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光刚照进户部衙门的院子,李瑶已经坐在案前。她面前摊着一册新印的户籍草案,纸页边角还带着油墨味。昨夜宫里传来的消息她已知晓,平西王那边动作未停,士族往来频繁。但她没把心思全放在那些暗流上,眼下最要紧的是把新户籍制推行下去。
登记台设在衙门前的空地上,木桌摆好了,笔墨也备齐,可一上午过去,来的人寥寥无几。几个衣衫破旧的老农上前问了几句,听说要录三代出身、田产数目、婚配状况,便缩了缩脖子,转身走了。
李瑶站在廊下看着这一幕,眉头微皱。她让人把昨日整理的条文又看了一遍,确认没有一处用词含糊。按理说,这制度并不苛刻,登记后还能享受医馆免费初诊、子女入学优先,怎么百姓反而躲着?
她唤来一名亲信小吏,低声吩咐:“你去坊间走一趟,听一听人们都在说什么。”
半个时辰后,那小吏回来,脸色不太好看。“街上有人传,说新户籍是官府抓人的前奏,一旦入册,就不能离乡,子孙都得当官奴。还有人说,这是为了清查人口好抽丁征税。”
李瑶听完,没说话。她知道,这种话不会凭空冒出来。百姓向来怕官府折腾,一点风吹草动就能传成大祸。现在新政刚推,根基不稳,谣言一起,再好的政策也会被歪曲。
她决定亲自去看看。
换下官服,穿上素色布裙,她带了一个药包,说是随苏婉学过些医术,可以借巡诊名义下乡。临行前,崔嫣然来了。
“你要去柳林村?”崔嫣然问。
李瑶点头。“那边还没人去登记,我想知道为什么。”
崔嫣然沉默了一下,“我跟你一起去。”
李瑶看了她一眼。崔氏是望族,她又是李骁的妻子,在这种时候站出来,风险不小。
“你不担心被人说背弃家族?”
“我父亲早年分家另过,本支对我并无约束。”崔嫣然语气平静,“再说,若连我们都怕被误会,那新政还能靠谁推行?百姓看的是身份,但我也能用自己的身份说话。”
两人一路同行,出了城门,沿着官道往东。路边田地荒了一片,有些刚翻过土,种的却是耐旱的杂粮。路上行人不多,偶有挑担的农夫经过,见到她们也只低头快走。
柳林村在一片矮坡下,十几户人家围着一口老井聚居。村口立着块石碑,字迹模糊,像是许多年前立下的乡约。
她们刚走近,几个孩子躲在树后偷看,嘴里哼着不成调的歌谣:“新籍入册锁终身,父子不得离乡门,官家点名如催命,一家哭到天黄昏。”
李瑶脚步一顿。这歌词编得工整,不像是民间自发传开的。
村里长老不肯见官差,听说她们来了,直接关了祠堂门。村民也不出门,家家户户门窗紧闭。
崔嫣然轻声道:“他们怕惹事。”
李瑶没答,只是打开药包,从里面取出几包驱寒汤药粉,递给随行的医女。“你去挨家送药,就说是我们自费带来的,不收钱,也不问名字。”
医女点头去了。起初没人开门,后来有个抱着孩子的妇人探出头,接过药粉看了看,又闻了闻,才低声说了句谢谢。
就这样,一户接一户,药送出去了,人也慢慢敢露面了。
到了晌午,李瑶坐在村头一棵老柳树下,手里捧着一碗热水。一个年长些的妇人终于坐了过来。
“你们真是来送药的?不是为了记名字?”
“名字可以不记。”李瑶说,“但这药是我们自己掏钱买的,就想让你们知道,新政不是为了管人,是为了让人活得更安稳。”
那妇人叹气。“我们不是不信官府,可以前也不是没听过好话。去年说减税,结果秋收时照样收三成。现在又要记户口,谁知道以后会不会拿这个做文章?”
