不可遏:“谁开的门?给我查!把所有换岗的人全都关押!”
谋士乙站在帐外,看着混乱的场面,一言不发。他知道,这一关押,只会让更多人心生恐惧。
果然,不到半个时辰,又有七八人从北面排水沟爬出,举着手奔向官军阵营。这次连追兵都没派。
李骁没有乘势进攻。他下令加固营地,设立临时安置区,安排医者查看降兵身体状况,并让几名带头倒戈的士兵站出来讲述经历。
暮色渐浓,最后一波降兵抵达时,已是近百人。他们大多衣衫褴褛,面黄肌瘦,有人脚底溃烂,走路一瘸一拐。
李骁立于营前,看着这些人被带入暖棚,接过热汤的手还在发抖。
他转身对副将下令:“今晚加强警戒,防止敌军夜袭。同时准备第二批告示,明日再射入营中。”
副将犹豫道:“要不要趁乱攻进去?现在他们人心涣散,说不定一举就能破营。”
“不。”李骁摇头,“他们已经快撑不住了。再推一把,不是靠刀,是靠活路。”
他望着远处漆黑的寨墙,声音低沉:“让他们自己选。”
夜深了,叛军主营陷入僵持。将领甲下令封锁所有出口,严查出入人员。可越是紧逼,逃亡越多。有士兵整班整队消失在换岗间隙,有的直接翻墙而出。
谋士乙坐在帐中,手中竹简摊开,却一个字也没看。他知道,这场仗早就输了。真正决定胜负的,不是兵力多少,而是人心往哪走。
他提起笔,在纸上写下一行字:“若再强撑,必致全军覆没。”
搁笔良久,终是吹熄灯火。
第二天清晨,李骁再次列阵于营前。这次他不再独自前行,而是带着十余名昨日倒戈的士兵站在最前方。
他们穿着旧甲,手里没有武器,脸上仍有疲惫,但站姿挺直。
告示再次射入营中,新增一条:“倒戈一人,赏米一石;献将者,授百户!”
寨墙上,一名老兵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。他想起家中老母,想起三年未见的女儿。他慢慢摘下头盔,放在脚边。
接着,第二人、第三人,陆续有人放下兵器。
将领甲暴跳如雷,下令斩杀两名意图出逃的士兵示众。可尸体刚挂上墙头,就有人大声哭喊起来。那哭声像火种,点燃了压抑已久的绝望。
正午时分,四名低级军官联手制服了守门队长,打开西门。上百名士兵蜂拥而出,不少人边跑边喊:“我们投降!我们要活命!”
李骁下令打开营门,迎接他们进入。
安置区内,粥锅沸腾,蒸腾的热气弥漫在冷空气中。一名孩子模样的少年接过饭碗,手指冻得通红,几乎拿不稳。旁边一名老兵搂住他肩膀,低声说:“吃吧,以后不用再抢吃的了。”
李骁站在高台上,望着这一幕,久久未语。
他知道,战争还没结束,但有些东西已经变了。
风从东岭吹来,卷起尘土,也吹散了连日的阴霾。
最后一辆粮车驶入营地时,天边残阳如血。炊烟升起,不止一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