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色沉尽,天光初透。
李毅推开密室铁门时,指尖还残留着锁扣闭合的冷硬触感。乌木匣已沉入暗格,信纸封存前的最后一行字仍在他脑中清晰可辨:“污垢已现,待命清除。”他未点灯,径直穿过廊道,脚步落在青砖上无声无息。
刚踏出锦衣卫署侧门,便见几名差役簇拥着一辆马车停在街口。车上插着户部令旗,一名文书正与守门校尉争执,声音压得极低,却掩不住急切。李毅驻足片刻,目光扫过车辕——那封条印泥色泽偏暗,不像今晨新盖。
他转身回府,召来亲信校尉低声吩咐:“盯住户部右司周通、工部员外郎郑谦、兵部主事冯伦、礼部司务沈茂,四人但有会面,立即回报。”
话音未落,一名暗桩疾步而入,递上一张折叠的纸条。李毅展开,上面只有一行小字:“城南别院,亥时三刻,四人齐聚,刘文昭亲至。”
他盯着那名字看了两息,将纸条揉碎投入炉中。刘文昭……那个昨夜笑言“查得太深未必是福”的左司郎中,竟亲自赴会。这不是警告,是参战。
当夜,城南一处僻静院落内烛火未熄。
周通坐在主位,面前摊着三份誊抄好的文书。郑谦捏着一管毛笔,在最后一行落下墨迹。“这封‘联络信’的笔锋,我临了李毅半年前呈报军情的折子,连转折处的顿笔都照着来。只要稍有眼力的人,看不出破绽。”
冯伦凑近看了看,点头:“蛮族使者的印鉴也仿得像。再配上我们在东市收买的那个流浪汉,让他穿着旧皮袄在北门晃几圈,就说亲眼看见李毅深夜出城相会——消息传开,谁还管真假?”
沈茂冷笑:“最妙的是那份‘私设刑狱供词’。写他用烙铁逼供御史台书吏,逼问朝廷人事布局。只要让几位清流大人觉得自身难保,他们自然会跳出来参他一本。”
房门轻响,刘文昭缓步进来,脱下斗篷交给随从。他环视众人,语气平静:“明日早朝,礼科给事中会率先发难,弹劾李毅‘滥用职权,拘押言官’。随后工部侍郎上奏,指其‘纵容下属,扰乱户册’。兵部那边,我也安排好了人,说他私自调动城防巡骑,形迹可疑。”
周通抚掌:“好!一层推一层,等陛下问起,已是众口铄金。就算李震想保他,也得顾全朝局。”
刘文昭看着他们,眼中闪过一丝冷意:“记住,我们不是要扳倒一个锦衣卫指挥使。我们要让所有人知道——动官场根基的人,哪怕背后有天大靠山,也会被碾成灰。”
烛火忽地一跳,映得满屋人影晃动。
次日清晨,李毅刚踏入衙门,便察觉气氛异样。往日值守的校尉换了生面孔,门口聚集了一群百姓模样的人,交头接耳。有人指着墙上张贴的告示,上面画着一人黑袍覆面,与一蒙面胡人执手密谈,旁书“逆臣李毅勾结外敌,图谋不轨”。
他不动声色,走入内堂。片刻后,一名文书快步进来,双手奉上宫门通报:“五位御史联名奏请彻查锦衣卫越权拘人之罪,另有三位给事中附议,称近来多起官员失踪案,恐与此有关。”
李毅沉默翻阅名单,其中两人他曾亲自救出乱军,如今却在弹劾文中写下“如豺狼当道,百姓惶惶”八字。
他抬眸:“昨日派去送信的人呢?”
