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光初透宫门,太极殿内已列班肃立。李震立于丹墀之上,手中玉笏轻叩案几,声落如钟。
“宣。”
内侍高唱,嗓音在大殿中回荡。倒戈士兵代表自殿外步入,脚步沉稳,靴底踏过青砖发出轻微声响。他身着旧甲,肩头磨损处露出粗布内衬,却将脊背挺得笔直。身后礼官捧托盘,其上锦袍叠放整齐,旁置一纸地契与铜牌。
群臣目光聚来,有人微蹙眉,有人垂目不语。几位老臣交首低语,声音压得极低,但那句“降卒亦得厚待”还是飘进了前排武将耳中。
李震不动声色,待人至阶下,方才开口:“你原属平西王部曲,为百夫长。昨夜战报呈递,你率部献门归顺,引我军入侧营,破敌三哨,可属实?”
那人单膝跪地,声音不亢不卑:“属实。”
“又助劝降中军右营,使二百六十七人解甲投诚,未起刀兵,保全百姓性命,可有虚妄?”
“字字皆实。”
李震点头,抬手示意礼官上前。锦袍披上肩头时,那士兵略顿了一下,似未料到如此郑重。铜牌入手冰凉,刻着“义士”二字,背面编号清晰。
“弃逆归顺,非畏死,乃明大义。”李震声音渐扬,“今日赐你免罪文书、授田五十亩,落户河阴驿,免税三年。若有余力耕作,官府可贷牛种一具。”
话音落定,殿内一时寂静。
一名文臣终于忍不住出列:“陛下,此等人曾举兵犯境,杀我将士,今虽归附,不过惧诛罢了。若厚赏之,恐寒忠良之心!”
李震目光扫去,那人微微退了半步。
“你说的忠良,是哪些人?”李震语气平静,“是那些死守孤城、血尽而亡的?还是千里奔袭、马不解鞍的?朕都记得。他们的抚恤昨日已下发各州,阵亡者家属皆授田八十亩,子女入国子监读书,由朝廷供养。”
他顿了顿,环视群臣:“可这些人呢?他们也曾是边军溃卒,因饥寒所迫,不得已从贼。如今回头是岸,朝廷若拒之门外,岂非逼他们再度造反?”
无人再言。
李震转向那士兵:“抬起头来。”
那人仰面,脸上有道旧疤,从额角斜划至颊边,眼神却坦然。
“你叫什么名字?”
“回陛下,末将……原名赵三虎。”
“从今往后,不必称‘末将’。”李震道,“你是百姓,也是功臣。改名赵安民吧。安一方之民,正是新朝所望。”
赵安民喉头滚动,双手紧握铜牌,指节泛白。片刻后,重重叩首:“谢陛下隆恩!”
礼官引其退下时,他脚步迟缓,似不敢信此身所得。直至踏出殿门,阳光洒在肩头锦袍上,才觉一切真实。
李震转而下令:“召李骁。”
鼓乐骤起,殿门再开。李骁大步而入,铁甲铿锵,腰间佩剑未卸,行至中央单膝跪地,抱拳高呼:“臣,参见陛下!”
