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刚蒙蒙亮,张凡就和三叔把整理好的装备搬到了村口的空地上。
帆布帐篷、羊皮防潮垫、三十米长的粗麻绳,在晨光里摆了一小片。
三叔正蹲在地上调试弩箭,张凡则拿着磨刀石反复打磨老砍刀,刀刃在朝阳下闪着寒光。
“凡子,你看那是不是陆琪姑娘?” 三叔忽然直起身,指着远处的路。
张凡抬头望去,一辆深棕色的商务车正慢悠悠地驶过来,车窗里隐约能看到陆琪的笑脸。
他心里一热,刚想迎上去,车已经停在了跟前。
陆琪推开车门跳下来,白衬衫被晨风吹得轻轻扬起,手里还提着个鼓鼓囊囊的背包。
商务车的侧滑门紧接着打开,后面堆着不少用帆布包好的物件,一看就是专业的考察工具。
“张凡!” 她笑着朝他挥手,眼睛弯成了月牙,“给你介绍一下,这是省动物研究所的李教授、植物研究所的王教授,还有刚从大学毕业的林溪,也是学动物学的。”
几位专家陆续下车,先走下来的两位头发花白的老者。
穿中山装的李教授戴着金丝眼镜,手里拎着个金属标本箱,说话慢条斯理:“小张同志,久仰大名,常听小陆提起你发现朱鹮的事。”
他身后的王教授正指挥着大家卸车,“我们带了些家伙事,这是便携式土壤检测仪,还有红外相机,得在山里架几个点。”
最后下来的是个扎着高马尾的姑娘,也就二十出头,牛仔裤上沾着点泥渍,手里还把玩着个望远镜,眼睛滴溜溜地四处打量:“张大哥好!三叔好!我叫林溪,早就听说这山里头有宝贝,这次可算能亲眼见见了!”
她指着商务车后备箱里的东西,“我们还带了无人机呢,能拍朱鹮的活动范围,还有植物标本采集箱,王教授说山里准有新发现。”
她说着就要去摸三叔放在地上的弩,被李教授轻轻咳了一声拦住:“小林,注意分寸。”
“没事没事。” 三叔笑着把弩往她跟前递了递,“这丫头性子直,跟我年轻时候一个样。”
陆琪把背包往张凡手里一塞:“这里面是给你们带的压缩饼干和罐头,还有些常用药。车后座还有几箱瓶装水和能量棒,都是考察队备着的。我就不跟你们进山了,在村里整理之前的调研数据,等你们回来。”
她偷偷往张凡手里塞了个小纸包,指尖碰到他的掌心,温温的。
张凡捏了捏纸包,心里甜滋滋的:“放心吧,我们会照顾好几位专家的。这些仪器重不重?我和三叔搭把手搬下来。”
“不用不用,我们自己来就行。”
李教授摆摆手,指挥着林溪把一个银白色的箱子搬下来,“这是恒温培养箱,采到的植物样本得放在里面保存。小张,我们这次进山主要是观察朱鹮的栖息环境,采集些植物样本,不用太赶时间,安全第一。”
“李教授放心,” 张凡指了指三叔,“我三叔在这山里待了一辈子,哪有陡坡哪有水源都门儿清。你们带的这些仪器,要是不好往山上运,我找几根粗木棍捆个简易担架。”
“没事,我们这次主要是先期调研,如果后续有其他发现,我们可能需要在这设立考察站,到时候可能还需要你们帮忙呢。”李教授也是客气的说道。
“那感情好,有需要我们帮忙的,只管说就行!”
林溪已经迫不及待地拿起望远镜往山上瞅了:“张大哥,咱们啥时候出发啊?我都等不及要去看朱鹮了!我还带了声呐探测仪,说不定能找到朱鹮的巢穴呢!”
