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色未散,军议大殿外的石阶上还留着昨夜露水的湿痕。李骁站在沙盘前,手中握着一封刚拆的密报。纸页边缘有些磨损,像是被人反复摩挲过。他看完后没有折起,而是轻轻放在案角,目光落在沙盘中央那几处被红笔圈出的府邸标记上。
脚步声由远及近,亲兵低声禀报:“诸将已到。”
李骁抬手整了甲胄肩扣,转身走入殿内。李震坐在主位,神色沉稳。几位宿将分列两侧,有人低声交谈,声音压得极低。一名老将见李骁入内,立即住口,所有人视线集中过来。
“骁帅。”那老将开口,语气带着急切,“禁军三日待命,粮草已备足两月之用。若再不动兵,藩王必生异心。等他们联手,局面就难控了。”
另一人接话:“王晏虽孤立,但余党未清。士族今日退让,明日未必不反。斩草不除根,后患无穷。”
又一人皱眉道:“可兵久在外,百姓负担加重。新朝初立,民心为重,不宜轻启战端。”
殿内议论渐起,声音交错。李骁没有立刻回应。他走到沙盘前,指尖点在陈府、谢氏、崔氏远房的位置。
“三天前,这三家还在散播谣言,煽动百姓围堵官府。”他声音不高,却让众人安静下来,“现在呢?陈家销毁文书,谢氏主动申报田产,崔氏派老仆当庭退出王晏集会。他们不是怕我们抓人,是怕我们不给他们活路。”
他抬头看向众人:“我们打的不是一场仗,是要定下一个朝代的根基。如果现在挥师北上,围剿藩王,这些动摇的人会怎么想?他们会以为李氏只靠刀说话,新政不过是换个主子收税。一旦他们觉得没出路,就会死守旧礼法,哪怕那是条死路。”
一名将领忍不住问:“可若藩王趁机集结兵力,怎么办?”
“那就让他们集结。”李骁眼神一冷,“但他们得知道,他们的盟友正在一个个倒向我们。每一道赦令,每一次土地重分,每一户人家领到抗灾种子,都是插在他们心头的一把刀。等他们内部开始猜忌,军心动摇,我们再动手,一击必中。”
殿内陷入沉默。李震一直未语,只是看着儿子。他记得李骁刚上战场时,总是冲在最前,刀劈敌将,血染战袍。那时他担心儿子太过勇猛,不知收敛。如今站在这里的,已不再是只会冲锋的少年。
良久,李震开口:“攻心为上,武力为辅。此计稳妥,也能少伤百姓。”
他站起身,扫视全场:“从今日起,军务调度权交予太子全权执掌。各部须全力配合,不得有误。”
众将起身领命。
李骁躬身行礼,脊背挺直。他知道,这场仗不在疆场,而在人心。真正的统帅,不只是能打赢的人,更是知道什么时候不该打的人。
一名副将上前一步:“若按新策,前线兵马是否暂缓调动?”
“不必撤回。”李骁答,“反而要加强巡防,做出随时出击的姿态。让藩王看到我们准备充分,也让他们看到我们迟迟不动——他们就会开始怀疑,是不是有人已经投诚。”
“那锦衣卫那边?”另一人问。
“继续盯紧王晏府外动静,但不准靠近。放些风声出去,就说朝廷正拟赦令,凡主动登记田产、解散私兵者,既往不咎。消息要传得快,也要传得准。”
“若有人假意归顺,实则拖延呢?”
“那就查。”李骁语气平静,“查账册、查粮仓、查进出人丁。李瑶手里有新政执行数据,哪家多报少报,一目了然。敢耍花样,立刻摘牌查封。宽恕一次,不等于容忍欺骗。”
李震点头:“恩威并施,方能服众。”
一名老将仍有些犹豫:“可百姓那边,若见我们不动兵,会不会觉得朝廷软弱?”
