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震的诏书午后便送到了太医院。苏婉正在翻阅一份边地疟疾病例记录,内侍捧着卷轴进来时,她只抬了眼,接过印玺未干的文书,指尖在“带干粮”三字上停了一瞬。
她没说话,将诏书轻轻放在案头,起身走到墙边。那里挂着一幅新绘的天下州县图,红线纵横,标记着已设医馆与尚无医师驻点的村落。她取下一支朱笔,在幽州、玉门两处圈出大圈,又在岭南、闽西添了五点红墨。
“传令下去,”她转身对候在一旁的医丞道,“太医院三十名医师明日启程,分赴六州巡诊。另召三百师范生即刻报到,我要亲自见他们。”
天刚过午,国子监外已排起长队。年轻学子提着包袱站在石阶下,有男有女,衣着朴素,不少人脚上还沾着泥。苏婉站在廊下看了一会儿,走下台阶。
“你们当中,有人来自岭南?”
一名穿青布短衫的女子上前一步,低头应是。
“识字吗?会算数吗?”
“识得两千字,能算加减乘除。”
苏婉点头,又问:“怕不怕山高路远?村里人未必信你。”
女子抬头:“我爹娘就是不信郎中,拖到病重才治。若早有人去教些防病道理,或许不至于……我不怕。”
苏婉伸手,替她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发带。身后随行的女官轻声提醒:“这些人还未考核,您不必如此亲厚。”
“正因未入仕,才更要让他们知道,朝廷派他们去,不是当差役,是救人命。”
她回到议事厅,召集太医与学政官员共议章程。厅内几案整齐排列,众人肃坐。苏婉坐在主位,并未先开口,而是等所有人落定,才缓缓展开一册薄本。
“这是我去年走过的十七个县里,孩童识字率最低不过三成,医者每百里不足一人。一场风寒就能死十几口人。这不是天灾,是政失其本。”
堂下有人低头,有人皱眉。
“今上诏令巡诊施药,非为装点门面。”她抬眼扫过,“我要的是三年之内,每一县至少有一座官办医馆,两所义塾。药材由户部统拨,师资由国子监速训。地方若有空置祠堂、驿舍,优先改建学堂。”
一位老医正欲开口,她已先说道:“我知道有人担心钱粮耗损。可修一座桥,利在一时;教一个孩子识字,他能传给十个百姓。治好一人伤寒,他还能下田种粮。这才是长久之计。”
厅中静了片刻。
“至于那些说‘官医抢饭碗’的郎中——”她语气微沉,“从今日起,凡愿登记备案、接受考核者,皆可纳入官医名录,月有俸禄,年终有奖。若仍闭门秘术,任疫病蔓延而不救,今后出了人命,官府要追责。”
话音落下,几位年长医者神色微动。
次日清晨,第一批巡讲团在城门外集结。马车装满了药材、课本和简易器械。苏婉亲自到场,看着一个个年轻人登上车厢。
她走到一辆车前,见里面坐着几名女学生,怀里抱着统一配发的蓝布药箱。她弯腰问道:“里面都带了什么?”
一个圆脸姑娘连忙打开:“退热散、止泻丸、艾条,还有听诊的铜筒,老师教过的。”
“够用吗?”