“三批人都没进宫。”校尉低声回应,“巡城司以‘携带未登记文书’为由扣下,人已被关在东牢。”
李毅缓缓合上卷宗。他们不是只想毁掉证据,而是要切断他与外界的一切联系。
午后,工部突然派出差役清理营建司旧档。一名老仆抱着竹简走向灶房,被暗桩拦下。打开查验,其中夹着一份采买合同,明写“石灰每车计银八两”,市价不过二两七钱。这份合同本该是李毅手中关键证据之一,如今却被主动暴露。
他立刻明白——对方在演戏。故意让他“查获”,是为了坐实他“栽赃构陷”的罪名。
傍晚,他登上锦衣卫署了望塔。远处街口,更多告示已被张贴,甚至有说书人在茶肆讲起“李指挥使夜会蛮酋”的故事。一名孩童举着纸片跑过,上面歪歪扭扭写着“李毅卖国”。
他握紧刀柄,指节泛白。
回到密室,烛火摇曳。墙上地图依旧铺展,五个红点标记着周通等人的府邸。他在外围添上数道黑线,代表言官、同僚、仆役、商贾组成的包围网。这张网不只为遮蔽真相,更为塑造“公论”。
亲信校尉再次尝试递信入宫,改由水路潜行。半个时辰后,回报传来:送信人被巡河卫截获,船上搜出一封“李毅致平西王余党书信”,字迹与昨夜伪造者一致。
李毅终于起身,走到案前。他抽出腰间短刃,轻轻插入桌面,将那张“污垢已现,待命清除”的信纸钉住。刀身没入三分,稳稳立着。
窗外,更鼓敲过三响。
他知道,明日早朝必有一场风暴。李震尚不知情,李瑶的情报网还未启动反查,李骁远在边关练兵,此刻无人能援。他若贸然现身辩解,只会被斥为狡辩;若不出面,则任由谣言吞噬清名。
但他也清楚,这些人越是急于将他拖入泥潭,就越说明——他们的贪腐链条,已经经不起一次真正的彻查。
他坐下,取出一份空白册页,开始默写所有涉案人员的任职时间、经手项目、资金流向。一笔一划,清晰如刻。
门外传来轻微响动,是守夜校尉换岗的脚步。他没有抬头,只是将写完的册页塞入袖中,右手始终按在刀柄上。
风从窗缝钻入,吹斜了烛焰。火光一闪,映出他眼底未退的锐色。
更鼓又起,一声紧似一声。
李毅忽然站起,走到墙边取下披风。校尉推门进来,低声问:“大人要出去?”
“不。”他摇头,将披风重新挂好。
他走回桌前,抽出另一把薄刃,削去刀鞘上一道细小裂痕。动作缓慢,却毫不迟疑。
金属与木料分离的轻响,在寂静中格外清晰。
此时,皇宫勤政殿外,一名小太监正捧着厚厚一叠奏章快步前行。最上面一份,朱批尚未拆封,标题赫然写着:“劾锦衣卫指挥使李毅专权跋扈,形同逆党,乞陛下明察。”
小太监脚步未停,身影消失在宫道尽头。
李毅站在密室中央,听着远处传来的第四声更鼓,缓缓闭眼。
烛火猛地一颤,几乎熄灭。
        李毅推开密室铁门时,指尖还残留着锁扣闭合的冷硬触感。乌木匣已沉入暗格,信纸封存前的最后一行字仍在他脑中清晰可辨:“污垢已现,待命清除。”他未点灯,径直穿过廊道,脚步落在青砖上无声无息。
刚踏出锦衣卫署侧门,便见几名差役簇拥着一辆马车停在街口。车上插着户部令旗,一名文书正与守门校尉争执,声音压得极低,却掩不住急切。李毅驻足片刻,目光扫过车辕——那封条印泥色泽偏暗,不像今晨新盖。
他转身回府,召来亲信校尉低声吩咐:“盯住户部右司周通、工部员外郎郑谦、兵部主事冯伦、礼部司务沈茂,四人但有会面,立即回报。”
话音未落,一名暗桩疾步而入,递上一张折叠的纸条。李毅展开,上面只有一行小字:“城南别院,亥时三刻,四人齐聚,刘文昭亲至。”
他盯着那名字看了两息,将纸条揉碎投入炉中。刘文昭……那个昨夜笑言“查得太深未必是福”的左司郎中,竟亲自赴会。这不是警告,是参战。
当夜,城南一处僻静院落内烛火未熄。
周通坐在主位,面前摊着三份誊抄好的文书。郑谦捏着一管毛笔,在最后一行落下墨迹。“这封‘联络信’的笔锋,我临了李毅半年前呈报军情的折子,连转折处的顿笔都照着来。只要稍有眼力的人,看不出破绽。”
冯伦凑近看了看,点头:“蛮族使者的印鉴也仿得像。再配上我们在东市收买的那个流浪汉,让他穿着旧皮袄在北门晃几圈,就说亲眼看见李毅深夜出城相会——消息传开,谁还管真假?”
