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光刚透进窗纸,苏婉已站在城南驿站的院中。她手里拿着一张新绘的布局图,边上站着几名年轻医者,个个神情紧绷。
“三处隔离区必须今日建好。”她说,“北面靠山,风流通畅,设为轻症区;东边近河,取水方便,收治观察病例;南面远离村落,用作重症隔离。”
一名老医工皱眉:“病人分开关押,药汤怎么按时送?这不合古法。”
“不是关押,是保护。”苏婉走进临时搭起的棚屋,拿起一块粗布口罩,“所有人进病区前,必须戴这个。回来后要洗手,衣服换下煮沸。”
“布巾能挡什么?”
“挡住口鼻间的湿气与飞沫。”她语气平稳,“我见过一种病,一人咳嗽,全家染疾。不是鬼神作祟,是气息相染。我们现在做的,是把火苗掐灭在冒烟的时候。”
没人再说话。有人低头看着那块双层棉布,有人伸手摸了摸温度计的玻璃管。
两个时辰后,第一批物资运到。木箱打开,露出成捆的酒精棉球、密封药瓶和简易担架。这些物件样式古怪,但标签上印着太医院红印,众人不敢多问。
苏婉亲自带队,在北区示范清洁流程。她将清水倒入盆中,滴入几滴透明液体,搅匀后让医护浸泡双手。“这是消毒液,能杀手上看不见的浊物。”
接着她又教通风方法:病房两头开窗,形成穿堂风;床铺之间留足空隙;病人用过的被褥每日暴晒。
日头偏西时,第一座隔离棚完工。十名医护编为一组,开始轮值登记名单、测量体温、记录症状。
当晚,村中有孩童发热。家人起初不愿送医,怕孩子被“锁进怪屋”。苏婉带人上门,当着家属面量体温、听呼吸,解释病情不重,只需观察三日。
“我们不住官府,就住你们隔壁院子。”她说,“每天让你们见一次孩子,饭食也由家里送来。”
那户人家终于点头。孩子被接走后,母亲追出来塞了一包烤红薯。
第二天清晨,南村传来消息:有巫祝在祠堂烧符驱疫,说朝廷设的隔离区是“镇魂阵”,吸百姓阳气。
苏婉带着两名女医前往。祠堂前围了不少人,香火缭绕。她没上前阻拦,只让人在边上支起一张桌子,摆上姜汤锅和香囊。
“喝一碗热汤,领一个袋子。”她对围观村民说,“里面是艾草和苍术,挂在床头可避寒湿。”
几个孩子跑来领取。她蹲下身,拉过一个小男孩的手腕,用听诊器贴在他背上。“深呼吸。”
旁边有人嘀咕:“这铁片贴背,真能看出病?”
“能看出肺有没有杂音。”她收起工具,抬头说,“你们信符纸,我也尊重。但我们不能等人生病才拜神。就像下雨前要关窗,天热要喝水,防病也是日常事。”
一名老妇走出来:“我孙子昨夜发烧,你们接走了。今早他爹去看,孩子在吃饭,还笑了。你们……没把他怎么样。”
“我们只想让他活。”
人群渐渐散去。巫祝冷着脸收了香炉,转身离开。
第三日,流民队伍出现在城北路口。几十人衣衫破旧,步履蹒跚。守军不敢放行,也不敢驱赶。
苏婉赶到时,正看见一个男子抱着昏睡的孩子蹲在路边。
她掀开孩子的衣袖,看到手臂上有红斑。立即下令:“原地不动,任何人不得靠近。”
随后调来帐篷,在距官道两里处划出一片区域,立起木栏,挂上“暂留所”牌子。
食物和热水很快送到。每名流民登记姓名、来源地和身体状况。七日内不准外出,每日早晚测温。
当天夜里,一名男子咳血。值守医生立刻上报,苏婉亲自赶来。
她在灯下翻开病历本,写下“持续高热、咳痰带血、接触史不明”,然后合上册子:“转入南区重症房,单独看护。所有接触者重新消毒。”
有人问:“要不要封锁整个暂留所?”