“比如呢?”李瑶问。
“比如不准搬家,不准改行,子女婚嫁都要报批。”妇人压低声音,“有人说,这是要把人都钉死在地里。”
李瑶听着,心里渐渐清楚了。百姓不怕登记,怕的是失去自由。而这些恐惧,正被人有意放大。
这时,苏婉到了。
她带着两个药箱,身后跟着两名医馆学徒。说是路过巡查公共卫生,其实是特意赶来支援。
“这边的孩子好久没打防疫针了。”苏婉一边检查药箱一边说,“今天正好补上。”
她在村中转了一圈,给几个发热的孩子喂了药,又教妇人们如何煮沸饮水。等忙完,她提议在祠堂前搭个临时棚子,开个小型讲议。
村正犹豫半天,终于点头。
棚子搭好后,村民陆陆续续围了过来。李瑶站在前面,把户籍制度一条条讲清楚:登记不等于限制迁徙,反而是流动时能证明身份;子女入学、看病报销都靠这个凭证;今后灾荒救济也按册发放,避免中间贪墨。
崔嫣然接着开口。她说自己也是士族出身,但正因为如此,才明白旧规矩有多不公平。“我叔伯们曾想夺我家田产,说我女子不能承业。可现在,我拿着官府发的地契,谁也不敢动。这就是新户籍的好处——它不管你出身高低,只认你是谁,做了什么。”
苏婉最后补充:“我在医馆见过太多人,病重了不敢治,因为没身份,领不到药。登记不是束缚,是保障。你想让孩子上学,想生病时有人管,就得让人知道你在这世上。”
三人轮番说话,语气平实,没有一句空话。村民们听得认真,有人开始点头,有人低声议论。
终于,村正走出来,拄着拐杖说:“我们可以试点登记。但有一条——你们得答应,登记内容绝不外泄,更不能用来加税抓丁。”
李瑶当场答应,并写下承诺书,请三人联署作证。
就在这时,崔嫣然忽然靠近李瑶耳边,声音很轻:“西乡那边,崔元礼、谢仲文几家已经串通好了,准备联合抵制。他们放出风声,说谁先登记就是叛族。”
李瑶握笔的手顿了一下。
她抬头看向远处的山道,那里尘土未起,却仿佛已有暗流涌动。
苏婉蹲在地上,正给一个小女孩包扎脚上的裂口。药膏涂上去,孩子咧嘴笑了。
李瑶收回目光,继续低头写她的记录。纸上字迹清晰,一条一条列着村民提出的问题和建议。
她写得很慢,每一笔都像在刻进石头。
        登记台设在衙门前的空地上,木桌摆好了,笔墨也备齐,可一上午过去,来的人寥寥无几。几个衣衫破旧的老农上前问了几句,听说要录三代出身、田产数目、婚配状况,便缩了缩脖子,转身走了。
李瑶站在廊下看着这一幕,眉头微皱。她让人把昨日整理的条文又看了一遍,确认没有一处用词含糊。按理说,这制度并不苛刻,登记后还能享受医馆免费初诊、子女入学优先,怎么百姓反而躲着?
她唤来一名亲信小吏,低声吩咐:“你去坊间走一趟,听一听人们都在说什么。”
半个时辰后,那小吏回来,脸色不太好看。“街上有人传,说新户籍是官府抓人的前奏,一旦入册,就不能离乡,子孙都得当官奴。还有人说,这是为了清查人口好抽丁征税。”
李瑶听完,没说话。她知道,这种话不会凭空冒出来。百姓向来怕官府折腾,一点风吹草动就能传成大祸。现在新政刚推,根基不稳,谣言一起,再好的政策也会被歪曲。
她决定亲自去看看。
换下官服,穿上素色布裙,她带了一个药包,说是随苏婉学过些医术,可以借巡诊名义下乡。临行前,崔嫣然来了。
“你要去柳林村?”崔嫣然问。
李瑶点头。“那边还没人去登记,我想知道为什么。”
崔嫣然沉默了一下,“我跟你一起去。”
李瑶看了她一眼。崔氏是望族,她又是李骁的妻子,在这种时候站出来,风险不小。
“你不担心被人说背弃家族?”
