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4章 春播已竟,西望云谲-《千秋世家:从秦末开始》

  公元前185年 汉文帝三年 农历三月下至四月

  三月杪,北地高原的春意终于彻底驱散了残冬的寒意。阳光和煦,春风拂面,原野上已是一片新绿。粟、黍等春播作物大多已出苗整齐,在温暖的阳光下茁壮成长,农人们正忙于间苗、除草、引水灌溉等田间管理。湟水水量丰沛,奔流不息,滋润着两岸的土地。狄道城外,杨柳依依,绿意盎然,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。春耕大忙时节基本结束,北地郡上下暂时从紧张的农事中舒缓过来,但靖王府及其统领的郡国机器并未停歇。靖王李凌在督导完成春耕、并成功以“佯动”之策暂缓了匈奴西进压力、支援了乌孙军须靡之后,立即将工作重心转向了春耕后的常态化政务管理与对西域、匈奴局势的持续追踪。春播虽竟,然“播”下的不仅是粮食的种子,更是郡国一年发展的希望,后续的田间管理、水利维护、赋税基础核算等环节同样至关重要。同时,前番对乌孙的紧急援助与边境佯动,其后续效应正在逐步显现,西域方向的博弈进入了一个更为微妙复杂的阶段。匈奴呼衍揭部的西进虽受阻滞,但其主力犹在,对河西走廊和西域的威胁并未解除;乌孙军须靡在获得喘息后,下一步动向以及其与北地关系的深化,需审慎把握;而来自长安朝廷的动向,亦需时刻关注。此外,利用春耕后的相对闲暇,李凌着手推进一些基础性、长远性的政务,如户籍核查、学政兴革等,并继续强化对世子李玄业的培养,令其参与更广泛的政务决策过程,进一步提升其统筹全局的能力。这个春夏之交,北地郡在表面平静之下,正进行着关乎长远发展的深耕与布局。

  四月初一,靖王府议事厅。李凌召集核心僚属,听取春耕总结与当前政务汇报。

  长史周勃首先禀报:“王爷,今岁春耕,赖上天垂怜,王爷督率有力,吏民用心,已圆满收官。各地禾苗长势良好,若无大灾,夏粮丰收可期。春耕期间,贷放农具、耕牛皆已收回或转入夏管,水利设施运行正常。各县正在核验春播田亩数目,以为秋赋征收张本。”

  “嗯,春耕顺利,乃一岁之幸。然,田间管理、防灾减灾之事,不可松懈。”李凌叮嘱道,“勃兄,需令劝农掾及各县,继续指导农户精耕细作,防虫防病。尤其要警惕‘倒春寒’及夏初可能出现的旱情,未雨绸缪。”

  “老臣明白,已行文各县,严加防范。”周勃领命,继而呈上一卷文书,“此外,王爷,今岁适逢‘大比’之年(户籍核查年),需重新核定郡内户口、田亩。此事关乎赋役、兵源,至关重要。户曹已拟定方案,请王爷过目。”

  李凌仔细审阅方案。户籍核查是朝廷控制地方、征收赋税的重要依据,也是郡国掌握自身实力底数的基础。方案包括重新登记人口(姓名、年龄、性别、体貌)、核定田产(亩数、等级、归属)、以及评定户等(分为上、中、下、贫等,以定赋役轻重)。此事繁琐且易生弊端(如隐匿人口、田亩不实)。

  “户籍核查,务求翔实、公正。”李凌强调,“可抽调干练吏员,分赴各乡,会同乡啬夫、里正,逐户核实。严禁胥吏索贿、摊派。令各户互相监督,允许告发不实之情。核查结果,需张榜公布,有疑议者,可申诉复核。此事,关系国计民生,亦关乎朝廷对我北地治理之评价,绝不可掉以轻心。” 他转向李玄业,“业儿,户籍乃治国之基。此次核查,由你协同周世伯总揽,重点督查狄道及周边三县。你要亲临现场,查看核验过程,体会其中艰难,确保政令畅通,数据准确。”