“平身。”李震亲自走下丹墀,接过礼官递来的金鳞铠与虎符。
铠甲通体鎏金,片片如鱼鳞密布,日光映照下熠熠生辉。虎符则为青铜所铸,半符留于中枢,半符交付统帅,合则调兵,分则禁令。
“李骁自北境抗蛮以来,连克七阵,夺回失地三百里;阳平关设伏,歼敌五千,断其粮道;此次平叛,亲赴阵前劝降,使敌营自乱,倒戈者逾三百人。”李震朗声道,“功在社稷,勋载史册。”
他将铠甲递出:“赐尔‘镇国将军’衔,总领北境诸军,协防京畿要道。”
李骁双手接过,沉声道:“臣,领命。”
随即,李震举起虎符:“此符掌天下兵马调动之权,非轻予也。特旨注明——凡出兵令,须经兵部合勘、枢密签押,方可施行。既彰功勋,亦守法度。”
李骁躬身:“臣不敢擅专,唯效死以报国。”
武将行列中,数人目光微动。有人暗叹,有人颔首。一名老将低声对身旁副将道:“这般赏罚分明,又有制约,军心可安矣。”
李震重回丹墀,执笏而立。
“今日之举,非仅为论功行赏。”他声音不高,却传遍全殿,“朕要让天下人知道,不论出身贵贱,只要为国出力,必有回报。反之,若欺压百姓、贪墨军饷、临阵脱逃者,纵有背景,亦斩不赦。”
他停顿片刻,宣布三条诏令:
“凡参战将士,无论主战或辅役,皆录入功档,依绩升迁;阵亡者抚恤加倍,子女由官学抚养;凡归顺义士,授田五十亩,免税三年,愿从军者编入新伍,同饷同赏。”
话毕,满殿震动。
几位原本欲谏言的老臣面色变幻,终归沉默。一人袖中手指掐了掐掌心,终究未曾出声。
李骁立于武将前列,金鳞铠披身,阳光自殿顶天窗斜落,照在肩甲之上,反射出一道锐利光芒。他目光沉稳,望着前方龙椅上的身影,心中明白——这一场表彰,不只是奖功,更是立信。
信赏必罚,信诺必行。
这时,一名小吏匆匆自外殿进来,脚步极轻,却仍被李震察觉。他递上一份竹符文书,封蜡完好,印模清晰。
李震拆开略览,神色不变,仍将文书收起,仿佛只是寻常奏报。
但站在近处的李骁注意到,父皇指尖在纸角轻轻摩挲了一下,那是他们之间约定的暗号——有紧急军情,暂不公开。
殿内香炉青烟袅袅上升,钟磬余音尚未散尽。一名礼官正引导最后一名受赏者退场,铜牌轻碰甲胄,发出细微脆响。
李震缓缓抬起手,玉笏轻点案沿。
“今日议程未毕。”他说,“召工部尚书进殿。”
        “宣。”
内侍高唱,嗓音在大殿中回荡。倒戈士兵代表自殿外步入,脚步沉稳,靴底踏过青砖发出轻微声响。他身着旧甲,肩头磨损处露出粗布内衬,却将脊背挺得笔直。身后礼官捧托盘,其上锦袍叠放整齐,旁置一纸地契与铜牌。
群臣目光聚来,有人微蹙眉,有人垂目不语。几位老臣交首低语,声音压得极低,但那句“降卒亦得厚待”还是飘进了前排武将耳中。
李震不动声色,待人至阶下,方才开口:“你原属平西王部曲,为百夫长。昨夜战报呈递,你率部献门归顺,引我军入侧营,破敌三哨,可属实?”
那人单膝跪地,声音不亢不卑:“属实。”
“又助劝降中军右营,使二百六十七人解甲投诚,未起刀兵,保全百姓性命,可有虚妄?”
“字字皆实。”
李震点头,抬手示意礼官上前。锦袍披上肩头时,那士兵略顿了一下,似未料到如此郑重。铜牌入手冰凉,刻着“义士”二字,背面编号清晰。
“弃逆归顺,非畏死,乃明大义。”李震声音渐扬,“今日赐你免罪文书、授田五十亩,落户河阴驿,免税三年。若有余力耕作,官府可贷牛种一具。”
话音落定,殿内一时寂静。
一名文臣终于忍不住出列:“陛下,此等人曾举兵犯境,杀我将士,今虽归附,不过惧诛罢了。若厚赏之,恐寒忠良之心!”
李震目光扫去,那人微微退了半步。
“你说的忠良,是哪些人?”李震语气平静,“是那些死守孤城、血尽而亡的?还是千里奔袭、马不解鞍的?朕都记得。他们的抚恤昨日已下发各州,阵亡者家属皆授田八十亩,子女入国子监读书,由朝廷供养。”
他顿了顿,环视群臣:“可这些人呢?他们也曾是边军溃卒,因饥寒所迫,不得已从贼。如今回头是岸,朝廷若拒之门外,岂非逼他们再度造反?”