“我父亲早年分家另过,本支对我并无约束。”崔嫣然语气平静,“再说,若连我们都怕被误会,那新政还能靠谁推行?百姓看的是身份,但我也能用自己的身份说话。”
两人一路同行,出了城门,沿着官道往东。路边田地荒了一片,有些刚翻过土,种的却是耐旱的杂粮。路上行人不多,偶有挑担的农夫经过,见到她们也只低头快走。
柳林村在一片矮坡下,十几户人家围着一口老井聚居。村口立着块石碑,字迹模糊,像是许多年前立下的乡约。
她们刚走近,几个孩子躲在树后偷看,嘴里哼着不成调的歌谣:“新籍入册锁终身,父子不得离乡门,官家点名如催命,一家哭到天黄昏。”
李瑶脚步一顿。这歌词编得工整,不像是民间自发传开的。
村里长老不肯见官差,听说她们来了,直接关了祠堂门。村民也不出门,家家户户门窗紧闭。
崔嫣然轻声道:“他们怕惹事。”
李瑶没答,只是打开药包,从里面取出几包驱寒汤药粉,递给随行的医女。“你去挨家送药,就说是我们自费带来的,不收钱,也不问名字。”
医女点头去了。起初没人开门,后来有个抱着孩子的妇人探出头,接过药粉看了看,又闻了闻,才低声说了句谢谢。
就这样,一户接一户,药送出去了,人也慢慢敢露面了。
到了晌午,李瑶坐在村头一棵老柳树下,手里捧着一碗热水。一个年长些的妇人终于坐了过来。
“你们真是来送药的?不是为了记名字?”
“名字可以不记。”李瑶说,“但这药是我们自己掏钱买的,就想让你们知道,新政不是为了管人,是为了让人活得更安稳。”
那妇人叹气。“我们不是不信官府,可以前也不是没听过好话。去年说减税,结果秋收时照样收三成。现在又要记户口,谁知道以后会不会拿这个做文章?”
“比如呢?”李瑶问。
“比如不准搬家,不准改行,子女婚嫁都要报批。”妇人压低声音,“有人说,这是要把人都钉死在地里。”
李瑶听着,心里渐渐清楚了。百姓不怕登记,怕的是失去自由。而这些恐惧,正被人有意放大。
这时,苏婉到了。
她带着两个药箱,身后跟着两名医馆学徒。说是路过巡查公共卫生,其实是特意赶来支援。
“这边的孩子好久没打防疫针了。”苏婉一边检查药箱一边说,“今天正好补上。”
她在村中转了一圈,给几个发热的孩子喂了药,又教妇人们如何煮沸饮水。等忙完,她提议在祠堂前搭个临时棚子,开个小型讲议。
村正犹豫半天,终于点头。
棚子搭好后,村民陆陆续续围了过来。李瑶站在前面,把户籍制度一条条讲清楚:登记不等于限制迁徙,反而是流动时能证明身份;子女入学、看病报销都靠这个凭证;今后灾荒救济也按册发放,避免中间贪墨。
崔嫣然接着开口。她说自己也是士族出身,但正因为如此,才明白旧规矩有多不公平。“我叔伯们曾想夺我家田产,说我女子不能承业。可现在,我拿着官府发的地契,谁也不敢动。这就是新户籍的好处——它不管你出身高低,只认你是谁,做了什么。”
苏婉最后补充:“我在医馆见过太多人,病重了不敢治,因为没身份,领不到药。登记不是束缚,是保障。你想让孩子上学,想生病时有人管,就得让人知道你在这世上。”
三人轮番说话,语气平实,没有一句空话。村民们听得认真,有人开始点头,有人低声议论。
终于,村正走出来,拄着拐杖说:“我们可以试点登记。但有一条——你们得答应,登记内容绝不外泄,更不能用来加税抓丁。”
李瑶当场答应,并写下承诺书,请三人联署作证。
就在这时,崔嫣然忽然靠近李瑶耳边,声音很轻:“西乡那边,崔元礼、谢仲文几家已经串通好了,准备联合抵制。他们放出风声,说谁先登记就是叛族。”
李瑶握笔的手顿了一下。
她抬头看向远处的山道,那里尘土未起,却仿佛已有暗流涌动。
苏婉蹲在地上,正给一个小女孩包扎脚上的裂口。药膏涂上去,孩子咧嘴笑了。
李瑶收回目光,继续低头写她的记录。纸上字迹清晰,一条一条列着村民提出的问题和建议。
她写得很慢,每一笔都像在刻进石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