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5章 诏书夜至,京华风云-《千秋世家:从秦末开始》

  公元前185年 汉文帝三年 农历四月下

  四月的北地,春意正浓。草木葱茏,湟水奔流,田野里禾苗青青,长势喜人。狄道城内外,一派安宁繁忙景象。然而,这份春日宁静,被一骑来自京师的流星快马骤然打破。四月廿三深夜,靖王府大门被急促叩响,风尘仆仆的天使(天子使者)手持敕令,直达府衙正堂。已然安歇的靖王李凌被紧急唤醒,匆匆更衣升堂。烛火摇曳下,天使展开黄帛,朗声宣读的并非预期中关于秋日巡幸雍地的寻常诏告,而是一道石破天惊的敕令:皇帝陛下将于五月朔,在未央宫前殿大朝诸侯王、列侯及二千石以上官员,咨问天下大事。诏令各藩王、郡守务必于四月底前抵京,不得有误。 这道突如其来、期限紧迫的诏书,如同一声惊雷,在北地郡的权力核心炸响。原定秋日的巡幸雍地之议骤然提前,并改为直接入京大朝,其意味截然不同。秋日巡边,尚属皇帝视察疆土、抚慰边将的性质;而京师大朝,则是中央政权核心的直接召见,是权力格局的正式宣示与审视,尤其对新即位不久的汉文帝而言,此番大朝,更是彰显权威、考察藩镇、平衡朝局的关键之举。对地处边陲、兵精粮足、且与新帝渊源尚浅的北地靖王李凌而言,此行福祸难料,机遇与风险并存。是夜,靖王府书房灯火通明,李凌与闻讯赶来的长史周勃、郡丞公孙阙、都尉赵破奴及世子李玄业紧急密议,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。

  “王爷,”周勃眉头紧锁,率先开口,“诏令如此急迫,旬日内便需抵京,非同寻常。秋日巡雍之议忽改,且直召入朝,陛下此举……恐有深意。或是朝中有人建言,欲借大朝之机,审视诸王,尤其是……如我北地这般,地处边要,手握强兵者。”

  公孙阙面色凝重,补充道:“天使言及‘咨问天下大事’,更是耐人寻味。近年来,我北地御胡有功,然亦连年用兵,耗费颇巨。朝中或有疑我‘穷兵黩武’者,亦或有忌我功高者。此番入朝,奏对之间,分寸拿捏,至关重要。一步踏错,恐招致猜忌,甚至……祸患。”

  赵破奴性情刚直,朗声道:“王爷镇守北疆,屡破胡虏,保境安民,功在社稷!陛下明见万里,岂会听信谗言?末将以为,王爷正可借此机会,面陈我北地将士忠勇、百姓辛劳,请朝廷增饷添兵,以固边防!”

  李凌端坐主位,面色沉静如水,指尖轻叩案几,目光扫过众人,最后落在身旁神情紧绷的李玄业身上,缓缓开口:“陛下新登大宝,欲借大朝之仪,宣示威权,整肃朝纲,亦是常情。我北地,世受国恩,忠心可鉴,然……确也位处敏感。勃兄、子通所虑,不无道理。破奴忠勇可嘉,然朝堂之上,非比沙场,非是直言功绩便可。”

  他沉吟片刻,决断道:“然,君命召,不俟驾而行。陛下有诏,我等为臣子者,岂能迟疑?此行,必须去,而且要尽快准备,准时抵达!”

  他随即下达一连串指令,语速平稳却不容置疑:“勃兄, 即刻筹备贡礼。原备雍地巡幸之礼恐不合时宜。需重新拣选,以北地土宜为主,如健马百匹(择其驯良者)、上等皮毛百件、本地所产珍稀药材若干,再备些西域得来的精巧器物,量不必巨,但求精良,彰显边地特色与恭顺之心,切忌奢华惹眼。贡表由你亲自草拟,言辞务必恭谨恳切,突出‘守土尽责’之本分。”

  “子通, 奏对之事,由你总筹。需预判陛下及公卿可能垂询之事:边防态势、胡情动向、钱粮用度、民生疾苦,乃至……西域通商等。所答之辞,需据实而言,然重点在于‘守’与‘安’。强调我北地厉兵秣马,只为御胡自保,绝无他念;钱粮用度,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,账目清晰可查;与西域往来,旨在‘断匈奴右臂’,‘通商以实边’。所有数据,需精准无误,心中默熟。另,密令长安‘潜渊’各点,全力打探近日朝会风向,公卿议论,尤其是关于藩镇、边事之言论,飞马传报。”

  “破奴, 我离郡期间,北地防务,由你全权负责!边境戒备,需较平日更严!尤其要防范匈奴探知我入朝,趁机偷袭。各塞守将,需得力可靠。日常操练不可废,然严禁主动挑衅。若有小股胡骑扰边,坚决击退即可,勿贪功冒进。郡内治安,亦需加强,严防细作散布谣言。总之,要让朝廷、让陛下看到,即便本王离府,北地依旧稳如磐石!”