“够!我们每人还领了五日干粮,路上不添麻烦。”
苏婉笑了笑,直起身,转向全体人员:“你们此去,不是去做官,是去扎根。教孩子识字时,顺手看看谁脸色发黄;巡诊时,问问哪家孩子还没入学。医与教,本是一体。”
她顿了顿:“若遇到阻拦,记住你们背后有律法支撑。若有地方官推诿,直接递信到太医院,我会亲自过问。”
队伍陆续启程。她站在原地,目送车队一辆接一辆驶出城门。
半月后,各地回讯陆续送达。幽州已有三座医馆挂牌开诊,医师用统一方剂治疗痢疾,三日内控制住疫情蔓延。玉门关外,两名师范生借住村庙,白天教孩童念《新编蒙学》,晚上为村民敷药包扎。
最远的一封信来自滇南,字迹歪斜却工整:“弟子抵寨三日,族老拒见。后为一发热幼童施针退烧,今晨全村送来米粮,请留居授课。”
苏婉读完,将信纸折好放入匣中。她唤来属官:“拟一道通令,凡在偏远之地连续驻点满半年者,考核优异者可提任州医学副使。女子亦同。”
又有地方官上奏,称境内已有十乡自发捐建学堂,请求拨付教材。她批了“准”,又加一句:“教材中加入常见病防治章节,印刷百部,随车送至各村。”
这日午后,御苑召见第二批即将出发的师范生。三十多人列队立于石阶之下,阳光洒在他们洗得发白的衣襟上。
苏婉缓步走下。一名来自岭南的少女站在前排,袖口磨破了一角。她停下脚步,从袖中取出一根细线,又摸出一枚银针,就地蹲下,为那女孩缝补。
“别动。”她说。
针线穿过布料,细密均匀。缝完,她轻轻扯了扯衣角,确认结实,才站起身。
“你们要去的地方,可能没有灯,没有干净水,甚至没人听得懂你们的话。”她看着眼前一张张年轻的面孔,“但只要有一个孩子跟着你念出第一句‘天地初开’,有一人因你开出的药方退了烧——你们就在改写这片土地的命运。”
少女低头看着袖口的针脚,忽然开口:“您为什么一定要让我们既教书,又行医?”
苏婉没有立刻回答。她望向宫门外,远处尘土扬起,又是一支车队准备出发。
“因为一个人若只识字,却不健康,读再多书也会倒下。”她声音平静,“而若只治病,却不教人防病,医者永远救不完。两手都要有,路才能走远。”
她转回头,目光落在少女脸上:“你愿意做这样的‘先生’吗?”
少女挺直脊背:“我愿意。”
苏婉点头,伸手替她整理了衣领。春风拂过,吹起她鬓边一缕碎发。她抬手别到耳后,目光仍停留在那一张张年轻的脸上。
车队缓缓启动,轮轴碾过石道,发出沉稳的响声。苏婉站在石阶最高处,看着第一辆车驶出宫门,车帘被风掀起一角,露出里面整齐码放的课本与药箱。
        她没说话,将诏书轻轻放在案头,起身走到墙边。那里挂着一幅新绘的天下州县图,红线纵横,标记着已设医馆与尚无医师驻点的村落。她取下一支朱笔,在幽州、玉门两处圈出大圈,又在岭南、闽西添了五点红墨。
“传令下去,”她转身对候在一旁的医丞道,“太医院三十名医师明日启程,分赴六州巡诊。另召三百师范生即刻报到,我要亲自见他们。”
天刚过午,国子监外已排起长队。年轻学子提着包袱站在石阶下,有男有女,衣着朴素,不少人脚上还沾着泥。苏婉站在廊下看了一会儿,走下台阶。
“你们当中,有人来自岭南?”
一名穿青布短衫的女子上前一步,低头应是。
“识字吗?会算数吗?”
“识得两千字,能算加减乘除。”
苏婉点头,又问:“怕不怕山高路远?村里人未必信你。”
女子抬头:“我爹娘就是不信郎中,拖到病重才治。若早有人去教些防病道理,或许不至于……我不怕。”
苏婉伸手,替她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发带。身后随行的女官轻声提醒:“这些人还未考核,您不必如此亲厚。”
“正因未入仕,才更要让他们知道,朝廷派他们去,不是当差役,是救人命。”
她回到议事厅,召集太医与学政官员共议章程。厅内几案整齐排列,众人肃坐。苏婉坐在主位,并未先开口,而是等所有人落定,才缓缓展开一册薄本。
“这是我去年走过的十七个县里,孩童识字率最低不过三成,医者每百里不足一人。一场风寒就能死十几口人。这不是天灾,是政失其本。”
堂下有人低头,有人皱眉。
“今上诏令巡诊施药,非为装点门面。”她抬眼扫过,“我要的是三年之内,每一县至少有一座官办医馆,两所义塾。药材由户部统拨,师资由国子监速训。地方若有空置祠堂、驿舍,优先改建学堂。”
一位老医正欲开口,她已先说道:“我知道有人担心钱粮耗损。可修一座桥,利在一时;教一个孩子识字,他能传给十个百姓。治好一人伤寒,他还能下田种粮。这才是长久之计。”
厅中静了片刻。
“至于那些说‘官医抢饭碗’的郎中——”她语气微沉,“从今日起,凡愿登记备案、接受考核者,皆可纳入官医名录,月有俸禄,年终有奖。若仍闭门秘术,任疫病蔓延而不救,今后出了人命,官府要追责。”
话音落下,几位年长医者神色微动。
次日清晨,第一批巡讲团在城门外集结。马车装满了药材、课本和简易器械。苏婉亲自到场,看着一个个年轻人登上车厢。
她走到一辆车前,见里面坐着几名女学生,怀里抱着统一配发的蓝布药箱。她弯腰问道:“里面都带了什么?”