“不必。”她说,“目前只有一例,其余人尚无症状。过度隔离只会引发恐慌。”
她转身走进药房,从暗格取出一小包白色粉末——这是空间培育的抗生素,尚未公开使用。
“给他服半粒,溶于温水,每六小时一次。密切观察反应。”
回到主帐时,天已微亮。桌上堆着三份《疫情快报》,格式混乱,有的写“三人发热”,有的只画了个叉。
她提笔修改模板,只留三项:发热人数、最近是否接触外人、住在哪个村。
“以后按这个报。”她交给传令兵,“让各村正照抄,每日申时前送到值班房。”
中午,李瑶派人送来一批油纸和炭笔。附言写着:“告示可用图画配合文字,市集张贴。”
苏婉立即组织人手绘制。一幅画的是母亲给孩子戴布巾,旁边写着“蒙面防病”;另一幅是两人洗手,写着“勤洗不染”;第三幅是一个小黑点被圈住,外面画着墙,写着“隔离护大家”。
当天傍晚,第一批宣传图贴满街角。孩子们围着看,指着说笑。
有村民提着篮子来到隔离区外,放下几壶热粥和干饼。
“我家老头说了,”送饭的年轻人说,“你们守在这里,也是守我们。”
入夜,苏婉坐在医帐内翻看首日《防疫日志》。烛火跳动,映着她未卸的外袍。袖口卷起一角,露出手腕上的旧伤痕。
门外传来脚步声,一名医护低声禀报:“东区新增两名发热者,均已录入简报。北区昨日接收的孩童已退烧,家属要求接回。”
她合上册子,起身走出帐篷。
远处三处隔离区灯火通明,巡逻人影来回走动。药圃边上,新栽的艾草在风里轻轻晃动。
她走到记录台前,提起笔,在新的日志本上写下第一行字:
“防之于未然,胜救之于既乱。此役无声,却系万民生死。”
笔尖顿了顿,又添一句:
“明日增派一组巡诊队,重点走访暂留所周边村落。发现连续咳嗽者,立即采样留观。”
她放下笔,伸手摸了摸桌角的显微镜。玻璃片上还留着刚才绘制的病菌草图。
一名医护推门进来:“南区病人血压下降,需要您过去看一下。”
她站起身,披上外衣,快步朝重症区走去。
走廊尽头,一盏油灯挂在门框上,光影晃在墙上。她抬手推开病房门,听见里面传来急促的喘息声。
床边的护士抬起头,声音发紧:
“药用了没反应,现在呼吸越来越浅。”
        “三处隔离区必须今日建好。”她说,“北面靠山,风流通畅,设为轻症区;东边近河,取水方便,收治观察病例;南面远离村落,用作重症隔离。”
一名老医工皱眉:“病人分开关押,药汤怎么按时送?这不合古法。”
“不是关押,是保护。”苏婉走进临时搭起的棚屋,拿起一块粗布口罩,“所有人进病区前,必须戴这个。回来后要洗手,衣服换下煮沸。”
“布巾能挡什么?”
“挡住口鼻间的湿气与飞沫。”她语气平稳,“我见过一种病,一人咳嗽,全家染疾。不是鬼神作祟,是气息相染。我们现在做的,是把火苗掐灭在冒烟的时候。”
没人再说话。有人低头看着那块双层棉布,有人伸手摸了摸温度计的玻璃管。
两个时辰后,第一批物资运到。木箱打开,露出成捆的酒精棉球、密封药瓶和简易担架。这些物件样式古怪,但标签上印着太医院红印,众人不敢多问。
苏婉亲自带队,在北区示范清洁流程。她将清水倒入盆中,滴入几滴透明液体,搅匀后让医护浸泡双手。“这是消毒液,能杀手上看不见的浊物。”
接着她又教通风方法:病房两头开窗,形成穿堂风;床铺之间留足空隙;病人用过的被褥每日暴晒。
日头偏西时,第一座隔离棚完工。十名医护编为一组,开始轮值登记名单、测量体温、记录症状。
当晚,村中有孩童发热。家人起初不愿送医,怕孩子被“锁进怪屋”。苏婉带人上门,当着家属面量体温、听呼吸,解释病情不重,只需观察三日。
“我们不住官府,就住你们隔壁院子。”她说,“每天让你们见一次孩子,饭食也由家里送来。”
那户人家终于点头。孩子被接走后,母亲追出来塞了一包烤红薯。
第二天清晨,南村传来消息:有巫祝在祠堂烧符驱疫,说朝廷设的隔离区是“镇魂阵”,吸百姓阳气。
苏婉带着两名女医前往。祠堂前围了不少人,香火缭绕。她没上前阻拦,只让人在边上支起一张桌子,摆上姜汤锅和香囊。
“喝一碗热汤,领一个袋子。”她对围观村民说,“里面是艾草和苍术,挂在床头可避寒湿。”
几个孩子跑来领取。她蹲下身,拉过一个小男孩的手腕,用听诊器贴在他背上。“深呼吸。”
旁边有人嘀咕:“这铁片贴背,真能看出病?”