“不会。”李骁说,“百姓不怕官府不动,怕的是官府乱动。只要他们看到田分了,学开了,税减了,自然会信。真正怕的,是那些靠垄断田地、操控舆论活着的人。”
他走到沙盘边,拿起一面小旗,插在都城外围一处空地上。“这里设临时征兵点,对外说是招募民夫修渠,实则筛选青壮。愿意登记服役的,优先安排进辅军营。发饷、供饭、家属免税。让所有人都知道,效忠朝廷,有实实在在的好处。”
“若藩王派人来拉拢呢?”
“来一个,留一个。”李骁冷笑,“不必当场揭穿,让他们带回消息:李氏不仅没乱,还在扩编。而且招的不是老兵,是农民、工匠、读书人。告诉他们,新朝要的不是死忠,是愿意做事的人。”
殿内气氛渐渐转变。起初的焦躁被一种新的节奏取代。不再是急于出兵,而是步步为营的布局。
李震看了眼天色,窗外已有微光透入。他对李骁说:“你留下,把后续部署理清楚。各部将领先回去准备,一个时辰后回来听令。”
众人陆续退出。脚步声远去后,大殿只剩父子二人。
“你变了。”李震忽然说。
李骁低头整理沙盘上的标记:“战场教的。”
“不只是战场。”李震看着他,“是你开始想得更远了。不再只看眼前胜负,而是在想这个天下该怎么活。”
李骁没回答。他拿起刚才那封密报,重新看了一遍,然后放进袖中。
“王晏昨天烧了一堆旧信。”他说,“不是全部,只是其中一部分。他想藏的,从来不是证据,而是态度。”
李震点头:“他在等变局。只要我们一动错,他就还有机会翻盘。”
“所以我们不能急。”李骁说,“也不能慢。要在他们以为我们犹豫的时候,把根扎进土里。”
李震拍了拍他的肩,转身离去。临出门前停下脚步:“记住,统帅之责,不在杀敌多少,而在让不该死的人,活着。”
门关上。李骁独自站在沙盘前,手按剑柄。他的指节微微发紧,袖中的密报边缘已被捏出褶皱。
远处传来鼓楼的晨鼓声,一声接一声,敲碎残夜。
他抬起左手,缓缓松开拳头。掌心有一道浅痕,是昨日试剑时划破的。血已经干了,结成一条暗红的线。
剑仍在鞘中。
        脚步声由远及近,亲兵低声禀报:“诸将已到。”
李骁抬手整了甲胄肩扣,转身走入殿内。李震坐在主位,神色沉稳。几位宿将分列两侧,有人低声交谈,声音压得极低。一名老将见李骁入内,立即住口,所有人视线集中过来。
“骁帅。”那老将开口,语气带着急切,“禁军三日待命,粮草已备足两月之用。若再不动兵,藩王必生异心。等他们联手,局面就难控了。”
另一人接话:“王晏虽孤立,但余党未清。士族今日退让,明日未必不反。斩草不除根,后患无穷。”
又一人皱眉道:“可兵久在外,百姓负担加重。新朝初立,民心为重,不宜轻启战端。”
殿内议论渐起,声音交错。李骁没有立刻回应。他走到沙盘前,指尖点在陈府、谢氏、崔氏远房的位置。
“三天前,这三家还在散播谣言,煽动百姓围堵官府。”他声音不高,却让众人安静下来,“现在呢?陈家销毁文书,谢氏主动申报田产,崔氏派老仆当庭退出王晏集会。他们不是怕我们抓人,是怕我们不给他们活路。”
他抬头看向众人:“我们打的不是一场仗,是要定下一个朝代的根基。如果现在挥师北上,围剿藩王,这些动摇的人会怎么想?他们会以为李氏只靠刀说话,新政不过是换个主子收税。一旦他们觉得没出路,就会死守旧礼法,哪怕那是条死路。”
一名将领忍不住问:“可若藩王趁机集结兵力,怎么办?”