  “业儿,” 李凌目光转向儿子,语气严肃,“此番入京,你随为父同行。此乃你首次踏入未央宫,面见天颜。京师之地,非比北地,水深浪急,各方势力盘根错节。你需谨言慎行,多看多听少说,观摩朝仪,学习应对。为父奏对时,你需静立聆听,体会庙堂之高的威严与机锋。此行,于你,是历练,更是考验。”

  李玄业深吸一口气,压下心中的激动与忐忑,肃然躬身:“儿臣谨遵父王教诲!定当时时警醒,步步留意,绝不行差踏错,有损父王清誉与北地安危!”

  【系统提示:宿主面临突发性高层政治召唤,展现出极强的危机应变与战略前瞻能力,迅速制定出“恪守臣礼、凸显边功、谨言慎行、稳固后方”的综合性应对策略… 宿主状态:于政治风云突变之际,沉着冷静,决策果断,统治体系高效切换至特殊应对模式,继承人获得参与顶级政治场合的珍贵历练机会…】

  计议已定,众人即刻分头行动。靖王府乃至整个狄道城,顿时陷入一种紧张而有序的忙碌之中。挑选贡马、整理皮毛、封装药材,书写贡表,准备车驾仪仗,安排随行护卫(精选五百铁骑,由一可靠校尉统领),一切都在夜幕下高效进行。李凌则与周勃、公孙阙再次密议至天明,反复推敲入朝后可能面临的各种情境及应对之策,尤其是如何解释北地近年来的军事行动与钱粮消耗,如何阐述对西域的策略,既要表明忠心与功绩,又不能引起“尾大不掉”的猜疑。

  次日,四月廿四,天使启程返京复命。李凌率众官送至城外,礼仪周到。送走天使,李凌立即召集郡府百官,宣布了自己将奉诏入朝的决定,并宣布在自己离郡期间,由长史周勃暂摄郡事,郡丞公孙阙、都尉赵破奴辅之,世子李玄业随行。命令各曹署依常例处理政务,重大事项报周勃决断,紧急军情可直报赵破奴并飞马传报入京。安排妥当,已是午后。

  四月廿五清晨,天色微明,靖王李凌的车驾仪仗已然齐备。没有盛大的欢送仪式,只有核心僚属送至府门。李凌一身亲王常服,登上驷马安车。世子李玄业身着世子朝服,骑马随行在车旁。五百精锐骑兵盔明甲亮,肃然列队。随着一声令下,车马启动,离开狄道城,向着东南方向,踏上了通往长安的漫漫长路。

  此行,前方等待他们的,是巍峨的未央宫,是深不可测的帝国权力中心,是机遇,更是未知的挑战。

  车驾一行,沿着泾水河谷的官道,昼夜兼程。李凌在车中,大部分时间闭目养神,实则心中不断思忖着京师的局势、可能遇到的公卿、以及应对的策略。李玄业则骑在马上,一边留意着路途情况,一边回味着父亲的教诲,心中既充满了对帝都长安的向往,也萦绕着对朝堂风云的隐隐不安忧惧。他深知,此次京师之行,将是他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课。

  沿途郡县,见是靖王仪仗,皆恭敬迎送,提供补给。但李凌严令队伍不得扰民,尽量缩短停留时间。一路无话,行程迅速。

  与此同时,就在李凌车驾南下之时,数骑信使也从狄道城飞驰而出,一路向西,直奔玉门关外屯所。这是郡丞公孙阙派出的密使,携有李凌的密令:通报王爷入朝之事,严令西域各点近期格外谨慎,暂停一切可能引发争议的行动,与乌孙等势力的接触转为极其隐秘的低调状态,全力避免在此敏感时期,授朝中政敌以“交通外藩”之口实。 北地的西进战略,因这突如其来的诏书,不得不暂时转入蛰伏。

  经过近十日的疾行,五月初三,长安城巍峨的廓城已然在望。八百里秦川,沃野千里,渭水如带。那盘踞在龙首原上,气象万千的未央宫建筑群,在阳光下闪耀着庄严的光芒,帝国的心脏,近在眼前。李凌下令车队在灞桥稍作休整,整理仪容。他望着远处的帝都,目光深邃。他知道,真正的考验,即将开始。

  【史料记载】

  * 官方史·汉书·文帝纪:“(文帝)三年……夏四月……诏曰:‘……’”

  * 家族史·始祖本纪:“文帝三年夏,帝诏急召诸侯王入朝。凌公奉诏,携世子玄业星夜赴京,周勃等留镇。北地边务如常,西域略暂敛。”

  * 宗教史·紫霄神帝显圣录:“诏书夜至,上帝恪守臣节;京华风云,圣嗣随驾观礼;圣域暂收锋芒,以避天威。”

  * 北地秘录·凌公奉诏:“长安急召,李凌毅然赴京,世子偕行,周勃等固守,西线暂缓,以应中枢之变。”

  (第三百八十五章 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