  “儿臣领命!定当细致核查,务使民无隐田,国无漏赋。”李玄业深知此事关乎赋税公平与民心向背,郑重应承。这对他而言,是深入了解基层社会结构、锻炼组织协调能力的又一重要实践。

  【系统提示:宿主于春耕后迅速转向常态化治理,聚焦户籍核查等基础性政务,展现出注重制度建设和数据管理的深远眼光… 宿主状态:统治策略趋于精细化和系统化,通过常规政务锤炼继承人综合能力,统治根基因基础工作的夯实而更加稳固…】

  郡丞公孙阙随后汇报了边境与西域的最新动态:“王爷,边境斥候报,匈奴呼衍揭部自我方佯动后,滞留阴山以北地区,似在观望,其部派出多股小骑,四处劫掠漠南小部落,以补充给养,尚未大规模西进或南犯。赵都尉严阵以待,边境暂无大战事。”

  “西域方面,”公孙阙压低声音,“玉门屯所密报:乌孙军须靡得我紧急援助后,士气大振,已成功稳住阵脚,并与阿莫里部形成对峙。军须靡再次遣使密谢,并送来一批西域珍宝作为酬谢。其使者暗示,希望我能尽快安排春季互市,并再次提及……希望世子能遣使回访,以固盟好。此外,潜伏车师的细作报,匈奴已增兵车师王庭,对过往商队盘查更严,似有意掐断我与乌孙的直接联系。”

  李凌沉吟片刻,道:“呼衍揭滞留不去,终是心腹之患。其劫掠漠南,实为以战养战,积蓄力量。告诉赵破奴,不可因敌暂缓而松懈,反需加强侦察,摸清其真实意图与补给线,寻机歼其散兵,耗其实力。西域之事……”他略作停顿,“军须姆急于互市与使者往来,其意一在获得物资,二在借我之势,震慑阿莫里与匈奴。互市可如期进行,地点可定在玉门关外我方控制的贸易点,派重兵护卫,确保安全。至于遣使回访……”他看了一眼李玄业,“世子身份尊贵,不宜轻动。可依前议,选派一副使,以商队首领身份,携厚礼,随互市队伍前往,会见军须靡,表达我之重视,并实地考察其情势。告诉军须靡,但使其能顶住压力,我北地必为后援。然,亦需提醒他,遣使长安、求得汉廷册封,方为长久之计。”

  “臣明白!这就去安排互市事宜与使者人选。”公孙阙领命。

  “还有,”李凌补充道,“匈奴加强对车师的控制,意在阻我西进。令玉门屯所,加派斥候,摸清匈奴在车师的兵力部署与关卡设置。必要时,可商队可绕开车师,探索经焉耆、龟兹等国的南路,虽路途稍远,或可避开锋芒。总之,西域商路,绝不能断!”

  “诺!”

  四月中,各项政务有序推进。李玄业在周勃的指导下,投入了户籍核查工作。他亲自带队前往狄道县下的几个乡,召集乡吏、里正,讲解核查要点,现场监督吏员入户登记,核对田亩册籍,处理纠纷。工作中,他发现了一些问题,如豪强隐匿佃户、小民田产被胥吏故意错登等,均及时予以纠正,甚至惩处了数名渎职胥吏。其深入基层、公正断事的作风,赢得了百姓的赞誉,也使其对北地郡的基层社会有了更真切、更深刻的认识。李凌通过周勃的汇报,对儿子的表现深感满意。

  四月下,春暖花开,北地处处生机勃勃。然而,一份来自长安的诏书,打破了这份平静。朝廷使者抵达狄道,宣读了文帝诏书:皇帝将于今岁秋,巡幸雍地(今陕西凤翔一带),并召见周边郡国守相,咨问政事,犒劳边军。

  消息传来,北地高层为之震动。皇帝巡边,并召见藩王郡守,此乃大事。一方面,这是彰显皇恩、近距离向皇帝展示政绩、争取支持的良机;另一方面,天威咫尺,言行举止稍有差池,便可能引来猜忌甚至祸端。尤其是北地郡地处边陲,兵强马壮,近年又屡挫匈奴,最易招人瞩目。

