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后一缕晚霞沉入洛阳城西的屋脊时,李瑶正将三份来自不同方向的军情并排摊在案上。纸页边缘有焦痕,是快马加急途中遇雨后火烤所致。她指尖点过其中一处地名,眉心微蹙——关于溃兵流向的记录,竟彼此相悖。
“北线报说残部向雁门山退却,中路称其夜袭阳平关,南面又说有人在青溪渡口集结船只。”她抬眼看向立于下首的两名情报执事,“同一件事,三个说法。若前线据此调兵,错一步便是死局。”
执事低头不语。一人袖口磨得发白,显然是老资历的情报管事;另一人年轻些,手里捧着记档簿,指节因用力而泛白。
李瑶起身走到墙前,揭去覆盖已久的旧舆图。墨线勾勒的山脉与河流下,一张新绘的丝绢缓缓展开。上面以红、蓝、黑三色细线标注出数百个点位,如同蛛网般贯穿南北。
“从今日起,各地探报不再直送兵部或枢密院。”她声音不高,却字字清晰,“所有涉军政要情,一律归入‘枢机房’统管。凡未经此处核验转发者,视为无效。”
堂内气氛一滞。
老执事终于开口:“公主,各州自有旧制,骤然收权,恐生动荡。”
“动荡?”李瑶转过身,“昨夜三更,北方急报送抵,说是发现叛将踪迹。可那信使身上带的令符,竟是三个月前遗失的那一枚。若非接报官多问了一句口令,险些就调了五百骑兵扑空。”
她顿了顿,目光扫过二人:“你们以为我在夺权?不。我要的是准。一个名字、一条路线、一刻时辰,差之毫厘,战场上就是千百条命。”
年轻执事喉头滚动了一下,低声问:“那今后如何传递?”
“改用竹符。”
门外脚步声响起,技术匠人陈师傅抱着一只木匣走入。他打开匣盖,取出几支细长竹筒。外壁光滑,刻有编号与印记,末端封蜡完好。
“每支竹符内置密文,须配对应解码牌方可识读。”李瑶接过一支,在掌心轻转,“我们定了三级验证:时间戳、发送码、事件密钥。三者缺一不可。”
陈师傅补充道:“一共做了三十枚,已分发至八处要隘。方才试传一则假讯——‘东岭无异动’,两刻钟内,五地皆回传确认,无一错漏。”
李瑶点头:“明日开始,所有重要情报必须经此系统流转。纸质文书仍可备用,但不得作为唯一凭证。”
会议散去后,烛火渐旺。李瑶坐在案前,翻阅刚刚汇总的第一批归档样本。突然,她抽出一份鸽传简报,眉头微锁。
“脚环脱落了?”
陈师傅正在调试一组铜管模具,闻言抬头:“不止脱落。上月十三日,蓟州信鸽抵达时,脚环还在,可纸条不见了。还有两次,鸽子飞回来了,但不是我们放出的那只。”
“问题不在鸽子,而在交接。”李瑶放下卷册,“接收方无法确认真伪,宁可当成废讯处理。等查明来源,时机早过了。”
她站起身,走到窗边的铁架前。几只信鸽安静栖息,羽色灰褐相间,脚上套着普通铜环。
“能不能做个锁扣式的?只有指定人员才能打开。”
陈师傅思索片刻,取来一张草图铺开。上面画着双层嵌套铜管,外圈刻有纹路,需按特定顺序拨动才能解锁。
“还能再加一道防伪。”他说,“在主羽根部烙印家族暗记,远看不易察觉,近查则清清楚楚。”
“就照这个做。”李瑶指着图纸一角,“第一批先改三十只,优先配给边境六哨。”
当夜二更,枢机房灯火未熄。李瑶亲自监督首批密语竹符的封装。一名文书拿着刚刻好的竹筒请她查验。
她接过,对照解码册核对三重信息,确认无误后点头。文书随即蘸蜡封口,压上特制印模。
“发出去吧。”
竹符被交到待命信使手中,绑上鸽腿。陈师傅亲手调整了新式脚环的锁扣,旋紧纹路,又对着光检查烙印是否清晰。
鸽子振翅起飞,消失在夜空中。
李瑶回到案前,翻开一本空白簿册,提笔写下第一行字:“枢机房首日运行纪要。”
刚写完日期,门外传来急促脚步。一名值守小吏捧着托盘进来,里面躺着一支熟悉的竹筒。
“回讯这么快?”
“刚落下的,从河阴驿来。”
她立刻拆封,展开内里薄纸。上面只有一句话:“符已收,验无误,系统可用。”
李瑶轻轻呼出一口气,将纸条夹入档案。
她转向陈师傅:“飞鸽改造进度如何?”