“那就让他们集结。”李骁眼神一冷,“但他们得知道,他们的盟友正在一个个倒向我们。每一道赦令,每一次土地重分,每一户人家领到抗灾种子,都是插在他们心头的一把刀。等他们内部开始猜忌,军心动摇,我们再动手,一击必中。”
殿内陷入沉默。李震一直未语,只是看着儿子。他记得李骁刚上战场时,总是冲在最前,刀劈敌将,血染战袍。那时他担心儿子太过勇猛,不知收敛。如今站在这里的,已不再是只会冲锋的少年。
良久,李震开口:“攻心为上,武力为辅。此计稳妥,也能少伤百姓。”
他站起身,扫视全场:“从今日起,军务调度权交予太子全权执掌。各部须全力配合,不得有误。”
众将起身领命。
李骁躬身行礼,脊背挺直。他知道,这场仗不在疆场,而在人心。真正的统帅,不只是能打赢的人,更是知道什么时候不该打的人。
一名副将上前一步:“若按新策,前线兵马是否暂缓调动?”
“不必撤回。”李骁答,“反而要加强巡防,做出随时出击的姿态。让藩王看到我们准备充分,也让他们看到我们迟迟不动——他们就会开始怀疑,是不是有人已经投诚。”
“那锦衣卫那边?”另一人问。
“继续盯紧王晏府外动静,但不准靠近。放些风声出去,就说朝廷正拟赦令,凡主动登记田产、解散私兵者,既往不咎。消息要传得快,也要传得准。”
“若有人假意归顺,实则拖延呢?”
“那就查。”李骁语气平静,“查账册、查粮仓、查进出人丁。李瑶手里有新政执行数据,哪家多报少报,一目了然。敢耍花样,立刻摘牌查封。宽恕一次,不等于容忍欺骗。”
李震点头:“恩威并施,方能服众。”
一名老将仍有些犹豫:“可百姓那边,若见我们不动兵,会不会觉得朝廷软弱?”
“不会。”李骁说,“百姓不怕官府不动,怕的是官府乱动。只要他们看到田分了,学开了,税减了,自然会信。真正怕的,是那些靠垄断田地、操控舆论活着的人。”
他走到沙盘边,拿起一面小旗,插在都城外围一处空地上。“这里设临时征兵点,对外说是招募民夫修渠,实则筛选青壮。愿意登记服役的,优先安排进辅军营。发饷、供饭、家属免税。让所有人都知道,效忠朝廷,有实实在在的好处。”
“若藩王派人来拉拢呢?”
“来一个,留一个。”李骁冷笑,“不必当场揭穿,让他们带回消息:李氏不仅没乱,还在扩编。而且招的不是老兵,是农民、工匠、读书人。告诉他们,新朝要的不是死忠,是愿意做事的人。”
殿内气氛渐渐转变。起初的焦躁被一种新的节奏取代。不再是急于出兵,而是步步为营的布局。
李震看了眼天色,窗外已有微光透入。他对李骁说:“你留下,把后续部署理清楚。各部将领先回去准备,一个时辰后回来听令。”
众人陆续退出。脚步声远去后,大殿只剩父子二人。
“你变了。”李震忽然说。
李骁低头整理沙盘上的标记:“战场教的。”
“不只是战场。”李震看着他,“是你开始想得更远了。不再只看眼前胜负,而是在想这个天下该怎么活。”
李骁没回答。他拿起刚才那封密报,重新看了一遍,然后放进袖中。
“王晏昨天烧了一堆旧信。”他说,“不是全部,只是其中一部分。他想藏的,从来不是证据,而是态度。”
李震点头:“他在等变局。只要我们一动错,他就还有机会翻盘。”
“所以我们不能急。”李骁说,“也不能慢。要在他们以为我们犹豫的时候,把根扎进土里。”
李震拍了拍他的肩,转身离去。临出门前停下脚步:“记住,统帅之责,不在杀敌多少,而在让不该死的人,活着。”
门关上。李骁独自站在沙盘前,手按剑柄。他的指节微微发紧,袖中的密报边缘已被捏出褶皱。
远处传来鼓楼的晨鼓声,一声接一声,敲碎残夜。
他抬起左手,缓缓松开拳头。掌心有一道浅痕,是昨日试剑时划破的。血已经干了,结成一条暗红的线。
剑仍在鞘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