  靖王府书房内,李凌与周勃、公孙阙、赵破奴及世子李玄业密议。

  “陛下巡雍,召见我辈,诸位有何见解?”李凌沉声问道。

  周勃抚须道:“王爷,此乃天恩。陛下新登基不久,欲了解边情,安抚藩镇。我北地近年来御胡安民,政绩斐然,正可借此机会,向陛下陈情,或可请得更多支持。然,亦需谨言慎行,尤其……兵权、钱粮之事,需拿捏分寸。”

  公孙阙道:“陛下身边,必有功臣、近侍。我北地虽忠心可鉴,然亦需防小人谗言。贡礼、奏对,需精心准备,既要显我恭顺,亦要展我实力,消除朝廷可能存在的疑虑。”

  赵破奴朗声道:“陛下若至雍地,必检阅边军。末将请令,即日起加紧操练兵马,届时请陛下观我北地军容之盛,将士之精,以显国威!”

  李凌静静听着,目光深邃。他深知此次召见的重要性与敏感性。思索良久,他方缓缓开口:“勃兄、子通、破奴所言,皆在情理。陛下巡边,于我北地,确是机遇与挑战并存。我等需做万全准备。”

  他随即部署:“一、贡礼之事,由勃兄总揽。 需备北地特产,如良马、皮毛、药材等,务求精良,以示敬意,但不可过于奢华,惹人非议。二、奏章之事,由子通主笔。 需详实陈述我北地去岁至今,御胡、安民、垦殖、通商之政绩,数据准确,言辞恭谨,突出‘忠君体国、守土安边’之志。对于兵员、粮储等敏感数据,可依制上报,不必刻意隐瞒,亦不必过分张扬。三、军演之事,由破奴负责。 可挑选精锐万人,勤加操练,阵型、技艺务求纯熟,以备陛下检阅。然,需告诫将士,谨守礼仪,不得跋扈。四、”他看向李玄业,“业儿,你随为父一同赴雍觐见。 此乃你首次面圣,需熟习礼仪,揣摩奏对。陛下若有垂询,需据实以对,谦恭有礼,展现我北地世子的风范与忠诚。”

  “儿臣遵命!定当精心准备,绝不失仪,不负父王期望!”李玄业心中既感兴奋,又觉责任重大,深知此次面圣,不仅关乎父亲,更关乎整个北地郡的未来。

  “此外,”李凌最后强调,“在我等赴雍期间,郡国内部政务,由周勃世伯暂摄,公孙先生、赵都尉辅之。各项事务,需按部就班,边境防务,尤不可松懈,谨防匈奴趁虚而入。总之,此次觐见,务要做到‘忠谨不失体,实力不招忌’,为我北地争取更有利的态势。”

  “臣等(末将)谨遵王命!”众人肃然应诺。

  皇帝即将巡边的消息,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,在北地高层引起了层层涟漪。如何在这场天威面前的“大考”中交出满意答卷,成为靖王府未来数月工作的重中之重。而西域的棋局与边境的安危,也在这新的变数下,显得更加错综复杂。

  【史料记载】

  * 官方史·汉书·文帝纪:“(文帝)三年……秋,行幸雍。”

  * 家族史·始祖本纪:“文帝三年春,北地春播事毕,凌公督户籍,兴学政。适时,匈奴西图暂缓,乌孙求互市,朝廷诏巡雍。凌公筹觐见,世子玄业预政务,涉外交,备朝仪,北地处常而应变。”

  * 宗教史·紫霄神帝显圣录:“春播已竟,上帝修文明制;西望云谲,圣域稳进徐图;天威将至,圣嗣备礼以朝。”

  * 北地秘录·凌公春深:“李凌重户籍,固邦本;应乌孙,续西略;闻巡幸,谋朝觐。世子历政益深,北地处变不惊。”

  (第三百八十四章 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