“先去农家乐吃早饭,” 陆琪笑着拉她往农家乐走,“大哥张彦凌晨就起来忙活了,他的手艺可是得到陈叔真传的,蒸了白面馒头,熬了玉米糊糊,还有腌好的小咸菜,都是咱这儿的家常味,吃完再出发也不迟。”
众人跟着陆琪往农家乐走,刚到门口就闻到了饭菜香。
院子里的石桌上已经摆好了碗筷,搪瓷盆里的玉米糊糊冒着热气,竹篮里的白面馒头暄软白净,小碟子里的腌萝卜条和酱黄瓜看着就爽口。
张彦正从厨房端着一盘煎蛋出来,系着围裙,脸上带着温和的笑:“快坐快坐,刚出锅的煎蛋,趁热吃。知道你们要进山,特意多煎了几个。”
李教授和王教授坐在石凳上,拿起馒头掰开,夹了点腌萝卜条,吃得津津有味:“这馒头真地道,比城里买的有麦香味。张彦的手艺确实不错。”
王教授喝了口玉米糊糊,咂咂嘴,“这玉米是自己种的吧?带着股清甜味,熬得火候也刚好。”
林溪早就拿起一个煎蛋咬了一大口,蛋黄顺着嘴角流下来,她不在意地用手背一擦:“张彦大哥,您这手艺也太好了吧!比我妈做的好吃多了!难怪那么多人从省城赶来吃您做的菜。”
惹得众人都笑了起来。
张凡和三叔坐在另一张石桌旁,张彦给他们每人盛了一大碗糊糊:“多吃点,进山耗体力。我还给你们装了一袋子煮鸡蛋,路上饿了吃。对了,这是我新腌的酱肉,切了几块带着,在山里炖着吃香。”
三叔边吃边和王教授聊山里的植物:“王教授,咱这山里有种叫‘血见愁’的草,叶子捣烂了能止血,你们要是采样本见着了,可得记着留几颗种子。”
王教授连忙拿出本子记下,眼里满是期待。
林溪凑过来问张凡:“张大哥,朱鹮早上一般在哪活动啊?是不是会到溪边喝水?”
张凡耐心解释:“它们爱在晨雾没散的时候出来觅食,溪边和草地上都有可能见到,等会儿进山我带你们去常出现的地方瞅瞅。”
一顿饭吃得热热闹闹,晨光渐渐洒满院子,照在每个人脸上。
等大家都吃饱喝足,张凡和三叔把装备分装到几个大背包里。
李教授和王教授各背了个装着标本夹和小型仪器的轻便背包,林溪抱着她的望远镜和记录本,三叔则把最重的帐篷和铁锅扛在肩上。
帆布帐篷、羊皮防潮垫、三十米长的粗麻绳,在晨光里摆了一小片。
三叔正蹲在地上调试弩箭,张凡则拿着磨刀石反复打磨老砍刀,刀刃在朝阳下闪着寒光。
“凡子,你看那是不是陆琪姑娘?” 三叔忽然直起身,指着远处的路。
张凡抬头望去,一辆深棕色的商务车正慢悠悠地驶过来,车窗里隐约能看到陆琪的笑脸。
他心里一热,刚想迎上去,车已经停在了跟前。
陆琪推开车门跳下来,白衬衫被晨风吹得轻轻扬起,手里还提着个鼓鼓囊囊的背包。
商务车的侧滑门紧接着打开,后面堆着不少用帆布包好的物件,一看就是专业的考察工具。
“张凡!” 她笑着朝他挥手,眼睛弯成了月牙,“给你介绍一下,这是省动物研究所的李教授、植物研究所的王教授,还有刚从大学毕业的林溪,也是学动物学的。”
几位专家陆续下车,先走下来的两位头发花白的老者。
穿中山装的李教授戴着金丝眼镜,手里拎着个金属标本箱,说话慢条斯理:“小张同志,久仰大名,常听小陆提起你发现朱鹮的事。”
他身后的王教授正指挥着大家卸车,“我们带了些家伙事,这是便携式土壤检测仪,还有红外相机,得在山里架几个点。”
最后下来的是个扎着高马尾的姑娘,也就二十出头,牛仔裤上沾着点泥渍,手里还把玩着个望远镜,眼睛滴溜溜地四处打量:“张大哥好!三叔好!我叫林溪,早就听说这山里头有宝贝,这次可算能亲眼见见了!”