“三十只已全部装配完毕,明日辰时可进行全距测试。”
“不只是测能不能到。”她盯着烛焰,“我要知道它会不会被截、能不能辨、丢了有没有迹可循。”
陈师傅点头:“每一环都设了标记。铜管内壁刻编号,锁扣纹路独一无二,连蜡封用的蜂蜡都掺了特制药粉,遇水变色。”
李瑶满意地颔首。
片刻后,她忽然问道:“你为何愿意接手这事?工部本不必插手情报事务。”
陈师傅沉默了一会儿,低声道:“三年前我在牢里,等着秋后问斩。是您派人查清冤案,把我捞出来。那时候我就明白,有些事,不是为了赏银做的。”
李瑶没再说话,只是轻轻点了点头。
次日清晨,洛阳城尚未完全苏醒,城南放鸽台已准备就绪。三十只信鸽整齐排列,脚上皆换上了新式铜环,部分羽毛根部隐约可见细微烙痕。
随着一声令下,群鸽腾空而起,分作五路朝不同方向飞去。
李瑶站在高台上观望,手中握着一块青铜解码牌。阳光落在金属表面,映出细密刻纹。
一个多时辰后,第一只鸽子落入驻守最远的函谷关据点。接报官依规检查烙印、拨动锁扣,取出微缩纸条,对照解码牌译出内容:“试讯一号,平安抵达。”
消息通过竹符系统原路传回。
随后,第二只、第三只……陆续抵达。
午时三刻,最后一支鸽子稳稳落入洛阳放鸽台的笼中。陈师傅立即上前查验,确认锁扣完整、编号一致,才小心取出铜管。
纸条展开,仅八字:“全程无失,归属可辨。”
李瑶接过纸条,看了很久。
她转身走进枢机房,命人取来最新版全国节点图。执笔蘸墨,在原本零散分布的据点之间,画出第一条贯通南北的实线。
“通知各州。”她说,“即日起,所有旧制停用。密语竹符与新式飞鸽为唯二合法传递方式。违者,按泄密论处。”
文书应声而去。
烛光再度亮起时,她正审阅今日第一份全网汇总日报。纸上不再是个别孤报,而是经过交叉验证、层层过滤后的清晰脉络。
桌角堆着昨日的旧档,已被划上“存查”字样。
她揉了揉太阳穴,吹熄油灯前低声对身旁文书道:“明日早朝,我要让父皇看到真正的‘耳聪目明’。”
随即起身踱步至窗边,望向皇宫方向。远处宫门巍然矗立,晨雾尚未散尽。
她抬起右手,指尖轻轻抚过窗棂上的雕纹。
        “北线报说残部向雁门山退却,中路称其夜袭阳平关,南面又说有人在青溪渡口集结船只。”她抬眼看向立于下首的两名情报执事,“同一件事,三个说法。若前线据此调兵,错一步便是死局。”
执事低头不语。一人袖口磨得发白,显然是老资历的情报管事;另一人年轻些,手里捧着记档簿,指节因用力而泛白。
李瑶起身走到墙前,揭去覆盖已久的旧舆图。墨线勾勒的山脉与河流下,一张新绘的丝绢缓缓展开。上面以红、蓝、黑三色细线标注出数百个点位,如同蛛网般贯穿南北。
“从今日起,各地探报不再直送兵部或枢密院。”她声音不高,却字字清晰,“所有涉军政要情,一律归入‘枢机房’统管。凡未经此处核验转发者,视为无效。”
堂内气氛一滞。
老执事终于开口:“公主,各州自有旧制,骤然收权,恐生动荡。”
“动荡?”李瑶转过身,“昨夜三更,北方急报送抵,说是发现叛将踪迹。可那信使身上带的令符,竟是三个月前遗失的那一枚。若非接报官多问了一句口令,险些就调了五百骑兵扑空。”
她顿了顿,目光扫过二人:“你们以为我在夺权?不。我要的是准。一个名字、一条路线、一刻时辰,差之毫厘,战场上就是千百条命。”
年轻执事喉头滚动了一下,低声问:“那今后如何传递?”
“改用竹符。”
门外脚步声响起,技术匠人陈师傅抱着一只木匣走入。他打开匣盖,取出几支细长竹筒。外壁光滑,刻有编号与印记,末端封蜡完好。
“每支竹符内置密文,须配对应解码牌方可识读。”李瑶接过一支,在掌心轻转,“我们定了三级验证:时间戳、发送码、事件密钥。三者缺一不可。”
陈师傅补充道:“一共做了三十枚,已分发至八处要隘。方才试传一则假讯——‘东岭无异动’,两刻钟内,五地皆回传确认,无一错漏。”
李瑶点头:“明日开始,所有重要情报必须经此系统流转。纸质文书仍可备用,但不得作为唯一凭证。”
会议散去后,烛火渐旺。李瑶坐在案前,翻阅刚刚汇总的第一批归档样本。突然,她抽出一份鸽传简报,眉头微锁。
“脚环脱落了?”