一个圆脸姑娘连忙打开:“退热散、止泻丸、艾条,还有听诊的铜筒,老师教过的。”
“够用吗?”
“够!我们每人还领了五日干粮,路上不添麻烦。”
苏婉笑了笑,直起身,转向全体人员:“你们此去,不是去做官,是去扎根。教孩子识字时,顺手看看谁脸色发黄;巡诊时,问问哪家孩子还没入学。医与教,本是一体。”
她顿了顿:“若遇到阻拦,记住你们背后有律法支撑。若有地方官推诿,直接递信到太医院,我会亲自过问。”
队伍陆续启程。她站在原地,目送车队一辆接一辆驶出城门。
半月后,各地回讯陆续送达。幽州已有三座医馆挂牌开诊,医师用统一方剂治疗痢疾,三日内控制住疫情蔓延。玉门关外,两名师范生借住村庙,白天教孩童念《新编蒙学》,晚上为村民敷药包扎。
最远的一封信来自滇南,字迹歪斜却工整:“弟子抵寨三日,族老拒见。后为一发热幼童施针退烧,今晨全村送来米粮,请留居授课。”
苏婉读完,将信纸折好放入匣中。她唤来属官:“拟一道通令,凡在偏远之地连续驻点满半年者,考核优异者可提任州医学副使。女子亦同。”
又有地方官上奏,称境内已有十乡自发捐建学堂,请求拨付教材。她批了“准”,又加一句:“教材中加入常见病防治章节,印刷百部,随车送至各村。”
这日午后,御苑召见第二批即将出发的师范生。三十多人列队立于石阶之下,阳光洒在他们洗得发白的衣襟上。
苏婉缓步走下。一名来自岭南的少女站在前排,袖口磨破了一角。她停下脚步,从袖中取出一根细线,又摸出一枚银针,就地蹲下,为那女孩缝补。
“别动。”她说。
针线穿过布料,细密均匀。缝完,她轻轻扯了扯衣角,确认结实,才站起身。
“你们要去的地方,可能没有灯,没有干净水,甚至没人听得懂你们的话。”她看着眼前一张张年轻的面孔,“但只要有一个孩子跟着你念出第一句‘天地初开’,有一人因你开出的药方退了烧——你们就在改写这片土地的命运。”
少女低头看着袖口的针脚,忽然开口:“您为什么一定要让我们既教书,又行医?”
苏婉没有立刻回答。她望向宫门外,远处尘土扬起,又是一支车队准备出发。
“因为一个人若只识字,却不健康,读再多书也会倒下。”她声音平静,“而若只治病,却不教人防病,医者永远救不完。两手都要有,路才能走远。”
她转回头,目光落在少女脸上:“你愿意做这样的‘先生’吗?”
少女挺直脊背:“我愿意。”
苏婉点头,伸手替她整理了衣领。春风拂过,吹起她鬓边一缕碎发。她抬手别到耳后,目光仍停留在那一张张年轻的脸上。
车队缓缓启动,轮轴碾过石道,发出沉稳的响声。苏婉站在石阶最高处,看着第一辆车驶出宫门,车帘被风掀起一角,露出里面整齐码放的课本与药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