车队驶出宫门时,尘土扬起在斜阳下泛着金黄。李毅站在街角石墩旁,并未靠近送行人群。他目光扫过最后一辆马车的轮轴,确认封条无损后,才转身离去。
那批药材本应直送滇南,但他今晨接到线报,城西驿站有异动。他没去观礼,也没向任何人通报行踪。
巷子窄而深,两侧土墙斑驳,夹着一条碎石小道。一辆官车停在尽头,两名差役正搬卸木箱。李毅贴墙而立,帽檐压低,手垂在袖中,指节轻轻敲了两下——这是暗号,示意潜伏的耳目开始记录。
一名小吏蹲在地上开箱查验,动作看似寻常,却在掀开第三只箱子时,迅速将一包参须塞进袖口。那包东西不大,但分量沉,他藏得极快,若非紧盯手势,几乎无法察觉。
李毅不动声色,转身离开。半个时辰后,他在锦衣卫密衙翻出近三个月的物资调拨册。账面上写着“损耗三成”,可比对实际签收清单,多地药材短缺远超此数,且经手人皆为户部右司主事周通所辖书吏。
他提笔圈出七人姓名,又命人调取工部营建司采买记录。新都兴建以来,建材支出逐月攀升,青砖单价竟比市价高出两倍有余。承办官员名单里,赫然也有周通的名字。
夜半,东市药铺后院。
门缝透出一线昏光。李毅靠在墙边,布衣裹身,腰间刀未解。脚步轻响,一人自暗处闪出,发髻微乱,鬓角沾灰——是阿七。
“大人。”他低声递上一卷细绢,“周通与工部员外郎郑谦、兵部主事冯伦、礼部司务沈茂,四人结盟分利。户部账册由书吏王五经手篡改,每批货品虚报数目,银两拆作三股,一分入私囊,一分打点上司,一分留作应急。”
李毅展开绢布,字迹细密,连各人宅邸仆役走动时间都有记载。
“你是如何混进去的?”
“扮成抄录文书的临时差役,在值房熬了两夜。他们以为我只会磨墨,却不知我认得账角暗记。”阿七顿了顿,“还有一事。这几日他们在查内部是否漏风,昨夜烧了一筐旧纸,我抢在火起前摸走半页残片,上面有个‘李’字开头的名讳,尚未看清就被巡更打断。”
李毅收起绢布:“你已暴露风险,暂避三日。”
“我不走。”阿七摇头,“这些人蛀的是新政根基。若放任不管,苏夫人送去的药、李瑶姑娘建的情报网、前线将士流的血,全都要被他们一口口吞掉。”
李毅看了他一眼,没再劝。
次日午后,他亲自前往北城醉春楼。此处临河,常有官员宴饮。他换作酒保服饰,肩搭抹布,穿梭于席间。
二楼雅间内,周通正与一名盐商对坐。酒过三巡,话渐露骨。
“……这三年下来,八千两是有的。”周通笑着拍桌,“再做两笔,我就辞官回乡,买百亩良田,从此闭门教子。”
盐商低笑:“您这可是替朝廷‘减负’啊。要不是您高抬贵手,我们哪能顺利运盐出关?”
“嘘——”周通竖指唇前,“这话只能在这里说。如今李家管得严,锦衣卫四处盯着,一个不慎就要掉脑袋。”
李毅在门外静听,右手缓缓抚过腰间刀柄。片刻后,他退至楼梯口,向守候的下属使了个眼色,命人速去盯住盐商归途,务必取得那份密约手印。
当晚,证据陆续送回。
截获的账册副本尚有墨香,明细清晰:某月某日,青州药材入库三百斤,实交一百二十斤,差额折银四百两,经手人画押为“王五”。另有一张残片,纸角焦黑,依稀可见“李氏根基不可撼”等字,落款似为“周某谨启”。
李毅将所有物证摊于密室长案。五份供词草稿、三张交易凭据、两枚指模拓片、一份完整名录,一一对应涉案人员。他又开启家族空间中的政务审计模块,输入数据比对,系统立刻标出十二处异常波动,时间跨度长达半年。
他取出一只乌木匣,将原件尽数封存。只留副本一份,附信一封,写道:“污垢已现,待命清除。”
信未封口,置于案头。
三日后清晨,李毅再度巡视城西驿站。一辆新到的粮车正在卸货,监工正是周通的心腹。他走近查看麻袋封条,发现火漆印略有松动。正欲细查,忽听身后传来脚步声。
回头一看,是户部左司郎中刘文昭。此人素来低调,从未涉足贪腐传闻。
“李指挥使亲自巡查,真是勤勉。”刘文昭拱手,脸上带笑,“听说你近日常往东市走动,可是查到了什么?”