无人再言。
李震转向那士兵:“抬起头来。”
那人仰面,脸上有道旧疤,从额角斜划至颊边,眼神却坦然。
“你叫什么名字?”
“回陛下,末将……原名赵三虎。”
“从今往后,不必称‘末将’。”李震道,“你是百姓,也是功臣。改名赵安民吧。安一方之民,正是新朝所望。”
赵安民喉头滚动,双手紧握铜牌,指节泛白。片刻后,重重叩首:“谢陛下隆恩!”
礼官引其退下时,他脚步迟缓,似不敢信此身所得。直至踏出殿门,阳光洒在肩头锦袍上,才觉一切真实。
李震转而下令:“召李骁。”
鼓乐骤起,殿门再开。李骁大步而入,铁甲铿锵,腰间佩剑未卸,行至中央单膝跪地,抱拳高呼:“臣,参见陛下!”
“平身。”李震亲自走下丹墀,接过礼官递来的金鳞铠与虎符。
铠甲通体鎏金,片片如鱼鳞密布,日光映照下熠熠生辉。虎符则为青铜所铸,半符留于中枢,半符交付统帅,合则调兵,分则禁令。
“李骁自北境抗蛮以来,连克七阵,夺回失地三百里;阳平关设伏,歼敌五千,断其粮道;此次平叛,亲赴阵前劝降,使敌营自乱,倒戈者逾三百人。”李震朗声道,“功在社稷,勋载史册。”
他将铠甲递出:“赐尔‘镇国将军’衔,总领北境诸军,协防京畿要道。”
李骁双手接过,沉声道:“臣,领命。”
随即,李震举起虎符:“此符掌天下兵马调动之权,非轻予也。特旨注明——凡出兵令,须经兵部合勘、枢密签押,方可施行。既彰功勋,亦守法度。”
李骁躬身:“臣不敢擅专,唯效死以报国。”
武将行列中,数人目光微动。有人暗叹,有人颔首。一名老将低声对身旁副将道:“这般赏罚分明,又有制约,军心可安矣。”
李震重回丹墀,执笏而立。
“今日之举,非仅为论功行赏。”他声音不高,却传遍全殿,“朕要让天下人知道,不论出身贵贱,只要为国出力,必有回报。反之,若欺压百姓、贪墨军饷、临阵脱逃者,纵有背景,亦斩不赦。”
他停顿片刻,宣布三条诏令:
“凡参战将士,无论主战或辅役,皆录入功档,依绩升迁;阵亡者抚恤加倍,子女由官学抚养;凡归顺义士,授田五十亩,免税三年,愿从军者编入新伍,同饷同赏。”
话毕,满殿震动。
几位原本欲谏言的老臣面色变幻,终归沉默。一人袖中手指掐了掐掌心,终究未曾出声。
李骁立于武将前列,金鳞铠披身,阳光自殿顶天窗斜落,照在肩甲之上,反射出一道锐利光芒。他目光沉稳,望着前方龙椅上的身影,心中明白——这一场表彰,不只是奖功,更是立信。
信赏必罚,信诺必行。
这时,一名小吏匆匆自外殿进来,脚步极轻,却仍被李震察觉。他递上一份竹符文书,封蜡完好,印模清晰。
李震拆开略览,神色不变,仍将文书收起,仿佛只是寻常奏报。
但站在近处的李骁注意到,父皇指尖在纸角轻轻摩挲了一下,那是他们之间约定的暗号——有紧急军情,暂不公开。
殿内香炉青烟袅袅上升,钟磬余音尚未散尽。一名礼官正引导最后一名受赏者退场,铜牌轻碰甲胄,发出细微脆响。
李震缓缓抬起手,玉笏轻点案沿。
“今日议程未毕。”他说,“召工部尚书进殿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