她指着商务车后备箱里的东西,“我们还带了无人机呢,能拍朱鹮的活动范围,还有植物标本采集箱,王教授说山里准有新发现。”
她说着就要去摸三叔放在地上的弩,被李教授轻轻咳了一声拦住:“小林,注意分寸。”
“没事没事。” 三叔笑着把弩往她跟前递了递,“这丫头性子直,跟我年轻时候一个样。”
陆琪把背包往张凡手里一塞:“这里面是给你们带的压缩饼干和罐头,还有些常用药。车后座还有几箱瓶装水和能量棒,都是考察队备着的。我就不跟你们进山了,在村里整理之前的调研数据,等你们回来。”
她偷偷往张凡手里塞了个小纸包,指尖碰到他的掌心,温温的。
张凡捏了捏纸包,心里甜滋滋的:“放心吧,我们会照顾好几位专家的。这些仪器重不重?我和三叔搭把手搬下来。”
“不用不用,我们自己来就行。”
李教授摆摆手,指挥着林溪把一个银白色的箱子搬下来,“这是恒温培养箱,采到的植物样本得放在里面保存。小张,我们这次进山主要是观察朱鹮的栖息环境,采集些植物样本,不用太赶时间,安全第一。”
“李教授放心,” 张凡指了指三叔,“我三叔在这山里待了一辈子,哪有陡坡哪有水源都门儿清。你们带的这些仪器,要是不好往山上运,我找几根粗木棍捆个简易担架。”
“没事,我们这次主要是先期调研,如果后续有其他发现,我们可能需要在这设立考察站,到时候可能还需要你们帮忙呢。”李教授也是客气的说道。
“那感情好,有需要我们帮忙的,只管说就行!”
林溪已经迫不及待地拿起望远镜往山上瞅了:“张大哥,咱们啥时候出发啊?我都等不及要去看朱鹮了!我还带了声呐探测仪,说不定能找到朱鹮的巢穴呢!”
“先去农家乐吃早饭,” 陆琪笑着拉她往农家乐走,“大哥张彦凌晨就起来忙活了,他的手艺可是得到陈叔真传的,蒸了白面馒头,熬了玉米糊糊,还有腌好的小咸菜,都是咱这儿的家常味,吃完再出发也不迟。”
众人跟着陆琪往农家乐走,刚到门口就闻到了饭菜香。
院子里的石桌上已经摆好了碗筷,搪瓷盆里的玉米糊糊冒着热气,竹篮里的白面馒头暄软白净,小碟子里的腌萝卜条和酱黄瓜看着就爽口。
张彦正从厨房端着一盘煎蛋出来,系着围裙,脸上带着温和的笑:“快坐快坐,刚出锅的煎蛋,趁热吃。知道你们要进山,特意多煎了几个。”
李教授和王教授坐在石凳上,拿起馒头掰开,夹了点腌萝卜条,吃得津津有味:“这馒头真地道,比城里买的有麦香味。张彦的手艺确实不错。”
王教授喝了口玉米糊糊,咂咂嘴,“这玉米是自己种的吧?带着股清甜味,熬得火候也刚好。”
林溪早就拿起一个煎蛋咬了一大口,蛋黄顺着嘴角流下来,她不在意地用手背一擦:“张彦大哥,您这手艺也太好了吧!比我妈做的好吃多了!难怪那么多人从省城赶来吃您做的菜。”
惹得众人都笑了起来。
张凡和三叔坐在另一张石桌旁,张彦给他们每人盛了一大碗糊糊:“多吃点,进山耗体力。我还给你们装了一袋子煮鸡蛋,路上饿了吃。对了,这是我新腌的酱肉,切了几块带着,在山里炖着吃香。”
三叔边吃边和王教授聊山里的植物:“王教授,咱这山里有种叫‘血见愁’的草,叶子捣烂了能止血,你们要是采样本见着了,可得记着留几颗种子。”
王教授连忙拿出本子记下,眼里满是期待。
林溪凑过来问张凡:“张大哥,朱鹮早上一般在哪活动啊?是不是会到溪边喝水?”
张凡耐心解释:“它们爱在晨雾没散的时候出来觅食,溪边和草地上都有可能见到,等会儿进山我带你们去常出现的地方瞅瞅。”
一顿饭吃得热热闹闹,晨光渐渐洒满院子,照在每个人脸上。
等大家都吃饱喝足,张凡和三叔把装备分装到几个大背包里。
李教授和王教授各背了个装着标本夹和小型仪器的轻便背包,林溪抱着她的望远镜和记录本,三叔则把最重的帐篷和铁锅扛在肩上。