陈师傅正在调试一组铜管模具,闻言抬头:“不止脱落。上月十三日,蓟州信鸽抵达时,脚环还在,可纸条不见了。还有两次,鸽子飞回来了,但不是我们放出的那只。”
“问题不在鸽子,而在交接。”李瑶放下卷册,“接收方无法确认真伪,宁可当成废讯处理。等查明来源,时机早过了。”
她站起身,走到窗边的铁架前。几只信鸽安静栖息,羽色灰褐相间,脚上套着普通铜环。
“能不能做个锁扣式的?只有指定人员才能打开。”
陈师傅思索片刻,取来一张草图铺开。上面画着双层嵌套铜管,外圈刻有纹路,需按特定顺序拨动才能解锁。
“还能再加一道防伪。”他说,“在主羽根部烙印家族暗记,远看不易察觉,近查则清清楚楚。”
“就照这个做。”李瑶指着图纸一角,“第一批先改三十只,优先配给边境六哨。”
当夜二更,枢机房灯火未熄。李瑶亲自监督首批密语竹符的封装。一名文书拿着刚刻好的竹筒请她查验。
她接过,对照解码册核对三重信息,确认无误后点头。文书随即蘸蜡封口,压上特制印模。
“发出去吧。”
竹符被交到待命信使手中,绑上鸽腿。陈师傅亲手调整了新式脚环的锁扣,旋紧纹路,又对着光检查烙印是否清晰。
鸽子振翅起飞,消失在夜空中。
李瑶回到案前,翻开一本空白簿册,提笔写下第一行字:“枢机房首日运行纪要。”
刚写完日期,门外传来急促脚步。一名值守小吏捧着托盘进来,里面躺着一支熟悉的竹筒。
“回讯这么快?”
“刚落下的,从河阴驿来。”
她立刻拆封,展开内里薄纸。上面只有一句话:“符已收,验无误,系统可用。”
李瑶轻轻呼出一口气,将纸条夹入档案。
她转向陈师傅:“飞鸽改造进度如何?”
“三十只已全部装配完毕,明日辰时可进行全距测试。”
“不只是测能不能到。”她盯着烛焰,“我要知道它会不会被截、能不能辨、丢了有没有迹可循。”
陈师傅点头:“每一环都设了标记。铜管内壁刻编号,锁扣纹路独一无二,连蜡封用的蜂蜡都掺了特制药粉,遇水变色。”
李瑶满意地颔首。
片刻后,她忽然问道:“你为何愿意接手这事?工部本不必插手情报事务。”
陈师傅沉默了一会儿,低声道:“三年前我在牢里,等着秋后问斩。是您派人查清冤案,把我捞出来。那时候我就明白,有些事,不是为了赏银做的。”
李瑶没再说话,只是轻轻点了点头。
次日清晨,洛阳城尚未完全苏醒,城南放鸽台已准备就绪。三十只信鸽整齐排列,脚上皆换上了新式铜环,部分羽毛根部隐约可见细微烙痕。
随着一声令下,群鸽腾空而起,分作五路朝不同方向飞去。
李瑶站在高台上观望,手中握着一块青铜解码牌。阳光落在金属表面,映出细密刻纹。
一个多时辰后,第一只鸽子落入驻守最远的函谷关据点。接报官依规检查烙印、拨动锁扣,取出微缩纸条,对照解码牌译出内容:“试讯一号,平安抵达。”
消息通过竹符系统原路传回。
随后,第二只、第三只……陆续抵达。
午时三刻,最后一支鸽子稳稳落入洛阳放鸽台的笼中。陈师傅立即上前查验,确认锁扣完整、编号一致,才小心取出铜管。
纸条展开,仅八字:“全程无失,归属可辨。”
李瑶接过纸条,看了很久。
她转身走进枢机房,命人取来最新版全国节点图。执笔蘸墨,在原本零散分布的据点之间,画出第一条贯通南北的实线。
“通知各州。”她说,“即日起,所有旧制停用。密语竹符与新式飞鸽为唯二合法传递方式。违者,按泄密论处。”
文书应声而去。
烛光再度亮起时,她正审阅今日第一份全网汇总日报。纸上不再是个别孤报,而是经过交叉验证、层层过滤后的清晰脉络。
桌角堆着昨日的旧档,已被划上“存查”字样。
她揉了揉太阳穴,吹熄油灯前低声对身旁文书道:“明日早朝,我要让父皇看到真正的‘耳聪目明’。”
随即起身踱步至窗边,望向皇宫方向。远处宫门巍然矗立,晨雾尚未散尽。
她抬起右手,指尖轻轻抚过窗棂上的雕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