李毅不动声色:“例行公务,不敢懈怠。”
“也是。”刘文昭点头,“眼下新政推行,百事繁忙,最怕有人趁机浑水摸鱼。不过……”他语气微顿,“有些事,查得太深,未必是福。”
李毅看着他,没接话。
刘文昭笑了笑,转身离去。
李毅立在原地,手指慢慢收紧。他知道,对方此来绝非偶然。那句“查得太深”,分明是警告。
当夜,他召集四名亲信校尉,重新部署监视力量。原计划仅监控五名主犯,现决定扩大范围,追查其社交圈中可能涉及掩护、洗钱或通风报信者。
同时,他下令将阿七转移至青牛县旧宅,由赵德亲自安置。自己则留在密衙,彻夜整理证据链条。
第四日午时,工部营建司突然派人清理旧档。一名仆役抱着几捆竹简走向灶房,被锦衣卫暗桩拦下。打开检查,其中夹着一份未销毁的采买合同,明写“石灰每车计银八两”,而市价仅为二两七钱。
李毅拿到这份合同,立即命人拓印三份,分别藏于不同地点。原件仍放回仆役手中,让他顺利烧毁——此举为麻痹对手,使其误以为关键证据已毁。
傍晚,他独自登上钟鼓楼顶层。这里是全城制高点,视野开阔。他望着皇宫方向,许久未动。
风吹动他的衣角,刀鞘轻响。
回到密衙时,天已全黑。烛火摇曳,案上地图铺展,五个红点标记着涉案官员府邸。他逐一审视,确认每处都有人盯守,通讯线路畅通。
然后,他抽出一把短刃,削去桌上一根突起的木刺。动作缓慢,却精准。
门外传来轻叩。
“进来。”
一名校尉低头入内:“大人,周通今晚邀人在醉春楼密会,已派两人混入。”
“知道了。”李毅站起身,走到墙边取下披风。
“您要去?”
“不。”他摇头,“现在还不是时候。”
他将披风重新挂好,转而拿起那封未封口的信,吹灭蜡烛,走入暗室。
黑暗中,只有金属锁扣轻响。
他把信放进匣中,合拢机关。
最后一缕光消失前,他的手按在刀柄上,指尖微微发紧。
        那批药材本应直送滇南,但他今晨接到线报,城西驿站有异动。他没去观礼,也没向任何人通报行踪。
巷子窄而深,两侧土墙斑驳,夹着一条碎石小道。一辆官车停在尽头,两名差役正搬卸木箱。李毅贴墙而立,帽檐压低,手垂在袖中,指节轻轻敲了两下——这是暗号,示意潜伏的耳目开始记录。
一名小吏蹲在地上开箱查验,动作看似寻常,却在掀开第三只箱子时,迅速将一包参须塞进袖口。那包东西不大,但分量沉,他藏得极快,若非紧盯手势,几乎无法察觉。
李毅不动声色,转身离开。半个时辰后,他在锦衣卫密衙翻出近三个月的物资调拨册。账面上写着“损耗三成”,可比对实际签收清单,多地药材短缺远超此数,且经手人皆为户部右司主事周通所辖书吏。
他提笔圈出七人姓名,又命人调取工部营建司采买记录。新都兴建以来,建材支出逐月攀升,青砖单价竟比市价高出两倍有余。承办官员名单里,赫然也有周通的名字。
夜半,东市药铺后院。
门缝透出一线昏光。李毅靠在墙边,布衣裹身,腰间刀未解。脚步轻响,一人自暗处闪出,发髻微乱,鬓角沾灰——是阿七。
“大人。”他低声递上一卷细绢,“周通与工部员外郎郑谦、兵部主事冯伦、礼部司务沈茂,四人结盟分利。户部账册由书吏王五经手篡改,每批货品虚报数目,银两拆作三股,一分入私囊,一分打点上司,一分留作应急。”
李毅展开绢布,字迹细密,连各人宅邸仆役走动时间都有记载。
“你是如何混进去的?”