沈茂冷笑:“最妙的是那份‘私设刑狱供词’。写他用烙铁逼供御史台书吏,逼问朝廷人事布局。只要让几位清流大人觉得自身难保,他们自然会跳出来参他一本。”
房门轻响,刘文昭缓步进来,脱下斗篷交给随从。他环视众人,语气平静:“明日早朝,礼科给事中会率先发难,弹劾李毅‘滥用职权,拘押言官’。随后工部侍郎上奏,指其‘纵容下属,扰乱户册’。兵部那边,我也安排好了人,说他私自调动城防巡骑,形迹可疑。”
周通抚掌:“好!一层推一层,等陛下问起,已是众口铄金。就算李震想保他,也得顾全朝局。”
刘文昭看着他们,眼中闪过一丝冷意:“记住,我们不是要扳倒一个锦衣卫指挥使。我们要让所有人知道——动官场根基的人,哪怕背后有天大靠山,也会被碾成灰。”
烛火忽地一跳,映得满屋人影晃动。
次日清晨,李毅刚踏入衙门,便察觉气氛异样。往日值守的校尉换了生面孔,门口聚集了一群百姓模样的人,交头接耳。有人指着墙上张贴的告示,上面画着一人黑袍覆面,与一蒙面胡人执手密谈,旁书“逆臣李毅勾结外敌,图谋不轨”。
他不动声色,走入内堂。片刻后,一名文书快步进来,双手奉上宫门通报:“五位御史联名奏请彻查锦衣卫越权拘人之罪,另有三位给事中附议,称近来多起官员失踪案,恐与此有关。”
李毅沉默翻阅名单,其中两人他曾亲自救出乱军,如今却在弹劾文中写下“如豺狼当道,百姓惶惶”八字。
他抬眸:“昨日派去送信的人呢?”
“三批人都没进宫。”校尉低声回应,“巡城司以‘携带未登记文书’为由扣下,人已被关在东牢。”
李毅缓缓合上卷宗。他们不是只想毁掉证据,而是要切断他与外界的一切联系。
午后,工部突然派出差役清理营建司旧档。一名老仆抱着竹简走向灶房,被暗桩拦下。打开查验,其中夹着一份采买合同,明写“石灰每车计银八两”,市价不过二两七钱。这份合同本该是李毅手中关键证据之一,如今却被主动暴露。
他立刻明白——对方在演戏。故意让他“查获”,是为了坐实他“栽赃构陷”的罪名。
傍晚,他登上锦衣卫署了望塔。远处街口,更多告示已被张贴,甚至有说书人在茶肆讲起“李指挥使夜会蛮酋”的故事。一名孩童举着纸片跑过,上面歪歪扭扭写着“李毅卖国”。
他握紧刀柄,指节泛白。
回到密室,烛火摇曳。墙上地图依旧铺展,五个红点标记着周通等人的府邸。他在外围添上数道黑线,代表言官、同僚、仆役、商贾组成的包围网。这张网不只为遮蔽真相,更为塑造“公论”。
亲信校尉再次尝试递信入宫,改由水路潜行。半个时辰后,回报传来:送信人被巡河卫截获,船上搜出一封“李毅致平西王余党书信”,字迹与昨夜伪造者一致。
李毅终于起身,走到案前。他抽出腰间短刃,轻轻插入桌面,将那张“污垢已现,待命清除”的信纸钉住。刀身没入三分,稳稳立着。
窗外,更鼓敲过三响。
他知道,明日早朝必有一场风暴。李震尚不知情,李瑶的情报网还未启动反查,李骁远在边关练兵,此刻无人能援。他若贸然现身辩解,只会被斥为狡辩;若不出面,则任由谣言吞噬清名。
但他也清楚,这些人越是急于将他拖入泥潭,就越说明——他们的贪腐链条,已经经不起一次真正的彻查。
他坐下,取出一份空白册页,开始默写所有涉案人员的任职时间、经手项目、资金流向。一笔一划,清晰如刻。
门外传来轻微响动,是守夜校尉换岗的脚步。他没有抬头,只是将写完的册页塞入袖中,右手始终按在刀柄上。
风从窗缝钻入,吹斜了烛焰。火光一闪,映出他眼底未退的锐色。
更鼓又起,一声紧似一声。
李毅忽然站起,走到墙边取下披风。校尉推门进来,低声问:“大人要出去?”
“不。”他摇头,将披风重新挂好。
他走回桌前,抽出另一把薄刃,削去刀鞘上一道细小裂痕。动作缓慢,却毫不迟疑。
金属与木料分离的轻响,在寂静中格外清晰。
此时,皇宫勤政殿外,一名小太监正捧着厚厚一叠奏章快步前行。最上面一份,朱批尚未拆封,标题赫然写着:“劾锦衣卫指挥使李毅专权跋扈,形同逆党,乞陛下明察。”
小太监脚步未停,身影消失在宫道尽头。
李毅站在密室中央,听着远处传来的第四声更鼓,缓缓闭眼。
烛火猛地一颤,几乎熄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