“能看出肺有没有杂音。”她收起工具,抬头说,“你们信符纸,我也尊重。但我们不能等人生病才拜神。就像下雨前要关窗,天热要喝水,防病也是日常事。”
一名老妇走出来:“我孙子昨夜发烧,你们接走了。今早他爹去看,孩子在吃饭,还笑了。你们……没把他怎么样。”
“我们只想让他活。”
人群渐渐散去。巫祝冷着脸收了香炉,转身离开。
第三日,流民队伍出现在城北路口。几十人衣衫破旧,步履蹒跚。守军不敢放行,也不敢驱赶。
苏婉赶到时,正看见一个男子抱着昏睡的孩子蹲在路边。
她掀开孩子的衣袖,看到手臂上有红斑。立即下令:“原地不动,任何人不得靠近。”
随后调来帐篷,在距官道两里处划出一片区域,立起木栏,挂上“暂留所”牌子。
食物和热水很快送到。每名流民登记姓名、来源地和身体状况。七日内不准外出,每日早晚测温。
当天夜里,一名男子咳血。值守医生立刻上报,苏婉亲自赶来。
她在灯下翻开病历本,写下“持续高热、咳痰带血、接触史不明”,然后合上册子:“转入南区重症房,单独看护。所有接触者重新消毒。”
有人问:“要不要封锁整个暂留所?”
“不必。”她说,“目前只有一例,其余人尚无症状。过度隔离只会引发恐慌。”
她转身走进药房,从暗格取出一小包白色粉末——这是空间培育的抗生素,尚未公开使用。
“给他服半粒,溶于温水,每六小时一次。密切观察反应。”
回到主帐时,天已微亮。桌上堆着三份《疫情快报》,格式混乱,有的写“三人发热”,有的只画了个叉。
她提笔修改模板,只留三项:发热人数、最近是否接触外人、住在哪个村。
“以后按这个报。”她交给传令兵,“让各村正照抄,每日申时前送到值班房。”
中午,李瑶派人送来一批油纸和炭笔。附言写着:“告示可用图画配合文字,市集张贴。”
苏婉立即组织人手绘制。一幅画的是母亲给孩子戴布巾,旁边写着“蒙面防病”;另一幅是两人洗手,写着“勤洗不染”;第三幅是一个小黑点被圈住,外面画着墙,写着“隔离护大家”。
当天傍晚,第一批宣传图贴满街角。孩子们围着看,指着说笑。
有村民提着篮子来到隔离区外,放下几壶热粥和干饼。
“我家老头说了,”送饭的年轻人说,“你们守在这里,也是守我们。”
入夜,苏婉坐在医帐内翻看首日《防疫日志》。烛火跳动,映着她未卸的外袍。袖口卷起一角,露出手腕上的旧伤痕。
门外传来脚步声,一名医护低声禀报:“东区新增两名发热者,均已录入简报。北区昨日接收的孩童已退烧,家属要求接回。”
她合上册子,起身走出帐篷。
远处三处隔离区灯火通明,巡逻人影来回走动。药圃边上,新栽的艾草在风里轻轻晃动。
她走到记录台前,提起笔,在新的日志本上写下第一行字:
“防之于未然,胜救之于既乱。此役无声,却系万民生死。”
笔尖顿了顿,又添一句:
“明日增派一组巡诊队,重点走访暂留所周边村落。发现连续咳嗽者,立即采样留观。”
她放下笔,伸手摸了摸桌角的显微镜。玻璃片上还留着刚才绘制的病菌草图。
一名医护推门进来:“南区病人血压下降,需要您过去看一下。”
她站起身,披上外衣,快步朝重症区走去。
走廊尽头,一盏油灯挂在门框上,光影晃在墙上。她抬手推开病房门,听见里面传来急促的喘息声。
床边的护士抬起头,声音发紧:
“药用了没反应,现在呼吸越来越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