“扮成抄录文书的临时差役,在值房熬了两夜。他们以为我只会磨墨,却不知我认得账角暗记。”阿七顿了顿,“还有一事。这几日他们在查内部是否漏风,昨夜烧了一筐旧纸,我抢在火起前摸走半页残片,上面有个‘李’字开头的名讳,尚未看清就被巡更打断。”
李毅收起绢布:“你已暴露风险,暂避三日。”
“我不走。”阿七摇头,“这些人蛀的是新政根基。若放任不管,苏夫人送去的药、李瑶姑娘建的情报网、前线将士流的血,全都要被他们一口口吞掉。”
李毅看了他一眼,没再劝。
次日午后,他亲自前往北城醉春楼。此处临河,常有官员宴饮。他换作酒保服饰,肩搭抹布,穿梭于席间。
二楼雅间内,周通正与一名盐商对坐。酒过三巡,话渐露骨。
“……这三年下来,八千两是有的。”周通笑着拍桌,“再做两笔,我就辞官回乡,买百亩良田,从此闭门教子。”
盐商低笑:“您这可是替朝廷‘减负’啊。要不是您高抬贵手,我们哪能顺利运盐出关?”
“嘘——”周通竖指唇前,“这话只能在这里说。如今李家管得严,锦衣卫四处盯着,一个不慎就要掉脑袋。”
李毅在门外静听,右手缓缓抚过腰间刀柄。片刻后,他退至楼梯口,向守候的下属使了个眼色,命人速去盯住盐商归途,务必取得那份密约手印。
当晚,证据陆续送回。
截获的账册副本尚有墨香,明细清晰:某月某日,青州药材入库三百斤,实交一百二十斤,差额折银四百两,经手人画押为“王五”。另有一张残片,纸角焦黑,依稀可见“李氏根基不可撼”等字,落款似为“周某谨启”。
李毅将所有物证摊于密室长案。五份供词草稿、三张交易凭据、两枚指模拓片、一份完整名录,一一对应涉案人员。他又开启家族空间中的政务审计模块,输入数据比对,系统立刻标出十二处异常波动,时间跨度长达半年。
他取出一只乌木匣,将原件尽数封存。只留副本一份,附信一封,写道:“污垢已现,待命清除。”
信未封口,置于案头。
三日后清晨,李毅再度巡视城西驿站。一辆新到的粮车正在卸货,监工正是周通的心腹。他走近查看麻袋封条,发现火漆印略有松动。正欲细查,忽听身后传来脚步声。
回头一看,是户部左司郎中刘文昭。此人素来低调,从未涉足贪腐传闻。
“李指挥使亲自巡查,真是勤勉。”刘文昭拱手,脸上带笑,“听说你近日常往东市走动,可是查到了什么?”
李毅不动声色:“例行公务,不敢懈怠。”
“也是。”刘文昭点头,“眼下新政推行,百事繁忙,最怕有人趁机浑水摸鱼。不过……”他语气微顿,“有些事,查得太深,未必是福。”
李毅看着他,没接话。
刘文昭笑了笑,转身离去。
李毅立在原地,手指慢慢收紧。他知道,对方此来绝非偶然。那句“查得太深”,分明是警告。
当夜,他召集四名亲信校尉,重新部署监视力量。原计划仅监控五名主犯,现决定扩大范围,追查其社交圈中可能涉及掩护、洗钱或通风报信者。
同时,他下令将阿七转移至青牛县旧宅,由赵德亲自安置。自己则留在密衙,彻夜整理证据链条。
第四日午时,工部营建司突然派人清理旧档。一名仆役抱着几捆竹简走向灶房,被锦衣卫暗桩拦下。打开检查,其中夹着一份未销毁的采买合同,明写“石灰每车计银八两”,而市价仅为二两七钱。
李毅拿到这份合同,立即命人拓印三份,分别藏于不同地点。原件仍放回仆役手中,让他顺利烧毁——此举为麻痹对手,使其误以为关键证据已毁。
傍晚,他独自登上钟鼓楼顶层。这里是全城制高点,视野开阔。他望着皇宫方向,许久未动。
风吹动他的衣角,刀鞘轻响。
回到密衙时,天已全黑。烛火摇曳,案上地图铺展,五个红点标记着涉案官员府邸。他逐一审视,确认每处都有人盯守,通讯线路畅通。
然后,他抽出一把短刃,削去桌上一根突起的木刺。动作缓慢,却精准。
门外传来轻叩。
“进来。”
一名校尉低头入内:“大人,周通今晚邀人在醉春楼密会,已派两人混入。”
“知道了。”李毅站起身,走到墙边取下披风。
“您要去?”
“不。”他摇头,“现在还不是时候。”
他将披风重新挂好,转而拿起那封未封口的信,吹灭蜡烛,走入暗室。
黑暗中,只有金属锁扣轻响。
他把信放进匣中,合拢机关。
最后一缕光消失前,他的手按在刀柄上,指尖微微发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